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Read more

【輸卵管癌】40歲以上女士注意:小心陰道排液、不正常出血、腹痛等徵狀 隨時影響卵巢、子宮等器官

婦科癌症當中,較常聽見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卻很少聽過輸卵管癌。其實輸卵管癌佔所有婦科癌症大約百分之五,患者大多為40至60歲女士。輸卵管負責運送卵子到子宮,是女士生殖器官重要的一部分,一旦患癌會如何影響患者?輸卵管癌多歸類卵巢癌-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表示,由於以往輸卵管癌大多歸類於卵巢癌,因此大眾較少聽到輸卵管癌這個癌症。 Read more

【乳癌】中西醫制定「兵法」 互補抗乳癌(醫徹中西)

【明報專訊】久不久在門診遇到一些乳癌病人,本來可以手術切除根治,但病人選擇另類療法,沒有接受正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發覺腫瘤愈來愈大而且開始潰瘍,甚至伴發淋巴或遠處擴散,影響了根治機會。原來我的觀察在文獻上亦有記載。美國耶魯大學在2018年發表文獻,回顧2003至2014年病人資料庫,有超過190萬病人(包含4種癌症)當中發現有些病人只用另類療法,沒有接受西醫正規治療,死亡率高1倍;而乳癌病人死亡率甚至高4倍。但同時使用西醫治療和另類療法的病人,生存率沒有減低。這樣說明利用另類療法問題不大,但決不可忽略西醫和正規治療。 Read more

