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Marvel超級英雄片《黑豹》男主角卓威博士文(Chadwick Boseman)前日因腸癌逝世,終年43歲,據其經理人證實,卓威博士文在2016年確診第三期腸癌。究竟早期大腸癌的徵狀是什麼呢?若發現大便帶血,可以是痔瘡或肛裂,亦有機會是大腸癌的徵狀。前者與大便習慣有關,並受飲食習慣、病人情緒及運動習慣影響,例如有否吸收足夠纖維、飲水是否充足等。醫生提醒,日常要注意4個不當的如廁習慣外,還要對5個大腸癌高危因素提高警覺!。。。。。 Read more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Read more

小瘜肉7年可變大腸癌 照腸即切 先發制癌

【明報專訊】大便帶血,究竟是大腸癌、瘜肉,還是痔瘡引發?大腸癌位列香港頭號常見癌病,早期病徵不明顯,半數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最佳治療時機。一粒小瘜肉變成大腸癌,一般歷時7至15年。因此,即使大便沒有帶血,年屆50歲應該做第一次大腸癌篩查,查找可致癌變的瘜肉。 Read more

衛生處方:大腸癌篩查找出6.4%癌症

【明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根據最新數據,在2016年有超過5430宗大腸癌新症,每6個新確診癌症便有一個患上大腸癌。隨本港人口老化、生活習慣轉變,大腸癌新增個案預料在未來會持續攀升。 可幸的是,很多證據顯示大腸癌可透過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和有系統的篩查去預防。 要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食、恆常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不飲酒吸煙是不二法門。 (EncroVision@iStockphoto) 另外,大腸癌是少數有充分科學證據支持透過篩查可預防的癌症,全民篩查帶來的好處多於壞處。大多數大腸癌是由良性腺瘤經過約10年時間轉變而形成,其間有可能會滲出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透過為沒有病徵的人士測試,可以找出大便帶微量血液的人,作進一步檢查,以便及早醫治和提高治療成效。根據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年齡介乎50至75歲、沒有明顯家族史的人士,應與醫生商討,考慮接受大腸癌篩查。 照腸鏡參加者 65%患大腸腺瘤 衛生署現正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分階段資助沒有徵狀的香港居民在私營界別接受篩查。現階段,計劃正接受出生於1943至1963年的56至75歲香港居民報名參加。計劃下一步會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開展日期容後公布。 合資格人士首先約見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如果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接受政府資助的指定大腸鏡檢查服務,以找出大便帶血的原因。 (明報製圖) 截至今年6月初,已有742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分佈全港1026個診症地點,當中96%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另外,191名大腸鏡醫生亦已加入計劃,在401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如在大腸鏡檢查時不需切除瘜肉,約八成不會收取額外費用;如需切除瘜肉,約七成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已有約14.5萬人參加過計劃。篩查結果方面,在交回大便樣本並得出測試結果的參加者中,約13%呈陽性;接受過大腸鏡檢查服務參加者中,10,210名(約65%)透過計劃發現患有大腸腺瘤,1004名(約6.4%)患有大腸癌。由於大腸腺瘤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已被切除,因而避免演變為癌症。這印證了適時接受篩查的重要。此外,初步分析顯示,在計劃下患有大腸癌的個案中,大部分屬於較早期,治癒率亦相對較高。 大腸癌篩查計劃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免費、簡單。欲知更多,可瀏覽www.colonscreen.gov.hk或在辦公時間致電專人接聽熱線3565 6288。 文:莊承謹(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高級醫生(疾病預防)) Read more

