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5至17歲港生體力活動疫下降3級至D- 肥胖問題嚴重 用手機時間逾九成超標

【明報專訊】中大研究團隊昨發表「2022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見表),為歷來第三份。報告分析5至17歲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相關的數據,發現整體體力活動水平較疫情前轉差,評級由2018年的C-下降至今年的D-,次於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肥胖評級維持D-,代表超重或肥胖仍嚴重。兩項均屬12項指標中最差。團隊稱社交距離措施、停課安排均令兒童運動時間減少,料隨着有關措施放寬,情况會有好轉。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5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水平D- 肥胖問題仍嚴重  中大報告分析57個國家及地區過去10年的58份研究數據,透過12項核心指標評級,包括整體體力活動水平、靜態遊戲、健康體適能等。評分愈高,即該國家或地區有更大比例的兒童及青少年符合標準。 報告顯示,香港兒童和青少年於整體體力活動水平的評級為D-,僅25%人達每日運動60分鐘的標準,較2018年的C-下跌3級。肥胖一項維持2018年的D-評級。 逾九成用手機等時間超標 評估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靜態行為」評級,由2018年的C-下跌至D級,僅5.3%的12至15歲青少年達到每日使用電子屏幕不逾兩小時的建議。 表現較好的指標包括「學校」及「社區及環境設施」,評分同樣為B。團隊稱反映過半數學校提供體力活動,及有超過一半的父母報告他們居住在安全的社區。「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則有B+,獲最高評分,有78%人每周最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往返學校。 家長擔心兒童染疫「腦霧」不敢外出 就讀培基小學六年級的林同學稱疫情前每周會打籃球5至6天,但疫情期間因學校停課、球場封閉等一度暫停,「覺得好悶」。林母則稱林同學要準備呈分試,擔心他一旦染疫會引致「腦霧」影響表現,故不敢讓其外出,僅偶爾帶他行山、「食完飯行下樓梯」。該校副校長嚴慧儀稱,停課時曾提供短片讓學生在家中做簡單伸展,亦有簡單家課讓家長鼓勵小朋友做運動。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康復者面對長新冠症狀 病徵愈嚴重後遺症機率愈高?如何紓緩或預防? 專家倡多投資普及體育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本身是醫生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等安排令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大減,整體健康受影響。他料隨社交距離措施「更有彈性」,情况會有好轉。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王香生建議政府增加投資普及體育,「唔係淨係為獎牌,唔係淨係為精英運動」。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第五波女童確診高燒併發腦炎抽搐需插喉呼吸 康復後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肆虐,加上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兩種病毒夾擊下,若染疫後更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現時兩歲的欣欣(圖)今年初第五波疫情高峰期確診新冠,當時沒接種疫苗的她曾持續高燒至40℃,更併發腦炎而抽搐發作,一度不能自主呼吸,在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半個月,幸最終康復。欣欣父親說首次面對女兒如此病况,「極度驚慌」,直言「(此情况)可一不可再」,決定讓新冠康復後的女兒接種新冠疫苗,以免二次感染再引發重症。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16個月女童確診高燒不退抽搐需插喉  康復後決心接種第1針新冠疫苗 今年3月初只有16個月大的欣欣確診,當時高燒不退,家人為她沖冷水降溫後,她開始抽筋,其父李先生即送她到博愛醫院求診,因情况嚴重而轉介到屯門醫院急症室。當時欣欣已不省人事,身體抽搐不停,須即時插喉接駁呼吸機,送到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首周不能自主呼吸,以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免疫抑制藥物類固醇及托珠單抗等治療,以避免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攻擊正常身體細胞,遏止腦炎引發的抽筋。 父親:憂幼女嚴重 不理會藥物副作用 先救人 李父憶述,當日看到幼女情况嚴重,即使藥物或有強勁的副作用,當下也果斷回應醫生「不理會(副作用)了 ,先救人」,最終漸漸康復。他8月中詢問醫生意見後,決定帶欣欣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 屯院11重症入ICU 9人屬10歲以下 屯門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袁志立表示,新冠病毒可引發長期嘶哮症和腦炎,甚至死亡率達三成的壞死性腦炎,兒童感染更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他指入冬是流感高峰期,流感同樣能引發嘶哮症和腦炎,如加上新冠併發症,病情「更為可怕」。袁引述屯門醫院於第五波接收新冠病人數據,指11名要送往深切治療部的患者中,只有兩名超過10歲,故鼓勵家長盡早帶兒童接種新冠和流感疫苗,以免受「雙重打擊」引發重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本港第五波疫情反彈,Omicron變異病毒株BA.4和BA.5佔本地個案比例亦過半。近期或於今年2、3月染疫後的康復者,是否需要接種第3針或第4針呢?關於一般人士、幼童和青少年的接種安排的7個問題。此外,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日前(26日)表示,今年3月和4月分別有超過60萬人和30萬人接種第2劑新冠疫苗,上述人士的「疫苗通行證」6個月寬限期即將屆滿,有關人士必須於9月或10月接種第3針疫苗。另外,接種新冠疫苗的年齡限制已降至6個月大,加上年滿50歲人士接種第3劑疫苗至少3個月後可接種第4針疫苗,政府於9月將新增16間接種站,並提供接種科興和復必泰疫苗的接種服務,詳情如下: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問題1:新冠康復者、長者、一般人士注意 新增了哪些疫苗接種站?可打復必泰和科興? 楊何蓓茵表示,9月將增加新冠疫苗接種點,並計劃於10月再增另一批「私家診所新冠疫苗接種站」,以擴大各區接種點的分布範圍。 15間新增接種站將於9月1日起運作,餘下一間則在9月15日投入服務,為年齡6個月或以上的人士提供科興疫苗和為12歲或以上人士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 60歲或以上人士可免預約,直接到各「私家診所新冠疫苗接種站」領取「即日籌」接種疫苗。 私家診所疫苗接種站外,另有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網上預約系統:booking.covidvaccine.gov.hk 網上預約情况:

