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明報專訊】天文台昨日錄得有紀錄以來最高溫5月,多人行山遠足時疑因酷熱天氣導致不適。昨日早上11時許,一名72歲麥姓老翁在西貢橋嘴洲行山時,疑因中暑頭暈,其後跌倒受傷,仍然清醒,由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送往東區醫院治理;一名26歲男子昨日中午12時許由屯門青雲路行往菠蘿山時疑中暑不適,直升機將他送往灣仔,再由救護車送院。截至昨晚6時,消防處合共接獲最少17宗攀山拯救召喚。 Read more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明報專訊】中西醫所指的「中暑」具體意思有不同。中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惡心,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熱衰竭。而西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相當於中醫所指的「暑厥」。中醫認為暑厥的病機為暑熱直犯心包、閉阻心竅。中醫「中暑」的治療方向為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常用方藥如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至於中醫治療暑厥的方向為清熱祛暑開竅,常用方藥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中西醫理解「中暑」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踏入盛夏,受酷熱天氣影響,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中醫理解為身體感受暑熱後,出現「氣陰兩傷」的失調。若高溫再加上潮濕多雨,可形成「暑濕」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胸悶、腹脹、泄瀉等。透過藥物、食療及起居養生調攝,可減低炎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暑」是「六氣」之一,為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的代表氣候;《說文解字》曰:「暑,熱也。」暑氣炎熱,其性升散,在天氣酷熱的日子,身體機能相對活躍、代謝旺盛,也會加劇排汗散熱。隨着體力消耗增加及水分流失,容易出現「氣虛」、「津傷」的失調。 疲倦宜益氣 煩躁需養陰 暑邪侵襲導致暑熱傷氣,常見徵狀包括疲倦乏力、神倦欲睡、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望舌時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腫大得令舌邊滿佈齒印,診脈時可見脈象細而無力。中醫治療方面宜清暑益氣,如用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記載的清暑益氣湯。臨牀常用清暑中藥包括西瓜翠衣、黃連、荷葉、淡竹葉、石膏、知母等,至於有益氣作用的中藥則包括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等。 暑熱傷津,陰虛津虧會導致虛火,常見徵狀包括口乾欲飲、煩躁、盜汗、尿黃、大便秘結等,望舌時可見舌色偏紅,舌質乾燥少津,舌苔質乾或光滑無苔,或見舌苔呈不規則分佈,稱「剝苔」,無苔地方反映陰津虧虛。中醫治療方面宜養陰生津,兼清虛熱,如用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記載方劑生脈散;臨牀常用有養陰、生津、清熱作用的中藥包括麥冬、天花粉、石斛等。 若天氣炎熱再加上多雨,空氣濕度增加,容易形成「暑濕」。暑濕侵襲身體,除了令身體難以散熱,感到身熱、煩躁、胸悶、口渴之外,濕邪也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阻滯氣血輸佈,導致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胃口欠佳、脘痞腹脹、大便黏爛等。中醫治療方面除要清熱消暑外,也要祛濕健脾,常用方藥如白虎加蒼朮湯、藿香正氣散、蒼朮、佩蘭、竹茹等。 要減低暑熱天氣對身體的影響,除使用中藥外,也可透過日常飲食、起居作息調節。中醫認為「熱者寒之」,而且主張不時不食,在炎夏飲食宜適度清涼,以消暑解熱,如食用西瓜、哈密瓜、梨、綠豆、苦瓜、冬瓜等。這些天然食物性質偏寒涼,一般體質人士在夏天可以酌量食用,惟注意勿吃過多,否則容易刺激脾胃和耗損陽氣。至於像雪糕、凍飲、刺身、涼茶等人工製作生冷食物,由於其寒性較天然食物更為強烈,比較容易刺激身體,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如體質陽虛寒多,或脾胃功能欠佳者,縱使在炎夏亦最好堅持戒口,以防不適。 夏天飲綠茶烏龍 更勝紅茶普洱 炎熱天氣會令出汗增加,要補充足夠水分,多飲清水或以開水泡茶飲用。中醫認為喝茶能消暑解渴,在夏天建議飲用涼性綠茶或烏龍茶,少喝熱性紅茶、普洱茶。屬性相對溫熱的食物,如辛辣、煎炸、炒爆、油膩、燒烤或火鍋,或味道太濃烈、含糖量高食物或飲料,均不建議在夏天食用,以防刺激上火或助濕。在暑熱天氣下食物容易變壞,因此要注重食物衛生,慎防飲食不潔招致外邪入侵。 起居作息方面,暑天待在室內涼冷氣,雖然涼快舒適,但長時間下有可能耗損陽氣,出現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消化不良,甚者因而感受風寒,出現喉嚨痕癢、流清涕、咳嗽、關節痛等。要避免吹冷氣時出現不適,首先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保持在24至26℃為宜,其次不宜全天長時間涼冷氣,要安排時間到室外活動。 此外涼冷氣時亦不忘要定時活動身體、伸展手腳,忌久坐久臥不動。當從炎熱室外進入涼快室內,要在出入口處稍事停留,好讓身體適應溫差;否則,正當開泄發散的皮腠突然遇上冷風,很容易會招惹風寒入侵,即俗語說的「攝親」。 雖說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有益身心,但不宜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暴曬,可計劃在早晨、黃昏時做戶外活動,避開正午時間。戶外活動時,宜穿通爽衣物,並要多飲水,和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以防感暑。出汗後要及時把汗水拭乾,或更換內衣,避免在運動後立即洗冷水浴或喝凍飲,注意不要受寒。 盛夏養生食療可着重清熱、消暑、祛濕、健脾方面,一般用上性質清涼材料,而較少用溫熱、滋膩食材。 花旗參扁豆竹葉薏仁瘦肉湯 材料:花旗參12克、扁豆30克、淡竹葉12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消暑祛濕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Read more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明報專訊】今年夏天特別炎熱,經常汗流浹背,飲水不足,分分鐘有中暑危機「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飲水幫助腎臟執行工作,但並非飲得愈多愈好,如果適得其反,有可能出現水中毒,在臨牀上稱為「低血鈉症」。低血鈉症患者會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不適。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Read more

