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明報專訊】廿年前,2003年2月SARS無聲滲入香港,短短數月無情地帶走了299人的生命,先後共1755人染疫,當中包括當時47歲的救護員何錦華。廿年後的春天,SARS康復者疫症記憶和恐懼猶未退去之際,港人在路途上已再走過另一場歷時逾3年的新冠疫情。任憑年月過去,如何走出身心陰霾,對於一眾SARS康復者仍是終生課題,依然並肩同行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寄望社會毋忘這群SARS康復者外,也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康復者: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病毒 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事隔17年,冠狀病毒在2020年重臨香港,喚醒何錦華心底一隅的恐懼,「未中(新冠)之前好驚,不知道究竟中咗會點,會不會好似SARS咁要插喉、入ICU(深切治療部)呢?」。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他除了發現後者病徵較輕微,也意會到原來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染SARS謝婉雯曾主診 聞死訊晴天霹靂 現年67歲的何錦華,2003年3月與妻子赴京旅遊,被團友傳染SARS,回港後入住屯門醫院隔離20日。留醫日子至今烙印腦海,他仍記得躺臥病牀時,耳邊傳來同房病人的嘆息聲、醫療儀器發出時而尖銳的警號,有感死神就在窗外凝視自己。 因屯門醫院胸肺科醫生不足,主動請纓轉到SARS病房的謝婉雯醫生,一度為何錦華的主治醫生,當他從醫院廣播得悉謝醫生染疫的瞬間,不禁晴天霹靂,「如果連醫我的人都病了,咁我點算?」 焦慮抑鬱纏繞 需看心理醫生 後來謝醫生病逝,何錦華活了下來,惟出院後要與身心後遺症搏鬥。那時看到消瘦近20磅的身驅,又深怕家人被傳染,令他飽受失眠困擾,一度想輕生遠離憂愁,多年來因焦慮、抑鬱須斷斷續續向心理學家求醫。 何錦華康復後有感心肺功能比一般人差,17年後再遇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喚醒他的恐懼。他說新冠初期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對染疫病死率一無所知,擔心染疫後將重現聞氧氣的情景,名人或年輕人感染後死亡的消息、接二連三的疫情新聞令他應接不暇,一度失眠。 奈何疫下他一直求診的心理學家一度暫停診症,為免家人憂心,他選擇獨自處理不安情緒,避開悲情新聞,刻意減少外出,入升降機也與人保持距離,惟最終去年7月疫情放緩時與家人到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時染疫。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新冠如發燒感冒 過憂帶來情緒問題 曾為新冠惴惴不安的何錦華,染疫後僅現「幾聲咳」及骨痛,形容新冠猶如發燒感冒,笑言過憂反為自己帶來情緒問題。為免傳染同住孫女,他申請入住竹篙灣隔離營;相比昔日SARS病房,他說「糟糕灣」不再有危重病人氣喘聲,亦不再擔心傳染醫護,形容獨自隔離的經歷「好似好過一點」。 歲月如梭,SARS襲港已時隔廿年,同為香港沙士互助會理事的何錦華表示,療癒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為一眾康復者的畢生課題。記者於某個陽光普照的中午與他做訪問,就在對話結束之際,他淡然嘆道,重談SARS經歷恍如將他帶回2003年,當晚對他來說將是另一個無眠的晚上。 精神科醫生同行 冀社會毋忘康復者 2003年的春天,一場SARS疫症匆匆走過,卻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傷痛。現時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那時任職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曾陪伴百多名SARS康復者走過難關。離開公立醫院後,即使換了身分,他與不少康復者都成了朋友,多年來繼續分享喜與悲,也見證新冠疫情再次觸碰到他們的傷口。轉眼廿年過去,他嘆道許多港人漸漸淡忘SARS,「都好的,慢慢淡忘,將件事放低」,但希望社會不要忘記一群SARS康復者。 本身是香港沙士互助會榮譽顧問的麥永接,離開公院後仍定期於周年晚宴和活動與「沙士友」共聚互相支持,談談往事與近况。他昔日跟進的康復者,不少成為了朋友,有女康復者至今仍受骨枯影響。新冠爆疫初期,他再收到她的短訊提醒做好防護。 勾起康復者恐懼 新冠不敢出門 「創傷後遺就好像一道傷疤,一直存在,會隨時間慢慢變淡,但有時觸碰到仍會痛」,麥永接說當年不少SARS康復者患上創傷後遺症,3年前新冠疫情來襲,也再次勾起許多康復者的SARS回憶,部分人甚至出現「回閃」,爆疫初期選擇不外出、常洗手、逃避看電視和新聞。 倡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SARS短短3個月,新冠卻演變成大流行,歷時逾3年,但麥永接說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如其名般,疫情來得急且嚴重,病毒和治療方法不明,社會「無望無助」,有感對病人的衝擊和創傷更深。不過,他認為新冠疫情更漫長,經歷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經濟重創,對各階層的精神健康影響較廣闊,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有時我覺得,我能夠醫到他們,對我的得着很多,在睇症和看人生都學會很多」,麥永接說SARS康復者除了提醒他健康與家人才最重要,他們的傷痛經歷正正提醒社會以至世界,處理疫症時不能只顧及病人的身體健康,也要兼顧精神健康。過了廿個春天,該忘掉還是記起SARS一役?麥永接說如非必要,許多康復者都不願重提舊事。他記得有一年曾在沙士互助會晚宴高唱《Try to remember》憑歌寄意,「不用經常提起(SARS),但如果okay,都可以嘗試記得,希望有天想起時再無咩影響情緒就最好了」。 Read more