病人服標靶藥後步步痛楚 足病診療師助踏步

「兩隻腳拇趾陷甲、生肉芽、流膿,痛得很厲害,每行一步就痛一下,不能晨運。」患肺癌的門球運動員說。雖藥物不斷進步,抗癌患者仍要面對一定的藥物副作用,有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的病人手腳紅痛、龜裂、甚至陷甲和化膿,稱為「手足症候群」。該名運動員接受標靶治療後因兩腳拇趾陷甲,劇痛致步步艱難,轉介至足病診療師治療後傷口癒合,能如期參與國際比賽,形容於足部治療後同樣能擁有優質生活。   醫生:皮膚變薄引發手足症候群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足病診療服務統籌張元鉅解釋,部分癌症病人在化療和標靶治療後2至12日,因皮膚變薄出現問題,統稱為「手足症候群」,新界東聯網每年接收約200宗手足症候群新症,約90%是標靶治療病人,10%是化療病人;他們主要是肺癌患者,還有少量乳癌、大腸癌患者等。 69歲的Tong(化名)於2012年確認肺癌,2017年轉服標靶藥後一、兩個月開始,「兩腳拇趾陷甲、生肉芽、流膿,痛得很厲害,每行一步就痛一下,日常生活很不便。雖然醫生告訴我多點吸新鮮空氣,但我不能晨運」。Tong同年獲腫瘤科醫生轉介至足病診療部,張元鉅為他切除陷甲並處方消炎藥後,傷口兩周後癒合,Tong可以再打太極和門球。 Tong的腳趾今年10月再發炎,而他須於11月代表香港到台灣參加一個國際門球比賽,張元鉅隨即為他安排做部分趾甲拔除術和化學性杜甲根,Tong休息兩星期便能如期參加比賽,他認為,「治療令我有優質生活」。   陷甲生肉芽 治療後兩周可打太極 年約70歲的肺癌病人向先生,2018年開始服標靶藥,服藥後2個月開始,兩隻腳拇趾、左二趾都出現陷甲並長了肉芽,同年12月獲轉介至足病診療部清除陷甲,又獲張元鉅送贈一對適合他的鞋。向先生說,「即時感到舒服多了」。 張元鉅說,部分手足症候群患者腳底皮膚龜裂,一踏地皮膚受拉扯感劇痛;部分患者則會腳甲反起,一碰亦會劇痛,如延誤求醫,最嚴重者皮膚可裂開見肉流血,甚至化膿入侵成骨炎,足病診療師會為他們清膿、洗傷口、剪去多餘腳甲、磨去過厚腳皮增生;如陷甲嚴重,更會施小手術切去部分入肉指甲,甚至為病人杜甲根免不斷復發。 指導日常護理 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足病診療師亦會指導病人日常護理方法,如用潤膚膏和敷料,亦會教病人避免穿尖頭鞋壓住腳趾造成磨損、免熱水浸腳令足部更乾燥等;他們亦會因應病人情况提供適當護理物品,包括為足弓高的病人製作適合的鞋墊使腳掌平均受力、為要包紮的病人提供特別魔術貼手術鞋,易於穿著亦減少傷口再受創,改善病人生活質素。   公院50診療師專治奇難雜症 全港公立醫院目前有50名足病診療師診治各式足部奇難雜症,由香港腳、扁平足、灰甲、糖尿腳到各類傷口患者都是他們的病人;簡單至傷口護理到冷凍治療和小型皮膚手術都是他們的強項。本港暫未有大學提供足病診療師學位課程,醫管局每年資助一、兩人到英國受訓後回港服務。   護理、皮膚手術、訂鞋具 均屬工作範疇 足病診療師是專職醫療職系的一種,提供足部及下肢多方面的檢查和治療服務,由傷口護理、清創、開外敷藥物和藥水、到冷凍治療醫皮膚疣和小型腳甲和皮膚手術、為病人訂製適合的鞋具和足部護理教育都是他們的工作。病人需要醫生轉介才可接受公立醫院足病診療服務。 醫管局新界東醫院聯網足病診療服務統籌張元鉅說,全醫管局目前有50名足病診療師,新界東就有7人一年照顧1.5萬個案,其中5000個屬新症,整體約70%至80%是糖尿病人,足病診療師定期為他們做足部血管檢查和傷口護理等,其餘病人包括扁平足、筋膜炎、灰甲、香港腳等。張元鉅亦曾遇過有癌病人腫瘤擴散至骨關節,無法屈曲身體剪腳甲,令腳甲愈來愈長,獲轉介至足病診療師後,他們用較大型鉗才能剪去腳甲再磨薄增生的腳甲層。 港未有相關課程 主要英國受訓註冊 張元鉅說,香港暫未有大學提供足病診療師學位課程,本港亦未有註冊制度,醫管局足病診療師主要是在英國受訓和註冊。相信隨人口老化足病診療需求增加,張說局方目前每年資助一、二人到英國接受3年學位課程後回港服務最少5年,確保每年有新人加入團隊。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免疫治療為晚期肺癌帶來曙光

  早期肺癌無明顯病徵,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以往三至四期的肺癌病人,一般會先採用標靶藥或化療,如成效欠佳才考慮用免疫治療。現時免疫治療在肺癌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除了在四期病人用作一線治療外,亦開始在三期病人的一線治療中視乎情况而加入免疫治療。   免疫球蛋白PD-L1 比例逾50% 免疫治療成效增 養和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蔡清淟醫生解釋,免疫治療的其中一個原理,是令病人的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從而作出攻擊。部分肺癌細胞表面上有PD-L1蛋白,如果驗出病人腫瘤的免疫球蛋白PD-L1比例超過50%,就可用PDL-1免疫療法作第一線治療。 蔡醫生引述外國研究指,PD-L1高陽性病人,即超過50%腫瘤細胞帶PD-L1蛋白,在接受PD-1抗體免疫療法作為一線治療,與只接受化療病人比較,前者的治療成效達45%,後者則只有28%。   化療配合免疫療法 平均控制腫瘤時間較長 而在平均控制腫瘤的時間作比較(維持病情不惡化),化療加免疫療法的一組達十個月,只用化療的一組約六個月,故無論在效率及腫瘤受控制時間方面,免疫治療都較單獨用化療為佳。   晚期肺癌病人檢驗 PD-L1 及早判斷治療方法 故晚期肺癌病人現時進行測試時除了檢驗有沒有基因突變外,亦會測試PD-L1,以協助醫生判斷到底是用化療藥、標靶藥或是免疫治療藥物。 呼吸系統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免疫治療】二至四成有療效 副作用致死1% 免疫治療不是治癌神藥