切除系膜 大腸癌連根拔起 新式微創手術增存活率

【明報專訊】2018年有超過5400個大腸癌新症,當中近七成為結腸癌,三成為較難治療的直腸癌。隨着醫學技術發達,形形色色的微創手術大行其道,對於選擇大腸癌的治療方案上,病人大多追求手術時間短、割除腫瘤同時想盡量保留大部分大腸。 可是,最理想的大腸癌治療,反而是需要較長的手術時間,以切除較多受影響淋巴組織及大腸。這才真正能增加存活率。   個案上升——大腸癌新症數字不斷上升,每年有逾2000人因大腸癌死亡;2018年有超過5400個大腸癌新症,當中近七成為結腸癌,三成為直腸癌。(yodiyim@iStockphoto)   杜絕「切唔晒」 減直腸癌復發風險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每年有逾2000人因大腸癌不治,而且每年新症不斷增加。大腸癌是指腸黏膜細胞出現不規律和不節制的分裂,並惡性入侵附近器官,而手術切除是目前唯一根治大腸癌的方法。人體的大腸約長1.6米,末段12至15厘米稱為直腸,直腸上接結腸下接肛門,位於肛門對上約12至15厘米的位置,主要負責儲存糞便至適當分量才經肛門排出。直腸藏於盆骨內,女性的在陰道後面,男性則在膀胱和前列腺後面,位置隱蔽,若腫瘤位置愈接近肛門,手術的難度愈高。   切除肛殺癌細胞 事實上,約100年前,傳統剖腹切除直腸手術已於西方出現。這種手術不但傷口很大,有時甚至需要連肛門一併切除,要以永久性的結腸造口代替肛門,對病人帶來極大的影響。而即使把肛門切掉,亦未必能把所有癌細胞一併切除。所以,從歷史數據看來,直腸癌患者即使動了手術,存活率亦不高。1982年,英國教授Heald發現直腸周圍有一片系膜,它完全包圍着與直腸附屬的所有脂肪組織、血管、神經和淋巴組織。他於是提倡「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沿着膜邊把整個直腸連同可能受癌細胞牽連或感染的脂肪及淋巴結一併切除,便能有效杜絕「切唔晒」的情况,大大減低復發風險。   盆腔內施手術 難度高 然而,要在狹窄的盆腔內做手術,確保切出來的系膜完整無破損,並不容易。雖然TME難度相對地高,但由於這能提升病人術後生存的機會,現在已成為不少國家治療直腸癌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香港及世界各國的結直腸外科醫生,都藉着多年來的國際級研討會及現場的手術示範,去克服技術上的困難。   結腸癌 切除淋巴無礙身體 反觀,一般結腸癌的手術卻未見有大的改進。其實,早於2009年,德國霍恩貝格爾(Hohenberger)教授已提出全結腸系膜切除術的概念,應用到較普遍的結腸癌。霍恩貝格爾發現,與傳統剖腹切除腫瘤比較,接受傳統剖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的1329名結腸癌病人,5年存活率從以往82.1%上升至89.1%,而復發率亦同時從6.5%下跌至3.6%。CME的優點在於能從中央主動脈位置的根源,把供應給患有癌病一段結腸的主血管「連根拔起」,亦藉此把附在該段腸系膜的淋巴結清除。   (明報製圖)   研究指微創增失血、併發症風險 直至近年,微創手術愈來愈普遍,傳統結腸切除手術亦演變成微創結腸切除手術。