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盆」點新年至「營」食法(衛生處方)

新年期間,大家經常會吃盆菜,但大家知不知道應如何吃盆菜才是至「營」食法呢? 一般盆菜以芋頭及白蘿蔔作底層,再逐一加入豬手、豬腩肉、魷魚、豆卜、炸枝竹及冬菇等食材,最後再放上雞、鴨、蝦、鮑魚及瑤柱等食材。當中的芋頭、豆卜及炸枝竹經油炸;而豬手、豬腩肉、連皮的雞和鴨等食材則含有較高不健康的飽和脂肪;白蘿蔔和冬菇雖屬於蔬菜類別,但由於食材吸收了盆菜的醬汁及其他食材的脂肪,會令蔬菜的脂肪和鹽分含量增加。 相關文章:美食當前易增磅、消化不良?糖尿、腎病、腸道敏感人士要吃得開懷?附飲食提案+運動急救有法 盆菜 3個健康至「營」食法 依照衞生署「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均衡飲食原則,日常飲食應以穀物類為主、多吃新鮮蔬果、進食適量的肉、魚、蛋和奶類及其代替品,並減少鹽、油及糖分的攝取。過年時享用盆菜又想維持健康,不妨考慮以下3個至「營」食法: 至「營」食法 攝取適量穀物類以紅米或糙米混入白米中製作飯類,或額外預備非油炸麵條,有助增加飽肚感並控制餐膳中肉類的食用分量。應避免「撈汁食飯」以減少額外脂肪和鹽分攝取。增加新鮮蔬果攝取額外預備灼菜或上湯浸菜,以每天進食一碗半已煮熟的蔬菜為目標,有助增加飽肚感和膳食纖維的攝取。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臟健康及預防便秘。應避免利用盆菜的醬汁灼菜,以免增加脂肪和鹽分攝取。可考慮於餐前或後進食水果,前者有助增加飽肚感;後者則代替餐後高糖甜品,減少糖分攝取。留意高脂肪肉類建議一般成年人每天進食5-8兩肉、魚、蛋及代替品。豬、牛、家禽、海產、豆類製品如豆腐及枝竹均屬於肉類及其代替品,應計算在內;而燒肉、五花腩的脂肪較難去掉,應減少食用。由於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從而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因此在進食家禽類食物前,應先去掉皮層以減低飽和脂肪攝取。 過年期間如需外出用餐或購買外賣食物,可考慮光顧「星級有營食肆」,並揀選「蔬果之選」菜式(多蔬果)助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3 少之選」菜式以減少油、鹽、糖分攝取! 想找尋最合心意的「星級有營食肆」,請瀏覽「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站 (

Read more

【新冠患者】核酸檢測Ct值35或以上傳染性低毋須隔離 快測呈陽即病毒量較高仍須隔離 確診者到指定診所不設抗疫的士

下周一(16日)起,政府將調整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的判定標準,如檢測Ct值為35或以上會一律界定為陰性,並不會獲發隔離令,亦毋須進入社區隔離設施。至於快速抗原測試陽性者,政府指由於快測結果不會呈現Ct值,靈敏度亦比核酸檢測低,快速抗原測試呈陽性時其病毒量較高,快測陽性個案仍須按照隔離令的原定指示繼續隔離。另外,專接新冠患者往返居所及醫療設施如指定診所等地的專屬的士車隊14日起(本周六)停止服務。政府發言人提醒,確診者日後若由隔離地方外出求診,應戴上貼面外科口罩,避免逗留人多擠迫場所。截至1月2日逾29.2萬名病人獲處方新冠口服藥,當中逾10萬人處方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逾19.2萬人處方輝瑞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 社區檢測中心(明報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新冠核酸檢測Ct值35或以上者16日起視作陰性 毋須隔離 政府解釋,因應疫情發展,加上考慮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Ct值達35或以上的個案一般傳染性極低,衛生防護中心評估相關風險後作有關決定。調整後的判定標準同樣適用於在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的免費及自費檢測,其中自費檢測的陰性證明可用作跨境等用途。 隔離中人士未接獲防護中心通知 仍須繼續隔離 政府將安排下周一前經核酸檢測確診而Ct值達35或以上,並仍然持有有效隔離令的人士,取消其隔離令,並安排身處隔離設施的相關人士有序離開。 若隔離人士未有接獲衛生防護中心的主動通知,則須按照隔離令的原定指示繼續隔離,直至他們在檢測陽性後第4天起連續兩天取得快速抗原測試陰性結果為止。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抗疫的士14日起停運 確診者外出求診應戴口罩 另外,因應政府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專接新冠患者往返居所及醫療設施如指定診所等地的專屬的士車隊本周六(14日)起停止服務。政府發言人提醒,確診者日後若由隔離地方外出求診,應戴上貼面外科口罩,避免逗留人多擠迫場所。 抗疫的士今年2月18日起啟用,由政府聯同的士業界設立,最初約300部,患者可免費乘搭,政府向每名司機提供每日3000元津貼。政府表示,截至前日(10日)車隊已完成超過37萬宗行程。 逾29萬人獲處方新冠口服藥 醫管局昨在立法會回覆書面查詢時表示,截至1月2日逾29.2萬名病人獲處方新冠口服藥,當中逾10萬人處方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逾19.2萬人處方輝瑞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醫管局表示新冠病人需要的藥物備存量充足,兩款口服藥庫存未達使用期限。