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徹中西:一「網」連結中西醫

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Read more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食得唔食得——論「迎糧」

【明報專訊】最近一個女病人因肚痛和惡心求診,擔心自己感染了近來人人自危的流感。細問之下,應該是她三天前吃了螄蚶所致。她很奇怪地問:「已經是三天前吃的,還會有關嗎?」病人的脈象屬滑細弦,完全沒有感冒迹象,我便對她說確實與流感無關,也不是感冒菌入腸,結果她服用簡單調理腸胃的藥後,兩天就痊癒了。 ▲明報資料圖片 不同的食物,在進食後都有不同的「空窗期」,例如冷凍類食物通常在一天內就會爆發出來,至於螄蚶等海鮮,其影響可延至三天才顯現;吃火鍋,空窗期更可長達五天。因誤食引起的腸胃病症,未必會立時表現出來,有病人外遊,回港後腸胃才開始有徵狀。 進食生蠔 十天後才發病 再說一個病例,大概二十多年前,有個二十來歲的年輕男子肚痛求診,經初次治療,徵狀未能緩解;覆診時,細問下發現他之前吃了五六隻生蠔。起初,我不能確定這跟生蠔有關,因為由進食至發病相隔了快十天。在X光檢查下發現大腸中有一團氣,把部分位置阻塞,病人雖然回家服藥但仍然肚痛;再照X光,見氣泡仍在大腸內,但位置已往下移。幾天後,病人腸道內的氣泡完全消失,方才痊癒。估計氣泡可能是蠔的反應物,終於隨大便而除。這病人因為吃蠔,前後影響了差不多三十天時間,當時的確令我大開眼界。 事實上,有很多文獻談及腸胃中存在着許多好和壞的微生物,而且都與身體狀况息息相關;而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問題就是與脾臟相關。中醫的脾臟,可以理解為現代醫學的消化與免疫系統。上月在一個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和香港中西醫美容醫學學會合辦的講座中,我特別提出「脾主迎糧」,講及中醫理論中脾臟如何與身體過敏反應相關。其實,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早已指出「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意思就是脾臟能保衛身體。 脾臟如何保衛身體呢?一般中醫理解「衛」為「水谷的悍氣」,意指食物入腸之後經消化,會產生營養身體的「營氣」,同時帶動護衛體表的「衛氣」。 如果結合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食物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進食後,身體會作出反應,消化有益的,抵抗有害的。消化和免疫系統一起工作,讓身體吸收好的資源。中醫學的「脾臟」,可以說包涵了吸收、消化和代謝,在血液循環和淋巴系統協助下,傳送營養以滋養全身。「迎糧」指的就是當迎接糧食入口時,消化、免疫、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開始作出反應。 近來有不少學者研究腸胃吸收,或免疫系統與腸道內的變化,甚至腸道微生物的生態系統,研究成果繁多。當中最值得注意是在分辨吃進肚子的食物是好或壞。很多動物或小孩,會對不喜歡的食物作出特別反應,除了免疫反應外,神經系統亦有這種機制,藉着腸胃內環境與大腦中海馬體的神經互動而產生記憶,慢慢形成新的吸收食物運作模式。當不能排除壞的食物或雜質,腸道就不能保持健康,身體也會產生適應性的免疫記憶,表現為過敏。身體在小時候形成的特定反應,在發育後會演變出很多變化,甚至令腸胃的微生物也產生變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維持腸道免疫系統健康,就可以預防過敏,避免產生易激或發炎的徵狀。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情志氣血與青春期

