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

【明報專訊】「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很多人將抗癌比喻為一場戰役,士氣、心理狀態在抗癌路上同樣舉足輕重。要在戰事中一鼓作氣,殊不容易;要在漫漫抗癌戰役上時刻保持心理健康更為困難。癌症患者保持心境開朗於治療大有裨益,但必先能夠好好處理因病情或治療帶來的問題,包括疼痛、疲勞、無記性、胃口差等。在抗癌路上,陪伴癌症病人的照顧者亦擔當重要角色;美國數據顯示,癌患照顧者每周為照顧病人用上32.9小時,照顧工作較其他病症患者更繁重。朝夕相對,照顧者身體和心理健康影響着癌患及其治療。 調查:癌症照顧者逾半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癌患照顧者一般都面對情緒、經濟、社交、時間平衡等壓力,而新冠疫情持續3年,對他們更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港防癌會在9月底至10月底做了「抗疫千日:癌患照顧者問卷調查」,發現逾半照顧者經常感到身心疲累,有38%受訪者覺得失去人生;更讓人關注的是,約六成受訪者當上照顧者後感到抑鬱,近一成人想過甚至試過自殺,實在不得不防。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中年女性佔多 疫下常憂慮防疫措施做不足 調查發現,照顧者多數為中年女性,照顧的大概是雙親或丈夫,她們既要兼顧工作,更要照顧家庭。新冠疫情持續,迫使覆診或治療改期;照顧者時刻憂慮防疫措拖不夠好,又或在入院治療期間自己或病者受感染等,令照顧者的焦慮指數在第五波疫情上升34%,雖然隨疫情緩和有所下降,但指數仍較疫前高17%。 我們明白,照顧者儘管騰出心力、時間去照顧患者,但抗癌非坦途,照顧者容易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有時甚至會被患者或家人責罵照顧不周;而且跟醫者一樣,不論如何用心和付出,患者身體狀况都可能惡化甚至最終死亡,這解釋了在調查中近六成照顧者感到照顧工作沒有意義。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照顧者勿執著 適時抽離放鬆自己 家人患癌,自己變成照顧者,需要不停學習新知識和技巧,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新挑戰,照顧者毋須太過執著,應適時尋求專業人士或同行者協助。如遇病者苛責,照顧者可多加體諒和向病者解釋自己的難處;而不同住家人或朋友,縱有意見也應正面,以鼓勵方式提出,主動支持患者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更佳。請緊記,要照顧人,首先要照顧好自己,適時把自己從照顧者角色抽離,放鬆一下。 香港防癌會特別出版了《走過驚濤駭浪》癌症病人照顧者全面手冊,囊括醫學治療與情緒管理、財務、法律等實際事宜的資訊。疫情期間,香港防癌會無間斷地在治療、經濟、復康等各層面,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與他們攜手同行。 文:廖敬賢(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主席、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

【明報專訊】中西醫結合治癌,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結合。就像踢世界盃一樣,西醫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攻破對方龍門,但對手會想辦法制約前鋒,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而中藥處方用上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變陣,令對方難以識破。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精準醫學 vs. 整全治療 西醫腫瘤學在近十多年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以往只用化療,慢慢地變為用各種不同類型標靶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但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西醫腫瘤學已經變成一種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最常見的是,不少癌症,特別是肺癌、大腸癌和乳癌,在未開始用藥之前,都會先作各種腫瘤基因測試,斷定最合適該病人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為每名病人定下最合適的藥物組合,才會開始治療。相對以往在同一癌症上,病人都用同樣化療,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精準治療不但成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一般也較輕。 那麼中醫藥治癌有沒有精準治療呢?中醫學也有類近於精準醫學,就是傳統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簡單說,就是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每一名病人病情和當下體質等因素,才定下一個「證形」,再開出針對該病人的處方。所以即使是兩個同是肺癌的病人,兩條中藥處方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病人可能着重補氣養陰,另外一個病人可能着重活血化瘀。