Read more

【嘶哮症】延遲治療可令腦部受損 第五波近60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出現發燒、淋巴腫脹及紅疹症狀

【明報專訊】連日出現染疫兒童危殆個案。其中兒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可引起「嘶哮症」等急性併發症,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出,以往每年冬季只有一至兩名兒童患嘶哮症,最近幾乎每天收到新症。他表示,兒童倘出現嘶哮症,及早送院可立即用藥紓緩,不會出現後遺症;但如延遲送院可致缺氧,令腦部長遠受損。他又指第五波疫情至今共錄得近60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個案,屬於兒童染疫後的中長期後遺症,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和紅疹等。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嘶哮症延遲送院可致缺氧 腦長遠受損 近日染疫兒童出現急性併發症情况令人關注,患上嘶哮症的兩歲三個月染疫男童,周一(15日)因呼吸困難送入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需插喉輔助呼吸,情况一度危殆。醫管局公布,男童昨日轉趨穩定,毋須插喉,續於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至於疑患急性壞死性腦炎的5歲女童,昨仍情况危殆。 關日華解釋,兒童倘出現嘶哮症,及早送院可立即用藥紓緩,例如霧化腎上腺素和類固醇,不會出現後遺症;但若果延遲送院可致缺氧,令腦部長遠受損。關補充,以往每年冬季只有一至兩名兒童患嘶哮症,最近幾乎每天收到新症,大部分病情輕微、毋須接受深切治療,故醫管局無公布,形容公眾得悉的個案僅「冰山一角」。 劉宇隆:曾接種疫苗者患嘶哮 大部分一兩日可康復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昨於商台節目透露,過去一個月共錄逾30宗染疫兒童患嘶哮症個案,暫未完全掌握致病成因,亦無證據顯示高病毒量會引致嘶哮症;有接種新冠疫苗的兒童若出現嘶哮症,大部分可於一至兩日內康復。 60染疫兒童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 逾半深切治療 負責跟進染疫兒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關日華昨日受訪時稱,第五波疫情至今錄近60宗相關個案,逾半需接受深切治療,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和紅疹等,全部康復進度理想。他引美國數據稱,每3200名染疫兒童便有一人出現相關病徵,隨着本港染疫兒童增加,估計2至6周後相關個案亦將漸增。他強調輕症或無症狀新冠兒童亦有可能出現上述病徵,籲家長勿掉以輕心,重申接種新冠疫苗有助減低相關風險。 症狀: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出紅疹 關日華補充,「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屬中期後遺症,影響多個器官;醫管局籌備已久的門診即將成立,專門為相關兒童提供跨專科長期跟進,了解有關病徵會否引致長遠健康問題。 至於俗稱「長新冠」的長期後遺症,關表示,截至前日瑪嘉烈醫院共跟進288宗兒童個案,介乎8至13歲,均於第五波染疫;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失眠和頭痛等,較少出現失去味覺和嗅覺。他透露,上述個案包括一名女童,染疫康復後不時短暫失去視力,每天出現一至兩次,每次10至30秒。他形容情况非常罕見,正與腦科醫生研究是否因Omicron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致,暫未能判斷確實成因。 日前一名2歲3個月大男童染疫後因呼吸急促入院,被診斷患「嘶哮症」,要插喉輔助呼吸,情况危殆。男童上周五(12日)開始發燒、有類似感冒症狀,昨凌晨呼吸急促、喘鳴,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時檢測陽性,Ct值14.8(即病毒量高),未有接種新冠疫苗。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近日兒童染疫個案增加,若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例如要大力呼吸、呼吸變快、出現喘鳴或高音聲音,應盡快帶其求醫,甚至送往急症室。 染疫男童患嘶哮症呼吸困難 病毒量高未接種疫苗  父、姊呈陽性 劉家獻16日在疫情記者會公布,患嘶哮症男童上周五開始發燒、有類似感冒症狀,昨凌晨呼吸急促、喘鳴,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時檢測陽性,Ct值14.8(即病毒量高)。