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減ADHD孩子受傷風險 長效藥穩定 降低不適感

【明報專訊】全球兒童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發病率約為5%至10%,而本港6至16歲的兒童,ADHD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近年確診個案持續上升,令家長愈來愈關注。 家長都聚焦於ADHD影響子女學業及人際關係,較少人知道的是,ADHD患者出現身體損傷的風險比常人高,小朋友容易「一仆一碌」,家長卻以為孩子只是比較「論盡」,不以為意,當子女發生意外或創傷時會不知所措。 全球兒童發病率5至10% ADHD是發展性障礙,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有關。患者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分量較一般人偏低,因而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信息,注意力無法集中;也缺乏行為控制的能力,並產生過動及衝動的徵狀。因為注意力不集中,經常分心,粗心大意,再加上活動量過高,經常紮紮跳、因而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此外,ADHD患者自制能力比較低,行為衝動,當面對外界刺激時,可能容易激動,做出鹵莽行為,使他們容易受傷。有精神醫學研究報告指出,ADHD患者更容易出現身體傷害,包括交通事故、骨折和腦部損傷。其實,ADHD的問題有方法去改善,若能及早發現和治療,可大大減少意外和受傷的發生。 藥物治療在改善ADHD的徵狀非常有效,很多家長卻抗拒藥物,擔心為子女帶來不良影響。然而,2017年12月一份題目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藥物治療對防止身體受傷的效果:觀察性研究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研究報告,結果指出ADHD藥物治療,有效減少患者受傷的風險。 該文獻由香港大學研究團隊發布,研究人員於PubMed、EMBASE、PsycINFO、CINAHL和CochraneReview資料庫搜索了截至2017年5月發布與ADHD藥物治療和受傷風險有關的相關研究,當中包括各種研究設計、所有年齡組(兒童和成人)和所有ADHD藥物(興奮劑和非興奮劑)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從2001個相關文獻中找出符合篩選條件,提取了10個有關ADHD藥物使用與ADHD患者損傷風險之間的觀察性研究,並統合分析。這項研究是對現有文獻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並估計ADHD藥物使用與身體損傷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受傷定義為住院,於急診或門診就診。 研究:用藥減13%受傷風險 根據研究結果,有6個研究均指出ADHD治療藥物對於減低患者受傷有明顯幫助,整體上能減少13%受傷風險,特別對青少年和成年患者的幫助更為顯著;另外4個研究亦觀察到ADHD藥物對減輕患者受傷風險有正面的影響。由此可見,藥物治療除了能改善ADHD的病情,亦可以減少身體損傷風險。 把握10歲前黃金治療期 治療ADHD的黃金時間為10歲前,一來趁子女還未深受ADHD徵狀影響社交和心理(例如感到挫折、自信心低),二來那時的兒童快將踏入青春期,未必再依從父母指示,若不盡快處理將來更難糾正。 ADHD主要因為腦內多巴胺分泌失調,故常用藥物為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刺激負責傳遞腦部信息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專注力。如果刺激劑不適合,也可考慮使用非刺激中樞神經藥物,但一般要數周後才見藥效。傳統ADHD藥物為短效藥物,患者每天需要服用2至3次,這樣會令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時高時低,不但有機會使患者狀况隨藥物濃度的變化而受牽引,更可能因藥力迅速下降而引致情緒波動和疲倦等不適。其實,家長亦可考慮選用長效藥物,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其藥效會慢慢釋出,效力可維持12小時,身體亦有較長時間慢慢吸收,提高藥效穩定性,更可減少隨藥物濃度變化而引致的不適感。再者,短效藥物或會令患者情緒波動而作出發泄舉動,如踢桌椅或跑跳,亦有可能間接增加受傷的風險。 放「藥物假」要諮詢醫生 有些家長會替子女安排「藥物假期」,即是於假期時讓孩子停藥。雖然可減去副作用的影響,但亦會使某些兒童患者的徵狀及行為表現惡化,破壞服藥期間所建立的良好生活,所以停藥前必須與醫生商討。事實上,有不少個案都反映出自行停藥後,子女的專注力立即下降和活動量上升,短時間內增加意外的風險。 文:劉潔玲(精神科專科醫生) (本文圖為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預防勝治療 學童防病錦囊六招