【明報專訊】對付癌症,化療是毒死癌細胞,標靶治療是點擊癌細胞「死穴」;近年最火熱的免疫治療,不是直接打擊癌細胞,而是激發自身免疫系統消滅腫瘤,賣點是療效高、副作用少,但藥費高昂。   (明報製圖)   到底免疫治療能否徹底清除癌細胞?是否癌症病人的靈丹妙藥?有臨牀腫瘤科醫生指出,免疫治療具風險,有1%病人因副作用而死亡,病人切忌過度迷信。 免疫治療是近幾年新興的治癌方法,透過激發自身免疫力消滅腫瘤。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解釋,「正常細胞透過PD-1蛋白與身體免疫系統溝通,『是自己人,不要攻擊我』。」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能辨識敵人並作出攻擊,而淋巴細胞表面有PD-1蛋白,可保護正常細胞免受攻擊。但癌細胞利用此機制來瞞騙免疫系統,扮作「自己人」逃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就是希望糾正這個弊端」。   治黑色素瘤 較化療效果理想 免疫治療針對PD-1、PD-L1、CTLA-4等不同的免疫檢查點,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蔡清淟解釋,透過藥物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蛋白與PD-1受體結合,淋巴細胞便可以辨認癌細胞,繼而將它消滅;而CTLA-4抑制劑可以令癌細胞周邊有更多淋巴細胞,「就算身體認出哪些是癌細胞,不夠兵也打不了。說得俗一點,CTLA-4抑制劑是call人來」。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表示,目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黑色素瘤的第一線治療。對付黑色素瘤,以往化療效果不理想,「免疫治療是一個突破,五分之一黑色素瘤病人的病情受到控制,存活期達10年」。   治黑色素瘤——對於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勝於傳統化療,有五分之一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JodiJacobson@iStockphoto)   混合標靶藥 晚期腎癌療效佳 另外,免疫治療還可以與化療或標靶治療一起使用。以腎癌為例,蔡清淟表示,組合式治療方案效果較理想,同時使用標靶藥及免疫治療,互相有加強作用。腎癌之中,以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最為常見。 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今年發表研究報告,發現同時採用標靶藥(阿西替尼/Axitinib)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對治療晚期腎細胞癌效果非常理想。861名病人分成兩組作對照實驗,對照組採用舊有標靶藥,實驗組接受阿西替尼及匹博利組單抗。結果發現,實驗組病人的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89.9%,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5.1個月;至於採用傳統治療,12個月整體存活率為78.3%,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則為11.1個月。   (明報製圖)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在今年4月批准了匹博利組單抗和阿西替尼,作為晚期腎細胞癌一線治療。 免疫治療目前還可用於治療肝癌、肺癌、膀胱癌;陳亮祖說,概括比較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的抗藥性時間,對免疫治療奏效的病人,平均接受治療1年後才出現抗藥性,標靶治療平均9個月,化療平均5至6個月便出現抗藥反應。     蔡清淟(李祖怡攝)   陳亮祖(受訪者提供)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肺腑之言:「個人化」治療愈趨普及