男童因持續呼吸困難並出現嘶哮,須插喉輔助呼吸,昨日在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情况危殆。劉說,男童未有接種疫苗,一直「沒有大病」,其父上周二(9日)快測陽性,兩日後核酸檢測陽性;男童的5歲姊姊亦染疫,她上周六(13日)快測陽性,翌日核酸檢測陽性,情况穩定。 早前疑染疫後引致急性壞死性腦炎的5歲9個月大女童仍危殆,留醫屯門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初步病毒基因分析結果顯示女童帶L452L變種病毒株,料屬本地流行的Omicron BA.2.2。 劉家獻: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喘鳴 盡快求醫 劉家獻表示,近日兒童染疫個案增加,估計與社區個案變多有關,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以減低死亡和重症風險。他說,市民若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例如要大力呼吸、呼吸變快、出現喘鳴或高音聲音,應盡快帶其求醫,甚至送往急症室。 何栢良:暑假學童免每日快測 家長忽略風險 連日有染疫幼童疑因染疫出現抽筋、急性壞死性腦炎等,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本港自第五波疫情起,每1萬名12歲以下染疫童中就有一人出現急性抽筋或腦病變,比例與台灣相若。他說腦病變往往與發燒有關,提醒家長不要為發燒子女穿著過多衣物,並要保持空氣流通。 目前學童每日上課前須做快測,惟學校開始放暑假,何栢良提醒,近日社區疫情活躍,家長假日會與子女外出活動,加上毋須強制快測,或令家長忽略染疫風險,籲家長勿掉以輕心,應盡快帶兒童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接種疫苗】累計逾2400幼童接種科興 附兒童接種疫苗途徑 張竹君:患者若與高危者共住 應社區隔離 被問到除了接種疫苗,家長可如何減低兒童染疫及重症風險,張竹君稱5歲以下幼童、70歲以上長者、孕婦或免疫力弱的人染疫後死亡、重症風險較高,家中如有上述類別的人,市民染疫後入住社區隔離設施就會比較「穩陣」,亦可保護家人。她提醒,即使學童在暑假毋須每日快測,但家中若有人不適或染疫,應自行快測,或到社區檢測中心檢測。 到校接種疫苗 下限降至10人 6個月至3歲幼童本月初起可接種科興疫苗。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昨視察兒童醫院的接種中心後稱,因應上述年齡層可打科興,當局將外展到校接種服務的下限人數由30調低至10,方便規模較小的幼稚園和幼兒中心更易集齊人數打針,期望可盡快推高接種率。根據政府在「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公布的數據,截至昨晚有3880名6個月至3歲幼童打首劑科興,接種率約3.73%。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張竹君:港BA.5個案處上升階段 此外,本港單日新冠本地個案自上月21日起徘徊於約4000宗水平,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4和BA.5佔比漸增,連續兩日公布的單日數據均佔本地個案逾兩成。張竹君昨日稱,經化驗後確認近日BA.4或BA.5個案大多屬BA.5,形容是「同世界接軌」,情况與海外地區相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預計,BA.5佔比增加將令本地個案於未來一兩周趨升,相信今浪疫情將維持兩三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BA.4或BA.5佔本地個案比例,初步最新單日佔比為23.1%,連續兩日公布的單日數據都高於兩成;8月8至14日的平均佔比為17.8%,較8月1至7日的9.2%增近倍。張竹君稱,目前大部分帶L452R變異基因、即疑染BA.4或BA.5的本地個案,經化驗後確認為BA.5,而參考世衛和其他海外地區數據,不少地方主流病毒亦屬BA.5,相信本港亦不例外,形容BA.5個案目前處於上升階段。 梁子超料續升一兩周 萬宗見頂 梁子超相信隨BA.5佔比漸增,本地個案將於未來數周續升。他引述海外經驗解釋,Omicron構成的社區傳播是「一浪一浪」,先由BA.1或BA.2引致個案在短期內上升,見頂後回落至低位,其後再由BA.4或BA.5構成下一浪,高峰應較上一浪低。他估計今浪疫情將於單日新增1萬宗見頂再回落,過程歷時兩三個月。他補充,若短期內出現新變異病毒株,但若與Omicron分別不大的話,本港有望於今浪疫情後,因大部分人曾染疫而令新冠風土化。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接種疫苗】累計逾2400幼童接種科興 附兒童接種疫苗途徑