於2017年,北京人民大學醫院教授Wang C.分析12個牽涉8586名病人作的研究,發現微創結腸切除手術下進行CME的病人,存活率比傳統手術沒有CME的高出近三成,但同時失血及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則增加了。同年,德國霍恩貝格爾教授發表微創下進行CME的存活率為80.2%,遠低於傳統剖腹下進行CME的90%。由此可見,對於一般結腸癌,要在微創手術下進行一個優質的CME,並非易事。   誤判早期病 錯失化療機會 到了2018年,韓國全南國家醫科大學(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的金亨韓(Hyeong-Rok Kim)教授發表了微創CME,於不同時期的結腸癌有不同的存活率。當中第2期結腸癌病人(沒有淋巴結擴散),在微創舊式的結腸切除手術後的存活率為78%,微創CME則為92%。這個讓人吃驚的差異,極可能由於舊式手術沒有取出位置較近中央血管卻被癌細胞入侵的淋巴結,最終病人被誤判是2期。由於2期病者術後都被認定是早期病,所以不會像3期病者(有淋巴結擴散)接受化療。被誤診為2期的病人因此錯失了化療的機會,存活率大大下滑,並不出奇。 而在本港,醫院普遍使用舊式微創結腸切除手術,而非全結腸系膜切除術,主要因為全結腸系膜切除術需要技術培訓;加上病人往往不了解其原理,只着眼手術時間長短或價錢,所以大多不考慮。   曾有名病人選擇了接受傳統的結直腸切除手術,結果半年後發現主血管內有淋巴腺仍未切除,腫瘤仍存在,結果又再次動手術,耽誤了半年   選擇合適手術最重要 有人或會擔心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把所有淋巴腺切除會為病人帶來影響,其實失去淋巴腺,病人術後或會在腹部出現較多淋巴液滲漏,但對身體無礙。反而,及早治療和選擇合適的切除手術才是最重要。曾有名病人選擇了接受傳統的結直腸切除手術,結果半年後發現主血管內有淋巴腺仍未切除,腫瘤仍存在,結果又再次動手術,耽誤了半年,對病人身心都帶來一定的影響,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身體「動多次刀」,因此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很重要。 其實,不論選擇哪一種大腸癌切除手術,病人應了解各手術的好處和風險,在考慮微創手術時,要懂得仔細分辨不同微創手術的差別,不要以為只有一種微創手術,而且不要只為追求手術時間短及保留器官較多。針對自己病情和減低復發率才是考慮目的。   預防大腸癌貼士:多菜少肉 每天運動30分鐘 【營養要識】煮得Smart:黃豆奶x鷹嘴豆 補充蛋白質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營養要識】殺人飲食排行榜 高鈉最攞命 醫學滿東華:虛擬大腸鏡檢查 媲美傳統大腸鏡 大腸癌篩查 阻截瘜肉成癌   文:張浩然(外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預防大腸癌貼士:多菜少肉 每天運動30分鐘