【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災難是傷痛的。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相信在過去幾天,香港人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災難是傷痛的 愈熟悉愈感同身受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愈熟悉、愈有親切感,便愈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明報專訊】又一個充實而美好的周日,25歲的阿皓早上去上鋼琴課,中午和親戚飲茶、逛街,黃昏歸家跟室友一起烹調美食。歲月靜好背後,誰能想像,阿皓曾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多次因為自傷、重度抑鬱、幻聽而入住精神科病房,並需長期服食多種精神科處方藥?誰又知道,阿皓一度焦慮發作至無法出街,也不敢見親人?精神病,很多時是創傷和壓力下求生機制。當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患者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Read more

肩頸腰膝痛 減活動惡性循環 帶氧運動紓緩慢性痛

痛症是都市人常見毛病,其中以膝、肩頸及腰痛最為普遍。長期痛症對身體帶來負擔,亦對心理及生活構成負面影響。很多人誤以為減少活動有助減痛,但事實上,適量有氧和伸展運動,才是紓緩慢性痛症的良方。 Read more

【精神健康】醫賢心事:不由自主追看新聞 或患情緒病

【明報專訊】這幾個月,情緒病求診病人數目持續高企,相信與近日社會動盪,導致整個社會,甚至家庭裏的氣氛緊張有關。當我們看見暴力、有人受傷等新聞,情緒自然會被帶動,掀起憤怒、無助等感覺。 Read more

姿治通鑑:冷敷伸展 紓緩手肘痛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對「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這些名稱都不陌生,長期及重複使用前臂的人,例如打電腦、滑手機或平板電腦,或以手臂運動等,均有患上手肘痛的風險。 ▲聚焦式衝擊波治療儀(作者提供) 網球肘與高爾夫球肘是常見的軟組織問題。前者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即手肘外側肱骨上髁的伸肌肉群起始點的炎症;而後者學名為肱骨內上髁炎(Medial Epicondylitis),痛源在手肘內側屈肌肉群的起始點。當前臂的軟組織柔韌不足,過度使用手腕或因創傷拉扯,均有可能造成炎症。這會導致前臂肌群痠痛、手腕無力,影響日常功能,嚴重時扭毛巾、拿起茶壺倒茶或刷牙的簡單動作也無法完成。 ▲伸展動作——手肘伸直,另一隻手把側手腕屈曲,手肘患處感到拉扯,維持10秒放鬆,重複6至8次。(作者提供) 在非常時期,患者可透過冷敷,輕量伸展及休息紓緩炎症,若情况未有改善,建議向西醫求診,透過醫生處方消炎止痛藥緩解徵狀,並接受物理治療加速復元。 臨牀發現,部分未能透過藥物緩痛的患者,除了肌腱炎症,往往是因為上臂肱骨與前臂橈骨位置不對,繃緊的肱二頭肌張力過大,把橈骨拉翻了,因此手腕前臂伸肌用力便會疼痛。物理治療師會用體外聚焦式衝擊波治療,這是一種高能量聲波,能刺激受損的肌腱修復,令微細血管加速生長,其高能量的特點也能大量刺激痛覺神經受體,往往能達到即時止痛的效果。 另外,針灸及手法治療則能提升肌筋膜的柔軟性和活動度,矯正橈骨與肱骨錯位,擺正骨骼結構。左圖針對的伸展運動,能鞏固治療的效果。 文:羅培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一級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