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明報專訊】不少人愛行山遠足或到球場打波,活動筋骨。運動為身體帶來好處,但若準備不足,會引發受傷危機。一般來說,膝部是最常因運動而受傷的部位之一;其次是足踝關節,當中足踝韌帶扭傷(俗稱拗柴)是常見的足踝關節創傷。 足踝是足部與小腿相連的部分,足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距骨及跟骨組成(見右圖)。足踝主要可向4個方向活動——足背屈(腳掌向上)、蹠屈(腳掌向下)、內翻及外翻。足背屈及蹠屈的活動主要靠距骨小腿關節,而足踝內翻、外翻則主要靠距骨及跟骨關節(又稱距下關節)。 相關文章:【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拗柴: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注意足踝扭傷6大風險 與其他關節一樣,足踝關節除了由外圍肌肉維持穩定外,兩側韌帶亦提供保護。足踝內側由扇形的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保護,而外側主要有3條韌帶固定,分別為:前距腓韌帶(ATFL)、後距腓韌帶(PTFL)及跟腓韌帶(CFL),前面兩條韌帶連接腓骨與距骨,後者連接腓骨與跟骨。 常見扭傷多發生在不平坦地面跑步、足踝跳起落地未及調整角度,或行山落斜時誤踏凹凸不平石面。當足踝幅度超出正常關節活動的幅度,便導致保護關節的韌帶或肌肉受傷。 美國運動創傷防護員協會(NATA)文獻指出,超過四分之三足踝扭傷的人是外側韌帶受傷,即足部過分向內並向下翻(蹠屈),因過分拉扯足踝外側的韌帶而受傷。 足踝外側韌帶群中,最常受傷是前距腓韌帶,佔超過七成。因為足踝外側3條韌帶中,前距腓韌帶的承受力是最弱,力量只及後距腓韌帶一半。 小腿肌力不足、平衡力差高危 足踝扭傷風險 ‧在不平坦的地面步行或運動 ‧穿著不合適鞋履,如不合尺寸的鞋、穿高跟鞋運動等 ‧足部小腿肌肉柔韌度及力量不足 ‧足踝曾受傷(如骨折) 影響活動幅度 ‧平衡力較差 ‧足踝外側韌帶曾扭傷 再次扭傷風險高3倍 我們的肌肉、筋腱及關節內均有感覺接受器,會因應身體當刻的姿勢、關節的位置而發放信號給腦部,此為「本體感覺」。腦部整合信息後會發出信號,控制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作出即時反應,從而調整姿勢以保持平衡。急性扭傷後會削弱足踝外側肌肉及韌帶組織的穩定度,本體感覺亦會因受傷而減弱,繼而影響平衡力,增加再次扭傷的風險。NATA期刊指出,有12%至47%足踝扭傷皆為重複扭傷。大多數扭傷患者經治療後,數星期後可回復日常生活;但根據美國急症室統計,三分之一曾扭傷足踝的人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患者步行有時會「軟一軟」,更或引發創傷後足踝關節炎,造成痛症及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或未能再次投入喜愛的運動。美國亦有大型研究發現,有扭傷歷史的軍校學員,對比沒有扭傷過的同伴,再次扭傷的風險高約3倍,可見預防扭傷的重要。 簡易運動:「低頭族」易踏空扭傷 強化小腿減風險 不少扭傷足踝的意外並非因運動引起,所以日常生活要多加留心 ,如避免做「低頭族」只顧看手機,可減少上落樓梯踏空而扭傷情况。要減低受傷風險,除了運動時挑選合適衣服鞋履,定期做小腿伸展運動、小腿肌肉訓練、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等,亦有效減低足踝扭傷的機率。 小腿伸展練平衡 一、小腿肌肉伸展運動 每邊3次為1組,每日做3組 1.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腓腸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正面站立,前腳屈曲,後腳伸直;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2.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比目魚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 正面站立,向前踏步,後膝屈曲;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二、平衡訓練 ‧初階平衡訓練 單手扶椅背側面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日做2至3組 備註:如能輕鬆掌握以上運動,可延長時間以提升難度 ‧進階平衡訓練 1.