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明報專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常見的勞損性傷患,在運動員中十分常見。長時間站立、步行、負重、穿高跟鞋,肥胖、扁平足等都會令足底筋膜長時間伸張和受壓,可造成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除了導致日常走動疼痛,重複發炎會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如一條已硬化的橡筋,當遭到突如其來的外力,可引致足底筋膜撕裂。 Read more

【痛症】足底筋膜炎、膝關節炎、腰背痛?解放高跟鞋束縛 4招紓緩不適減痛症(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為了衣著搭配或工作需要,有些場合少不免要穿高跟鞋。然而美麗背後,不少人因為長期穿高跟鞋而承受不同程度足部痛楚。到底長期穿高跟鞋會帶來什麼健康問題?又有什麼方法紓緩?前足承受大部分體重致變形-當長期穿著高跟鞋,身體重心向前傾,前足會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曾有研究指出,鞋踭愈高對腳前掌的壓力愈大。穿上1吋高跟鞋,22%體重將壓向腳前掌;穿2吋及3吋高跟鞋時,腳前掌分別需承受57%及76%自身體重,腳前掌承受太大壓力,長遠會導致足部問題,如大腳趾外翻、趾間神經炎,加劇足部疼痛,影響步行及站立。 Read more

肥胖久站密密行 腳板底求救 足底筋膜炎 伸腿踩波紓緩

【明報專訊】疫下封關不便外遊,周末假期,大家改為投入行山、跑步,但數月下來,部分人開始腳痛。腳部是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要部分,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長時間活動時或會出現疼痛,當中以足底筋膜炎最常見。早期足底筋膜炎,透過簡單的家居運動,有一定紓緩作用。 Read more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一年容易馬拉松,可惜今年2月的渣馬(渣打馬拉松)賽事,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無奈取消。近年跑馬拉松成為人氣打卡活動,吸引不少年輕選手參賽,由於缺乏經驗在短時間催谷練習,無疑增加雙腳筋腱、膝蓋、腰椎受傷的機會,嚴重更可能猝死!作為長途賽,跑友宜恒常練習,在長課或負重訓練前跟Barry Sir先做這三個預防跑步創傷(Injury Prevention)的熱身運動,為2021馬拉松備戰! Read more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明報專訊】跑跑跑,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Read more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明報專訊】某朝起身落牀時,雙腳着地一刻腳跟一陣刺痛,痛徹心扉,有被電擊的感覺。痛楚過了一會逐漸緩解,但情况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這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常見徵狀,是成年人腳跟痛症的主因之一,多見於需要長期站立、行走及勞動多的職業族群,如:侍應、銷售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等。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腳板的堅韌纖維狀薄膜,主要連接足後方跟骨及前方蹠骨,其功能是承托足部內側的足弓。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及骨互相協調,來作避震及平衡身體之用,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足底筋膜因長期過分伸張而引致勞損,或重複受傷而引起炎症,就有可能感到腳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如步行、工作或運動。     著錯鞋 運動過度 加劇勞損 扁平足、高弓足(又稱「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或穿著不適當的鞋,如:過高的高跟鞋、夾腳拖鞋、鞋身太窄、鞋低太硬等,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生物力學,加劇足底筋膜之張力,產生足底刺痛。另外,退化、運動過度亦會導致足底筋膜有不正常拉力,使其相連之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承受更大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漸漸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         痛點為何多在腳跟?原因是人體約60%的身體重量落在腳跟,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臨牀徵狀包括: 足跟周圍(尤其是內側)腫脹及壓痛 腳掌或大腳趾向上扳時,足跟疼痛 早上起牀或久坐後起步踩地時,足跟瞬間刺痛、疼痛或觸電感覺,但痛楚會逐漸紓緩 日間久站或行走一段長時間後,痛楚再度浮現或增強 通常是一側足跟先出現徵狀,不久後兩側都會有徵狀   治療足底筋膜炎,首先經醫生診斷,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病情嚴重可能要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減輕臨牀徵狀。在患病初期及炎症活躍時宜多作休息,並適當地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因應足跟疼痛程度而酌量減少活動量,減輕足部承受的壓力。應選擇舒適、軟硬適中及吸震能力較佳的鞋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保持鞋子緊貼足部,維持良好的腳部功能結構,同時避免穿著高跟鞋。適當的鞋墊(insole)或足跟墊(heel pad)能改善足弓承托及足部各關節的力學結構,有效紓緩病情。     減足部負擔助預防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檢查所得之病徵,推斷病因,並選取適當的治療。一般而言,冷/熱療法、超聲波治療、運動繃帶貼紮治療、脈衝電磁波治療及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等,均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的徵狀;最重要的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配合適當運動,減低日後重複勞損或創傷的風險。   要預防及紓緩足底筋膜炎,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紓緩足底筋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須完整包覆足部;先天性結構異常者,可向醫生諮詢後穿著矯正鞋 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馬拉松、登山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如排球、籃球;運動前應妥善熱身 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   文:冼有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明報專訊】靜脈曲張和靜脈回血失全,大都發生在小腿,但有少數病人出現於腳底。靜脈曲張是因靜脈各種程度的擴張、彎曲等變化,下肢皮下靜脈對抗地心引力失敗,大小隱靜脈瓣膜失全和靜脈彎曲擴張,引起靜脈回血失全。這類病人的足跟底部本身的靜脈回流會受影響,有組織過度充血及靜脈小血管增生擴張的現象,導致足底筋膜的修復出現問題,足底筋膜炎更難痊癒。     對於有靜脈曲張的足底筋膜炎病人,日常生活遇到需久坐久站時,每隔一小時就要休息或活動雙腳,運動可選擇散步、游泳等,休息或睡眠時墊高雙腿;同時在飲食上多吃高纖維、高蛋白質,以及豐含維他命C、E的食物,減少攝取鹽分,以免腳腫;平時可穿著合適的醫療用彈性襪。如腳跟痛或其他徵狀久久不能紓緩,應求醫或諮詢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相關文章︰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Read more