政府(13日)提醒,現時兩款已註冊的新冠口服藥物(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只可向公私營醫療機構及醫生供應,病人只可經由註冊醫生按需要獲處方有關藥物,零售藥房不能向供應商採購以及向市民銷售有關口服藥物。任何人售賣或轉售新冠口服藥物,包括無償供應,均屬違法。 每名確診病人僅處方一個新冠口服藥療程 一般而言,新冠確診病人只會獲處方一個新冠口服藥療程(一個療程來說,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含有30粒藥片;而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則含有40粒膠囊)。市民若在診症後獲處方新冠口服藥物,應按醫生指示服用,並完成整個療程。 相關文章:藥劑師:撲熱息痛有紓痛退燒 與布洛芬功效同兼具消炎 惟哮喘者要注意 勿買散裝藥 撲熱息痛用作紓緩發燒疼痛症狀 勿過量服用 另外,政府(13日)表示,含「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成分的藥物在本港整體供應維持穩定,市民不需要囤積有關藥物。 「撲熱息痛」用於紓緩疼痛及發燒症狀。建議在服用任何藥物前諮詢醫護人員的意見。若服用「撲熱息痛」數天後病徵仍持續,應盡快求醫。服用過量的「撲熱息痛」可能會導致肝臟嚴重損傷,正常成年人在24小時內不應服用超過4000毫克「撲熱息痛」(以一粒含「撲熱息痛」500毫克的藥片計算,正常成年人一日不可服用超過8粒),而兒童或有特定病况的人士,更應減少服用量。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明報專訊】科學家正研究使用鼻腔和口腔噴霧劑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市面上亦有類似噴劑出售,主要成分有一氧化氮、卡拉膠、結冷膠、紫錐花等,價錢由幾十至幾百元不等,有的更標榜是「隱形口罩」。會否成為新的防疫武器?出外用餐或做運動時除下口罩,噴一噴鼻能否預防感染?抑或只是虛假安全感?坊間出售各款抗病毒噴劑,絕不等同噴鼻劑型新冠疫苗,兩者在原理或預期效果究竟有何不同?若用噴鼻產品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除口罩時想「保險一點」,有哪5大注意事項呢? (設計圖片,Cristian Storto Fotografi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抗病毒噴劑防感染效果有待研究 不等同噴鼻式新冠疫苗 ◆一氧化氮 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鼻腔和口腔噴霧劑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中包括一氧化氮噴鼻劑,正針對預防新冠感染作第三期臨牀研究。家庭醫生林永和提醒,雖然一氧化氮可能是以抑制SARS病毒相同方式來抑制新冠病毒,但針對新冠病毒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臨牀研究尚未完成,產品效果有待確認。 另有研究顯示,新冠患者一氧化氮水平和生物利用度低,外來補充一氧化氮或有助預防或治療新冠感染;吸入式一氧化氮(iNO)在新冠治療方面有大量研究,惟安全且有效的劑量尚不清楚。林永和留意到,一氧化氮與新冠相關研究多數是針對治療,例如將一氧化氮與抗病毒藥物結合使用,作為治療新冠的潛在選擇;能否應用於預防新冠感染,值得商榷。 ◆紫錐花 有口腔噴劑成分含紫錐花提取物,產品指紫錐花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林引述,有研究指以茶袋冲泡紫錐花可改善感冒病徵;另有研究顯示紫錐花錠劑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目前沒有關於紫錐花在預防新冠感染研究或臨牀確鑿數據,究竟紫錐花可否作為新冠病毒預防劑、治療輔助劑和高危人群免疫增強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林提醒,某物質的研究成效可能僅針對口服效用,研究結果不能應用在其他劑型,如某成分口服膠囊有用,但不代表噴劑有相同效果。 ◆其他成分 有噴鼻劑使用卡拉膠(carrageenan),聲稱有科學認證能抑制新冠病毒,產品列明獲「美國FDA產品認證」。然而,能抑制病毒,與有效預防感染或減輕病情,未必有關連。另一方面,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醫療廠商需要對產品註冊(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和產品列名(device listing),但不代表美國FDA認可該產品能達到其聲稱效果。 卡拉膠、木糖醇、羥丙甲纖維素都是鼻腔和口腔噴霧劑常見成分,有研究測試這些成分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體外實驗結果不足以反映臨牀效用。要證明噴劑有效,首先要在試管測試能否阻截病毒感染細胞,再做動物實驗,最後是臨牀研究。目前,部分噴劑有做動物實驗,有些未進入臨牀階段或進展緩慢。 加上預防性藥物臨牀研究有其困難之處,由於每100人至1000人才有1個傳播者,需要大量群組作預防性研究,變相要投入相當大的資源,令研發工作增添困難。