學生回到校園上學已經一個多月了。但為什麼小孩回到學校不久,就容易患病?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指出,以臨床經驗所得,過往每年開學不久,就會陸陸續續多了學童到門診求診。較常見在學校內傳播的傳染病包括有上呼吸道傳染病(即流行性感冒或傷風)、手足口病、猩紅熱、水痘、腸病毒等。 袁兆文認為,不少學童在長期期間,多由家人照顧,較少與外間接觸;另外,小朋友放假時可能會較多到郊外遊玩或比較少在人多密集的地方活動;而當小朋友回到學校後互相增加接觸,細菌容易傳播,如果兒童的免疫力不足時,就會較易染病。而一般較年幼學童,自我照顧能力及衞生意識也較為不足,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有要遮掩口鼻、又或者進食前沒有清潔雙手,令患病機會大大增加。 袁兆文建議,父母要注意小孩的病徵及精神狀態,一旦發現小孩與過往患病的病徵及情況不同,又或是特別沒有精神、反應遲緩,以至嘔吐,便應提高警覺並及早求醫。 父母可以考慮以下六招「防病錦囊」: 1.教導小朋友注意衞生:雙手若觸摸過其他地方後,就不要沒有洗手而觸摸眼口鼻、如果要進食正餐或小食前先要清潔雙手、與同學一同進食時不應共用餐具,用乾淨器皿儲存食物; 2.為學童預備隨身帶備口罩、消毒洗手液及毛巾等; 3.每天為小孩量度體溫,如發燒或患病應請假不回學校; 4.若有不適而需回校上課時,應佩戴口罩。如班上有生病的同學,建議小朋友都盡量戴口罩,保護自己; 5.依照疫苗注射表安排,按時接種疫苗; 6.為小孩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早睡早起,飲食亦要注意均衡營養及恆常做運動。

Read more

【開學系列】功課困獸鬥 不如桌遊鬥個夠

【明報專訊】「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 陳媽媽和陳爸爸曾經因為功課,每晚和女兒開戰,但看見接二連三的學童自殺新聞後,陳媽媽及時回頭,放下功課,每晚透過桌上遊戲,不單重修親子關係,還增加女兒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我看到的現象是,一個又一個孩子從高樓上跳下去。因為我們一直為應付考試功課逼孩子,孩子連玩耍的時間和快樂都沒有,當壓力爆煲時,孩子便不告而別。」陳太和丈夫曾經跟女兒為功課困獸鬥,她每天放工回家,開門時手便會顫抖,因為她害怕看到屋內的丈夫和女兒正為功課開戰。看到學生跳樓自殺的新聞,張太一陣怵然——幸好自己知道回頭,不然瘋掉的是自己,跳下去的可能是自己的孩子。 只懂強迫 愈不快樂 陳太的經歷,或許是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ADHD)徵狀孩子的家庭寫照,孩子做功課往往轉化成親子戰場。陳太發現,女兒升小一後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短至十分鐘做功課的專注力也沒有。每一科的老師都說她女兒專注力不足,心理學家也評估懷疑女兒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需排期等候看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孩子的困難讓陳太反思,重新整理她對孩子及家庭的期望,決定要改變原來的家庭相處模式。「孩子有學習障礙,如果我們仍然只懂強迫,孩子愈來愈不快樂,最終只會不告而別。所以我決定把分數成績擱在一旁,重建孩子的身心,讓她快樂自信是最重要。」 盡快完成功課 與父母玩遊戲 當時陳太想起,老師曾建議他們和女兒下棋,改善親子間的衝突關係;再加上得到心理學家的鼓勵和肯定,陳太便在網上尋找桌上遊戲資料。她除了帶女兒跟其他家長和小孩一起玩桌上遊戲,晚上還會待女兒做完功課後,放下手機等所有電玩,全家一起專心玩遊戲。 親子一齊玩 大家治療大家 經過約一年的全家一起玩桌遊,陳家不經不覺產生了改變。「現在放工回家開門時,不會再有恐懼,我會問﹕今晚玩哪種遊戲?」每晚桌遊時間,就是最佳的親子時間。陳太發現,原來女兒心底十分渴望父母下班回家跟她玩,正因如此,女兒會主動盡快完成功課,以便爭取更多與父母玩桌遊的時間。一家人比以前快樂,衝突減少了,因為在遊戲中,父母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輸給女兒的朋友,一家人一起同哭同笑。「我上班也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原來透過玩,是可以大家治療大家。」在遊戲間,親子還可以有真正對話。「以前追問她學校發生的事,她不肯說。但現在玩得高興時,她就自然會說『學校的同學這樣那樣……』。」 此外,桌上遊戲也是一個讓孩子愉快學習,以及讓家長正向管教的平台。透過玩模擬現實的遊戲,家長適時給予孩子協助和讚賞,孩子的自信也會增加。 上課專心了 把快樂還給孩子 玩了親子桌上遊戲,陳太女兒在學校表現也大有改善,老師說她女兒上課時專心多了。「我覺得,這是因她在家中找到了快樂,覺得被接納,所以每天也有動力了。」陳太不想看到不快樂的女兒,所以選擇了改變。「有一次,她跟我說﹕『媽媽,下次重組句子時,你可以給我多些練習嗎?』」陳太說,把快樂還給孩子,孩子自然會用他們的方法回饋父母。 香港社會競爭激烈,父母工作忙碌,學童功課量大,加上中國文化中「勤有功,戲無益」的價值信念,讓有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徵狀孩子的家庭,往往為應付孩子的課業疲於奔命,忽略了親子玩樂的重要性。陳太的故事,會否給大家一點撥亂反正的啟示? ■知多啲 平衡電玩世界 鍛煉思維情商 桌上遊戲(Tabletop Game)簡稱桌遊,指可以在桌上或平面上玩,毋須依賴電子設備的遊戲,包括卡片、圖板、骰牌遊戲等。傳統的象棋和撲克亦算是桌上遊戲。相較其他遊戲,桌遊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能力鍛煉。近年愈來愈多桌遊愛好者組織起來,推廣各種桌遊,以平衡電玩世代。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蔡曉彤