【腳痛】常穿高跟鞋人字拖 拉扯腿神經招刺痛麻痹 理想鞋跟高度?(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她熱愛穿高跟鞋,不論上班、外出購物、休閒逛街,甚至上舞蹈課,都必定穿上高跟鞋。每雙高跟鞋的鞋跟高度至少5厘米,才能襯托雙腿修長的線條美感。她穿高跟鞋已有10多年,雖偶有腳趾痛或腿部痠軟,但泡泡熱水或熱敷便好了。(編者按:長期穿著高跟鞋,有機會令小腿肌肉繃緊,更會拉扯及令肌肉束緊這條神經線,日積月累下更會令神經受損引致神經痛,產生刺痛、麻痹、灼熱感,甚至出現膝痛、腰痛、肩痛……至於理想鞋跟高度是2至3厘米,最符合人體力學的高度。) 經常穿高跟鞋人字拖招腳痛? 拉扯腿部神經 刺痛麻痹灼熱 然而,她最近感到腿部有些不尋常,刺痛麻痹感不時從腳底延伸至小腿,間中更有火燒的灼熱感。她曾冰敷患處,卻只能短暫紓緩。由於跟平常的痠痛不同,不禁讓她擔心起來。 經過診斷後,醫生告訴她一則壞消息和一則好消息。壞消息是,她腿部的痛楚不是一般肌肉痠痛,而是神經痛—— 一條由腿部經過足踝伸延至腳底的神經線,因她長期穿著高跟鞋,不僅令小腿肌肉繃緊,更拉扯及令肌肉束緊這條神經線,日積月累下令神經受損引致神經痛,產生刺痛、麻痹及灼熱感。好消息是,由於病情不算嚴重,接受注射治療紓緩痛楚,同時減少穿著高跟鞋,便能夠根治。 相關閲讀:【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或會引致膝痛、腰痛、肩痛 事實上,經常穿著高跟鞋帶來的痛楚問題並不少。除了上述提及腿部肌肉痠痛,有時甚至會出現膝痛、腰痛甚至肩痛。雙足作為人體根基,當這個根基出現問題,便容易牽連全身,就如層層疊起的積木遊戲,當底部木塊無法做好有力平衡,上方也會搖搖欲墜。 理想鞋跟高度2至3厘米 須親身試穿 鞋跟過高不好,但過矮也不好。我們天生的良好腳形,是腳底有一足弓,讓腳底中心位置稍稍拱起,為身體提供平衡支撐、行走推進及避震等功能。但鞋跟太矮甚至平板鞋如人字拖,沒有給予足弓足夠的承托力,有可能令整個身體的重量無法有效分佈,結果又會令關節及軟組織受力不均而帶來不同問題。 由此可見,選對鞋履是非常重要。理想鞋跟高度是2至3厘米,最符合人體力學的高度。此外,大小合適乃是必須,不要只看鞋履尺碼,而是親身試穿。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喜歡往outlet選購較便宜的鞋履,但由於那些貨品可能存放多時,柔軟的皮革或出現硬化,破壞舒適度並令雙足受壓,應小心選購。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