可以說中醫藥是度身訂做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精準治療,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西醫精準治療主要是透過腫瘤樣本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來斷定最佳用藥。中醫望聞問切主要是了解病人患病後,如何影響了身體五臟六腑,再用中藥處方去糾正五臟六腑的失衡,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平衡,間接發揮抗癌作用。 標靶藥一大弱點 所以簡單地說,西醫腫瘤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的精準治療,而中醫學是針對病人本身的度身訂做整全治療。 西醫標靶治療確實是很厲害的治癌武器,因為當找到合適標靶藥,用藥後腫瘤細胞一般都會快速死亡,疾病可以大幅度受控。但標靶藥有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很多時用了一段時間後,腫瘤再度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藥基因令標靶藥慢慢失效。這時候便要重新抽腫瘤細胞組織,再去研究有否其他標靶藥可以使用。假如沒有,便要回歸傳統的化療。這種情况在肺癌病人身上特別多見。 中醫的整全治療,除了考慮腫瘤本身以外,更加全盤考慮病人體質和身體各樣問題。以肺癌病人為例,中醫除了考慮治療要使用針對肺癌的「抗癌中藥」,在不同階段用藥也有不同;病人起初病徵時,肺熱較重,要使用更加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但過一段時間,可能病人本身有腸胃問題,脾虛有濕,引起咳嗽痰多,容易肚瀉,加上經過早前治療後熱毒已清除,反而痰濕瘀滯,就需要加上健脾化濕、化痰散結中藥。若病人在治癌過程中,不幸染上新冠病毒,出現氣喘消瘦的問題,便要加入益氣養陰的中藥,同時稍為減少清熱解毒的中藥。 另外,中醫着重生活調理治療腫瘤,例如會叮囑肺癌病人要有充足睡眠,適當戒口,針對病人體質定出合適的湯水藥膳,避免工作過量,要調節情緒等。這些生活上細節看似簡單,其實在中醫學上對於養病的病人甚為重要。所以中醫藥治癌雖然有精準的一面,但更為着重整個人體多方面同時兼顧的整全治療。 相關文章:【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前鋒單刀 vs. 隊友助攻 此外,一般中藥處方使用藥材數量很多,跟西藥標靶藥只用一兩種藥物截然不同。中西藥理念之不同,就像世界盃一樣,西藥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希望靠這名明星球員來贏得比賽,但假如這位明星球員因傷未能上陣,或踢法被識破受制(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那麼球隊便會輸掉球賽。中藥處方的理念是,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雖然沒有哪一個是突出的明星球員,但不同球員互相變陣,在平平無奇之間達到效果,對方難以識破。 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癌,也正就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兩種不同方向達到相輔相成的目標。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Read more

【乳癌】新型化療藥物ADC 像「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乳癌盤踞整體癌症前列,年齡標準化病發率過去數十年一直呈上升趨勢,2019年平均每天新增13名患者。隨着個人化精準治療日益進步,不同類型和期數的癌病,都有更具針對性、較少副作用的治療可供選擇。乳癌基本上是按照癌細胞表面的不同受體而分類,荷爾蒙受體陽性佔了整體乳癌約三分之二,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型)則佔兩成。我們常常聽到的標靶藥,正是針對這些刺激癌細胞生長的受體而研發。自1998年針對HER2的標靶藥面世,便大幅地將HER2擴散性乳癌的死亡率減低,副作用亦相對輕微,對「晚期」乳癌治療是很重要的突破。現在的一線治療,已是雙標靶藥加化療,其後如反應理想可繼續用標靶藥作維持治療。然而,有不少病人在使用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問題。 相關文章:【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ADC具標靶性新型化療藥 「生物導彈」精準殺死癌細胞 近年,一種稱為ADC,具標靶特性的新型化療藥物為乳癌治療帶來新希望。有別於全身化療,生長較快速的正常細胞如頭髮等,會受化療藥影響而脫落,副作用明顯;ADC藥物就像「生物導彈」般,將化療藥力準確地帶到癌細胞內,精準地殺死癌細胞,對其他細胞傷害較輕,減少患者不適。偶有病人用藥後會出現間質性肺炎等副作用,但嚴重者為數不多,只有數個百分點。現時已有兩款ADC藥物用於治療晚期HER2型乳癌。而首款治療三陰乳癌的ADC藥物,亦於去年獲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這款藥物針對的受體稱為TROP-2,較多見於三重陰性的乳癌。 至於免疫治療,初時則主要應用於擴散性的PDL1陽性三陰乳癌,配合化療,可以有效延長壽命。現時更進一步擴展至較早期個案,於手術前用免疫治療加化療來縮小腫瘤,減少手術範圍;並於術後應用來減低復發機率。 配合CDK4/6抑制劑  助擴散性乳癌病人延長平均壽命 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亦有新的標靶藥物,稱為CDK4/6抑制劑。對比單單服用荷爾蒙藥,在擴散性乳癌的一線治療當中加上CDK4/6抑制劑能延長病人的平均壽命至5年或以上,是很大的進步。 嶄新藥物為很多癌症患者帶來曙光,但每次數萬港元藥費也可能造成經濟負擔。