再者,要廣泛使用於人群,噴劑安全考慮特別高,尤其是吸入性產品或藥物,必須經認可的臨牀研究才可廣泛使用,目前看來仍需一段時間。 鼻水帶走成分 難長期附黏膜 另外,噴劑本身有一定局限。「愈來愈多證據發現,新冠病毒很多時透過微細的氣溶膠在空氣傳播,感染範圍除了鼻、眼、口黏膜之外,亦可能感染整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肺氣泡,總表面面積達100平方米,等於千幾呎豪宅的大小!」梁子超表示,純粹只覆蓋鼻黏膜的噴劑,未必能完全阻截病毒入侵身體。 梁又指出,即使噴劑能全面覆蓋感染位置,亦要確保有效成分能持續停留才可發揮作用。由於呼吸道有自我清潔功能,內裏的絨毛和分泌物將外來物排出體外,使噴劑難以長期附在呼吸道黏膜上。 林永和同樣指出,帶有病毒飛沫可接觸眼、口、鼻黏膜,噴劑存在防護漏洞,呼吸、流鼻水會帶走噴鼻劑成分,未必能長時間待在鼻腔,達到預防效果。加上,未知產品是否防水,未必適合游泳時使用。 戴口罩最穩妥防護 可源頭控制 「雖然現時的產品功效成疑,但相關研究值得支持,或者將來真的能幫助疫情。」林永和認為,恰當佩戴口罩是最穩妥的防護,未必需要額外使用噴劑,「去旅行或需要除罩的時候如做運動、用餐,使用這些噴劑當輔助是個人選擇,但有可能過猶不及,譬如對成分過敏、無妥善戴口罩、對防疫措施鬆懈。」出外旅行需了解當地疫情風險,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上最好戴口罩。 美國FDA早前向一些銷售聲稱可以預防、治療、減輕、診斷或治癒新冠產品的公司發出警告信,指可能會導致公眾產生虛假安全感和錯誤印象,以為不需要嚴格遵守社交距離和良好衛生習慣等。梁子超最後提醒,噴鼻劑的作用有別於口罩。口罩不但提供個人保護,還有源頭控制功能,若所有人都戴口罩,即使口罩只有八成保護力,亦能將整體感染風險減低96%。他認為視乎冬天過後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會否廣泛流行,待今年春天才考慮放寬口罩令較合適。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選購注意:噴劑須有嚴謹研究 不宜外地買 噴鼻產品尚在研究中,技術仍未成熟,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現階段不應依賴這類產品作防疫用途;至於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吹奏樂器除罩時想「保險一點」噴一噴,最重要是「do no harm」,使用後沒有不適。 注意事項 ‧留意有否全面科學實證和臨牀研究支持 ‧研究有否涉及贊助商的利益衝突,如有藥廠資助,分析研究結果時應更加小心 ‧參與研究人數(樣本數量)是否足夠 ‧衛生防護中心有否認可相關產品作預防新冠或建議使用,市民可瀏覽衛生防護中心或同心抗疫網站 ‧不建議在外地購買抗病毒產品,因為消費者未必看懂產品標籤,亦未能了解產品有否研究支持、內容是否可信等 Read more

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日均增至逾萬劑 研究:接種3針後打二價 增BA.4/5變異病毒中和抗體效力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一項已於《刺血針》發表的研究發現,已打3針者如及時接種二價疫苗,能增強針對BA.2.12.1及BA.4/5變異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效力。另外,本報翻查近日復必泰二價接種數據,發現自當局預告目標通關日期後一周,日均接種劑次大增約一倍至逾萬。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認為,市民或因不了解二價疫苗是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通關後非港人須自費接種等安排,故擔心通關後需與內地人「爭針」,令接種者增。營運多個疫苗接種站的梁國齡表示,近日到場打針者大部分要求打二價,二價接種率較開打初期明顯上升,估計港人見近日疫情嚴重,擔心通關後再爆疫。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復必泰二價疫苗接種倍增至一日逾萬劑 港大研究:已打3針接種二價 增強BA.12.1及BA.4/5中和抗體效力 港大醫學院一項已於《刺血針》發表的研究發現,及時接種第3針疫苗比起兩針更有效減低Omicron BA.2突破感染,並降低染疫反應,已打3針者如及時接種二價疫苗,能增強針對BA.2.12.1及BA.4/5變異病毒株的中和抗體效力。 另外,近日注射疫苗人數上升。崔俊明稱,政府早前已表明二價疫苗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通關後非港人須自費接種,屆時疫苗供應理應分「兩條隊」,認為市民或因不了解安排,擔心通關後需與內地人「爭針」,故接種者增。他稱最近兩地的治療紓緩藥物緊張,料將令更多市民考慮打加強劑,呼籲當局留意情况適時增購二價疫苗。 二價疫苗可預約為第3針或第5針 新冠康復者建議康復後6個月接種 復必泰二價疫苗於12月1日開打,初期供高風險群組作第4針,後來擴至滿18歲可作第3針及第5針。翻查政府疫苗接種網站資料,二價疫苗初期單日接種低於1萬,至政府陸續公布通關安排後明顯上升,上月28日具體表明盼1月15日前通關起,除元旦兩日假期外每日接種數字均逾萬(見圖)。 【接種安排:本港自12月9日起,18歲或以上人士可預約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劑(或康復人士的第2劑)疫苗;12月16日起,已完成接種4劑疫苗的18歲或以上人士(或已接種第3劑及曾受感染的成年康復人士,在於完成最後一次接種或康復6個月後),如選擇接種加強劑作保護,可預約接種第5劑(或康復人士的第4劑)疫苗。