【明報專訊】6個月至3歲幼童上周四(4日)起可接種科興新冠疫苗,至昨晚(11日6時)累計2400名幼童已打針,接種率約2.3%。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昨表示,按現時接種進度推算,上述年齡層至今年底有望達四成人口打首針,相信若能盡快購入幼童版復必泰,可進一步加快接種速度。衛生署表示,政府正與藥廠洽購幼童版復必泰。此外,家長即日起可預約在港鐵青衣站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或香港兒童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兩個接種站可以同時提供科興及復必泰。衛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由下周一(15日)起,亦會為接受常規服務的幼童,例如接種其他疫苗或接受聽力、視力等測試者,同時提供科興疫苗接種服務,毋須預約。預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專題網站。其他接種新冠疫苗途徑,包括衛生署轄下母嬰健康院等可參閱網站連結。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累計2400名幼童打科興 劉宇隆籲速購幼童版必泰加快接種 公務員事務局公布,家長即日起可預約在港鐵青衣站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或香港兒童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科興疫苗。兩個接種站可以同時提供科興及復必泰,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昨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接種中心會有適當分隔和指示,區分兩款疫苗的接種區域,工作人員另會向家長核實疫苗種類,相信不會發生混亂。 衛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由下周一(15日)起,亦會為接受常規服務的幼童,例如接種其他疫苗或接受聽力、視力等測試者,同時提供科興疫苗接種服務,毋須預約。 最近接連有染疫幼童因懷疑腦炎或嘶吼症入住兒童深切治療部(PICU),其中一名22個月大女嬰上周一(1日)病歿。政府專家顧問團與衛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同日開會,並一致通過建議6個月大以上幼童接種新冠疫苗;因涉及劑量問題,政府需向疫苗廠採購幼童版復必泰;而6個月大至3歲幼童則於上周四起可打科興。政府發言人昨回覆稱,截至昨晚6時共有2198名半歲至3歲幼童接種首劑科興,佔該人口組別約2.11%。 稱Omicron BA.5漸成主流病毒 若不幸再有幼童離世或更多人打針 聯合科學委員會之一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昨向本報稱,假設接種率按現時每周約2%平均增長,4星期後或增至8%,至年底有望達四成,惟仍低於原先期望的六成。至於如何加快推高接種率,他期望可盡快購入幼童版復必泰,「有選擇永遠好過冇選擇」,或可吸引更多家長放心讓子女打針,並強調應繼續加強游說,釋除大眾對疫苗的疑慮,避免用強迫手段谷針。 劉宇隆相信,隨新冠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5逐漸成主流病毒,甚或不幸地再有幼童染疫離世,可促使更多家長讓子女打針。他重申幼童染疫較易引致呼吸困難、高燒、抽筋和腦炎,康復後亦有可能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籲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林永和:未遇小於1歲者打針 稱不少家長疑慮 除5間接種中心外,家長亦可帶6個月大至3歲幼童到逾千間私家診所打科興。有份替市民接種科興的家庭醫生林永和稱,診所近兩三日多了家長帶上述年齡層的子女打針,平均每天有數名幼童接種,部分幼童與較年長的兄姊一同打針,暫沒遇過未滿1歲嬰兒打針。 林稱不少家長仍抱有疑慮,例如憂慮沒有充足數據證明疫苗安全有用,亦有人心痛年幼子女需經常打針。他補充,有約兩至三成家長冀讓孩子接種復必泰,惟「唔知幾時先有得打」,呼籲他們不要再等,可考慮轉打科興。 至於採購幼童版復必泰進度,衛生署昨回覆稱,政府正與相關疫苗廠商討洽購特定的兒童配方。(明報記者) 接種新冠疫苗途徑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公立醫院新冠疫苗接種站 .醫院管理局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 .衞生署長者健康中心 .衞生署指定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衞生署母嬰健康院 .提供科興疫苗接種服務的私家醫生和診所 .提供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的私營醫護機構 .疫苗到戶接種服務 詳情可參考專題網站:www.covidvaccine.gov.hk/zh-HK/programme 有關衞生署母嬰健康院的資料,請參閱網站:www.fhs.gov.hk/tc_chi/centre_det/maternal/maternal.html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兒童接種須知 兒童接種疫苗當日,家長須出示兒童的出生證明書或兒童身份證正本,並攜同已簽妥的家長同意書。6個月或以上至11歲兒童須由家長/監護人親自陪同接種疫苗。 未滿18歲接種科興疫苗和12至17歲接種復必泰疫苗的家長同意書:www.covidvaccine.gov.hk/pdf/Consent_Form_for_COVID19_Vaccination_CHI.pdf 5至11歲兒童接種復必泰疫苗的家長同意書:www.covidvaccine.gov.hk/pdf/Consent_Form_for_Fractional_BioNTech_Vaccination_CHI.pdf 接種科興疫苗的最低年齡是6個月的幼童,而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齡是5歲。 提供科興疫苗的接種中心(6個月或以上人士) .北角渣華道體育館 .佐敦官涌體育館 .沙田源禾路體育館 .觀塘創紀之城5期 .長沙灣香港紗廠 .港鐵青衣站(由8月15日起) .九龍灣香港兒童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由8月15日起只供6個月以上幼童至17歲青少年接種;不設「即日籌」) 提供復必泰疫苗的接種中心(5歲至11歲兒童,不設「即日籌」) .九龍灣香港兒童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黃竹坑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逢星期二、四、六)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醫院 .葵涌林士德體育館 提供復必泰疫苗的接種中心(12歲或以上人士) .西營盤中山紀念公園體育館 .銅鑼灣禮頓中心衛星社區疫苗接種中心(不設「即日籌」) .西灣河體育館 .旺角界限街體育館 .觀塘曉光街體育館 .荔枝角公園體育館 .元朗體育館 .葵涌林士德體育館 .港鐵青衣站 .沙田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不設「即日籌」) .黃竹坑香港大學駐港怡醫院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逢星期一、三、五及日;不設「即日籌」) .上水廣場(17樓)短期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資料來源:政府新聞公告 Read more

