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明報專訊】部分抑鬱症患者,在旁人眼中,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 而這名詞背後,反映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可能受到DSM-5《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定義所影響,一般人對抑鬱症患者印象,都是學習、工作以至社交功能受損,甚至認定他們的抗壓與抗逆能力比較弱,導致出現負面情緒。不過,作為抑鬱症過來人,再加上自己跟進精神及情緒個案逾10年經驗,我見證到很多受抑鬱困擾的朋友皆非弱者,相反,他們都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傾向將不同重擔孭上身,事事力求完美…… 相關文章:【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高功能抑鬱症患者工作生活無異樣 暗裏負面情緒籠罩 有資深社工教授說過,抑鬱症患者,出問題時往往會先責怪自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常常擔心自己未能惠及他人;所以,他們都不是自私自利及不懂自省的人。 相比其他人,抑鬱症患者在履行工作或照顧家庭等責任時,要耗費額外精力與負面情緒抗衡,很多時在完成工作後,都已感到筋竭力疲。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當中,部分未有展現明顯病徵,在旁人眼中,他們的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 過來人:最低潮從不請病假 放工後情緒決堤 記得約8、9年前,當時我仍是一名前線社工,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因為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情緒變得非常差,常常悲從中來,每日以淚洗臉,胃口及睡眠都較以往差,放假時也不太願意外出見朋友,在最低潮的時候,更加會質疑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那時候看精神科醫生,有按照指示服藥;同一段時間,自己每日如常面見個案,聽他們訴說過去的痛苦與創傷經歷,協助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記憶中,即使在最低潮時,也沒有請過一天病假。在同事與案主眼中,我仍然是那個積極、勤快與盡責的社工。只是每當下班後,夜闌人靜,負面情緒便有如江河決堤般全部湧出來,整個人就像虛脫了似的。 在多年的個案工作中,我也遇上不少類似情况。當中有一名中年男士,歷時數年也未能放低至親離世的傷痛,他覺得自己之前低估了至親病患的嚴重度,未有積極關顧。他每天停不了悔疚及自責, 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嚴重的時候,更不時會聽到一把聲音,矛頭都是指向他,批評他做人非常失敗,不配生存下去。 竭力與幻覺並存 工作中尋意義 然而,縱使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他未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身為家中的經濟支柱,所謂「仔細老婆嫩」,一家上下包括兩老的生活,都靠他一人工作維持照顧。即使在情緒最差的時候,他仍然能夠維持工作,也會駕車接載兩老到公立醫院覆診;平日亦不時返回舊居,為雙親的生活打點。只是放假的時候,他會將自己關在房內,不願對外溝通,對着妻子及一對年幼子女,也是不理不睬。 像我與中年男子的案例,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而這名詞背後,多少反應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在別無選擇,例如要照顧家庭的時候,會竭力與抑鬱及幻覺並存。而正如前述,抑鬱症患者通常有很強的責任感,這個特質亦驅使他們在逆境中奮力掙扎。 就我自己的情况,事後回想,大概是從個案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存在感,令自己可以如常上班,而這亦可能是一種自然發展出來,應對負面情緒的有效策略。事實上,往後的日子,「抑鬱」這老朋友仍不時到訪;至今天,自己由前線轉向教學工作,於我而言,工作背後那份意義,仍然是最有效的抗抑鬱藥。 當然,「高功能抑鬱症」由於表徵不明顯,身邊人未必容易察覺得到,當事人常常獨力苦苦掙扎,未必能得到適時的支援。而長時間以責任感壓迫自己,確實可能會有倒下一天。 希望大家多點留意、關心身邊的人。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大最新研究 – 抑鬱藥治胃病 胃部如「小腦袋」 情緒壓抑可致胃痛

