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容光煥發的秘訣?怎樣可以從內到外、從頭到腳健康過人?

2020已經開始了,不知大家新年為自己定下了甚麼目標?無論是小目標或者是大理想,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境,都是缺一不可。想改頭換臉,以容光煥發的新姿勢迎接挑戰,即睇專家教路!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告別失眠之苦  教你從飲食入手

「眼光光,望天光」是不少失眠人士的寫照,晚上睡不好,白天精神不振……不想與失眠結伴,營養師建議可以嘗試從飲食習慣入手,改善睡眠質素。究竟睡前可以吃什麼更有效入睡呢?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人體生理時鐘正常運作是睡眠質素的關鍵,而生理時鐘亦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故每日均衡三餐,定時定量的飲食十分重要。   (網上圖片)   酒精影響熟睡 咖啡因有興奮作用 陳勁芝指出,酒精類及含咖啡因類的飲料會影響睡眠質素。咖啡因有興奮劑作用,最好在睡前8小時內不喝這類飲品。而酒精雖有助入睡,但無助進入深層睡眠,即是難以熟睡及較易半夜醒來。 其實人體有一名為「褪黑激素」(melatonin)的荷爾蒙,擔任調節生理時鐘的角色,一般在晚上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愈多,便會愈易入睡。   睡前3小時內不宜吃得太飽,若太餓會睡不穩,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建議,睡前可選擇飲一杯熱牛奶或暖水,有助放鬆及將呼吸速度減慢,會睡得較好。 褪黑激素愈多 愈易入睡 身體分泌褪黑激素的多寡亦與飲食有關。陳勁芝表示,它與體內的「色氨酸」(tryptophan)及胰島素含量有密切關係。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色氨酸,需從食物中攝取。色氨酸常見於高蛋白質食物當中,例如肉類和豆類。血液中的色氨酸進入腦部後會轉化成血清素,再成為褪黑激素,有助睡眠。   色氨酸轉化成血清素、褪黑激素 助入眠 一般在進食蛋白質食物後,色氨酸與其他氨基酸都會爭相進入腦部,但若同時進食碳水化合物食物,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則會將其他氨基酸帶入肌肉細胞,讓色氨酸更有效進入腦部,作為褪黑激素的原材料。因此,除了進食高蛋白質的食物外,睡前小食亦要配合碳水化合物類米飯、麵包等食物。   睡前忌吃太飽 可選熱牛奶或水果輕食 此外,在睡前選擇飲一杯熱飲,如熱牛奶或暖水,已有助放鬆及將呼吸速度減慢,會睡得較好。睡前3小時內不宜吃得太飽,但若太餓會睡不穩的話,陳勁芝建議可以適量吃水果或餅乾等輕盈食物。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中大柏金遜症研究:便秘是早期先兆