【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明報專訊】醫務衛生局昨批准將科興的接種年齡門檻由3歲降至6個月大,擴大接種年齡層後適合打針的幼童,明日(8月4日)起可預約到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或醫管局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打針,亦可到有提供科興疫苗的私家診所打針。科學委員會主席許樹昌表示,研究顯示幼童打科興後有抗體,無嚴重副作用,他表示沒有針對幼童的溝針數據,不建議溝針。至於復必泰,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6個月大至5歲的幼童可打3針,劑量是成人的十分之一,即每針3微克,政府昨日未有批准降低復必泰接種年齡門檻,當局稱,正與藥商洽購特定兒童配方。政府昨亦宣布,已接種3針的50至59歲人士,4日起可在打第3針最少3個月後,打第4針疫苗。 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醫務衛生局昨批准調低科興的接種年齡下限,6個月至3歲幼童明(4日)起可打針;至於復必泰,局方稱正與藥廠洽購兒童配方。3針復必泰對5歲或以下幼童預防有病徵感染的有效率約七至八成,科興則未有相關數據。科學委員會主席許樹昌表示,研究顯示幼童打科興後有抗體,而副作用不多,「緊急使用時不用等保護率數據」。政府昨亦宣布,已接種3針的50至59歲人士,明起可在打第3針最少3個月後,打第4針疫苗。 網上預約系統:booking.covidvaccine.gov.hk 網上預約情况:

