【明報專訊】傳統以為,粵語粗口因其內容及性質,總令人聯想起教育水平較低之低下階層男士。可是潮流在變,近日在電視或網上直播遊行示威情况,都不乏群情洶湧的參與者,以粗口指罵,吶喊帶粗口的口號、唱粗口歌,以至眾多改圖、街招、高舉紙牌及遊行人士衣服都印有粗口字句,而當中更不乏年輕女性。
據香港《廣播條例》,含粗口內容之電視節目均禁止在合家歡或兒童節目時段內播放,而含有大量粗口之電影亦被列為三級,只准許成年人士觀看。在互聯網年代以前,此等規限對保護心智未成熟之青少年還行之有效。只是,隨着互聯網之興起以至普及,一眾網台如雨後春筍,有些更標榜以粗口作噱頭;加上網上論壇和各式的平台,由於難以監管,粗口更是百花齊放。新一代在這種語境下成長,自然認為粗口沒問題,甚至感到親切。
不尊重女性 違背普世價值
在消極的氛圍中,人總想偶爾觸碰一些社會禁忌、調皮一下。從輕鬆的角度去探討,更有人認為粗口是粵語文化之「精髓」。可是,這種所謂精髓,卻多牽涉性器官、性扭曲或暴力,其根本存在的角色就予人粗鄙低俗之印象,極其量只能說是一種次文化,難登大雅之堂。
粵語粗口常以污衊及帶鄙視的語氣描述性器官或性行為,充滿男性沙文主義,對女性有明顯不尊重的意味,突顯了傳統廣東文化之性別不平等,亦根本與人人平等之普世價值互相違背。
粗口本身更是一種沒靈魂的語言方式。粗口字在口語常中被濫用,從助語詞到狀態描述,往往一字多義,其表達之意思難以細緻地反映語者之所表達,所謂「精髓」卻根本是在減少語言之變化,對粵語文化更是一種慢性謀殺。
社會積累了怨氣,需要發泄的情緒是可以理解。可是,在眾多鏡頭前坦蕩蕩的吶喊和展示粗鄙的語言,卻令不少人士感到尷尬不已。不論講或寫粗口的人士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其粗鄙之本質卻不會因動機而變得高尚。把抗爭口號和性器官、性暴力等扯上關係,反給予人一種侮辱了真正自由民主的感覺;而讓全世界透過傳媒和互聯網看到香港新一代的這種素質,最終亦只會令香港蒙羞。
也許絕大多數講粗口之意圖並非真正要把其粗鄙內容實踐。只是講得多、聽得多,最終只會令不良意識潛移默化,形成對貶低女性觀念之默許。其實要發泄不滿,不妨多動腦筋,靈活運用幽默、嘲諷、相關詞等說話技巧,既能羞辱對方之餘,亦不失風範,更能令對方心悅誠服。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防護中心:本港新冠活躍程度創近半年新高 籲接種疫苗
- 【精神健康】長者社交孤立比率升至45% 超全球疫情時比率 「無獨有偶計劃」助減孤獨感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