【明報專訊】柏金遜症無藥可治,全港約有1.2萬患者。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便秘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先兆,通常在發病前20年出現,而發夢期夢遊患者的直系親屬,罹患柏金遜症的機率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中大學者提醒,運動及保持良好睡眠質素或可延緩柏金遜症發病。     發夢期夢遊又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BD),患者會在發夢期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例如拳打腳踢、翻滾叫喊等,甚至會令自己或枕邊人受傷。樂女士在66歲確診RBD,確診前4年出現「夢境演繹」,曾夢到在馬路邊跑,並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在夢中因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至近年她有便秘問題,並確診柏金遜症。樂女士的兒子去年亦出現RBD症狀,其妻投訴睡夢中被他打至臉腫。   「發夢期夢遊」屬指標 病發前5至15年出現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解釋,RBD是柏金遜症獨特的指標,通常於柏金遜症病發前5至15年出現。中大聯同另外3間大學早前做全港首個RBD家庭研究,調查102名RBD患者及其404名直系親屬,以及89名健康者和387名直系親屬,結果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風險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稱,這次研究同時確認便秘(一周大便少於兩次)是柏金遜症的臨牀前期症狀,通常於發病前20年已出現。他提醒,若一個人作息健康,但出現突如其來的便秘,加上零星動作遲緩、嗅覺不靈敏等,若排除大腸癌等疾病,則可能是柏金遜症先兆。   ▲樂女士(圖)66歲時確診RBD,曾夢到在馬路邊跑,最後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夢到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她說當時每晚睡不安寧,也沒安全感,故在牀上設了一條安全帶。中大專家指此舉不恰當,因有在睡夢中被纏頸的風險。(中大醫學院提供)   中大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說,現時沒任何方法完全預防或根治柏金遜症。他解釋,目前有一個「腸-腦軸病因」假設,即腸胃裏的微生物或細菌出現變異,或令一些不好的蛋白質經過迷走神經上到腦幹,甚至中腦。當中腦黑質細胞功能喪失約四成至八成,便引致柏金遜症。   ▲RBD是柏金遜症的獨特指標,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RBD患者家族遺傳柏金遜症傾向是健康人的6倍。左起﹕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張繼輝、榮譽臨牀助理教授林少萍、系主任榮潤國;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黃心悅攝)   張繼輝續說,黑質細胞功能一旦喪失便不可逆轉,團隊正繼續另一項研究,盼找到當中關聯,從而了解預防柏金遜症的方法。他建議高風險市民多做運動,因為在流行病學理論中,運動能減慢腦部退化,另也應該改善情緒及睡眠。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有些人整晚發夢,甚至從惡夢中扎醒,腦袋像沒有休息過,更嚴重的可能是在睡眠時手舞足蹈或夢遊。出現這些睡眠問題,莫非與睡眠質素有關?   ▲成人每天應至少睡七至八小時,而好的睡眠質素有助大腦休息、鞏固記憶,同時心肺活動會緩慢下來,讓身體得到休息及重新啟動。(網上圖片)   情緒受壓致發惡夢 深層睡眠周期約90分鐘 要解構上述睡眠問題,首先要認識睡眠周期。睡眠周期分為「淺睡期」及「深層睡眠期」,深層睡眠就是快速動眼期(rapid eye-movement sleep;簡稱REM),一個周期約90分鐘,如果有七至八小時睡眠,一晚會經歷約四次周期。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醫生指,夢境大多出現在淺睡期,發惡夢是情緒受壓的表現,如果一個人入睡時仍回想日間的不快事情,無法放鬆進入理想睡眠狀態,便有機會發惡夢。如果發夢期間扎醒,便會記得夢境內容。   睡眠質素好 助大腦休息重新啟動 至於「一覺瞓天光」,其實並不代表沒有發夢,而是他們大部分時間都維持在深層睡眠狀態。如果在一晚睡眠中,有四分之一時間維持在深層睡眠之間,就屬好質素的睡眠,他們睡醒後往往會忘記夢境中的內容。   好的睡眠質素有助大腦休息、鞏固記憶,同時心肺活動會緩慢下來。這時候,身體會自行修補細胞及調節荷爾蒙,加強免疫系統功能。總括而言,就是讓身體休息及重新啟動,以準備迎接新的一天。成人每天應至少睡七至八小時,約佔整天三分一的時間,睡前放鬆有助睡得好。   發夢手舞足蹈 病態睡眠及早求醫 若在發夢時手舞足蹈或夢遊,則屬病態睡眠,多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淺睡期)。病人雖然入睡,但身體沒有放鬆下來,可能會不受控地有所動作或將夢境的情節動手動腳做出來,有時會危及枕邊人,必須正視問題及接受治療。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睡眠與疾病】睡眠衛生兩大原則做得到 自然睡得好

都市人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想晚晚安寢殊不容易。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林冰醫生指出,經常失眠往往跟睡眠衛生不佳有關,尤其是喜歡在床上打機、進食及煲劇等,都會影響睡眠衛生。至於睡夢中易扎醒則可能與某些疾病有關。都市人若要睡得好,便要堅守「眼瞓才上床」及「瞓唔着就落床」等兩大原則,讓身體養成對床的條件反射,自然能睡得好、身體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