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頭綜合症】長時間側睡致孩子頭扁了?了解成因和治療扁頭綜合症 度身訂造矯正頭盔助改善

新生兒的顱骨未完全發育,一旦長時間臥床睡覺、頭部持續受外力擠壓,容易導致頭骨後方或側邊位置出現不同程度的扁平情况,令家長擔心孩子的頭顱會否因變形而影響發育。究竟什麼是扁頭綜合症(flat-head-syndrome)呢?佩戴矯正頭盔的治療成效有多大呢?扁頭綜合症是什麼?持續受壓-頭骨扁平或不對稱-養和醫院義肢矯形師梁永健表示,扁頭綜合症即是頭骨的形狀有不同程度的異常,例如扁平或不對稱,除了影響外觀,亦可能影響幼兒的視覺、聽覺和前庭覺發展。 Read more

研究:塑膠奶樽釋百萬計微膠粒 嬰兒每日可攝逾150萬粒 建議家長餵奶前多做 3 工序

【明報專訊】愛爾蘭一項研究揭露,嬰兒用塑膠奶瓶所飲的奶水,平均每公升含有400萬顆小於20微米微塑膠(microplastics),嬰兒在出生首12個月內平均每日可攝入逾150萬顆微塑膠。研究雖未能完全確定微塑膠源頭,學界未知可能損害嬰兒健康的微塑膠攝取水平,但專家敦促正視問題,並建議家長在餵奶時額外做多幾重工序,如選用其他物料製造的奶瓶,或用冷開水冲洗奶樽等,減少嬰孩攝取微塑膠。 Read more

【女性健康】6個月純母乳餵養 母子雙贏

  【明報專訊】每年8月1至7日為世界母乳餵養周。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從出生後1小時開始以純母乳餵養,直至滿6個月大,對嬰兒生長發育和健康最佳;之後可添加其他有營養的食物,同時繼續母乳餵養至兩歲或以上。   6個月純母乳餵養,不單是嬰兒能量和營養的主要來源,還可以防止腸道感染,同時較少出現超重和肥胖的問題。母親則可以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風險。世衛估計,母乳餵養每年可以避免2萬名婦女因乳腺癌而死亡。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早產兒體重如蘋果 奇蹟存活

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最小嬰兒登記中心(Tiniest Babies Registry)記錄全球「迷你」嬰兒,出生時少於400克 (14.1 安士) 的嬰兒存活率極低。 據中心紀錄,2018年12月在美國聖地亞哥(San Diego)出生的賽比(Saybie),是全世界最小的存活早產兒。 (網上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所提個案無關)   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最小嬰兒登記中心(Tiniest Babies Registry)記錄全球「迷你」嬰兒,出生時少於400克 (14.1 安士) 的嬰兒存活率極低。 據中心紀錄,2018年12月在美國聖地亞哥(San Diego)出生的賽比(Saybie),是全世界最小的存活早產兒。 賽比出生時僅23周3天大,體重只有245克,約等於一個蘋果的重量。賽比一出生被送進加護病房,當時醫生告訴賽比父母,她只能活幾個小時。然而5個月後,賽比體重有2.5公斤,已達健康範圍,順利出院。 在這之前,紀錄保持者是一名2015年出生的德國女嬰,出生時體重為252克。 資料來源:BBC、Tiniest Babies Registry   相關文章: 世衛:強烈建議幼兒不應用電子屏幕,不應坐嬰兒椅多過1小時 【讀者MailBox】嬰兒便便健康 睇樣唔睇次數 嬰兒與成人同牀致死趨增 報告專家籲定期注意嬰兒睡姿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有片】香港兒童逾半近視 了解各種方法控制加深速度 Read more