一些非政府組織如香港防癌會遂開設了不同計劃,如「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能提供藥物資助;治療期間如需要情緒或朋輩支援,有「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等。醫社合作,為乳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相關文章: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戴燕萍(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很多人對「抽血」檢查身體狀况並不陌生,但對於背後醫務化驗的工作則相信了解不多,除了血液外,醫務化驗師每天面對的「標本」還有大小便、骨髓、子宮頸抹片細胞溶液,甚至是活體組織切片等;而一場新冠肺炎後,令更多人認識到鼻腔拭子、咽喉拭子、核酸檢測等檢測方法。 由採集標本到進行提取,以至分析基因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而醫務化驗師在醫院的角色也逐漸由「幕後」推上「台前」,由進行化驗,到現時協助醫生斷症、疾病分類、決定治療方案和預後監測等不同階段都是關鍵一員,究竟在顯微鏡下有何乾坤?在養和醫院從事逾10年的醫務化驗師葉貝嘉笑言,跟分子病理部團隊每天為林林總總的標本解碼,目的只有一個:為醫生提供快而準的「情報」,「陪伴」病人跟疾病「打仗」! 採訪及撰文:謝美芳  協力:Kathy  攝影:黃永昌 「醫務化驗師的工作儼如一個情報分析人員,每日都需要為不同的標本拆解密碼,透過基因分析了解病人的病因和變化,解碼所得的有用情報,便要及時交到醫生手上。醫生就如病人的軍師,需要為病人準確斷症,作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甚至配合個人化治療,為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養和醫院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Beca)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醫務化驗如情報分析員 拆解標本基因密碼 養和醫院病理學部分別設有臨床病理化驗、組織病理化驗、分子病理化驗及其他測試服務,而分子病理部設有數個小隊,分別負責傳染病學、癌症及遺傳學,而Beca專責的是癌症範疇。「我們需要從各類標本中提取細胞內的核酸,透過各種技術、儀器和試劑,進行基因測試及分析。」這些標本正是反映身體狀况的「情報」來源。 癌症和基因之間有何關係呢?Beca闡釋,想像人體細胞就像電腦存檔的文件夾,而文件夾內藏46個文件檔,文件檔正如人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有着一組一組的編碼。「癌細胞就像是一個帶有錯誤編碼的文件夾不斷快速地複製,當數量愈來愈多時,便會慢慢形成腫瘤。」 她續說,血液中含有基因,如果家族有早發性癌病史,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及早了解是否帶有遺傳基因變異,其中較多人熟悉的是跟乳癌、卵巢癌相關的BRCA1和BRCA2這兩種基因,若能及早發現,便可以採取一系列預防性措施。「我們的技術還可以幫助一些帶有先天遺傳病基因的人士進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如將來考慮生育可利用輔助生育技術,減低下一代患上遺傳病的機會。」 憑專業知識和技術 「陪伴」病人走過治療和康復路 Beca坦言,醫務化驗師的工作雖然較少直接與病人接觸,但在漫長的癌症治療和康復歷程中,為病人反覆的化驗、醫療監察下,Beca和每一個醫務化驗師都會不自覺地牢記病人的名字,默默「陪伴」着素未謀面的他們跟病魔「打仗」! Beca深刻記得2018年有一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發現其基因融合情况較為特殊。「若以一般的監測系統未必能偵測及追蹤到病人這種罕見的錯誤編碼,我們最終為他找出其特殊基因融合,再按此為他度身訂製一套個人化監測系統,醫生遂能處方合適的標靶藥治療;在之後治療過程中也能進行緊密監測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令其病情得以慢慢好轉。」從病人覆診的血液檢測結果,Beca「看到」他踏上康復之路,正是工作滿足感所在。 由「幕後」到「台前」 醫務化驗師角色趨重要 「以前10個血癌病人採用同一種的癌症治療方案,但配合現時的病理化驗結果,面對10個血癌病人就要以應對10種不同的疾病的方式來處理,而醫務化驗的工作正是要配合這種精準或個人化治療。」——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 馬醫生表示,醫務化驗師一直是醫院中的幕後英雄,近年角色亦逐漸由「幕後」推至「台前」。他闡釋,隨着醫療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分子病理學的應用和發展亦愈趨廣泛,化驗結果所得的病理報告再不僅是一份報告。 「有醫學調查指出,目前有七至八成疾病都需要透過醫務化驗的結果來協助斷症,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病人確診、病情監察、疾病分類、預後評估(預測治療效果、存活率、復發或出現併發症等機會)、指導治療,甚至是醫院感染控制等的化驗範疇都要涉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文章: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重視團隊協作 為逾百名 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治療 馬醫生強調,醫務化驗既講求團隊合作,更重視每一個崗位的工作發揮。