【明報專訊】每10個香港人,就有1人有「胃病」。大多數人照胃鏡都找不出病因,食胃藥亦沒法紓緩。究竟身體哪裏出問題? ▲息息相關——醫生解釋,情緒壓力與胃功能失調息息相關,逾半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患者都有焦慮徵狀。(RyanKing999@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抗抑鬱藥有效治療胃功能失調,改善腹脹、早飽等徵狀。原來,腦部與腸胃分裂自同一組細胞,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是「小腦袋」;當壓力大、情緒差時,胃就成為「出氣袋」。 經常出現胃痛、上腹部灼熱,容易感到飽脹等徵狀,大家最擔心是胃潰瘍、胃癌等嚴重疾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表示,俗稱「消化不良」的胃功能失調,與胃潰瘍、胃癌等結構性胃病的早期病徵十分相似,難以區分。但後者病情一旦惡化,會出現嚴重徵狀,如大便出血、嘔吐、貧血等。 中大:抗抑鬱藥治不明胃病 胡志遠續指,要區分兩者,可從病因入手,胃潰瘍、胃癌等胃病源於消化道結構出問題,胃功能失調則找不到病因,「無論照胃鏡、做掃描、驗血等,都找不出」。另一分別為發病情况,胃功能失調患者在發病一周後,病情會緩和,結構性胃病患者則會持續發病,病情愈來愈差。   ▲(明報製圖)   「全港有一成多人患有胃功能失調。」胡指出,從臨牀經驗發現,近年病患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的患者為小學生,部分患者清早上學前未食早餐已經胃痛。 年紀輕輕,為何受胃痛纏擾?胡解釋,胃功能失調由多種致病機制互為引發,其中壓力情緒為「上游病因」,具早期影響,常為發病根源;壓力大時,胃部成為「出氣袋」,令胃痛覺神經線過分敏感,「飲了小量凍飲,胃部以為你飲毒藥」,情况如警鐘誤鳴。 胡續指,腦部與腸胃分裂自同一組細胞,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稱得上是「小腦袋」。當小朋友每天忙溫書考試,大腦有時會抑壓情緒壓力,然而壓力和情緒不會消失,結果投射至「小腦袋」,出現胃痛及胃脹徵狀。 治療胃功能失調,胃酸抑制劑及胃促動藥為常用的第一線藥物,但中大研究顯示,不足三成患者對這些藥物有良好反應。胡志遠引述研究指出,胃功能失調者的胃蠕動速度減慢,對胃酸較敏感,因此胃酸抑制劑及胃促動藥能紓緩徵狀。但兩種藥物皆不治本,亦只宜間歇使用,長期服用可能帶來副作用,如骨質疏鬆、胃細胞變化等。 其餘近七成,即本港逾50萬患者對一線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胡志遠指出,此類患者屬於「難治性胃功能失調」,現時未有研究解釋到治療無效的原因,但發現這類患者多數同時有其他功能性腸胃病,如腸易激綜合症,另外逾半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患者有焦慮徵狀。   研究:六成病人治療有效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證實,低劑量的三環抗抑鬱藥「米帕明」,有效治療難治性胃功能失調。研究結果是否意味抗抑鬱藥能成為胃功能失調的靈丹妙藥? ▲胡志遠(鄧安琪攝)   中大在2005至2010年期間招募107名患有難治性胃功能失調,對胃酸抑制劑及促胃腸動力藥均沒有良好反應的病人參與研究。胡志遠指出,在研究中,六成服用三環抗抑鬱藥的患者認為治療有效,另有近兩成的患者出現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或渴睡,亦有5名患者服藥後認為治療無效。 胡解釋,該5名患者胃功能失調的情况較嚴重,抑鬱情况較差,未來或需轉服其他血清素及情緒藥物。   三環類抗抑鬱藥非人人適用 另外,抗抑鬱藥非人人適用,如青光眼患者、懷孕婦女、對三環類抗抑鬱藥有過敏反應的人士等。胡強調,病人接受抗抑鬱藥治療前,須經醫生評估,並在監督下用藥。 他指出,治療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時,醫生宜多管齊下,讓病人理解前因後果,覺察胃部不適與情緒壓力相關,學習調適生活節奏。他又建議,若胃部持續不適超過兩星期,應求醫檢查。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父母吵架 影響孩子情緒 拒絕上學 重度抑鬱患者 四成現時無法可治 青木瓜水紓緩痛風 長飲脾胃受罪 只消腫痛 不減尿酸   Read more

醫生:抑鬱者圖輕生應即送急症

【明報專訊】醫管局資料顯示,本港有逾30萬人患上抑鬱症,嚴重的更可引致自殺危機。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表示,若發現抑鬱患者做出自殺行為,應即時制止並報警求助,最好將患者送往醫院急症室;如有情緒病患者輕生悲劇發生,事後對家人的情緒支援亦很重要,並提醒家人如有情緒困擾,需盡早尋求醫生支援。 丁錫全稱不少抑鬱患者均經歷創傷及長期病,容易有負面思想,「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或者聚焦失去的東西,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思維」,患者初期可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改善負面思維,中及重度患者需服抗抑鬱藥。 丁指若抑鬱患者有自殺傾向,建議身邊的人除即時制止外,要報警求助,將患者直接送往醫院急症室,「急症室有最齊全的設備和人手,可應付任何突發事件」,身邊的人應陪同安撫患者情緒,不要急着找出自殺原因,「要開解患者,帶他走出困局」。 另外,潘匡仁生前在facebook透露去年參加鐵人賽期間曾受傷,頭骨碎裂及腦內出血,一度失憶並留醫深切治療部。前香港三項鐵人代表隊隊員李致和認為,包含單車、游泳及跑步3個項目的鐵人比賽,只要做足安全措施,如佩戴安全帽,本身並非高危項目,「可以說99.9%絕對安全」。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亦稱,在港舉行的鐵人賽均會封路,以保安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