世衛:強烈建議幼兒不應用電子屏幕,不應坐嬰兒椅多過1小時

世界衛生組織為嬰幼兒活動作出指引,強烈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不應使用電子屏幕,2至5歲幼兒每天不應使用電子屏幕逾1小時。 世衛同時建議,1歲以下兒童不應長時間被安坐嬰兒椅上,每天應有多次體能活動,爬地或與照顧者一起玩耍、聽故事。而1至4歲嬰幼兒每天要有180分鐘體能活動,不應在嬰兒椅上安坐超過1小時;而3至4歲幼兒更需要最少60分鐘中強度體能活動。   當家長需要孩子坐定定,有時會出動被稱為「電子奶嘴」的手機。世衛昨發出最新建議,不建議未滿1歲嬰兒看電子屏幕,1歲幼童亦不建議因此久坐不動,2至4歲則建議不應使用超過1小時。(鍾林枝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嬰兒(不足1歲)應: 每天多次以多種方式進行身體活動,特別是通過互動式地板上游戲;多則更好。對於尚不能自主行動的嬰兒,這包括在清醒時每天至少30分鐘的俯臥位伸展(肚皮時間)。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高腳椅或縛在看護者的背上)。不建議屏幕時間。坐著時,鼓勵與看護人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4-17小時(0-3個月大)或12-16小時(4-11個月大)的優質睡眠,包括打盹。 1-2歲的兒童應: 在各種強度的身體活動中花費至少180分鐘,包括中等到劇烈強度的身體活動,全天分佈;多則更好。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高腳椅或縛在看護者的背上),也不可長時間坐著。對於1歲兒童,不建議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如看電視或視頻,玩電腦遊戲)。 2歲以上兒童,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少則更好。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1-14小時的優質睡眠,包括打盹、有規律睡眠和喚醒時間。 3-4歲的兒童應: 在各種強度的身體活動中花費至少180分鐘,其中至少包括60分鐘的中等到劇烈強度身體活動,全天分佈;多則更好。 受限時間每次不超過1小時(例如手推童車/嬰兒車),也不可長時間坐著。久坐不動的屏幕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少則更好。坐著時,鼓勵與看護者一起閱讀和講故事。 保持10-13小時的優質睡眠,可包括打盹、有規律的睡眠和喚醒時間。 為了健康成長,兒童需要少坐多玩:世界衛生組織   爸媽們,是時候放下手機,與孩子一起爬牛牛。   相關文章: 小朋友手機上癮 精神科醫生:父母應先自我檢討 【有片】溝通技巧差,失眠,坐立難安-「無手機恐懼症」症狀!醫生教5階段治療手機成癮 踢走電子奶嘴 低頭族從小杜絕 【都市壓力】 不做「低頭族」 智用smartphone免勞損 美政府里程碑研究 初步數據出爐 常用手機電玩 兒童大腦皮層變薄 Read more

英研究:新手父母最長缺眠6年

【明報專訊】不少新手父母常為新生嬰兒睡不安寧,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有研究更指出,首名孩子出生會令父母缺眠最長達6年。 ▲英國有研究指出,誕下首胎的女性在產後首3個月睡眠質素特別差,每晚時數較產前少超過1小時。(網上圖片) 學者以2008至2015年德國的問卷數據作分析。研究訪問了逾2500名女性和近2200名男性,他們以1至10分為睡眠質素評分。結果發現女性產子後第1年睡眠滿意度減少,誕下首名孩子的睡眠質素評分平均跌1.7分,誕下第2或第3名孩子則跌約1分。 女性受影響較嚴重 若以時數計算,女性產後一年每晚睡眠時間較產前少約40分鐘,無論是第幾胎都有此現象。誕下首胎的女性在產後首3個月睡眠質素特別差,每晚時數較產前少超過1小時。 相較之下,新手爸爸所受的影響較輕——首名孩子出生後3個月,他們每晚睡眠時間僅減少13分鐘。 令研究員驚訝的是,首名孩子出生對母親睡眠的影響會持續4至6年,其間她們的睡眠滿意度整體評分較平均下跌約1分,每晚睡眠時間少25分鐘。不過,當第2胎或之後的孩子出生,母親的睡眠質素都會較快回復到產前水平,研究員相信是因母親已適應。 研究報告上月14日刊於《睡眠》(Sleep)學術期刊。 (衛報)   Read more