「團隊中有化驗員、實驗室助理、醫務化驗師及病理科醫生等,工作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再配合精密的儀器和專門的技術,才能快而準地得出最準確的病理報告,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為配合個人化治療的方向,分子病理部一直致力研發和提升新的檢測技術,除了引入第一代基因排序儀器外,早於2012年已先後引入第二代、第三代基因排序儀器;2018年更引用高靈敏度的Droplet Digital PCR(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至今已為118名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醫學監測,為他們帶來康復希望。 Beca參與其中,除了樂見更多病人受惠外,更得到部門主管的推薦,於2021年代表團隊參加由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辦的「檢測認證人力發展嘉許計劃」,並獲頒「卓越檢測認證專業人員奬」,她坦言是次獲獎為她及整個團隊打下了強心針,更堅定了她在研發方向發展的決心。 繼續每天拆解難題 與時並進 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主修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Beca,回港後加入養和醫院分子病理部工作,轉眼至今已10年,卻從不感到沉悶、刻板。她指出科技和醫務化驗的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作為醫務化驗師必須與時並進,面對奇難雜症,更要加快步伐,為病人的健康作出精準的分析。「每天進入實驗室,有着很多難題正等待我們拆解!」 醫務化驗師「專用」: 未來醫務化驗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馬醫生深信,未來醫務化驗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運用各類儀器的技術外,更需要有堅實的資訊科技根基和應用,如能兼具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的知識,對篩選重要的基因排序有莫大的幫助,其次還有數碼形態學(Digital Morphology)、人工智能等知識,同樣有助未來醫務化驗工作的發揮。 醫務化驗師必備哪些特質? Beca寄語有意投身醫務化驗師行列的新一代,要多了解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性質和個人性格特質,對長遠工作發展大有幫助: 必備清晰、精密的頭腦:醫務化驗師的工作並非簡單將標本放入儀器然後等候出結果的「Sample-in-result-out」便可,而是在「Sample-in」前,不斷要進行分析、評估等工序;直至「Result-out」後仍要進行多項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清晰及精密的頭腦,以作出精準分析。 做事講求專注力、細心、手巧:工作過程中接觸的標本全都是極細微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物質,為避免標本污染環境或標本被環境污染,工作必須小心謹慎。做事要有高度專注力、細心、手巧,對追求準確的結果十分關鍵。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醫務化驗行業「術語」、工作守則知多啲? Beca分享了一些同事間常用「術語」和工作守則,讓大家了解更多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日常。 釣魚/FISH 當同事表示今日要「釣魚」,意思即需要使用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這種技術,利用螢光試劑檢查染色體有沒有出現異常情况。「釣魚」當日,醫務化驗師或需全日待在「黑房」工作,以免試劑接觸光線,影響測試結果。 刮片 「刮片」正式學名:Microdissection,dissection即解剖。醫務化驗師「解剖」的對象是附在玻璃片上的活體組織切片。醫務化驗師會在顯微鏡下,利用刀片將組織中的癌細胞刮出,再進行核酸提取。 單一方向工作流程/Unidirectional workflow 醫務化驗師經常需要處理極微細的物質,負氣壓可以防止飄散在空氣中的物質污染房外環境,因此經常需要更換外穿的袍、清潔環境和儀器。穿梭於不同房間時,更必須遵守「單一方向工作流程」,謹慎及嚴格遵循規定,在個別房間處理標本及試劑,確保標本及環境不受任何污染。 Read more

【血癌】高靈敏化驗技術ddPCR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減復發 養和冀研用於肝癌乳癌

【明報專訊】血癌為本港十大致命癌症之一,每年有數以千計新症。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惡化最快的一類,癌細胞可在數周甚至數日內迅速增長和惡化,病人5年內平均只有三成存活率,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後仍須密切追縱變異基因變化、監察體內有否殘留可致復發的微量癌細胞。養和醫院2018年起引入「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 」(ddPCR),靈敏度及解析度較傳統PCR檢測方法高100倍,至今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包括113名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3名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病人各1人。