港 7 月份連續11日熱夜 中大研究-熱夜增2.43%死亡風險 連續5天增至6.66% 女性及長者影響較大

【明報專訊】今年7月為有紀錄以來最熱一個月,中文大學研究指出,熱夜會增加2.43%死亡風險,持續出現熱夜,亦會令死亡風險增加。大廈林立的中上環及銅鑼灣市區,以及新市鎮如元朗及天水圍是熱夜「重災區」,研究人員認為是因建築密度高擋風,建議在市區增加綠化設施,並在城市規劃設計街道時應順應風向等。 Read more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近年不時有山友提出要苦練「烈陽神功」,意思是在酷熱豔陽下登山,認為在高溫下可提升訓練效果,然而Elton不認同這做法。他解釋,高溫下心跳會較快,水分也流失得快,令人較易疲倦,但辛苦感覺和訓練成效不一定成正比,「愈辛苦不代表愈有效,有時可能是超出能力範圍,最終會增加受傷風險」。 Read more

熱昏厥餵水敷退熱貼更傷

  【明報專訊】今個夏天,遊行集會特別多,在人潮中行走,又熱又侷促,不少人不支昏倒。熱心人立即施救,有人遞上電解質飲品、有人掏藥油猛捽、有人建議橫卧抬腿…… 醫生指出,突然昏倒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低血壓、低血糖、熱昏厥,甚至是心臟病。急救昏倒者,最重要是在安全環境下檢查其脈搏及呼吸。胡亂施救,小心錯失救命的黃金時機。   又熱又侷促 易熱昏厥 酷熱天氣下遊行,不少人在人潮中感到不適甚至昏倒。家庭醫生林永和估計,昏倒原因很可能是熱昏厥(heat syncope),「如果在一個很熱、侷促、散熱不良的環境,當事人大量出汗又面紅紅,這情况下昏倒,是熱昏厥居多」。林解釋,熱昏厥是熱病之一,情况較中暑輕微。因長時間在高溫、侷促的環境下,大量出汗令身體水分流失;加上皮膚血管擴張讓身體散熱,以致大腦供血減少,導致血壓降低而昏厥。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補充,昏厥時間長短視乎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熱昏厥較輕微,昏厥時間約1至2分鐘,但病情較嚴重者或同時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昏厥時間則會較長,患者流失大量水分及鹽分,影響心臟及血管功能。     突然受驚 眼前一黑昏倒 另一種昏厥時間較短,屬迷走神經昏厥。迷走神經接連頭胸腹部各個重要器官,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心跳就會變慢。迷走神經昏厥通常在長時間站立、環境侷促、突然受驚、疼痛、腹瀉時發生;當迷走神經受刺激,會令心跳減慢,血液輸出量減少,加上身體周邊血管擴張,令供應至大腦的血液下降,導致昏厥。林永和表示,這類患者在昏厥前通常會感到滿天星斗、眼前一黑、耳鳴、聲音變得愈來愈遠、視野收窄。蕭粵中指出,此類患者昏厥時,因腦細胞短暫性缺血,擾亂腦電波,有可能導致抽筋情况出現。   空腹致低血糖昏迷 無法自行蘇醒 低血糖是另一個導致突然昏倒的原因。林永和指出,沒吃早餐、超過6小時沒有進食的人可以出現低血糖;而服食舊式糖尿病藥物的病人,若沒吃東西而服藥,亦可能因血糖低而昏倒。一般昏厥症患者昏倒地下後,血流改變,血液由下肢流回腦部,躺下約半分鐘左右便會自行醒來;然而,低血糖人士昏倒後,若不補充糖分,通常不會自然醒來。蕭粵中補充,因血糖低昏倒的情况在香港較少見。     心律不協調 昏厥失脈搏呼吸 昏厥亦可由心臟疾病引致,其中以心室纖維顫動最為危險。蕭粵中指出此類患者昏厥時,心律失去協調,「個心好像打冷震」,心臟不能有效泵血至腦部及身體其他部分,導致昏厥,同時失去脈搏及呼吸;一旦身邊人不及時施行心肺復蘇法,每分鐘死亡率上升3%至4%。   