中級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天做2至3組 2. 高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提起左腳畫三角形,即凌空向前、外側及背後3點移動。畫完3點為1組,重複3至5組。換邊再做 注意:移動腳部時,身體盡量保持挺直 三、小腿肌力訓練 正面輕扶椅背,提起雙腳腳跟,身體垂直慢慢向上升,維持10秒後慢慢放下腳跟。做10次為1組,重複3組。每星期做3次。節奏宜慢上慢落 備註:急性足踝扭傷患者如有疼痛、發熱、腫脹或活動幅度受限制,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以上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業人士評估後的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示範:莫穎東(聖雅各福群會健體訓練主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凱茵(聖雅各福群會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扭傷】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明報專訊】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是一條長約3厘米、闊約1厘米的韌帶組織。男團MIRROR成員姜濤早前在籃球表演賽中扭傷右膝,要養傷2個月。事後有教練指,其右膝前十字韌帶早時已斷裂。專家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會變得不穩定,一般走路未必有太大問題,但當運動比賽時,特別是需要急停和轉向的動作(如滑雪、球類運動等),膝關節容易扭傷,引致軟骨及半月板損傷,增加創傷性關節炎的風險。 姜濤傷膝——姜濤早前在籃球表演賽中扭傷右膝。骨科專科醫生指,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變得不穩定,當運動時需要急停或轉向動作,容易扭傷。(資料圖片) 「卜」一聲膝關節扭傷?脫位? 前十字韌帶撕裂積血腫痛關節僵硬 如果仔細看,前十字韌帶可以再細分為前內束(anteromedial)和後外束(posterolateral)兩條小韌帶,它們分別在膝蓋彎曲不同角度時,扮演不同角色,維持膝關節穩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內,引致嚴重腫脹、痛楚,令關節僵硬,運動幅度減小,受傷後沒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緊急處理(RICE)緩減炎症。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都會聽見「卜」聲響,其實這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引致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卜」的一聲正是來自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前十字韌帶撕裂後病徵比較嚴重,甚至連走路也有困難,很多人會立即求醫。 伴隨其他組織撕裂 膝關節「不快樂3人組」 大部分前十字韌帶撕裂都能透過臨牀檢查準確診斷,例如前抽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Lachman test等,測試膝關節前後穩定度;而轉軸移位測試(pivot shift test)則能測試膝關節在旋轉扭動時的穩定度。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通常會伴隨其他膝關節組織撕裂,包括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簡稱MCL)和內側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合稱膝關節的「不快樂3人組」(unhappy triad)。