【讀者MailBox】嬰兒便便健康 睇樣唔睇次數

【明報專訊】問:小兒一歲,每兩天才去一次大便,是便秘嗎?應如何改善? 答:很多家長都期望小孩子每天有一次大便,其實觀察幼兒的大便是否正常,不是以次數來衡量,而是以大便狀况決定。 ▲(一正父母提供) 以餵哺母乳嬰兒來說,可以一星期才有一次大便;若進食配方奶,則一般每天都會有大便。不過,即使每星期只得一兩次大便,只要大便是鬆軟,都算正常。相反,若家長發現子女大便很硬、排便困難、如廁時哭鬧、大便有血,就可能是便秘。原因可能是幼兒少喝水,大便未能順利排出;數天沒排便,水分會被大腸吸收,令大腸脹大,這時會發現小孩肚脹,甚至會嘔吐。 醫生並不建議家長自行用藥塞肛,因為會令腸道習慣依賴藥物來排便,令便秘問題持續,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一般的便秘,只要多吃高纖維食物,配合通便藥(乳果糖)就可解決。 情况嚴重就要求診,醫生會先了解孩子飲食習慣,檢查肚子、肛門,若懷疑便秘是由於發育原因,例如少數小朋友會因為大腿或脊骨問題,令他們排便困難等,就要透過X光檢查並確定問題所在。若然發現孩子體重減輕,生長放緩,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致的便秘,家長要特別留神。 經常有便秘的小朋友,可能會因為肛門破損疼痛而不肯自行排便,這時軟便劑便很有用,可以令大便變得鬆軟而易於排出,恢復孩童排便的信心。家長還要訓練他們定時坐廁,持續兩三個月,令脹大的腸道回復正常,排便就會順暢。家長需注意不能見情况略為改善就自行停藥,否則只會令便秘問題重現。 劉家輝(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濕疹】幼兒濕疹可預防 找出源頭可根治

  早前一名少女因長期受濕疹的困擾,懷疑弒父母後自殺,引起大家熱烈討論與濕疹相關的問題。究竟濕疹對患者帶來多大影響?濕疹又是否無法根治呢?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指出,嚴重的濕疹是全身性問題,影響不單是外表,還有心理及情緒亦會一併受到打擊,情況不容忽視。特別是嬰幼兒濕疹,如處理不好更可能會影響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和成長發展的進程。 濕疹是免疫系統失調所引發,是混合性過敏反應的一種,成因主要是受到環境或食物致敏原刺激所引致,加上高危遺傳因素的影響之下而形成。濕疹患者皮膚較乾,甚至有龜裂的情況,而且皮屑亦會脫落、以及痕癢非常。不少患者會因痕癢而抓傷皮膚,出現細菌感染、長期紅腫、結痂丶變厚和流血等情況。 根據數字顯示,香港平均4至5人當中,有1人患有濕疹。而令人關注的是近年多了早於嬰幼兒時期已出現的濕疹。「醫院所見,現時大約每4名初生嬰兒當中便有1名患有濕疹,而部分在出生後的兩星期已發病。」。陳偉明醫生又稱,除環境及遺傳因素外,有研究亦指,開刀生產的嬰兒較順產分娩嬰兒有較大機會患上濕疹。這是由於順產過程中嬰兒會接觸母體的益生菌,因而鞏固其免疫系統,但開刀嬰兒未能取得母體的益生菌,因此會增加患濕疹機會。 至於長期患有濕疹對患者日常影響很大,以幼兒為例,小孩子身體的抵抗力相對大人較弱,如抓傷皮膚,細菌有可能會走進皮膚內,導致長期發炎。加上痕癢會影響睡眠質素,生長荷爾蒙在睡眠狀態分泌較多。所以如因痕癢而不能安睡,會對成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故患長期嚴重濕疹的兒童體型會較細小及瘦弱。 因此,樂觀面對及早接受治療,對濕疹患者很重要。陳偉明醫生強調,現時治療濕疹已不再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近年醫學界對治療濕疹已有大突破—「脫敏免疫治療」可望根治濕疹。治療主要是先找出患者致敏的源頭,然後以針對性的脫敏療程為患者脫敏。現時濕疹患者不但有多種非類固醇藥物可以有效治癒濕疹引起的症狀,而且致敏原引發的濕疹患者可以使用脫敏免疫治療,有望根治濕疹,所以濕疹已不是不治之症。 而現時預防濕疹亦有多種有效的方法,陳偉明醫生說:「現時不少父母常以為戒食或越遲食一些「所謂高致敏」食物越好,其實這想法錯誤。國際研究證明,在餵哺母乳時或嬰兒一歲前引入越多種類的的食物,對訓練嬰兒身體的耐受性越有利,亦更有效減低食物敏感和其他過敏症,包括濕疹的患病率。」故此,除非經醫生確診食物過敏,否則越早給予嬰幼兒接觸多元化食品,有助減低日後的過敏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蠶豆症生活飲食禁忌