該院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稱,盼將技術擴展到肝癌、乳癌等固體癌症。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養和採ddPCR化驗技術追蹤血癌殘存微量癌細胞 精準治療減復發 馬紹鈞形容,相比傳統檢測方法,ddPCR有如將眾多DNA分子從大房分隔到不同細房中尋找目標,有助精準檢測及量度微量癌細胞(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近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有基因突變,另有四成有融合基因。「要偵測殘存的MRD,一般會採用細胞分析,即流式細胞測試;或分子學分析,包括:新一代基因排序系統(NGS) 、定量PCR (RQ-PCR)及數碼滴液PCR (ddPCR),而數碼滴液PCR技術在靈敏度、解析度及準確度方面均達到非常高的水平。」他強調,ddPCR技術會因應患者的變異基因類別度身訂做檢測試劑,可追蹤及鎖定罕見突變基因。 他補充,ddPCR與「流式細胞測試」價錢相若,新症者因需時訂造試劑等,故要約兩個月才可完成檢測,舊症只需5日就能收到數據,有助及早識別白血病患者病情會否復發或緩解,另有助判斷患者需否移植骨髓,減低不必要後遺症。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5年內復發機會高 醫院綜合腫瘤科中心主任梁憲孫醫生表示,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屬高復發率的癌症,在患者首次確診的5年內,出現復發的機會極大;由於部分病人出現罕見的基因變異或融合基因,大大增加治療複雜性。「病人癌病經治療後,我們仍要繼續留意病人體內殘留的白血病細胞水平。精準檢測微量癌細胞水平,有助我們『追捕』漏網之魚,盡快干預癌細胞的增長。數碼滴液PCR正好提供了精細的量化數據,讓醫生深度了解病人病情是否達至完全緩解,有助準確預後,預警復發,及判斷是否需進行骨髓移植。」 2018引入技術 為118名白血病人進行監測 養和醫院2018年引入技術,至今已為118名白血病患者監測病情變化,當中曾發現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對標靶藥有抗藥性,及時轉藥半年後已達深度緩解。其中有58歲、患有NPM1+ FLT3-ITD+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女患者,染色體正常。經化療後完全緩解。但其NPM1基因突變不是常見類型,故度身訂造ddPCR測試用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可達至MRD陰性,維持一年多,患者的預後比較樂觀。 另一53歲男性患者,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攜帶有費城染色體及BCR::ABL1融合基因,惟其BCR斷點罕見,未能以常規定量PCR來量度MRD。醫院以ddPCR測試作MRD監察。結果發現病人在用第一代CML標靶藥12個月後,融合基因拷貝比先前升了5倍,並對標靶藥產生抗藥性。醫生讓患者轉服第二代CML標靶藥,在用藥6個月已達至深度緩解。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冀研究用於肝癌、乳癌 馬紹鈞補充,養和過去數年在ddPCR技術累積不少經驗,未來將研究在淋巴癌,其他固體癌症如肝癌、乳癌等採用同一技術,現時進度樂觀。 另外,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局方自2020年開始使用ddPCR技術,以監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病人。 Read more

【前列腺癌】年過60注意3件事 驗血檢測PSA水平 早期治癒機會高(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前列腺癌發病率在這10年呈上升趨勢,從統計數字觀察到,年過60的男士會有較高的發病率……還記得那天,一對夫婦走進診症室,那名太太告訴我,她最近從電台節目中留意到一些男士健康資訊,費盡唇舌才「邀請」到丈夫來看醫生,請我好好為他檢查一下前列腺有否出現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早期前列腺癌治癒機會高 年過60注意3件事 先生剛踏入60之年。詢問過病歷後,發現他實在沒有什麼下尿路徵狀,因此很易理解他為何沒想過看醫生;但接着做前列腺檢查時,卻發現前列腺有硬塊,隨後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驗血報告也顯示有關指數明顯上升。而前列腺磁力共振檢查發現,除了前列腺出現癌變信號之外,盆腔淋巴及恥骨都出現懷疑轉移的情况。最後,活檢組織化驗結果證實是前列腺癌,從正電子掃描得知恥骨位置有活躍癌細胞,病情在毫無先兆之下已踏入擴散階段,即第四期。 前列腺癌未必有徵狀 發病率10年呈上升趨勢 根據最新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在2019年香港有2532宗前列腺癌新症。前列腺癌發病率在這10年呈上升趨勢,從統計數字觀察到,年過60的男士會有較高的發病率。在新症患者中,約三成患者PSA指數於10µg/L或以下確診前列腺癌,而有約四分之一新症患者確診時已為第四期癌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驗血檢測PSA水平 評估風險 男士們,要知道是否患有前列腺癌,有幾點可要留意。一,定期檢查身體及前列腺,要知道前列腺癌不一定會帶來不適徵狀;二,透過驗血檢測PSA水平,評估患上前列腺癌的風險;三,倘若上述檢查結果異常,應與醫生商討,及早做活檢組織化驗從而斷症。 患上早期前列腺癌,只要得到適切治療,治癒機會很高,5年期生存率可以超過百分之九十。早期前列腺癌患者,PSA指數大多在10µg/L或以下的水平,此時癌細胞仍處於前列腺之內,未有擴散到附近組織或轉移。