【明報專訊】「個人化」服務在現今十分普遍,行銷商品個人化,銀行和投資服務也個人化,目標在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去提供更貼身和稱心的服務。那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又有沒有「個人化」服務呢? 哮喘治療——除肺癌外,哮喘亦開始有個人化治療,生物製劑配合傳統藥物可以改善病情。(資料圖片)   答案是肯定的。隨着醫學科技近年急速發展,對於很多疾病的成因和特性都有更深入的認識,無論是診斷和治療都有更多選擇,可以根據不同病人的個人因素與其疾病特質,提供類似「度身訂做」的治療。其實,個人化治療(Personalized Medicine)在某些疾病已經開始普及。   根據個人基因變異 匹配肺癌標靶藥 肺癌的個人化治療較為大衆熟悉。傳統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和放射治療,會根據患者的癌症細胞類別、分期、腫瘤位置和患者的整體健康而選擇。從前,治療晚期肺癌只有化療可用,部分年長或身體狀况欠佳的患者,未必接受到化療的副作用。幸而,近年「標靶治療」(Targeted therapy)可以對抗由若干基因突變引起的肺癌,尤其是帶有EGFR和ALK基因突變型患者,如服用匹配的標靶藥作為一線治療,效果會比化療理想。然而,我們除了要用一般病理測試去確診癌症與其類別外,還要透過細胞組織樣本做基因測試,找尋患者體內是否有突變基因(如EGFR、ALK等),去匹配適合的標靶藥物。除標靶藥外,近年醫學界亦發現「免疫療法」(Immunotherapy)可以藉着提升病人自身免疫能力去對抗癌細胞。由於治療效果亦頗理想,可以給沒有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治療的另一選擇,但是醫生也要進行「PD-L1」指數測試,去看看免疫療法是否適合患者。   港產研究改寫抗癌史 晚期肺癌 療法多元個人化   生物製劑 治哮喘新貴 除肺癌外,個人化治療在哮喘亦開始冒起。儘管傳統治療哮喘的藥物如吸入式類固醇、吸入式長效氣管舒張劑和白三烯受體阻斷劑等,已可以穩定大部分病人的病情,但仍然有小部分哮喘患者經常急性病發,需要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和大量短效氣管舒張劑控制和紓緩病情。 由於引起哮喘慢性氣道炎症的途徑十分複雜,多年來的科研都希望找尋一些「位置」,可以讓藥物堵塞炎症的發生和蔓延。近年在外國及本地註冊和引入的生物製劑(Biologics)就是這些科研成果,其中包括對「抗免疫球蛋白E」(Anti-IgE)和靶向IL-5或其受體的藥物,皆證實有效減低氣道炎症有關的IgE及嗜酸白血球(Eosinophil)水平;配合使用傳統藥物,令病情得到改善。當然,我們要先測試一些指標(如IgE和嗜酸白血球水平),去判斷這些藥物是否適合個別患者。而現時這些生物製劑不但需要注射,價錢亦十分昂貴,其臨牀使用經驗亦較傳統藥物淺。 簡單來說,醫學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對於不少疾病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病人的特質和需要去提供個人化治療,達至更佳的效果。   肺腑之言:哮喘藥,可以減嗎? 【有片】勿依賴咳水 分清傷風、敏感 哮喘跳崖式惡化可奪命! 【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過敏系列】知多啲:三分二哮喘兒 5歲後自然痊癒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早中晚期各有對策 肝癌治療 新殺手鐧