經常聽到「蠶豆BB」,是指一些患有稱為「蠶豆症」的嬰兒。 患者在一般情況與常人無異,但日常生活需要多加留意, 避免進食一些特定食品或接觸某些化學劑,以預防引發紅血球溶解。   蠶豆症不可怕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表示,蠶豆症學名為「 葡萄糖六磷酸去氫酵素缺乏症」(Glucose-6-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Deficiency), G6PD是其中一種紅血球的正常酵素,用來保護紅血球。 但若缺乏這種酵素的患者, 一旦身體受到嚴重感染或進食某些食物或藥物,紅血球就會溶解, 正常人只會有輕微血色素低,但有蠶豆症的人就會導致急性溶血, 當紅血球分解時產生膽紅素,形成黃疸或貧血情況發生。 由於暫未有治療方法可以根治此症,新生嬰兒要特別小心, 如果膽紅素過高的話會對新生嬰兒腦部有損害,引發腦癱及失聰。 全球有4億人患有蠶豆症或基因隱性攜帶者,男性患者較多。 在香港來說,有4.5%的男士是有蠶豆症, 女士每1000人當中有5個有蠶豆症, 是香港常見的新陳代謝遺傳病之一。 張宇醫生指出,蠶豆症的遺傳密碼是位於染色體X, 由於男士的染色體是XY,如果當X有問題時,就必定會有蠶豆症; 但因為女士是XX,若其中一個X有問題時,另一個X亦可以補上, 就會變成隱性遺傳病的攜帶者, 當她長大後懷孕會大約有二分一機會遺傳給寶寶。 不過由於患有蠶豆症的男士會將Y染色體遺傳給兒子, 所以其兒子是沒有蠶豆症。但如果是生女兒,爸爸就會遺傳X給她, 若媽媽是沒有患有蠶豆症,其女兒亦不會患病, 但只是隱性蠶豆症攜帶者。   蠶豆症患者日常須知 飲食方面,張醫生提醒患者要留意避免進食蠶豆, 不論是新鮮或其相關製品,因為當大量進食後會引發紅血球溶解, 就會有黃膽的情況出現。而家居方面亦要注意, 某些樟腦丸含有化學成分萘(Naphthalene), 會令蠶豆症病人產生溶血的情況, 所以患者的家中就盡量不要擺放樟腦丸。雖有科學研究指出, 天然的樟腦丸是沒有害,但若家長不清楚成分, 建議都不要擺放任何樟腦丸。 另外,蠶豆症患者每一次求醫時,必須跟醫生說明自己患有蠶豆症, 讓醫生知道不能處方某些藥。 不過有時病人亦會自己到藥房購買藥物,但醫生就會非常不建議, 例如有些病人會服用他人的糖尿藥物, 但蠶豆症的病人是不可服用磺胺尿素劑( Sulphonylurea)的糖尿藥。另外, 蠶豆症的病人亦不可服用高劑量的亞士匹靈,例如克痛藥片。 另外蠶豆症的病人亦不可服用某些用作醫治前列腺炎及尿道炎的喹諾 酮抗生素(Quinolone),或服用俗稱「朱古力豆」 的尿道炎止痛藥非那吡啶(Pyridium), 而過高劑量之維他命C亦會增加溶血風險,因此都不可以服用。 除了西藥,患者亦不可胡亂進食中藥,例如牛黃、金銀花、臘梅花、 珍珠末等等。家長有時會將保嬰丹餵給寶寶,但保嬰丹有牛黃, 所以蠶豆症患者不可服食保嬰丹。 張醫生指出,蠶豆症有超過440種遺傳變異, 因此有多種不同的嚴重程度,患有此病的人士可請醫生抽血, 以作分析。 Read more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全球18歲以下兒童,每3個人就有1個患有過敏症。以食物過敏為例,2012年全球有410萬名兒童確診。在香港,約5%兒童有食物過敏,當中近16%曾出現嚴重過敏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中)稱,全球有40至50%兒童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過敏症。左是陳偉明醫生、右是陳勁芝   要預防嬰幼兒食物過敏,傳統觀念是戒食或延遲進食高致敏食物。但近年不少醫學研究均顯示上述方法無助預防,反而及早進食高致敏食物,能有效減低日後患食物過敏或其他過敏症的風險。