在這個階段,外科手術或電療,都是根治前列腺癌的標準方法。 文:魏浩然(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認識: 肥胖與心臟健康 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膽固醇、血糖、血壓等風險,從而引致心血管疾病的問題,透過均衡飲食及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有助維持適中的體重。日常飲食可按「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多蔬果少肉,同時減少油、鹽、糖攝取以進一步預防心血管疾病。而恆常運動對控制體重亦十分重要,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分析: 好壞脂肪 高脂的食物都是高熱量的食物,因爲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熱量,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為高(每克含4千卡的熱量)。脂肪可大致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 反式脂肪雖為不飽和脂肪的一種,卻會令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同時降低好膽固醇水平;反式脂肪主要來自以人造牛油、起酥油製作或烹調的煎炸、酥皮糕點、曲奇餅、炸薯條等。要減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應適量攝取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同時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顏色 : 進食不同種類新鮮蔬果 每天選擇不同顏色並進食足夠的新鮮蔬果,有助我們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和多種類植物化學物質,促進健康。士多啤梨和番茄等的紅色蔬果,含有較豐富茄紅素及花青素;茄紅素及花青素有助降低患上癌症的風險及增強心臟健康。紫藍色蔬果(例如藍莓和紫椰菜)提供花青素,花青素有助降低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除綠葉蔬菜外,鼓勵嘗試於日常飲食中加入不同顏色的蔬果,例如於三文治中加入番茄片及紫椰菜絲或將新鮮士多啤梨及無花果切粒混入低脂乳酪作健康甜點。 外出用餐或購買外賣食物時,可考慮光顧「星級有營食肆」,揀選「蔬果之選」菜式(多蔬果)助你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或「3 少之選」菜式以減少油、鹽、糖分攝取!瀏覽「星級有營食肆」專題網站 (

Read more

【前列腺癌】早期未擴散低中高風險患者常用治療方法 知多啲: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明報專訊】早期前列腺癌,西醫治療根治率很高。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括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既然西醫治療有效,中醫在治療局部前列腺癌又有何角色呢?早前提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擴散的前列腺癌(見文〈壯年患者多基因突變 中西藥夾攻治頑固前列腺癌〉)。今次闡述中西醫如何互相配合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前列腺癌早期沒擴散 手術、電療根治率高 早期前列腺癌,指癌細胞還是局限於前列腺當中,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骨頭或內臟。對於局部前列腺癌,西醫一般按照前列腺癌指數,即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高低、影響位置和前列腺癌病理報告中的分化程度,再釐定病人屬於低中高3種風險組別(見「未擴散前列腺癌風險分類」一表)。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使用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的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對於某些中、高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假如使用電療,或需要配合半年或至兩年荷爾蒙療法。 中醫治療主要是減低西醫治療的併發症,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術後腎虛滲尿 膀胱忍尿力下降 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輕微滲尿,一般在手術後數星期自然慢慢回復;但有小部分病人即使好轉,但仍受滲尿影響生活。中醫認為不少病人屬於腎氣虛弱,令膀胱忍尿能力下降,所以治療需要補腎氣。常用中藥包括著名中藥方金匱腎氣丸,當中地黃可以補腎陰,附子、肉桂可以補腎陽,陰陽兼顧。另外,有些常用中藥例如蓮子、茨實,也有一點協助收斂小便的作用,幫助回復小便忍耐力。 另外,雖然電療技術愈來愈先進,但有些病人始終會出現電療後長期副作用,包括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原因是電療過程中,部分放射線灼傷了大腸黏膜和膀胱黏膜(現時有新方法,透過注射水凝膠減低大腸發炎風險,以後再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電療後小便出血 清膀胱濕熱止血 最近有一名病人,兩年前由於前列腺癌擴散到附近的淋巴腺,需要接受較大範圍的電療。