【明報專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及美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於2007年出版了一份名為《食物、營養、體力活動與癌症預防》的研究報告,對於預防大腸癌有以下建議:   (圖:yodiyim@iStockphoto)   保持體重均衡,避免肥胖 限制紅肉攝取量(如牛肉、豬肉和羊肉),以及避免進食加工肉類 限制飲用酒精飲品 增加進食不同種類的蔬果、全穀物和豆類食物 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 切勿吸煙 另外,50歲或以上人士應考慮接受大腸癌篩查。而患大腸癌風險較高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患有遺傳性腸病、過往有大腸瘜肉、大腸長期發炎等,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評估是否需要提早接受大腸癌篩查和增加篩查頻率。   【營養要識】煮得Smart:黃豆奶x鷹嘴豆 補充蛋白質 瘤言情深:地球很危險? 勿被飲食謬誤所困 【營養要識】殺人飲食排行榜 高鈉最攞命 醫學滿東華:虛擬大腸鏡檢查 媲美傳統大腸鏡 大腸癌篩查 阻截瘜肉成癌 【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衛生署 Read more

大腸癌篩查 阻截瘜肉成癌

結直腸癌又稱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死亡率高踞癌症第二位。患者一般以男性為主,發病年齡60歲左右,在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為增加市民對大腸癌的認識,養和醫院及明報健康網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辦「結直腸癌診療新趨勢」講座,分享大腸癌檢查及治療方法,鼓勵市民在50歲起進行檢查,減低患癌風險。   李家驊醫生(右)及廖敬賢醫生提醒市民注意生活健康及飲食,可減少大約40%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鏡檢查是金標準 大腸癌新增個案每年大約有5,000宗,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大腸癌成因與吸煙、進食紅肉及肥胖有關,病徵包括腹痛、大便帶血、體重下降、便秘及腹瀉等。演變過程大部分由瘜肉開始,從正常細胞轉變成癌細胞平均需時10至15年,因此可透過篩檢防止瘜肉演化為癌症。無病徵的病人可在50歲起開始接受檢查,有病徵或有家族病史的病人則需要在40歲起檢查。另外,進食高纖食物會有助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政府現時會為市民提供大便隱血測試,若發現病情呈陽性,會再資助進行大腸鏡檢查。李醫生表示,大便隱血測試費用便宜但準確度低,因此普遍以大腸鏡檢查作為診斷大腸癌及大腸瘜肉的金標準。病人需在檢查前七日停止服用中藥及薄血藥,檢查前兩日停止進食高纖食物,隨後服用藥水排清糞便。檢查期間會利用大腸鏡從肛門到盲腸進行檢查,當發現有瘜肉會一併切除,若瘜肉體積較大及不正常,會抽瘜肉的組織檢驗是否癌細胞。整個檢查需時15至30分鐘,過程無痛及出現併發症機會較低。 若不幸患上大腸癌,早期病人可接受根治切除手術,切除相關腸道及附近淋巴。李醫生指出,在肛門對內30公分內出現惡性瘜肉,屬於直腸癌。由於位處盆腔下,若屬後期的大腸癌,附近的組織例如神經線、淋巴、膀胱、女性的子宮、男性的前列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醫生會以大腸鏡、超聲波、3D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等方法識別癌症期數,再按照情況作出適合的治療。假若惡性瘜肉位處肛門口對內兩公分,病人需要接受會陰直腸切除術,術後無法保留肛門功能。雖然要以長期造口替代,但不會對生活構成嚴重問題。此外,後期大腸癌患者可在術前接受綜合化療及電療,有助減低病情及提升保留肛門功能的機會。   大腸癌是本港頭號癌症,市民非常關注。   利用藥物作針對治療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現今的診斷及治療變得更加精準,可減少治療次數及對正常組織的影響。藥物治療方面有化療、標靶藥及免疫治療等方法可以使用。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解釋,化療主要針對生長迅速的細胞,而不管是否正常細胞;標靶藥會因應腫瘤特性作出抗衡;免疫治療則是回復受癌細胞影響的免疫功能,讓身體自行識別及消滅不正常細胞。   大腸癌分為四期,治療方法及目標各有不同。因應每期癌症的復發風險,廖醫生指出,第一期病人在術後不需進行輔助治療;第二期病人需視乎病理及發病前特徵,建議高風險復發病人進行六個月化療;第三期病人普遍會用兩種化療藥。有研究指出低復發風險病人大概需進行三個月化療,已可減少復發風險及副作用。   至於第四期病人,廖醫生將之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癌細胞只轉移至肝或肺部,可進行根治手術切除,或是轉移數量不多,可用化療及標靶藥將腫瘤縮小,再以手術或放射治療處理。第二類是癌細胞無法清除,因此會以腫瘤控制、生活質素維持及徵狀處理等目標作為治療的優次考慮。第三類是已影響重要組織器官,會以化療藥及標靶藥將腫瘤盡量縮小,以減低機能受損程度,達至穩定病情。   現時有兩類標靶藥治療大腸癌,包括用以抑制血管增生的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以及對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西妥昔單抗(Cetuximab)。廖醫生指出,西妥昔單抗只適合沒有NRAS及KRAS基因突變的病人使用,但只有一半病人沒有此類基因突變。除了一線標靶藥,亦有多種用於穩定病情的口服標靶藥,包括可針對耐藥性較強癌細胞的Regorafenib等等。另外,大腸癌病人當中,大約有5%適合進行免疫治療,其中,有MSI的病人有50%機會可控制病情,有HER 2的病人可用抗HER 2的標靶藥控制病情。還有,近兩年開始採用的液體活檢方法,以抽血方式檢查腫瘤特性再針對用藥,相信在未來五至十年有助制定個人化大腸癌治療。  