有關人士可選擇科興、復必泰原始病毒株或復必泰二價疫苗。】  止痛退燒藥搶購潮 擴至止瀉藥 另外,通關在即,本港近日「搶藥潮」持續,最新一波由止痛退燒藥擴至止瀉藥。港九藥房總商會副理事長張德榮昨稱,數日前起觀察到多了市民買止瀉藥物,相信因近期內地流傳有新冠新變種病毒株會引起肚瀉,而本港止瀉藥供應尚餘3至4個月存貨,呼籲毋須搶購。醫療衛生界議員林哲玄表示,家庭醫生均稱不缺藥,形容市民現時缺的不是藥物而是信心。近日染疫者除難買藥,亦因疫情持續而難約醫管局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醫管局昨稱近日名額已倍增至每日4000個,逾半會預留給長者及兒童等高風險群組,建議輕症者改向私家醫生求醫。 撲熱息痛料一兩周內有供應 藥劑師:不用囤積多於5日藥 內地近日錄得數宗帶OmicronXBB.1.5變種病毒株個案,內地專家日前澄清沒證據顯示新病毒株會引起肚瀉,但內地最近仍有搶止瀉藥潮。張德榮昨向本報稱,多了市民買止瀉藥,平均每人一兩盒,未如撲熱息痛般一次買四五盒,但有上升趨勢;而本地生產撲熱息痛應一兩周內有供應,惟料無法應付內地需求。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在港台《千禧年代》稱,預計本地撲熱息痛藥物生產商1月中可提供更多貨,提醒市民不用囤積多於5日藥,亦不應買無原裝盒、不是寫繁體字或散裝藥物,藥物儲存不妥或影響效用。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醫局籲輕症者向私醫求醫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部門主管梁堃華昨在同一節目談及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安排,稱需求隨個案上升增加,已預留名額讓70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小童、懷孕28周或以上孕婦、免疫差者的高風險群組預約,長者通常一兩日內可處理到,建議輕症者向私醫求醫,名單已上載至政府網及HA Go應用程式參考。衛生防護中心昨亦在facebook提醒,隔離令訂明染疫者全程戴貼面外科口罩,可使用點對點交通外出求診。林哲玄稱,現時新冠患者輪候醫管局遙距診症要五六天,市民難有信心,獲派口服藥亦已過最佳服用時間,促當局邀請更多家庭醫生遙距診症。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口服藥】非本港居民、旅客公院處方口服藥須付逾6000元 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疫苗港人優先接種

【明報專訊】特首李家超昨被問及與內地通關具體安排時表示,通關需要逐步、有序、全面,包括在運力及人數上確保暢順,目標明年1月15日前與內地有關單位達成共識,獲中央完成審批後落實。逐步恢復與內地通關,社會關注會否為本港醫療系統帶來負擔。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交代多項保障本港醫療系統安排,包括本港居民染疫會獲優先應診,非香港居民及旅客如到政府或醫管局治療過程獲處方新冠口服藥,需為每個療程支付逾6000元等。不過,他未有提及現由政府向私家診所免費提供的口服藥的收費水平。至於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配方疫苗,只會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醫學會會長鄭志文昨表示,政府未就私家醫生通關後可否向旅客免費派發口服藥制定指引。有醫生認為藥物被濫用風險不高。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旅客公院獲口服藥須付逾6000元 禁用指定診所 打二價疫苗染疫應診 港人優先 本報昨向醫衛局查詢,非符合資格者在私家診所可否獲處方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口服藥、如可以收費機制如何等,該局引用昨日的新聞公布,指出私營醫療機構可直接向藥廠訂購兩款藥物,非符合資格的新冠患者應直接在私營醫療機構獲取治療及處方有關藥物。 局方:旅客應赴私營 急症室診金1230 據衛生署名單,現時有456名私家醫生可透過特設網上平台,要求政府提供兩款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醫生處方時要在醫健通登記,處方時不可收費。本身有向衛生署索取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昨向本報表示,為病人處方政府採購的口服藥須實報實銷,向署方呈報處方給何人,相信被內地旅客「出蠱惑」濫用的可能很微。 應診方面,盧寵茂稱,醫管局會優先為「符合資格人士」的確診者提供醫療服務及藥物,非香港居民及旅客等「非符合資格人士」,不能使用醫管局指定診所及遙距診症服務。盧表示,非符合資格的新冠患者如使用公院急症室,須付1230元診金。他又稱,公共醫療系統對新冠病人所需藥物,包括含「撲熱息痛」成分藥物,有充足存貨,政府、醫管局和衛生署正加大採購量,確保供應。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非居民留30日始可免費打原始疫苗 近日有聲音關注通關後會否有內地居民來港接種新冠疫苗。盧寵茂昨於記者會表示,政府已採購足夠疫苗,上周五起已調整「政府疫苗接種計劃」安排,復必泰二價疫苗、兒童及幼兒配方疫苗,只會優先免費提供予香港居民。