【明報專訊】肝癌是香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肝癌早中期沒有明顯病徵,及至出現上腹痛、茶色小便、黃疸等徵狀,已步入晚期。但只要找出乙型或丙型肝炎帶菌者,定期體檢,就能及早發現癌蹤,透過手術或消融治療根治。   (Natali_Mis@iStockphoto) 針對早中晚期肝癌,治療不斷改進。利用肝能再生的特性,如果剩餘肝不足者現在可以分階段切除腫瘤;而對付中期肝癌的動脈化療栓塞,是肝癌獨有的療法。晚期肝癌則有新的標靶藥出現,對華人的治療效果特別顯著。   早期:養肥左肝再切右肝 相對其他癌症,診斷肝癌比較容易,透過檢驗血液中的肝癌指標甲胎蛋白,和腹部超聲波偵測異常情况,再用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確診。   近年肝癌手術切除安全性大大提高。另外,肝是可再生的器官,憑藉這特性,一些病人可接受分階段手術將癌腫切除。藥物方面,去年亦有新突破。除了已應用超過10年的第一代標靶藥物索拉非尼(Sorafenib),由日本研發的新標靶藥樂伐替尼(Lenvatinib),已於去年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作為治療肝癌的一線標靶藥物,令晚期肝癌治療多一選擇。此外,免疫治療亦獲認可作為治療晚期肝癌。   醫治早期肝癌,手術切除是最理想的方法,不過正如上述,早期肝癌徵狀極不明顯,能夠經篩查及早發現的個案較少。只有兩成的肝癌患者可接受手術,而且患者的肝功能必須良好。如病人肝功能較差,但腫瘤小於5厘米,可接受消融治療,以熱能、冷凍或酒精注射等方法消滅癌腫瘤。   (Tigatelu@iStockphoto)   另外,肝臟移植也是早期肝癌治療的其一方法。如腫瘤小於5厘米,數量少過3粒,便可透過換肝根治肝癌。然而能換肝的病人極少,只有2%至3%,最大原因是輪候屍肝捐贈時間長,而肝癌生長迅速,平均3個月已可增大一倍,因此不少病人都等不及肝移植便已經步入中晚期。比較常見的做法是親友捐肝,捐肝者需切除三分之二的肝臟予受贈者,但肝再生能力強,因此不會影響捐贈者的肝功能。   分段開刀 減低肝衰竭風險 近年切除肝腫瘤有更進一步發展,就是利用肝能再生的特性,以分階段手法,令切除腫瘤後剩餘肝體積不足的早期肝癌患者亦能受惠。腫瘤生長在右肝的機會較大,如右肝腫瘤較大或因位置而須切除整個右肝,病人剩餘的左肝體積少於三成,將大大增加肝衰竭風險。   分階段手術就是先將病人的右肝門靜脈結紮,再利用超聲刀將左右肝分離,令門靜脈血液全流至左肝,約一星期便可「谷大」左肝至適合手術的大小,再進行第二階段右肝腫瘤切除手術。 【有片】加熱化療藥洗肚 腹膜癌有救     (明報製圖)   中期:姑息性治療 動脈注射重火力殺癌 中期肝癌是腫瘤已擴散至左右兩邊肝臟或入侵肝內門靜脈或肝靜脈,但仍未擴散到肝外靜脈或其他器官。中期肝癌患者中,小部分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仍然可以做手術切除,但大部分已難以根治,只能以姑息治療延長生命及紓緩徵狀。中期肝癌姑息性治療包括經動脈化療栓塞,以及經動脈或體外放射治療。   堵塞血液供應 餓死癌魔 經動脈化療栓塞,就是在病人腹股溝處動脈插入導管至肝動脈,將化療藥物及栓塞物局部注入腫瘤。此法與其他癌症透過靜脈注射化療藥不同,可「集中火力」將藥物直接注射至肝腫瘤,殺死癌細胞。而堵塞物如明膠海綿顆粒可截斷腫瘤的血液供應,斷絕營養,餓死癌細胞。此法可說是治療肝癌的獨有方法,其他癌症很少採用。除了經動脈化療,也可以經動脈將放射同位素Y-90注入腫瘤以消滅癌細胞。 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晚期:新標靶藥面世 療效更佳 如肝癌已到晚期,即腫瘤已擴散至主門靜脈、下腔靜脈或其他器官,治療方法主要為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以延長患者的壽命。標靶藥物可針對干擾、抑制癌細胞某些特異蛋白質,從而阻截腫瘤的細胞生長和血管生成信號。免疫治療則是透過改變身體的免疫運作,以自身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美國FDA現在把標靶治療列為晚期肝癌病人一線療法,免疫治療為二線。以肝癌來說,病人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率約為兩成。除了上述兩種一線標靶藥和二線免疫治療外,還有另兩種新標靶藥亦已獲美國FDA批准,作為晚期肝癌二線治療。   (明報製圖)   過去10年,只有一種標靶藥物可供一線治療,至去年FDA認可樂伐替尼是治療肝癌的新一線標靶藥。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刊登了全球21個地區有份參與的國際臨牀研究,包括香港瑪麗醫院,954名肝癌患者隨機分別接受樂伐替尼或索拉非尼,結果發現新藥效果更佳。   文:潘冬平(外科專科醫生、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肝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譚談健康:我不是藥神