但急性前十字韌帶創傷,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會比內側半月板更容易受傷,所以醫生會安排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撕裂程度,以及其他韌帶和半月板有否受傷。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無法自我癒合 須手術重建 前十字韌帶的自我修復能力並不理想,原因它位於膝關節內,關節液妨礙了韌帶血塊形成,所以即使是利用手術修補(repair),韌帶也不能癒合。為了回復關節穩定,大部分傷者需要接受重建(reconstruction)手術。說到重建手術,大家自然問到:究竟是用什麼來重建呢? 自身後腿肌腱重建 傷口小 重建使用的韌帶,大多數來自患者自身移植(autograft),多數人使用部分後腿肌腱(hamstring graft)重建,好處是傷口比較細小,而後腿肌腱會再次生長,雖然新長出的肌腱會稍微細一點,但對跑步等活動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也可以選擇用部分髕骨和髕肌腱(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重建,好處是癒合後最穩定,但傷口比較大,甚至會有前膝痛。 在香港,選用患者自身以外的韌帶來重建的情况較少,當中包括同種異體移植(allograft)和合成骨移植(synthetic graft)。它們雖然毋須用到自身組織,沒有捐贈區併發症(donor site morbidity)和次數限制,但相比自身移植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一般較低,有研究指術後首年的再撕裂率(re-tear)較高。 待關節炎症過後 手術好時機 一般來說愈早做手術,效果愈好。然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需要等待時機,最理想是待關節炎症過後,膝關節回到原來運動幅度後才做手術。現今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會使用膝關節鏡輔助,可以同時處理半月板受傷,而且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可加快復康過程。重建手術完成後,韌帶需要約9個月復元(remodeling),其間需要以物理治療鍛煉關節幅度、肌力和關節平衡感。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前十字韌帶防傷 強肌vs.戴護膝 適合的運動裝備可以減少受傷風險,佩戴護膝可否減少前十字韌帶的傷患呢?研究只顯示,佩戴護膝對於已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包括曾接受重建手術的病人),有明顯減低膝傷的幫助。比較多人忽視肌力訓練的重要,研究顯示多訓練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的強度,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可以明顯減少。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步行或運動時一不小心「差錯腳」就會拗柴,輕微拗柴可採用「RICE」處理,但嚴重的話,原來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影響患者活動能力及日常生活,需要接受物理治療,甚至手術方能處理。拗柴急救:RICE處理輕微腫痛-一星期復原-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黃惠國醫生表示,拗柴即是腳踝向內彎,所影響的是腳部的「踝關節」。輕微拗柴患者仍然可以走路,可能只會有少許痛楚、紅腫,數天至一星期內一般會自行消退;但如果嚴重拗柴,腳踝腫脹至不能走路,影響活動及生活,就應考慮求醫。 Read more

韌帶受損|姿治通鑑:拗柴後無痛 等於康復?

【明報專訊】足踝扭傷十分常見,在凹凸不平路面上走路及跑步,巴士煞車時站立不穩,運動時着地失誤等原因,都可以令足踝外側韌帶過度伸展和拉傷,俗稱「拗柴」。若是一級輕微撕裂,一般兩星期便能復元;二至三級較嚴重撕裂,除了韌帶受損,腳眼附近位置會瘀腫發熱,亦有可能出現關節移位、腓骨或第五指骨骨折,或需石膏固定及拐杖助行,復康時間將長達8星期甚至更長。 Read more

知多啲:熱敷加劇腫痛 適量運動加快康復