盧又稱,現時非香港居民必須最少逗留30日,才可獲免費接種科興疫苗及復必泰原始疫苗,強調政府會監察情况,「避免非香港居民特地短期來港接種政府疫苗」。至於私營市場疫苗接種,盧稱與政府採購屬「兩個獨立系統」,不會影響本港居民接種。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港12歲以上第3針接種率逾83%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明報專訊】截至昨(28日)晚8時,本港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醫衛局長盧寵茂曾稱疫苗通行證將是最後撤銷的措施之一,上周六(24日)他重申「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不適宜取消。事隔4日,政府以本港已「築起穩固防疫屏障」為由,全面撤銷實施逾10個月的疫苗通。有公共衛生學者質疑,不少專家和學者早於半年前提出本港具「混合免疫」保護,不見得免疫屏障過去數個月有何改變。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學者:混合免疫屏障5月已穩固  孔繁毅:應視感冒處理 隨着本港逐步放寬防疫,盧寵茂最近多次被問到維持疫苗通的理據,他本月中形容有關措施曾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發揮效用,維持措施是為要繼續推動接種,以及保護未打針的長者和幼童進入高危場所,並質疑要求撤銷疫苗通者是「幫倒忙」。他最新一次回應維持疫苗通的理據是於上周六,當時稱一老一幼接種率仍低。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本港混合免疫早於今年5月已非常穩固,一直以來重症比例很低,新冠早已在港成為風土病,應視為感冒般處理。 80歲以上長者63.53%打3針 3歲以下幼童逾22%打首針 截至昨晚8時,12歲或以上市民的第3針接種率為83.2%,其中年滿80歲長者的第3針接種率為63.53%,較上周六增0.11個百分點。至於疫苗通未涵蓋的半歲至3歲幼童,至昨晚第一針接種率僅22.94%,較上周六增加0.3個百分點。 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4名港大學者今年7月提出,本港應於今夏逐步放寬防疫,以產生由自然感染和疫苗注射構成的「混合免疫」屏障。盧寵茂當時反駁有關說法,指「純屬理論」,未能保護市民。昨記者會公布取消疫苗通時,盧寵茂引用已打3針者及已打兩針並曾感染者的「有效接種率」達94%為理據,形容「已建立穩固防疫屏障」,惟未有使用「混合免疫」字眼。 相關文章:【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學者:長幼接種率近月未變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認同,本港混合免疫屏障過去半年來都非常高,不見得現在有何轉變,包括長者和幼童接種率,質疑為何待今天才大幅放寬措施。 (新冠疫情) Read more

【內地疫情】感染Omicron死亡率降 鍾南山倡改稱新冠感冒 坊間「早點大家陽(感染)」稱想法不正確或出現新變異株

【明報專訊】呼吸疾病權威專家鍾南山昨(15日)在全國高校抗疫大講堂開講,表示感染Omicron的死亡率已降低到相當於季節性流感,實際是新冠上呼吸道感染,簡單說應稱為「新冠感冒」。他又指出坊間有關「早也陽(感染)晚也陽,不如早點大家陽」的想法不正確,因為「大家陽」會影響工作、生活秩序,而且短時間大規模感染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他日前更指出,農曆新年快到了,強烈呼籲加強新冠疫苗接種。他進一步表示,用異種疫苗(溝針)加強免疫,效果明顯提高。 相關文章:醫學會料冬季流感高峰今年底出現 曾祈殷:參考澳洲或流行H3N2易重症死亡 鍾南山:Omicron死亡率相當季節性流感 稱「早點大家陽」或出現新變異株 鍾南山指出坊間有關「早也陽(感染)晚也陽,不如早點大家陽」的想法不正確,因為「大家陽」會影響工作、生活秩序,而且短時間大規模感染有可能導致新的變異株出現。 至於網上流傳Omicron變異株在中國「北強南弱」的說法,他表示廣州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等地主要是BF.7,總體來看兩種毒株沒有明顯差異。中醫權威專家張伯禮則指出,北京感染者數量比其他城市多,除了人口密度大,還因為BF.7毒株比其他變異株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 北京為了應付大量發燒患者,已在各區體育館開設方艙發燒門診,繼前日西城區、朝陽區之後,石景山區、豐台區昨也分別啓用體育館發燒門診,東城區則在工人文化宮開診,為16至65歲發燒患者診症開藥。上海也加强發燒門診擴充,其中,龍華醫院騰出獨立樓棟,專門接受陽性發燒患者。 專家:感染Omicron後須接種疫苗 反覆感染有重症風險 另外,內地網上近日熱傳「最佳染疫時間表」,聲稱按照新冠感染後康復時間計算,某些時間點中招會錯過聖誕、元旦或農曆新年,並稱感染等於打了加强針,鼓吹「早陽(感染)早好」。對此專家提醒,感染新冠病毒並不能終生免疫,且反覆感染依然有一定重症風險。 對於「早陽早好」說法,中新社昨引述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稱,即使曾經感染Omicron,還是要做好防護,且感染後也有必要再接種疫苗。此外,Omicron更容易導致再感染,反覆感染依然有一定重症風險,也會傳染給身邊長者、長期病患。