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踏入虎年啦!各位準爸媽想趕及2022年生虎寶寶,按40周孕期計算,最遲要在今年3月懷孕;至於打算2023年生兔BB的話,就最遲需於2023年3月懷孕。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急抱佛腳」,準備生育的爸媽,在備孕之初就要做好萬全準備,譬如準確計算排卵期增加懷孕機會、改變飲食習慣養成「易孕體質」等,若為高齡婦女,又有什麼要注意呢?新一年,為迎接小生命做好準備吧! Read more

兩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疫苗後流產 衛生署未證與疫苗有關 專家:美國逾3萬孕婦已接種mRNA疫苗

【明報專訊】衛生署昨晚公布兩名32歲孕婦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流產的個案。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潘昭頤表示,一般情况下,約有一至兩成孕婦會流產,當中早孕期流產較常見,美國現有逾3萬名孕婦接種mRNA疫苗,BioNTech和Moderna各佔一半,初步2000名孕婦數據顯示,流產率介乎一成至兩成,與背景發生率相若。衛生署稱目前未有證據顯示流產與疫苗有關。有接種中心表示,一般會拒絕孕婦接種,除非孕婦要到高風險地區等,並已諮詢其婦產科醫生,獲評為適合接種。 Read more

【新冠肺炎】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徵狀?風險?關於準媽媽、胎兒、母乳的 6 個問題

香港感染新冠病毒人數突破5000人,而截至9月初,香港有17名孕婦確診,部分仍在懷孕中。慶幸未有準媽媽需要接受深切治療或因而早產,已出生的嬰兒亦未有感染新冠病毒。惟外國的數據顯示,染疫孕婦早產風險較高,其中第三孕期染疫的孕婦逾八成需要住院。 Read more

【懷孕準備】 慢性病、高齡、併發症影響生兒育女? 10個懷孕風險你要知

生兒育女是人生大事,正計劃懷孕的婦女定必面對很多疑問,也會擔心自己的身體狀况是否適合懷孕。事實上,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懷孕及增加懷孕風險,例如本身患有慢性病,常見的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或屬高齡等,預備懷孕的女士們必須注意。專科醫生提醒準備懷孕的你:10個懷孕風險!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當懷孕、分娩遇上仍在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定必令孕婦、新手爸媽十分緊張兼有萬個擔心,由佗B到分娩會否感染胎兒?出入醫院產檢、湊BB如何做到最佳防疫?疫情下坐月少洗頭、餵母乳是否都屬「高危」?一次過由兩位專科醫生專業指導: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有以下10招傍身,兼懂得放鬆情緒,自然能夠開心迎接和照顧BB健康成長啦! Read more

懷胎16周孕婦染疫 醫局:或會早產

【明報專訊】本港首現孕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該名32歲孕婦曾到澳洲、意大利、德國及迪拜,抵港當日發燒及流鼻水,昨日確診,暫未用藥治療。醫管局表示暫無數據顯示病毒會引致畸胎,但可能會早產,如有需要可用蛋白酶抑制劑及干擾素治療。有婦產科醫生表示孕婦心肺負荷大,如感染嚴重或會缺氧,但建議先用支援治療。 Read more

【女性疾病】 低入侵性宮腔鏡手術 助移除子宮肌瘤、瘜肉

子宮是女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之一,一旦子宮出現問題,必須要作詳細檢查和診治,而宮腔鏡便是婦產科專科醫生的得力助手,它能協助醫生觀察清楚宮腔內的情况;亦可為病人施手術,例如切除宮腔內的瘜肉、子宮肌瘤等,由於宮腔鏡屬較低入侵性的內窺鏡手術,風險相對較低,安全性更高 Read more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 養和專科醫護醒你防疫貼士

新型冠狀病毒仍肆虐,人人都要為防疫做好最充足的準備,尤其是孕婦和長期病患者,應該如何減低受感染的風險呢?養和醫護新推出的「養和防疫之道」系列,率先有婦產科陳煥堂醫生,為各位準媽媽講解一下,在疫情下是否一定要如原定安排到醫院進行所有檢查?哪些檢查可以改、不能改呢? 不同專科的防疫短片,還包括:腫瘤科梁憲孫醫生提醒癌症病人防疫的注意事項、骨科周肇平醫生教路,在疫境下的熱門行山活動,應該選擇什麼時候行山、哪些路徑會較為適合自己…… Read more

【女性健康】生育黃金期常見婦科病 懷孕時有子宮肌瘤 割唔割好?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女性生育黃金期常見的婦科病。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由於徵狀不明顯,不少人做產前檢查時才驚覺「買大送細」,發現子宮長有纖維瘤或瘜肉。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