【明報專訊】青少年時期的學習能力為未來奠定基礎,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經驗,探索和嘗試新事物,都促進了青少年之依附性到成年人之獨立性這個過渡期,當身心發育成熟時,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成熟的身體、心智和社交情感,令青少年發展成為一個積極正向的成年人。 睡眠重要——青少年時期如能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及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才可承受不同的挑戰,而充足的睡眠及情緒健康,對身體尤為重要。(設計圖片,recep-bg@iStockphoto) 在青春期轉化的過程中,肉體、荷爾蒙和大腦系統會發生重大變化,為形成成熟的身心做好準備,支持個人的開放和多樣化的發展,包括自我概念,應對方式和社會行為各方面。發展過程中,身體和精神特徵的優點和缺點都可能被擴大。 五神七情氣血不調 影響身心 青少年時,大腦決策往往是被衝動所主宰,這時涉及情緒反應的大腦部分已經發展得很好,之後大腦前額葉開始發育出所需要的控制力、注意力和理性,發展出平衡即時反應與預期反應的能力。所以及至成年之時,每每能在預計長期後果而能夠壓制眼前欲望、處理風險、調節情緒,形成成熟的力量,在長大後仍然需要不時重組處理,豐富應對生命各種挑戰的處理模式。 青少年期要取得神經傳遞、身體機能與荷爾蒙各方面的平衡,在中醫來說也就是五神七情氣血調和,才可以增加舒穩力,承受不同的挑戰,孕育出一個心身整體的良好運作模式。 若途中發生問題,易衍生出各種精神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以及情緒紊亂,亦可影響到腸胃失調、免疫系統以至抵抗癌症的能力低下,這時就要及早找中醫和西醫糾正問題。 每個人愈能在成長期中能增益舒穩力,克服未來衝突或困難的能力就愈好,健康是選取優質的資源,讓個人可向前推進,這取決於身體各系統的良好及持續的相互作用。充足的睡眠對身體和情緒健康至關重要。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西醫不能說的「身體唔好」

【明報專訊】最近看到一份科研報告,指出肥胖的人炎症指數會增加。其實,不止肥胖人士,很多以為與發炎無關的疾病,炎症指數也會增加。 發炎不一定細菌引起 發炎的意思不一定是細菌引起。燒傷、扭傷也會引起發炎。其實很多人在骨痛、胸痛的時候,醫生診斷為關節炎、胸膜炎,都是沒有細菌的發炎。肥胖隨之而有的炎症,可以說是身體狀况不佳的一種表現反應。 最近有一位中年男病人,六年前患上鼻咽癌,當初做了電療和化療,癌症一直沒有復發,只是口乾未能改善。但五年後,聲線開始變差,看醫生後,發覺是左邊聲帶神經半癱,斷定為最近的病變。為何在五年後才有這種病變呢?據說是神經炎或血管發炎所引起。奇怪的是為何在五年後才發生呢?來診時,他的身體完全不在狀態,所以可以說是身體狀况不好的時候,炎症會增加,這病人就是因之前鼻咽癌部位引起這些局部病變。 炎症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 整體來說,炎症與身體狀况不好有密切關係,只是西醫不能以身體不好為診斷,既以微觀方式去解釋身體各部之時,更難說宏觀性身體不好。同樣,很多人神經衰弱、憂慮、抑鬱的時候,身體明顯不好,有些更加因身體狀况不好影響精神,炎症指數更高。以上男病人,雖然說是聲帶神經半癱影響沙啞失聲,怎樣醫都無改善,但以中醫藥療法,清痰通絡消瘀,八星期後明顯聲音響亮清晰。 中醫以臟腑氣血,痰阻瘀塞等方法去描述其中的這種變化,不失為一個可用之法。其實,西醫亦可將整體身體用微觀方法,在這方面重組思維框架,加倍精心描述以前未提及的身體全面細節,而以新診斷框架解說炎症各方面的問題。 當中醫西醫互相添補,醫學方面可以有更多進步空間。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治療路徑 非中即西?