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北京少數人雙重感染新冠、流感 Omicron發熱一般2至3天 隨着冬季來臨加上防疫放寬,北京等地發燒門診患者近日激增。呼吸疾病權威專家鍾南山對此表示,近期出現發燒的原因不單純是感染新冠,也有不少是流感,「有少數人可能是雙重感染」。他建議發燒病人可先在家做新冠快測,「Omicron的發熱一般是2到3天,若沒什麼其他感覺居家就行,流感也是這樣」。 快測包賣斷市 藥監局再批3款 《南方都市報》報道,繼連花清瘟等藥物出現漲價、缺貨情况後,北京等地市面的抗原快測包也售罄,部分網店平台藥店漲價近兩倍。據國家藥監局網站,當局再批准3款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截至目前已有39款抗原試劑獲批。 此外,23名臨牀一線專家日前(10日)發布共識稱,「宣肺敗毒顆粒」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可縮短患者住院、核酸轉陰時間,紓緩發熱、咳嗽、乏力、腹瀉等症狀。中醫專家張伯禮表示,該藥在武漢抗疫期間曾發揮重要作用。 鍾南山:不能用兩年前方法看待Omicron 鍾南山(8日)在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現在不能用兩年前的一些方法來看待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因為現在病毒傳染性極強,但是致病力大大減弱,「呼吸人」有責任為國家政策貢獻看法和力量,順應當前形勢,更好地優化防控政策。 鍾:「腦霧」非新冠後遺症 籲「溝針」加強免疫 另外,鍾南山(9日)接受央視訪問,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後遺症表示,醫學上對於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是指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一些新冠產生的症狀,包括記憶力不好、所謂的「腦霧」(思維遲緩、模糊)等情況,隨着時間進展,不斷改善健康狀態,它會慢慢消失,「我們不叫它後遺症。我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在9日上午舉行的「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22」視像會議中,鍾南山作了題為《新冠奧密克戎(Omicron)疫情動態及應對》的報告。他表示,感染新冠病毒Omicron變種株不可怕,99%感染者可在7至10天內完全恢復,重點應放在防控重症上。 鍾南山特別指出,農曆新年快到了,他強烈呼籲加強新冠疫苗接種。他進一步表示,用異種疫苗(溝針)加強免疫,效果明顯提高。(央視/人民日報) (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Read more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非單靠疫苗接種率等界定

【明報專訊】世衛2020年3月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pandemic)至今已近3年,如今世衛何時宣布結束新冠「大流行」成為全球焦點。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總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世衛原期望各國可於今年底結束緊急狀態,但現在未能達成,而宣布結束大流行的條件複雜,不可單靠新冠疫苗接種率及死亡率劃界線。她又說確診數字被低估,加上變種肆虐,無法預測新冠大流行何時結束。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明報記者 陳萃屏日內瓦報道)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范克爾克霍夫是來自美國的流行病學家,現時除了是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亦是世衛新興疾病及人畜共患傳染病部門負責人,是前年初到訪武漢調查新冠疫情爆發的世衛專家之一。本報記者本月6日到世衛日內瓦總部訪問范克爾克霍夫,她分析全球疫情時,稱現時專家已掌握病毒的傳播、可如何減低病毒影響等資訊。此外,世界各地藥廠亦已研發很多疫苗,形容是科學成就。 新冠長遠對心肺腦等有否影響 專家掌握資訊仍不足 不過,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 全球不少國家或地區去年起逐步解封,以歐洲為例,不少地方毋須戴口罩,入境亦毋須出示任何檢測證明。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月初表示,相信全球九成人口對新冠有一定抵抗力,距離可公布結束疫情大流行緊急階段再邁進一步,但時機未到(we are not there yet)。范克爾克霍夫向本報透露,相信疫情大流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世衛正嘗試讓每個國家結束緊急狀態,曾期望所有國家可於今年底前達成,但現時仍未到此階段。 接種第一劑疫苗未達標 全球三成人未打針 緊急狀態持續 范克爾克霍夫解釋,世衛其中一個目標是令全球所有國家七成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當中所有高危人士及醫護人員須全數接種,惟現時仍未達標,全球仍有三成人完全未打針,因此緊急狀態未能結束。 