【明報專訊】行山拗柴受傷,坊間流傳很多自理方法,但有些可能弄巧反拙,由輕傷變成重創。骨科專科醫生翟慶聰細數常見謬誤,以防中招。 ×拗柴後熱敷患處可消腫止痛 .拗柴時腳踝關節內的韌帶受傷發炎,出現紅腫、熱及痛等徵狀,應該盡快冰敷降溫,令患處消腫,同時有一定止痛作用。錯用熱敷反而令患處更腫更痛。 ×腳踝受傷可用樹枝夾腳固定患處 .不建議用樹枝夾腳,因為它不一定可正確地鞏固患處,反而有可能令傷患惡化;最好用壓力繃帶或襪包紮,如穿著高筒鞋亦可把鞋帶綁緊腳踝位置,有助固定關節以防再受傷。 ×拗柴後不應濕水否則容易有風濕 .這說法沒有科學根據,如果患處沒有傷口,可以如常冲涼及濕水。 ×腳傷剛痊癒不應做運動 .患處止痛後應該多做簡單運動,訓練腳踝關節及平衡力,有助加速韌帶復元。如果休養時間太長,反而會令關節肌肉繃緊,靈活度變差。 ×長期腳痛的行山者,應在行山前服止痛藥預防 .止痛藥治標不治本,不建議長期服,反而應該盡快檢查找出問題根源,查找是韌帶受傷發炎還是勞損所致,拖延醫治,患處可能會惡化。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行山拗柴傷膝 死頂隨時唔斷尾

【明報專訊】又到遠足跑山的時節。山路崎嶇,不論新手還是老將都容易「行差踏錯」,差錯腳或失平衡,扭傷膝蓋或腳踝(俗稱「拗柴」),「死頂」繼續行,或處理不當延誤了治療,小心痛腳纏終身。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翟:翟慶聰(骨科專科醫生) ■行山為何意外多多? 問:遠足行山,為何容易受傷? 鄭:很多人忽視行山安全,行山前需要特別留意天氣變化,夏天時要避免中暑,冬天要預防低溫症,下雨天更要小心行雷閃電的危險。另外,要提防如蛇、野狗和蚊蟲等威脅;最重要是量力而為,注意自己身體狀况,否則意外受傷可以後患無窮。 ■上山遇險,要學「ABC」? 問:行山遇意外受傷,當場如何處理? 翟:行山最常見傷患是腳踝、腳掌或膝蓋受傷;建議傷者嘗試站立,測試腳踝能否受力,如果仍可以站立及走路,代表傷勢不算嚴重。可以想辦法找冰塊敷在腫痛處,或用繃帶、壓力襪包紮固定;同時把腳墊高休息一會。假如無法站立及走路,千萬不要勉強,馬上找人救援。另外,如患者腳部嚴重變形,很可能是骨折或脫骱,此時必須打999協助送院急救。 鄭:如傷者不清醒,旁邊朋友可以循急救基本法「ABC步驟」來幫助傷者;「A」是指Airway,先檢查呼吸道是否暢通,有沒有氣促,有些骨折也會引起氣胸;「B」是指Breathing,如果患者呼吸不流暢可以嘗試向患者吹氣幫助呼吸。「C」是Circulation,即看看傷者面色及手指血液回流是否正常,如果出現大範圍的明顯傷口,要馬上幫他止血,防止血液大量流失。 ■懶理腳傷 有什麼後遺症? 問:行山最常見創傷是什麼?如何處理? 翟:最常見是「拗柴」,即腳踝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引起紅腫、發熱、疼痛、行路困難或關節僵硬等。腳踝外側由3條韌帶構成,其中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最容易受傷。當腳踝內翻時會拉傷韌帶,甚至造成不同程度撕裂。醫生可用手輕壓患者腳踝找出疼痛位置,如患處嚴重腫痛,或需要X光來檢查判斷有否骨折,因為有些患者即使骨折仍可以行路,容易忽略了傷患的嚴重性。大部分韌帶拉傷或撕裂的患者,只需採取保守治療,服用消炎藥及物理治療等,約3周後可以復元。 假如治療兩三星期後仍持續疼痛,便需要做磁力共振(MRI)檢查軟骨。軟骨受傷亦可以引起持續腳腫及疼痛,一旦軟骨撕裂嚴重而且不穩固,可以採用微創手術,在腳踝開兩個小孔,清除破裂軟骨,並在該位置鑽孔,促進癒合。這方法在治療腳踝及膝蓋軟骨創傷上有顯著效果。 另一個常見創傷是腳掌第五條骨撕裂,患者會感覺劇痛,沒法站立及走路,需要打石膏或穿行走靴固定,約6周後骨骼會癒合。 大部分腳踝創傷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康復,但如果拖延治療或缺乏運動鍛煉,或會引起後遺症,令腳踝關節受力出現問題,造成慣性拗柴、行路腳痛,甚至關節提早退化等,影響日後正常走路。 ■無傷但膝頭痛,大件事? 問:行山時沒有明顯受傷,為何回家後膝蓋疼痛? 翟:很多人以為膝蓋痛是關節勞損退化,其實成因有很多,較常見是由髕骨韌帶發炎引起。髕骨韌帶(patellar tendon)連接膝蓋骨和脛骨,令膝蓋能夠伸直。行山時如經常跳動容易拉傷韌帶,引致發炎及疼痛,尤其在上落樓梯時會特別痛。一般服消炎藥及物理治療後可以根治。 另外,半月板軟骨及前十字韌帶受損或斷裂,都會令膝蓋又腫又痛。由於它們均不能自行修復,一旦有嚴重撕裂便需要用微創手術重建或切除;其中前十字韌帶受傷所留下的「手尾」最長。 