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癌細胞?】戒口斷食有風險 抗癌最緊要營

【明報專訊】日常工作中接觸許多癌症病人及家屬,在診症過程中,大家經常問相同的問題:「醫生,有什麼食物我們需要避免?有什麼食物需要吃多一點?而又有什麼食物可能會引致癌症?」相信在很多病人心目中,飲食、進補及戒口是治療期間相當重要的一環。希望能給癌症病人及康復者一些建議,並澄清坊間一些謬誤。 Read more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Read more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Read more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提高警覺治癒機會高

本港的淋巴癌個案持續增加,每年新症逾1000宗,不論男女,由幾歲的兒童,至近百歲老人皆有機會患上此病。淋巴癌的可怕之處是可以發生在全身任何器官組織!不過,這個十大癌症殺手之一,若可以及早發現,治癒機會非常高。究竟淋巴癌有哪些患病徵兆呢?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任何人若出現淋巴結脹大、持續發燒、大量夜汗、皮膚痕癢及消瘦等徵狀,便要提高警覺,盡早求醫。 近年淋巴癌個案有持續增加趨勢,每年新症個案已由以往700多宗上升至現時的逾1000宗。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出,淋巴癌個案的增加,部分與人口老化有關,但醫學界仍未解開淋巴癌的成因,僅知道此病的遺傳性不高,現時亦未有有效的淋巴癌預防或篩查方法。 淋巴癌病徵變化多端 出現徵狀盡快求醫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病徵變化多端,視乎患病部位而可能有不同的徵狀,例如發生在胃部的淋巴癌有可能出現胃痛等不適,因此,最佳的應對措施是身體出現不適時要盡快求醫,尤其是出現以下5個徵狀,隨時有可能是淋巴癌的徵兆。 淋巴癌5個常見徵狀 淋巴結脹大 持續發燒 大量出汗,尤其是夜汗 皮膚痕癢 消瘦 淋巴組織遍佈全身,故身體任何位置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且種類繁多,有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梁醫生表示,淋巴癌是指原發在淋巴組織的癌症,若由其他器官的癌症,例如乳癌、甲狀腺癌及肺癌等轉移至淋巴結,則不屬於淋巴癌。   低毒性病徵不明顯 高毒性易短時間惡化 淋巴癌既可於淋巴結出現,亦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器官,包括皮膚、脾臟、生殖器官、乳房,以及甲狀腺、口水腺及淚腺等。「淋巴癌有近百種,可分為低毒性及高毒性兩大類。低毒性淋巴癌的生長速度比較慢,容易因為病徵及影響不明顯,待癌細胞擴散的較遲階段始被發現。」至於高毒性淋巴癌,則生長速度較快,令人防不勝防,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 不過,梁醫生指出,低毒性淋巴癌並不代表沒有威脅,而高毒性淋巴癌亦可以治癒。「高毒性淋巴癌的即時危險性雖較大,但可治癒『斷尾』的機會亦相對較高,反觀低毒性淋巴癌的病情則比較『拖拉』,可於多年後復發,在復發時有可能變為高毒性淋巴癌。」化療配合標靶藥 治癒機會高 淋巴細胞游走全身,故治療淋巴癌一般以藥物為主。梁醫生表示,傳統的化療藥物在治療淋巴癌成效良好,配合標靶藥使用,可大大提高治癒機會。近年更有免疫治療可用,而危險性高或藥物無效的病人則可進行自體或異體骨髓移植,藉以根治淋巴癌。「即使年紀較大的病人也不應放棄,已屆八、九十歲仍可接受治療,劑量和療程可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調整,曾有90多歲的淋巴癌患者治療後成功康復。」 梁醫生強調,淋巴癌的治療方案需要針對不同種類淋巴癌的特性,才能取得較佳療效,使用合適的化療藥,部分則要配合標靶藥,亦有些淋巴癌較易轉移至腦部,需要選擇一些較能進入腦部的化療藥物,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以免腦內的癌細胞變成病情復發的肇因。 他續說,正因淋巴癌的種類多,準確的檢測結果對治療十分重要,若分類有錯有機會影響治療。慶幸的是現時檢測技術先進,透過顯微鏡、免疫及基因等不同檢測,有助準確診斷。   5類高風險人士 通淋巴非預防淋巴癌 梁醫生提醒,若曾接受電療或化療、感染幽門螺旋菌、丙型肝炎、愛滋病及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士,患上淋巴癌的風險會較高。他也叮囑,不要以為藉「通淋巴」可以預防淋巴癌!「通淋巴僅是普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而已,切忌拖延治療。」 「認識淋巴癌」明報副刊FB Live 直播 日期:2020年11月18日(星期三) 時間:20:30 至 21:00 講者:梁憲孫醫生(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 查詢電話:2515 5437 機會難逢!11月15日前留低您的疑難,歡迎踴躍提問:

Read more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身體產生的抗體,除可避免自己再受感染,更可幫助垂危病人擊退病毒。公立醫院從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並已在50名留醫深切治療部的重症確診者身上使用,60%病人康復,並將重症患者死亡率減半至22%。有曾患癌的確診老婦對各種抗病毒藥物無反應,每毫升樣本病毒量一度高達10億顆,並有嚴重肺炎需插喉供氧,接受兩次血漿治療後病毒清除並出院。 Read more

【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7年新症接近4500宗,但死亡率未見大改變,可見近年的乳癌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風險有一定幫助。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指出,乳癌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化療、標靶治療等,把腫瘤縮小,有助減少需切除的範圍,達至盡量保存乳房的目標。要為病人訂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透過臨床檢查、影像掃描及病理分析報告,為她們作出正確的診斷。 Read more

【胃癌系列】癌症治療前開始籌備復康計劃 減副作用提升存活率 治療成效事半功倍

癌症患者往往要進行不同的治療,例如手術、放射治療、化療等,康復過程殊不容易。醫學不斷進步,近年有不少癌症治療方案都有助減少患者的副作用及提升存活率。加上癌症復康治療能令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復元,同時保持他們的整體生活質素,為癌症病人帶來曙光。 Read more

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明報專訊】應對已擴散肺癌(第四期)之療法,近10年發展迅速、百花齊放。關鍵在於要選擇適合該種癌症的療法。肺癌一般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較常見,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以再分為腺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現在基因診斷技術進步,所以每一種肺癌在診斷之後會做各類基因檢測,才斷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Read more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