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 慈父變躁爸 及早應對減重擔

【明報專訊】爸爸的脾氣為何變得暴躁?10分鐘內多次重複一個提問?日夜作息顛倒?晚上到處走動?認知障礙症不單是無記性,若家中長者起居生活有異樣,及早求醫診斷,可以減輕對病人和照顧者的壓力。 個案: 爸爸總是忘記帶鎖匙…… 「大約一年多前開始,家裏門鈴常常作響,我一打開門見到爸爸站在門外,便知道他又遺留鎖匙在家中。這個情况一個星期大概會發生3、4次,那時候媽媽和我也不以為意,沒有深究為何一向謹慎的爸爸會忽然如此粗心大意,畢竟老人家記憶力減弱是正常不過的事,而且每個人總有漏帶東西的經驗,所以沒有認真了解。」跟我說這番話的是陳小姐。還記得當天陳小姐和陳老太帶着陳伯來到我診所時,外面正在下滂沱大雨,負責拿傘的陳小姐大半邊身都濕透,但身旁的陳伯卻沒半點沾濕。 病發初期,陳伯由最初遺漏鎖匙、錢包,慢慢地連吃飯時間以至回家的路,很多記憶都變得模糊。「那段時間當他一上街,我便寸步不離陪在他身邊,有一次去麵包店,我選完麵包正要付款時,一轉頭看不見他的蹤影,嚇得我四處找他,一小時之後,終於在附近的商場找到他。」陳老太說這番話的時候,仍猶有餘悸。 夜晚通屋走 全家困擾 面對和以往很「不一樣」的爸爸,陳小姐和陳老太感到肩上擔子愈來愈沉重,因為陳伯不單記憶力減退,還失去以往的好脾氣。還記得陳伯初次和我見面時,他因為時常晚上不睡覺,在客廳不斷遊蕩,影響家人睡眠,那時的他對答如流、情緒穩定,並無異樣。但這個形象和陳小姐口中爸爸的形象有很大差別,「以往的爸爸,無論面對什麼事都不會大發脾氣。在家裏他是一家之主,可以把家裏的大小事務處理得妥妥當當;在親戚朋友心目中,他是一個性情平和的人。但半年前開始,他開始因為大大小小,他覺得難以處理的瑣事而大發雷霆,最嚴重一次他把桌上的杯全掃在地上」。 冤枉偷錢 逼走工人 這些事不間斷地發生,陳小姐眼見陳老太照顧陳伯愈來愈吃力,曾聘請外傭分擔照顧陳伯日常起居,原以為事情會向好,但事實上並沒有預期中順利。「工人到了幾天,爸爸便開始懷疑工人偷了他的錢包,事實卻是他自己忘了銀包放在哪裏,卻因此大發雷霆,又常常指罵工人,有一次甚至想出手打她,不久後工人終於抵不住壓力辭職。」陳家上下心力交瘁,一方面希望醫生開一些情緒穩定劑給陳伯;另一方面有人建議把他送進安老院舍。陳小姐希望為爸爸挑選一間環境優美、私隱度高的私家老人院,但費用實在令人吃力。 忘記密碼 退休金無法用 本來,陳伯在銀行戶口有幾十萬元的退休金,打算用來安老,但卻因為一個原因而困在銀行裏動彈不得。事緣陳伯在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時70多歲,病得已經不輕,我為他安排檢查時,他對自己身處的時間和地點已不太清楚了;其後做記憶力測試,請他記住3樣物件,但不到幾分鐘後便完全忘記了。他最後診斷患上阿茲海默症,是導致認知障礙症的疾病中最普遍的一種。確診時他已經連銀行戶口的密碼都遺忘了;銀行也因為陳伯精神混亂,拒絕讓陳小姐代為取錢。折衷方法是陳小姐要前往監護委員會申請《監護令》,成為陳伯監護人後再去取錢應急。奈何申請有既定程序,需時數月,陳小姐唯有替陳伯安排一間負擔得起、但設施及環境相對較差的院舍,這對向來疼惜陳伯的陳小姐來說非常不忍,但卻不得不屈服於現實。 專家札記:病發初期服藥 助延緩衰退 有很多時候,認知障礙症患者很遲才去求診,或許有很多原因,有些人認為年長後記憶力衰退很正常;亦有人認為,認知障礙症與絕症無異,做什麼也沒有用處。但事實上,像陳氏一家這樣局面所造成的傷害是完全可以減輕。 準備《持久授權書》 動用儲蓄 如果在病發初期,陳小姐注意到爸爸不斷漏帶鎖匙、遺忘回家路線等和以往很「不一樣」的情况,響起應該檢查的警號,繼而求醫、診症及服藥,現有藥物如膽鹼酯酶抑制劑(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證實可以幫助病人延緩認知能力衰退,減輕病徵的影響,陳伯或許可以享受更多和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另一方面,若陳伯家人及早知道陳伯患病及其後遺症,可以防患於未然,例如讓陳伯預先簽立《持久授權書》,在他日後沒有能力時,容許家人動用他銀行戶口的錢解燃眉之急。 43.6%照顧者患焦慮症 2015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了一個綜合研究,分析不同地區10,825名阿茲海默症照顧者的精神狀况,估計當中患有抑鬱症的有34%、焦慮症有43.6%之多。想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患病,所影響的往往不止是自己,患者家人同樣面對旁人難以明白的壓力,而認知障礙症的家人要面對,是一個「不一樣」的親人,加上病情往往持續數年,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以年去計算,苦况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面對有家人疑似患上認知障礙症,想真正安心地共處珍貴的溫馨時光,有下列3個小貼士提醒大家: 1.若懷疑患有認知障礙症,應盡快求醫,有助找出病因和改善病情 2.照顧者的壓力和情緒問題很普遍,應該多與別人分憂及好好照顧自己 3.當自己還有精神行為能力時,應該為自己未來的事務作計劃和安排 文:雷永昌(香港老年學會理事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榮譽臨牀助理教授、精神科專科醫生)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下 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為防疫全城戴口罩之外,更要每日反覆洗手、消毒清潔家居……不停重複這些行為,不少人更擔心或懷疑自己可能患上強迫症。養和醫院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疫症期間着重清潔無可厚非,但若頻密洗手後仍感覺不乾淨、熬夜也要反覆拖地抹屋至身體筋疲力竭,甚至感覺停下來會更辛苦,則可能是強迫症的先兆!如不及早關注問題,會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 Read more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至今已超過100天,港人負面情緒積累。近來不少市民在香港各區大合唱,齊齊集氣,可否為悲傷憤怒不安找到出路?音樂治療的應用範疇廣泛,包括情緒受困擾的人、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等。一起合唱感覺治癒,是否等於音樂治療? Read more