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位於膝蓋前端,是連接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的兩條韌帶,用作穩固膝關節。如前十字韌帶受到運動碰撞,或因過度屈曲或旋轉等造成傷害,膝蓋會腫脹無法活動,而且有鬆脫不穩的感覺,走路及上落樓梯都有困難。通過磁力共振檢查及一些測試評估韌帶的撕裂程度,例如跑步時急停或急轉身時有鬆脫感覺,當經過肌肉鍛煉沒有改善,便會建議做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 手術需全身麻醉,以內窺鏡輔助下,在股骨和脛骨分別做一個隧道,用大腿及膝關節韌帶來代替已斷裂的韌帶,固定在股骨和脛骨上重建,最後以螺絲固定。手術後患者需要6至8個月才可逐漸恢復正常運動。 ■行山受傷可預防? 問:如何預防行山創傷? 翟:最佳預防受傷方法是堅持恒常運動鍛煉,除了游水外,每日做簡單運動強化關節肌肉,並提升平衡力,有效預防扭傷或跌倒。 腳踝向左右兩邊重複擺動,以強化腳踝關節肌肉 坐下,小腿前端綁上沙包,提起小腿,強化下肢及四頭肌 屈膝淺蹲,鍛煉大腿前的肌肉,有助預防膝蓋受傷 單腳站立,訓練腳踝,同時考驗全身肢體協調平衡。如能輕鬆應付,可閉上眼做單腳站立平衡,訓練關節的神經感覺 文:吳敏霞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骨骼「偵」奇:當拗柴變成習慣

【明報專訊】很多跑友都試過「拗柴」,甚至會習以為常,以為沒什麼大問題,但其實這個「習慣」隱藏了健康危機。最近有名跑友基哥前來求診,是一個可在3小時內完成馬拉松(Sub 3)的長跑好手,但兩年前有次跑山拗柴後,便經常在運動時拗柴,直至最近一次,腳踭疼痛至影響日常行走,才開始正視問題。   ▲(圖:lzf@iStockphoto)   「慣性拗柴」可致關節退化 所謂「慣性拗柴」,醫學上稱為慢性踝關節不穩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很多運動員覺得即使有慣性拗柴也沒什麼大不了,消腫後便可以重回比賽;然而,每一次拗柴都會加劇踝關節的病情,最後更有可能演變成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出現持續疼痛、腫脹和關節僵硬等徵狀。有研究指出軟骨損傷和慢性踝關節不穩定,都是引致關節退化的主因之一,所以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現時醫學上並沒有一個確實拗柴次數,去釐定病人是否有慢性踝關節不穩定問題,原因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並不只得拗柴一種徵狀;其他徵狀還包括關節感覺鬆脫,例如有跑友形容「當起跑和急停時,隻腳好像會鬆一鬆」。如果此類徵狀於拗柴後仍然持續,而且影響個人的運動以至日常生活,便可能患上慢性踝關節不穩定。 問題的成因由兩部分構成:關節的機械性不穩定(Mechanical Instability)和功能性不穩定(Functional Instability)。機械性不穩定是指踝關節的韌帶組織受到損傷後無法完全康復,而功能性不穩定則指關節的本體感覺神經受到損傷,以至影響平衡感。要根治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便需要接受手術修復韌帶組織,並以物理治療增強關節的本體感覺神經,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拗柴所引致的韌帶損傷,超過九成都是足踝的「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當中大部分是在腓骨的韌帶接合點撕裂。原來在韌帶修復過程中,可以出現錯位和韌帶組織鬆弛等情况,這亦解釋了為何即使消腫後關節仍然有不穩定的後遺症。醫生可以透過臨牀檢查和磁力共振去判斷韌帶受傷的程度,如基哥在接受磁力共振後,確診為拗柴引致韌帶撕裂及踝關節軟骨損傷,最後需接受手術根治。 傷及韌帶需手術治療 雖然大部分傷者都可以藉非手術性治療改善傷情,但如果已出現慣性拗柴,便可能需要以手術重建關節的穩定性。韌帶的修復手術一向以開放式手術為主,此手術在1966年已開始進行,但因為傷口較大而令不少人卻步。隨着手術儀器和技術的發展,現在已可利用微創關節鏡進行,在腳踝上開兩個小傷口,於腓骨韌帶接合點利用線錨釘(Suture Anchor)拉緊前距腓韌帶。病情如較嚴重,則需要同時利用附近的組織來加強修復的穩定性。病人一般在術後不需要任何矯具,第二天便可以下牀行走,其後再配合物理治療改善關節的本體感覺,達至完全康復。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