【明報專訊】多日忙在寫報告,為剛完成的中西醫醫學平台及中西醫協作路向調查(IJOP)兩年的工程做綜合結果。發覺中西醫結合比以往多了很多空間,更多西醫和中醫認同,中西醫協作對市民有利。 病人利益為前提下加強合作 在香港,若中醫西醫持續地競爭以求超越對方,並不是一個好現象。現階段,雖然中西醫學在很多細處存在不相容的地方,但在某些程度上有合作空間,尤其是以病人利益為前提的情况下。 西醫學依據邏輯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上結構出紮實的根基,贏得社會的認同支持。相反,中醫學講述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講究各力量間的平衡與協調,雖然給人一種不實在的感覺,但得到民眾的支持;同時亦經歷了長遠發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術語言,表達出整套醫學理念。 病人普遍對病情只是一知半解,要對病人闡述病情的全部並不容易,人往往受部分事實和認知而有所影響。若中、西醫學以對立形式去推廣本身的醫學,市民大眾只可憑自己的判斷,選擇其中一個較符合自己意思的方法,亦會從親朋好友的意見中,對有關信息給予好評或負評。但這如同瞎子一樣,只能相信中、西醫學各自發表的事實推演解釋。 病人經歷疾病,從中醫或西醫的治療得到痊癒後,見證他們認知的事實;可是,對於不是他們選擇的治療方式,或改用其他方式是否會得出更好療效,他們無從比較。最終,病人雖然從西醫、中醫或親朋友好獲得大量病情相關資訊,但只能選擇一個疑似最快復元的治療途徑。因此,本港中醫和西醫處於不協調的狀態下,許多病人未能及時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有見於此,有需要研究中西醫協作政策及各方的看法。其實中醫西醫可由微量至緊密的協作。這兩年接觸醫療界各方人士,希望得出一些結果可以用於臨牀醫療上,作為規劃中西醫協作的藍圖;另一方面,在專訪面談及一系列學術活動間,建立及深化人際網絡,促進中西醫協作交流團結力。過程雖然吃力但幸好有不少好的回報。 中醫西醫不求競爭以超越對方。以病人利益為前提,中醫和西醫協調會使病人得到最妥善的處理。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醫徹中西:中醫西醫齊向前

【明報專訊】近日,很多人談及中醫院,事緣香港政府已確立興建中醫院,並以中醫主導,中西醫協作的模式運作。在這方面,部分中醫師顧慮有機會出現中不中、西不西的現象。其實在香港,中醫及西醫是兩個行業,清楚分距,所以沒有這擔心的必要。我們可以理解,有些中醫師可能擔心到中、西醫齊集共同處理病症時,會把中醫的醫理打亂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為了病人的好處,作為醫生或醫師,不能將好的東西留着不用來幫人,應該為病人找出及提供不論是中醫或西醫但總是最好的治理。 強化中醫 西醫方法學整理 身為中國人,當然希望中醫學術發展強大,中醫對於救治病人的確有很大的能力。與此同時,西醫在治理病人的長處亦已確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在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經常說,我們目標中重要的是強化中醫,並利用西醫方法學整理,使中醫更進一步。 在今年3月,我們舉辦了一連兩天的中西醫研討大會,主題是「結合醫學前沿——臨牀挑戰與路向」,座談會於星期六的特別醫學工作坊,就幾個特定的病種邀請西醫專家及中醫專家,一起講述疾病治理的挑戰,更在現場提出一些病例,與在場中醫及西醫一起討論及了解可行的治理方法;並如何使用互相可取可補的形式,將中、西醫治療的好處配合發揮出來,得到在場的中醫、西醫贊同。 方便病人中西醫雙管齊下 香港的病人在治療疾病的時間,會遇到很多困難。當然病人可選擇只看中醫或西醫其中一方,但病情比較複雜的,會同時找中醫及西醫治理,常見輾轉尋覓,在中醫西醫之間不明朗的亂轉,枉費了很多時間和資源。如何讓病人找到治療的簡單直接合適路徑,實在是我們中西醫療界應有的責任。 當日的大會上,我亦介紹了中西醫結合的可行性,借用一些例子使各方明白,只要擁有中醫及西醫的知識,相加智慧,治理的成效更為簡單及顯著。那日,更再用些病例表現出,操作可以只用內服藥,毋須外部治療而達到之前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轉變,是靠着中西醫基礎深入研究重新擴展理解到的智慧,希望西醫中醫明白及真正了解可行的辦法及選擇。 總之,在香港這個有高度國際醫療水準的地方,實在不願見到因中醫與西醫的溝通不足而引起市民的治療困難。總要,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找到國際級的醫療方法,把中西醫放在最好的地方聯手,讓其他國家看好。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