她又說,本月初全球一周死亡人數仍達8000至1萬,形容不可接受。被問到是否只要將全球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將死亡人數降至某水平,便可考慮結束大流行,她強調結束大流行條件複雜,無法單在死亡率或接種率上「劃線」,或達到某個目標便結束。她說世衛緊急委員會正討論結束緊急狀態的條件,但相關條件複雜。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抗疫疲勞 漸輕視疫情 憂低估確診數字 醫療受壓 范克爾克霍夫又指現時不論高收入或低收入地區的醫療系統均十分脆弱,因人們對疫情相當厭倦(exhausted),而對不少國家新冠疫情亦已不再是最重要、最緊急處理的事,有國家每周才呈報一次確診數字,以致世衛掌握疫情的資訊減少。 她相信新冠確診數字被低估,憂慮這些潛在的個案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她說全球都正與病毒共存,但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期望各國政府可負責任,監測疫情確保醫療系統穩健。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留疫苗通鼓勵老幼打針 撤黃碼留核酸5天快測 調查:近三成外遊染疫 醫生籲出發14日前打二價疫苗

【明報專訊】為鼓勵市民接種新冠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此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調整5項防疫措施 留疫苗通鼓勵一老一幼打針 撤3天黃碼保留核酸快測 政府昨宣布因應疫情發展調整五大項防疫措施,市民即日起進入處所毋須再強制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疫苗通行證」要求則維持,即進入食肆等主動查核處所仍須出示疫苗接種紀錄。盧寵茂解釋保留疫苗通的科學理據時稱,是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保護未打針的長幼,而該措施在今年初曾大幅推高接種率。 特首李家超昨早在行會前見記者時率先宣布,在審視數據及分析風險後,市民今日開始毋須掃描安心出行,另會取消抵港者入境首3日的黃碼安排。他說,港府考慮多個因素,包括現時輸入個案為本港帶來的風險較社區感染低,故認為取消黃碼亦不會增加社區感染風險。 盧寵茂昨午出席疫情記者會時公布調整措施詳情,提到近日陽性個案雖較8月和9月高,但公院服務有「比較大的進步」,現時疫情未對醫療服務造成大影響,故在醫療復常前提下,有空間增加民生經濟活動達至整體復常,決定調整5項措施,包括取消強制掃描安心出行、撤銷黃碼等(見表)。撤銷黃碼安排後,抵港者在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後可進入各類處所,除染疫者仍會獲發紅碼,其他抵港者會獲發藍碼。 進入食肆、健身中心處所 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 盧寵茂說,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避免未打針的一老一幼進入高風險場所,會繼續保留疫苗通安排,即市民進入需要除口罩飲食或活動的處所,例如食肆、健身中心等地方,仍須出示疫苗通二維碼,供處所負責人查核。他提醒安心出行與疫苗通並非「絕對掛鈎」,市民除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可用「智方便」、「醫健通」、手機截圖或紙本出示疫苗通。 多名本港專家曾質疑維持疫苗通對推高疫苗接種率的成效。被問到港府有否檢視維持措施的作用,盧寵茂稱不能以近日數字去研判措施成效,現時疫苗接種率較年初大幅提升,形容疫苗通有「很大功勞」。他說新冠病毒不斷變異,故疫苗通沒有所謂的「日落條款」。 至於政府已有一段時間沒使用安心出行作個案追蹤,現時放寬是否太遲,盧寵茂回應稱,局方一直有檢視相關措施,惟需考慮不同因素,形容沒有一個所謂「絕對理想」的取消時間,「你話太遲,亦都可以有人話太早」。(明報記者)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調查:近三成受訪者外遊染疫 遊英近半中招 另外,隨着本港放寬入境防疫措施,加上聖誕及新年假期將至,港人外遊意欲增加。有調查發現近三成受訪者曾在疫情期間外遊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英國為「外遊染疫重災區」,達48%受訪者曾於該地區染疫。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已計劃未來6個月外遊,但僅12%會在出發前接種加強劑疫苗。有醫生提醒市民,在外遊前應了解外遊地區的染疫風險及做足防疫措施,並建議在出發外遊前14日接種二價疫苗。 曾祈殷:感染後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 康復者外遊有二次感染風險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在本月1至4日,以網上問卷訪問654名18歲至50歲市民,調查顯示,75%受訪者或親友曾於疫情期間外遊,當中27%曾在外遊期間染疫,約25%於抵達外地7日內染疫。調查又發現,市民於英國外遊時受感染比率最高,達48%,其次為其他歐洲國家及加拿大,分別為23%和19%,有17%受訪者未能如期上機返港。 