Read more

世衛:強烈建議幼兒不應用電子屏幕,不應坐嬰兒椅多過1小時

世界衛生組織為嬰幼兒活動作出指引,強烈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不應使用電子屏幕,2至5歲幼兒每天不應使用電子屏幕逾1小時。 世衛同時建議,1歲以下兒童不應長時間被安坐嬰兒椅上,每天應有多次體能活動,爬地或與照顧者一起玩耍、聽故事。而1至4歲嬰幼兒每天要有180分鐘體能活動,不應在嬰兒椅上安坐超過1小時;而3至4歲幼兒更需要最少60分鐘中強度體能活動。   當家長需要孩子坐定定,有時會出動被稱為「電子奶嘴」的手機。世衛昨發出最新建議,不建議未滿1歲嬰兒看電子屏幕,1歲幼童亦不建議因此久坐不動,2至4歲則建議不應使用超過1小時。(鍾林枝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嬰兒(不足1歲)應: 每天多次以多種方式進行身體活動,特別是通過互動式地板上游戲;多則更好。對於尚不能自主行動的嬰兒,這包括在清醒時每天至少30分鐘的俯臥位伸展(肚皮時間)。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高腳椅或縛在看護者的背上)。不建議屏幕時間。坐著時,鼓勵與看護人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4-17小時(0-3個月大)或12-16小時(4-11個月大)的優質睡眠,包括打盹。 1-2歲的兒童應: 在各種強度的身體活動中花費至少180分鐘,包括中等到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全天分佈;多則更好。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高腳椅或縛在看護者的背上),也不可長時間坐著。對於1歲兒童,不建議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如看電視或視頻,玩電腦遊戲)。 2歲以上兒童,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少則更好。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1-14小時的優質睡眠,包括打盹、有規律睡眠和喚醒時間。 3-4歲的兒童應: 在各種強度的身體活動中花費至少180分鐘,其中至少包括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身體活動,全天分佈;多則更好。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也不可長時間坐著。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少則更好。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0-13小時的優質睡眠,可包括打盹、有規律的睡眠和喚醒時間。 為了健康成長,兒童需要少坐多玩:世界衛生組織   爸媽們,是時候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爬牛牛。   相關文章: 小朋友手機上癮 精神科醫生:父母應先自我檢討 【有片】溝通技巧差,失眠,坐立難安-「無手機恐懼症」症狀!醫生教5階段治療手機成癮 踢走電子奶嘴 低頭族從小杜絕 【都市壓力】 不做「低頭族」 智用smartphone免勞損 美政府里程碑研究 初步數據出爐 常用手機電玩 兒童大腦皮層變薄 Read more