感冒成藥 削弱排汗易中暑 為防昏厥,蕭粵中提醒參與戶外活動前,宜先留意天氣,若是炎熱濕侷,宜先自行評估身體狀况是否適合參與。有些人感冒不適,自覺病情輕微,購買成藥服用後繼續戶外活動,但感冒成藥或含抗組織胺,會削弱排汗功能,令人體更難散熱,增加中暑風險。因此如有感冒徵狀,應在家休息。林永和補充,某些藥物容易導致頭暈,例如降血壓藥、精神科藥物、心絞痛藥。他以降血壓藥為例,血壓藥物會影響身體自然調節血壓的機制,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 (postural hypotension),從坐或躺到站起時,血壓相差大,可能導致昏厥。     電解飲品防抽筋 每15分鐘補水 如在炎熱天氣參與戶外活動時,要穿通爽透氣的衣物,攜帶小風扇或紙扇,有助保持空氣流通,身體更易排熱,減少熱昏厥風險。另外,如長時間逗留戶外,身體大量流汗時,除了多飲水,亦應飲用電解質飲品,蕭粵中解釋,「因為汗水成分不只有水,亦有電解質,如果只補水,身體電解質會失衡,誘發抽筋。」 林永和建議,戶外活動或運動前應先喝水,活動期間亦要定時喝水,大約15分鐘飲1次水,視乎活動及個人需要。另外亦可留意小便顏色,如呈深黃便代表身體開始缺水。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急救須知:先檢查呼吸脈搏 患者側卧免窒息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夏日系列】消暑錯招逐個捉 冰凍甜飲 愈飲愈熱 【夏日系列】夏日養陽祛寒邪 一熱一冷招風癩 Read more

「營」遊外地 揀飲擇食 拒絕三高

【明報專訊】香港人熱愛旅遊,暑假是一家大小外遊的高峰期。旅程中除了遊山玩水、飽覽名勝之外,各處的地道美食佳餚亦不容錯過。面對各式美食,到底要怎樣才能吃得盡興又健康呢?   高鹽易抽筋 吃海鮮助眠 外遊舟車勞頓,不少人都喜歡爭取時間,在車程或航程中補充睡眠,但是交通工具內活動空間小,久坐容易出現腳腫和抽筋。要紓緩問題,建議減少進食高鹽食物,如杯麵和鹽焗果仁等,以及多喝水。此外,交通工具大多較為狹窄和嘈吵,難免影響睡眠質素,低脂肉類如去皮雞肉和海鮮等,含有色胺酸,能幫助身體產生血清素,有助穩定情緒和改善睡眠質素,為旅途做好準備。   不怕增磅——暑假出遊,要識得揀飲擇食,可以防病、安眠,又不怕增磅。(PixelCatcher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在旅途中,各地佳餚當前,難免開懷大吃,或引致過飽和胃部不適。若想消滯,不妨喝茶和咖啡,因為這些飲品含有咖啡因和單寧酸,能加快食物消化,減輕胃部不適。除了茶和咖啡外,水果含有豐富纖維和抗氧化營養素,既促進腸道蠕動和紓緩肚脹,亦有助增強免疫力,避免在旅途中受病菌感染。   水果益腸胃 多喝水防中暑 家長若與子女一同外遊,出發前,可準備一些健康小食,如梳打餅、低鹽紫菜和無添加糖果等,以助子女補充纖維和能量,預防在長程旅途中出現便秘或投訴肚餓。家長為子女選擇食物時,仍應像平常一樣,以均衡飲食為主,加入時令水果作小食,補充水分的同時有益腸胃。此外,暑假天氣炎熱,家長切記為子女預備足夠清水,以防中暑。   小心中暑——夏天戶外遊玩,要注意補充水分,為身體降溫,小心中暑。(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只要注意食材選擇和控制進食分量,想旅行玩得開心和吃得健康絕非難事!   文:梁雅姿(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台日韓泰歐美 營食攻略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