電療後反覆出現小便出血和小便疼痛,經膀胱鏡確診為膀胱發炎,治療了1年病情反覆,並影響正常生活。最困擾病人的是每次打高爾夫球時,因為動作大,球賽後就會小便出血。病人希望透過中藥治療改善情况。從中醫角度,是因為濕熱積聚於膀胱,再加上病人經常睡眠不足和進食辛辣,導致膀胱熱上加熱,引起出血。治療以中藥清膀胱濕熱,涼血止血,再配合生活作息改變,數星期後小便出血情况已經停止,病人可以再去打高爾夫球。 亦有病人因電療後大便出血而尋求中藥治療,其徵狀和痔瘡出血沒有太大分別,用清大腸濕熱的中藥,再加上調理腸胃,一般大腸出血都能控制。 益氣養陰 改善疲倦潮熱 此外,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需要注射荷爾蒙藥物,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感覺疲累,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期潮熱、盜汗。這一類病人可以利用中藥益氣養陰,改善疲倦和潮熱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早期前列腺癌,透過合適治療,根治率很高。但無論接受什麼治療,都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透過中醫藥可以減輕不適,中西醫配合治療的確是相得益彰。病人接受前列腺癌治療,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之前必先請教主診醫生和中醫,以策安全。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初期無徵狀 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由2010年1492宗新症,增至2019年2532宗。病發初期通常沒有任何徵狀,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時,可能會引致以下徵狀: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更嚴重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或射精時感赤痛 ‧小便或精液帶血 ‧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盆骨或脊骨,會感到痛楚或僵硬,患者亦可能會感到疲倦、胃口不佳和日漸消瘦 前列腺癌徵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醫生診斷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香港防癌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明報專訊】十大常見癌症中,位列首、次名的肺癌和大腸癌,每年新症數字叮噹馬頭;但大腸癌可透過篩查檢測提早介入,死亡率遠低於肺癌。政府現為50至75歲人士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但根據立法會《數據透視》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計劃覆蓋率僅10.8%。為何篩查計劃反應一般?有人認為大腸癌事不關己,或覺得大便採樣惡心,或擔心需做大腸鏡!市面上出現新的篩檢工具,標榜採樣方便乾淨、靈敏度高,應怎樣選擇呢?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大腸癌篩查由50歲開始 比併3大方法優缺點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 大便隱血測試 非入侵、方便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 69歲(女)。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從良性、癌前期瘜肉發展成大腸癌,約需要20年,因此由50歲開始做篩查,就可盡早發現可能的癌症,及早醫治。 大便隱血測試是坊間最普遍的非入侵篩檢方法,近年市面上有更多選擇,包括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和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究竟有何分別? 林嘉安表示,較常用的大便隱血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簡稱FIT)有10多年歷史,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FIT並不是直接偵測癌症或瘜肉,而是偵測它們引致的出血」,從間接標記篩查出可能患癌或有瘜肉人士。建議每1至2年檢查1次。 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 驗糞便血液+基因 捕捉細胞早期變異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在今年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過去有多項研究對比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士的糞便基因,發現某些基因生物標記物與大腸癌風險有直接關係。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在大腸癌發展過程中,從瘜肉、腺瘤,再到癌前病變的進展期腺瘤,過程中細胞基因不斷出現突變,不斷有『甲基化』情况出現」。甲基化猶如基因的「開關掣」,有些基因專門防止細胞變異成癌症,當它們甲基化,會影響到抗癌功能,癌症發生機率就會增加。甲基化以外,KRAS基因突變亦在癌症中常見。