【兒童健康】兒童期患病高峰 復發率四成

【明報專訊】腎病綜合症候群,聽起來是個成人病,原來有不少兒童都會患上。腎病科專科醫生何仲平指,香港沒有確實統計數字,參考美國數據,克利夫蘭地區總人口150萬,以每十萬人計算,此病每年新增病例為0.8;但單計算0至9歲兒,則每年新增病例為6.9,比例高得多。父母可以如何得知小朋友有沒有患病?治療方法又有否不同? ▲perkmeup@iStockphoto 何仲平指出,兒童期是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的高峰期,有小朋友在五六歲時已確診。有別於成人患者,小便流失蛋白質一段時間才會出現水腫,小朋友很快出現水腫徵狀,因此父母若發現子女有泡泡尿或水腫就應盡快帶他們求醫。 何仲平表示,85%兒童患者都屬於微小病變,以類固醇治療即可。所以,小朋友確診腎病綜合症候群後,醫生通常會先以類固醇治療,若情况沒有好轉才會考慮以穿刺檢查抽取腎臟組織。 自體免疫出事 不能預防 由於腎病綜合症候群多由自體免疫問題引起,沒有辦法預防,復發率有40%。從很多病例中得知,尤其是小朋友,如果曾患上腎病綜合症候群,痊癒後每當傷風感冒就會復發,所以要多加防範。例如在流感高峰期要更加小心,注射流感疫苗,避免到人多地方或戴上口罩,避免患上流感,從而減低復發風險。   Read more

【兒童健康】知多啲:留意孩子身心轉變 預防情緒「感冒」

【明報專訊】誘發兒童情緒病的因素: •性情:焦慮、容易擔心和緊張,對自己要求很高 •應變能力:面對新環境和挑戰時,需要較長時間去適應生活上的轉變 •對事情看法和思想模式:負面想法、選擇性注意負面信息、傾向將事情的結果想到最壞 •遺傳:根據研究顯示,如果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曾經患過抑鬱症,遺傳率達40%,而他們患上情緒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 其實,如果家長平時有跟孩子「談心」的習慣,應該不難察覺孩子各種變化。情緒上的變化:孩子是否變得沉靜、暴躁、擔心、不安和低落;或行為上的變化:孩子是否變得悶悶不樂或坐立不安,重複提及一些令他感到困擾的事情,對別人的說話變得敏感,甚至與人發生摩擦,做事提不起勁或對以往喜歡做的事失去興趣;生理上的變化:是否睡眠不穩(難於入睡或過早起牀)、胃口轉差(或突然增加)、缺乏動力、經常感到疲倦。 情况持續 宜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孩子有上述的情况,不妨直接跟孩子說出你的觀察,了解他們近來遇上的問題,並予以協助。如果情况持續,應該盡早帶孩子尋求專業協助。及早介入,可令這種情緒「感冒」,得到適切的醫治。 世界衛生組織早前也曾發表過研究調查結果趨勢,預測到2020年全球每四個人之中就會有一個人在一生之中患過抑鬱症。所以,情緒病已經成為都市病,除了要對抑鬱症的徵狀有適當的理解外,平時多做一些強「心」的活動(例如做運動,培養正面思維,建立人際網絡,學習有效表達情緒,生活要平衡工作和休息等),以抵禦日常生活的壓力。當真正患上情緒的「感冒」,就要及早醫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