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免疫及過敏病科專科李德康醫生指出:「如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病史,子女有50%機會患上過敏症;若父母都有過敏症,子女的風險會增至75%。」他表示香港愈來愈多嬰幼兒有食物過敏,最常見致敏食物是雞蛋、奶類和海鮮。食物過敏徵狀可包括流眼水、鼻水、眼睛痕癢、紅疹、嘴唇腫脹、風癩等,嚴重更會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正及血壓下降等致命性反應。   養和醫院李德康醫生指,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   以往醫學界一直致力研究治療過敏症的方法,但隨着醫學界在食物過敏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發展,現時的重點是從預防着手。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兒童免疫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偉明醫生解釋,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有食物過敏的人,將來患其他過敏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近期很多研究證明,及早引進高致敏食物,能有助預防食物過敏。例如2015發表的LEAP研究,針對有花生過敏高危的嬰幼兒,由四個月起定期進食含花生食物,比起5歲前戒食花生的組別,患花生過敏機會減低逾80%。2016年EAT研究進一步發現,接受母乳餵哺的嬰兒,分別在4個月和6個月起引進奶類、雞蛋、花生、芝麻、魚類、小麥等六種高致敏食物,前者在3歲前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降低了三倍。」   養和醫院陳偉明醫生稱,食物過敏與濕疹、哮喘、鼻敏感息息相關   事實上,近年歐美和部分亞太地區已更新指引,建議4至6個月開始適量引進固體食物包括高致敏食物。不過根據養和醫院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本地父母傾向延遲為嬰幼兒引進固體食物,逾90%受訪者不會在一歲前引進雞蛋、奶類、大豆、小麥、魚、貝殼類、堅果主要高致敏食物。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提醒,延遲進食過敏食物去預防食物過敏的概念已過時。相反,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有見及此,養和醫院在今年1月推出全港首個「預防食物過敏(EASE)計劃」,主要對象是的3至12個月大、有家族過敏病史的嬰幼兒。   陳勁芝提醒,1歲前引入越多種類食物,對訓練身體的耐受性很重要   「高危嬰幼兒會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但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家長反而傾向推遲引進高致敏食物。因而最好有醫生及專業醫護人員跟進及指導下,及早適時地為他們引進高致敏食物。一旦發現他們對某類食物敏感,就要戒食並接受治療。」據了解計劃跟進期為三年,會進行皮膚點刺測試,以及指導家長適時適量引入奶類、雞蛋、花生、魚和大豆等高致敏食物,從而減低日後患過敏症的風險。 李德康醫生補充,食物過敏反應由程度可由輕微至嚴重不等,可快至數分鐘內出現,故引進食物時需循序漸進,由少至多。如試食一小時後都無過敏反應,日後可以逐少增加分量。「總括而言,嬰幼兒過敏風險越高,越不應延遲進食高致敏食材。而餵哺母乳及提早進食致敏食物,均有助減低食物過敏和其他過敏症的患病率。」   花生被視為是高致敏食物之一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