個案:焦慮工作不順 召妓發泄反加壓

【明報專訊】麥棨諾表示,曾有病人感到工作壓力大,工作時丟三落四遭上司罵,於是藉召妓紓緩壓力。不過,召妓對他造成經濟壓力,後來他發現自瀆也可以抒發壓力。他最初自瀆的對象是幻想出來,漸漸在街上見到穿著性感的女士,已經勾起他自瀆的衝動,要馬上找個地方自己解決,甚至那一刻有衝動想跟着女士回家。 Read more

譚談健康:追看衝突畫面 精神受損易忽略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的社會問題及矛盾不斷加劇,引發很多遊行、抗議行動,甚至我們不想看見的暴力衝突場面也出現,而且嚴重程度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沒有人想看到暴力流血場面,而我們作為醫護人員,也最不希望見到有任何人身體健康受損。     我們在不同媒體的新聞畫面看到不少衝突的場面,當中包括肢體接觸,部分人的身體難免有損傷,因而需要求醫;就是在衝突過程中沒有受傷,精神和心理方面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不安感覺。很多時候,這種不安會引致焦慮、煩躁、抑鬱、悶悶不樂,平日的正常社交活動會減少,也容易對前景失望,容易灰心,覺得沒有出路。如果本身有輕微的精神心理失調,很容易會受這種社會氛圍牽動,容易誘發或加深自身的情緒問題。再者,不要以為只有在衝突中的傷者才需要治療,看過這類暴力場面的人,某程度來說,精神和心理或多或少也受到影響。   大型的社會衝突並不是香港獨有。2011年英國出現大規模騷動,當時市民密切關注電視新聞、手機或社會媒體,關心事態發展。研究發現,市民們會感不快和非常焦慮。   在美國,2015年的巴爾的摩暴動、911事件或挑戰者號太空穿梭機爆炸,所有人都可在電視新聞片中看到。其實,重複收看一些暴力或慘劇畫面,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很多人都會在情緒方面受到壓力,可能會焦慮、發噩夢,而這些情况可能持續一段長時間,甚至數個月。就算在衝突中自身沒有受到實質的肢體受損,很多人都會患上創傷後遺症,但因為沒有表徵,很容易被人們忽略。所以,如覺得自己有情緒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意見。   暫遠離媒體 找親友傾訴 根據外國的統計,每一次有大型社會騷動,當地的醫療系統,尤其是精神科、心理專科的需求都會大幅增加,遠超平日醫療系統所能應付的需求。   如果你覺得「唔舒服」,情緒起伏不定、憤怒、心跳加速、不安畫面不停在腦海中重現、憂鬱、焦慮、頭痛、失眠、呼吸困難、迷惘、自責、焦慮、記憶力下降、難以集中精神、坐立不安、食慾不振等,你可能已經有情緒波動的問題。其實每個人的反應都並不一樣,你可以試找一個自己覺得舒服、安全和無人騷擾的地方,暫時遠離所有電視新聞和媒體,自己平靜下來,擁抱身邊家人,可以找支持你的朋友傾訴,表達你的感受,如果問題持續令你困擾,應尋找專業協助。   所以,現在也有很多組織和機構,提供各類型的預防情緒波動的服務和小貼士,希望盡量減少這些大型社會騷動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你有失眠嗎?安睡貼士:養成好習慣KO失眠

【明報專訊】「失眠的定義包括難以入睡、睡覺中途醒來、早醒、日間有睡意等等,當然要排除因抑鬱症、痛症、肺積水所引起的失眠。」方日旭指,每周失眠逾3次,持續逾3個月,便屬長期失眠,有機會增加患焦慮症、憂鬱症、心血管疾病、痛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持續失眠,試過不同方法仍無改善,而且覺得辛苦,便應該尋求家庭醫生協助。 草本成分或與西藥相冲 亂用睡眠補充劑 隨時傷「心」 ▲明報製圖 方日旭建議可培養睡眠衛生習慣: 1. 作息定時,避免午睡及賴牀 2. 不要在牀上工作或看電視 3. 若在牀上超過15至20分鐘仍未能入睡便不要勉強,可先起牀坐一會 4. 避免在睡前做劇烈運動 5. 睡前5至6小時內,忌飲含咖啡因類飲品 6. 不要用過熱或過冷的水冲涼 ▲睡前禁用 — 想有覺好瞓,應避免在牀上使用手機或工作。(torwai@iStockphoto)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