Read more

【開學系列】指尖陀螺減壓效用短 不如笑「騙」快樂 呼走煩惱

【明報專訊】近期大熱,可以在手指上不停轉動的玩具「指尖陀螺」,紅遍多國,不單瘋魔中小學生,同時迷倒不少成年人,演變出多種不同玩法。好玩之餘,有報道指它幫助減壓、降低焦慮並有加強專注力等神奇功效,是否可信?找來精神科專科醫生拆解傳聞,並教授真正有效的減壓方法——「放鬆三部曲」。 指尖陀螺簡單易玩,用兩隻手指夾住中間的軸承,然後輕撥葉片令其快速旋轉,再用一隻手指頭頂着轉動。坊間不少高手可以將高速旋轉的指尖陀螺拋高再接回,或轉換手指輪流承托,玩法變化多端。有外國網站聲稱,指尖陀螺可以幫助專注力有問題人士,例如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患者,提升他們的專注度。此外,有指具減壓及紓緩焦慮等功能。 改善ADHD? 邊玩邊學更分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現時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指尖陀螺有助改善ADHD專注力不足問題,有些ADHD患者知道自己難以集中精神,故會自行找方法加強注意力,例如不時郁動身體如搖腳等,或者一邊溫書一邊行來行去,但這些指尖陀螺則未必有幫助。他解釋︰「正在玩的時候當然可以專注在玩具上,但之後可否令做功課時更加集中呢?如果一邊玩一邊學習,更可能會分心,曾經有位病人家長說兒子溫書時玩指尖陀螺,反而更分心。」英國已有學校禁止學生攜帶指尖陀螺回校,擔心學習分心及引起危險。 集中玩可暫時抽離 有助減壓 指尖陀螺除受小朋友歡迎,亦吸引不少成年玩家,網上不少片段教授各式玩法,究竟它是否真的有助減壓?麥永接解釋,對一般人來說,當集中在一件事情時,可以暫時抽離,有助減壓,就如之前大熱的填色簿Secret Garden。而指尖陀螺同時可以視為社交活動之一,投入一個熱門玩意,與其他人多了話題,生活增添趣味。他補充︰「不過一般人玩這個陀螺,每次大約玩數分鐘,時間短,相對減壓時間亦短。而且指尖陀螺欠缺獨特性,不是唯一減壓方法,亦未必好過其他方法。」麥永接教路可以「放鬆三部曲」作短時間減壓。 ◆醫生教放鬆三部曲 第一步:意境鬆弛法 緊張時,找一個寧靜的環境,幻想自己身在一個舒服環境,例如在沙灘上享受着海風,聽海浪聲等,可平靜心情。 小心「過度換氣」致頭暈手痺 第二步:腹式呼吸法 一邊幻想時,可一邊作深而慢的呼吸法,放鬆自己。他說︰「掌握呼吸方式很重要,對於緊張、壓力大甚至焦慮症人士亦有幫助。」深而慢的呼吸可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減慢呼吸及心跳,紓緩緊張感覺。他強調,呼吸一定要夠慢,否則一旦緊張時,錯用快而急的深呼吸,隨時弄巧反拙,變成「過度換氣」,即吸入太多氧氣,呼出過多二氧化碳,腦部血管因而收縮,導致頭暈;同時亦會影響血液內的酸鹼值,出現輕微電流感覺至手腳麻痺、針拮感覺甚至抽搐,這些生理反應隨時令人更驚恐。 如何正確地作出深而慢的呼吸?麥永接建議大家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凸起,相反呼氣時腹部則凹下去,與平常的呼吸剛好調轉,大家未必一時三刻可掌握到,因此需要花些時間練習,可以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5至10分鐘。但在緊張關頭下要呼吸多久才有效?麥永接說因人而異,普遍3至5分鐘已可改善情况,有些人可能呼吸幾下已見效果。 第三步:靜觀技巧 最後學習靜觀技巧,靜觀即是有意識地及不加批判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上。例如:不妨在繁忙的生活中加入慢食元素,在食飯時先以2至3分鐘,享受食物的色香味,之後細心慢慢咀嚼,好好地欣賞食物,「雖然食飯時間可能好短,但如果每日可以抽2、3分鐘,讓自己進入專注的狀態,已經可以有助紓緩緊張情緒。不過,這個技巧多鍛煉才可熟能生巧,因為緊張時未必記得怎樣做。」麥永接補充大家每日都會吃飯,可以每日選一餐來作訓練,技巧愈純熟,功力愈深,愈快可以進入專注的狀態。 文:許朝茵 圖:勞耀全、曾憲宗、nikoniko_happy@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爸爸抽離 媽媽忙到暈?