【明報專訊】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這是一部在中國拍攝的電影,電影在2018年7月在全國正式上映,內容非常精彩,主要是反映在現代社會中,先進的醫藥費用非常昂貴,是一般老百姓難以負擔的水平。 片中主角「程勇」,他的爸爸患上了血管病,需要動手術;在醫院中動手術動輒需要數萬至十數萬元,程勇想方設法籌募這筆手術費,如果不是,他的爸爸便不能動手術了。 一天,一名血癌患者來到程勇的店舖,求他幫忙進口印度藥;因為這名血癌患者買不起天價的正版藥來保住生命,所以只好希望程勇能夠從印度帶回一批仿製的特效藥,使他可以保持生命。影片中最後情節是程勇被捕、被判監,影片中很多情節,正正是反映到現今社會所面對的各種問題。 ▲《我不是藥神》劇照 標靶藥成效大 費用昂貴 這些醫療費藥費的問題,是社會中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片中所說的一種藥「格列衛」(Gleevec),成分是伊馬替尼(Imatinib),是治療慢性粒性白血病的一種特效藥,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命,這是一種慢性粒性細胞白血病的標靶藥,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批成功研製的小分子標靶藥物。在「格列衛」面世之前,慢性粒性白血病患者在5年的生存率通常在50%以下,當用了這種標靶治療,生存率可達到90%,而且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如常地工作和生活,這些病人的生存率和普通人不相上下,所以這個標靶治療藥是在治療血液癌症中的一個大突破。 但可惜的是這種藥物非常昂貴,這並不是只是在中國的問題,其實在全世界這種藥物都非常昂貴,所以當這種藥物如果沒有醫療保險的支付,或政府公共醫療體系的承擔,普通人是很難長期付得起這種很有效的標靶治療藥。 影片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台詞﹕「命等於錢,沒有錢買藥就沒有命」、「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就能保證你這一輩子不生病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藥就在那裏,我卻買不起」。 其實這些醫藥問題,並不是中國社會獨有的,在世界上各社會也都面對相同或類似的問題。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記性差口齒不清 肺癌上腦易被誤認腦退化

肺癌是本港頭號殺手,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6年新增4936宗肺癌,同年3780人死於肺癌。肺癌病徵不明顯,半數人確診時已擴散。據外國研究,「間變性淋巴瘤激酶」(簡稱ALK)基因變異佔肺腺癌8%,38%至42%ALK患者會擴散至腦部。香港肺癌學會成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稱,基因變異的多為較年輕及不吸煙的女性,成因未明。   香港肺癌學會成員、臨牀腫瘤科專科丘德芬(左)稱,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變異成因不明,而「肺癌上腦」徵狀亦與腦退化症相似,包括記憶力衰退、口齒不清等。圖右為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經理黃培龍。(楊柏賢攝)   團體倡第二代標靶藥納一線 「肺癌上腦」可致病人無記性、口齒不清、身體不協調,甚至失禁等,令其無法自理。患者腦部有血腦屏障,藥物等化學物質難進入腦部殺死癌細胞,故化療及第一代標靶藥對「肺癌上腦」療效不顯著。第二代標靶藥「阿來替尼」較有效,醫院管理局用藥指引列該藥為第二線藥,即一線藥無效才用,屬自費藥,約需5.6萬元一個月。 聖雅各福群會持續照顧服務高級經理黃培龍表示,希望醫管局能更新用藥指引,將「阿來替尼」列為一線藥,令更多病人受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