相關文章:【二次感染】社區新冠患者二次感染比率3% 院友高達三成 學者倡優先接種二價疫苗 醫生籲外遊14日前打二價疫苗 調查又發現,有75%受訪者表示已染疫逾3個月或以上,而已接種3劑疫苗的受訪者中,只有12%稱會在外遊前接種加強劑;有23%受訪者則表示會在外遊時「預咗中招」。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表示,Omicron BA.4或BA.5更具免疫逃逸能力,感染後的免疫有效期或短至28日。曾祈殷稱,即使康復者外遊亦大機率受二次感染。  病人醫護權益協進會召集人龐朝輝建議,市民在外遊出發前14日應接種二價疫苗,使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提高保護力。兒科專科醫生張傑提醒,家長在外遊時要多留意兒童的身體狀况,若出現呼吸困難、持續高燒等徵狀,應盡快在當地求醫;他又建議,若市民外遊時在人口密集地方應戴口罩,出發前應準備足夠防疫物品及藥物,以及了解當地疫情及檢疫安排,並考慮購買適當的外遊保險。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明報專訊】本港早於今年2月調整隔離和檢疫日數,已打至少兩針新冠疫苗者最快可隔離或檢疫7天,只打一針或未打針則14天。醫衛局昨公布進一步縮短隔離和檢疫期(見表),不論有否打針均最快可於第5天完成。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見表),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而為確保政策一致,當局亦取消從台灣或海外地區抵港旅客的第6和7天快測,只要求每日快測至第5天,上述安排今(12月9日)起生效。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數據:55%患者第6、7天快測陰性 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本港昨宣布縮短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和檢疫期,不論有否接種疫苗均縮至最少5天,並取消抵港旅客第6及7天快測,惟未有透露中港通關有何進展。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歐家榮:Omicron潛伏期3天 快測5天呈陰即無受感染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補充,Omicron變異病毒株潛伏期中位數為3天,若連續5天快測陰性,足代表無受感染。 連續兩天快測陰性 病毒量低不具傳染性 至於縮短隔離期,歐家榮稱連續兩天快測陰性代表病毒量很低、不具傳染性,可讓相關患者提早恢復正常生活,惟數據顯示目前僅約55%患者可於第6和7天快測陰性,相信第4和第5天均陰性者更少。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相信,新安排有助增加病牀流轉效率,舉例目前約3200名留院病人中,逾2000人具傳染性,其中五分之一未完成接種疫苗,原需住院至第14天,相信新安排下可提早出院。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否認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有直接關係,強調比較兩地防疫政策並不中肯和全面。專門研究病毒治病原理的港大學者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防疫屏障遠高於內地,建議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或更有助內地參考成效。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則對通關進度失望,冀農曆年前會有好消息。 李夏茵: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 被問到為何相隔大半年才再縮短隔離和檢疫日數,李夏茵解釋,目前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加上新變異病毒株仍以Omicron為主,故當局把握空間放寬,若一老一幼接種率提升便有更大復常空間。 內地「新十條」涵蓋縮短密切接觸者家居隔離至5天,亦減少須掃健康碼的場所。李夏茵稱,本港以精準科學數據實踐防疫政策,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沒直接關係。至於能否仿效內地減少「掃碼」,她稱不能比較兩地防疫政策,因每地醫療系統承受壓力不同,防疫屏障亦不同,若無全盤考慮即下定論便不夠中肯和全面,惟認同內地措施具參考價值。 金冬雁:可參考內地減核酸檢測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再出現海嘯式爆疫的可能遠低於內地,近期個案上升對社區構成風險亦有限;但他認為可參考內地減少核酸檢測的方向,建議大廈強檢、高危場所如院舍的員工及抵港旅客可改為快速測試,甚至直接取消密切接觸者檢疫,改為連續3天快測。 至於內地大幅放寬防疫有否幫助中港通關,李夏茵稱如有新消息會公布,重申港府會選擇最便利兩地民眾方法,加快互聯互通。金冬雁則稱通關取決於內地,建議本港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可讓內地參考成效,才對國家更有貢獻。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