【明報專訊】爸爸在教養孩子上,常被認為投入度不及媽媽,尤其容易發生在孩子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家庭中。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馬麗莊教授說,跟以下兩個客觀因素有關﹕ 男孩衝動當平常 ◆父為家中經濟支柱﹕ 在不少家庭中,爸爸是家中主要的收入來源;加上香港整體工時長,爸爸難免為工作而早出晚歸,難以抽時間在子女身上,自然令教養子女的責任落在媽媽身上。 ◆男性觀點影響﹕ ADHD多數發生在男孩身上,他們多衝動、活躍、不集中,當媽媽花時間教他們做功課時,難免焦急,但愈是催谷,愈易有反效果。這些情况爸爸通常感到難以理解,從男性角度思考覺得「男孩子是這樣,很正常」、「用不着這麼緊張」等等,這些分歧令夫妻間多了不必要的爭執,令關係愈趨緊張。若夫妻感情基礎良好,則問題不大,否則容易影響婚姻關係。 加上,現今女性教育程度高、工作機會增加,不少媽媽會外出工作,但同時需要兼顧「湊仔」、做家務,亦要充當子女的補習老師,如沒有長輩、傭人幫手,便會感到工作負擔沉重。若家中孩子患ADHD,更因難以啟齒而找不到傾訴對象;加上目前社會過度都市化,鄰舍之間疏離,有時甚至不知道鄰舍是誰,有需要時很難找人幫忙。 讓丈夫分擔 不加挑剔 馬麗莊建議媽媽們,給予一些事務讓丈夫負責。做丈夫不能諸多推搪,要樂意幫忙;而當媽媽將事務交給丈夫後,亦不宜要求他跟足自己的方式處理或諸多挑剔,否則丈夫會感到沒趣。媽媽需理解彼此都有強項與弱項,宜接納並互補不足。此外,亦可找尋有相似背景的家長傾訴(例如家庭治療的家長小組),同聲同氣,容易互相理解。 一如光仔的爸爸,有些人因童年陰影而不懂如何做父親。但馬麗莊說,亦有些人能夠超越童年陰影,她最近見過一位爸爸,兒時因家貧而被送給親戚養育,他在小組中分享時指,自己自小缺乏父愛,覺得沒人愛惜,所以想給女兒更多的愛。可見童年經歷負面,也可以帶來正面影響,視乎如何看待這個經歷。若感到受童年陰影所困,難以解決,可以尋求社工協助。 文:吳穎湘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