這些變異的細胞基因會在大腸癌病變過程中脫落到糞便,所以檢測糞便中基因,可捕捉腸道細胞早期變異的重要資訊,提升檢測靈敏度。 既然糞便基因檢測的靈敏度更高,為何要結合FIT?「愈敏感的測試(即高靈敏度),特異性就會相對地愈低」,換句話說,即是「假陽性」機率或較高。馬湖波解釋,靈敏度高的基因檢測,有如大網一樣捕捉到更多大腸癌信號,或較易出現「陽性結果」,而FIT就可彌補這問題,預先排除痔瘡、胃潰瘍、經期等的血便情况後(產品不建議這3類人接受檢測),如果FIT仍檢出血液,即進一步佐證大腸癌風險較高。兩者互補不足,令FIT-DNA對大腸癌的靈敏度提升至約96%,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則約64%。當檢測結果呈陽性,建議做大腸鏡跟進;而陰性結果,若沒有其他大腸癌徵狀或風險,1至3年後再做檢測。 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 偵測小瘜肉 預測瘜肉復發風險 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風險關係密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與團隊,將健康人士、大腸癌、大腸瘜肉患者的腸道細菌做比對,發現一組共4種糞便細菌基因(M3),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用以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約94%。 九成大腸癌從瘜肉演變而成,透過檢測M3可偵測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黃秀娟表示,「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約50%,這已經很好,暫時市面上未有其他工具高過50%;而大粒瘜肉靈敏度接近70%」。完成檢測後,若顯示大腸癌相關風險低,就毋須再做大腸鏡檢查。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况,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任何年齡都可檢測M3,黃秀娟尤其建議45歲以上人士每1至2年驗1次。來經期間或有痔瘡人士不受影響,因為檢測針對糞便細菌基因,糞便中混有血液影響不大,「唯一要小心抗生素,因為會影響腸道細菌,建議停食兩星期後才做檢測」。 僅10%合資格者參加免費篩查 大腸癌篩檢方法愈來愈多,應點揀呢?林嘉安分析3種方法優劣(見主圖表),並強調,「選哪款方法都不要緊,最緊要去做」!無病徵的一般風險人士,可選任何一種篩查方法,行動最重要。至今只有約10%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免費也不去做,很可惜;這分分鐘比消費券效益更大,因可以防癌」。林更提醒已出現病徵人士(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腸塞等),應盡快求醫,安排詳細檢查,如X光或內窺鏡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優劣 FIT 驗血 優點: .有10多年歷史,是標準篩查方法 .非入侵、方便、成本低、可重複檢測 .研究證實能減低約15%至33%大腸癌死亡率 缺點: .大腸發炎、潰瘍、痔瘡等導致出血,或出現假陽性 .早期癌症或瘜肉流血量低,減低靈敏度,或出現假陰性 費用:$280(家計會) FIT-DNA 驗血+基因 優點: .非入侵,面世7、8年 .同時偵測大便隱血及糞便內驅動細胞由良性變為癌症的基因 .比FIT準確約20% 缺點: .對細小和早期瘜肉或有遺漏 .由於敏感度較高,或出現較多假陽性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擔心或額外檢查 費用:$3000 M3 驗細菌 優點: .非入侵,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較高 .可偵測瘜肉復發風險。如病人曾切除瘜肉,但未到大腸鏡覆檢的時間,可考慮做此檢查.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風險。但始終是預測,建議按時做大腸鏡檢查 缺點: .敏感度較高,容易出現假陽性 .技術相對較新,研究數據較少,成熟與認受程度不及另外2個方法 費用:$3880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知多啲:照大腸鏡 篩查「黃金定律」 「大腸鏡是篩查的『黃金定律』。」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大腸鏡好處是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瘜肉,檢查期間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和切除瘜肉,作病理化驗。 林表示,一般風險人士無論是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或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如結果呈陽性,都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病理診斷。若檢查結果正常,可隔10年才再覆檢。至於高風險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則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篩查方法,並應較頻密地接受檢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 www.colonscreen.gov.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