Read more

【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香港人一向識飲識食,紅肉、燒烤食物、加工食品等等更是不少人的至愛,然而,多吃這些食物,隨時會增加患上結直腸癌的風險。根據2015年醫院管理局的統計,大腸癌自2013年起,已經多年超越肺癌,成為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隨著人口老化,相信數字將會繼續攀升,建議年過50歲的人士積極接受大腸鏡檢查,防範於未然。 廖敬賢醫生建議市民避免吃醃製肉類。   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腫瘤 早期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病徵,常見病徵如大便出血、大便不正常、大便習慣改變、便秘、肚脹、肚瀉、體重下降、沒有胃口等等,都很容易被人忽略,或者跟其他疾病混淆。例如當發現大便出血時,病人會以為自己只是生痔瘡而未有理會,因為不論內痔還是外痔,都會出現便血的情況,或因此延誤治療,所以不少病人確診腸癌時已屆中晚期。根據統計,超過五成的大腸癌,都是屬於第三及第四期。 養和醫院微創及機械臂手術拓展主任暨外科專科醫生李家驊醫生表示,形成結直腸癌的成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跟生活和飲食習慣有關,例如飲食趨向西化,多吃紅肉或燒烤食物等,都是很大的誘因。 他又提醒市民,年紀愈大,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愈高,年過50歲的人士,即使沒有任何症狀都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有腸癌家族史,例如父母或者兄弟姊妹有大腸癌的人士,更應40歲開始就接受檢查。「腸癌最初期是由一粒瘜肉開始,如果這瘜肉大於兩公分,有50倍機會變成癌症。透過大腸鏡檢查,檢視大腸內壁情況,如發現瘜肉更可即時切除和化驗。若在50歲進行了一次檢查,如果沒有什麼問題,大約5至10年後才需要再做。」   切除手術治癒率高 至於確診方面,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廖敬賢醫生指出,一般的程序是先照大腸鏡,然後抽取組織,再做電腦掃描,看看腫瘤的影響是局部還是已轉移到其他器官,如果沒有轉移,大多可以安排病人接受手術。 在治療結直腸癌方面,李家驊醫生表示,現時切除手術仍是根治腸癌的最有效方法,而電療和化療則屬於輔助治療。現在最普遍是術前的電療化療,尤其是治療直腸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以往做切除直腸手術一定要剖腹,現在可以以微創方法代替。 廖敬賢醫生指出,目前治療第一期腸癌不需要做化療,做完手術後通常定期覆診便可。因為第一期本身復發率比較低,治癒率高達95%。第二期腸癌則視乎病理報告,醫生會建議部分風險比較高的病人接受化療。第三期腸癌大多已經轉移到淋巴,除非患者屬高齡人士,否則醫生大多會建議病人接受兩種藥的化療,有效減低復發風險。 至於第四期病人情況比較複雜,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能夠接受手術,部分更有根治的可能性,但需要頻密地覆診;另一類則是無法根治,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地方,只可以用藥盡快縮細腫瘤或者減慢病情惡化的速度。目前第四期腸癌病人,五年內生存的比率大概5%,而接受切除手術後,首兩年最大機會復發,如果五年內都無復發,可算是痊癒。   李家驊醫生提醒年過50歲人士,應進行大腸鏡檢查。   宜勤做運動控制體重 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因素亦非常重要,病人和家人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案後,就能正面地面對疾病。廖敬賢醫生表示,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必需攝取足夠營養,尤其是蛋白質,例如可吃雞蛋、肉類(去皮),有需要可以見營養師。 另外,想減低患癌風險,他建議市民應改變生活模式,戒煙、減少飲酒,避免吃醃製肉類、減少進食包括豬、牛、羊等紅肉,多吃蔬菜。更重要是做運動,維持體重,華裔成年人的適中BMI為18.5 –< 23.0。他建議大家長期維持一星期做3至5次、每次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要感到心跳加快,體溫上升和出微汗。做齊以上指引,大概可降低40%癌症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