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冠心病。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Read more

App影臉查心房顫動 中大證95%準

目前國際上未有心房顫動篩查的指引,部分隱性病人病發前沒有病徵,亦有患者是間歇病發,篩查難一擊即中。中文大學醫學院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分析不同人的脈動光感(PPG)信號,記錄面部血液流動信號,並轉化為心跳率,為用家初步診斷有否患房顫。團隊於全球率先驗證到該方式準確率達95%,為全面推動房顫篩查提供新方向。 率領團隊作上述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目前心房顫動檢查方式包括把脈、手持心電圖等,但準確率有待提高,加上有患者屬間歇病發,部分要先後檢查3次才發現問題,因此要探討成本效益高、有隨機性的篩查方法。 記錄面部血流動信號 轉化心跳率 甄說得悉美國麻省有科技公司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可利用鏡頭偵測手指及面部的PPG信號,分析用家的心跳率,團隊根據現有的程式,驗證兩種方法檢測心房顫動的準確率。 他解釋,血液經過皮下組織,每次心跳血氧含量會隨之改變,該應用程式利用手機鏡頭的感光原件,記錄光線於血管中血液量變化時的信號(即PPG信號),產生的波頻等同心跳率。透過應用程式,手機前置鏡頭可分析面部信號,用手指接觸後鏡則可分析手指的信號。 另可偵測手指信號 團隊於2016年4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招募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的病人測試,最終217名病人完成檢查。團隊為病人安排3種測試,包括面部及手指的PPG信號,以及用作確診的12導聯心電圖,當中分析PPG信號需做3次測試,每次歷時20秒。 在測試的病人中,近35%(75人)患心房顫動,結果顯示,面部及手指測試準確率分別為95.4%及93.5%,團隊認為面部非觸式篩查方法方便快捷,準確性高,有潛力應用於遙距篩查。有關研究已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 甄秉言又表示,接受測試的病人均為黃種人,尚未知該應用程式對其他膚色的準確性,加上病人住院均沒化妝,日後能否應用於有化妝者仍屬未知之數。 一相機同時篩查5人 96%準確 對於發展方向,甄認為應脫離手機限制,如可研究用高像素鏡頭,一次過分析多人的面部PPG信號,日後或可在診所門外放置鏡頭,在病人等候期間分析,隨機篩查市民有否心房顫動,達至更高成本效益。甄的另一研究已初步證實,一部相機可同時為5人作房顫篩查,準確率達96%。 甄說,公立醫院門診每年約有530萬人求診,當中三成(約160萬人)是65歲以上,按篩查發現率為1.4%推算,估計每年可篩查出2.2萬宗新症,若有六成人透過口服薄血藥治療,他相信透過篩查,本港每年至少可避免400宗中風個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