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糖尿病患者最怕要戒甜、戒口「無啖好食」?其實更令患者擔心的是糖尿病這種慢性疾病背後有機會增加患上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併發症的風險!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由2021開始至2013年的活動主題便是「讓糖尿病患者獲得護理」(Access to Diabetes Care),呼籲大眾關注糖尿病者的日常血糖水平監測、調節血糖水平的藥物、健康飲食、運動及心理支援等範疇。事實上,只要日常做好管理血糖、按醫生處方依時服藥,注意運動作息,患者同樣可以生活如常! 要預防糖尿病,應保持適當體重和腰圍、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且遠離煙酒。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應遵從醫囑控制血糖,預防出現各種併發症。(網上圖片) 糖尿病常見併發症: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糖尿腎等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有眼科專科醫生指,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原來,香港每100名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三分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上眼,當中部分患者的視力已受到影響,需要跟進和治療。糖尿病患者應如何減低糖尿上眼的風險呢? 【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部分糖尿病人平日沒有留意足部狀况,有些中年糖尿病患者直至糖尿足發生傷口感染,出現腳腫及發燒入院,才知道自己患病。亦有病人因為細菌入侵趾骨造成骨髓炎,最後甚至要截除腳趾保命。足病診療師提醒患者,若發現雙腳有傷口但不覺痛、手指腳趾等出現麻痺或針刺等異常感覺、走短路程容易感疲倦、腳部冰冷等,就要提高警覺,小心是糖尿足來襲! 【糖尿病併發症】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至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有研究指出,成年糖尿病患者比無糖尿病人士,其患上心臟病的風險會高約2至4倍。而「三高」中的血壓高及血脂高,與糖尿病亦是息息相關……如及能早發現及控制糖尿病病情,除了可穩定血糖水平,亦間接降低了患上「三高」及心臟病的風險。 【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在香港,大約每10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當中多達三至四成患者因糖尿影響腎臟而出現「糖尿腎」,卻因為過程悄然無聲,令患者的腎臟在不知不覺間受損,最終或因腎衰竭而要洗腎甚至換腎。腎功能喪失後便無法逆轉!如能及早察覺,患者可以轉用一些有助保護腎臟的降血糖及降血壓藥物,加上改善生活習慣,如戒煙、減肥等,有助預防和延緩腎功能衰退。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小朋友都有機會患上糖尿病?現時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兒童專科醫生指,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 關注糖尿病患者情緒 拆解7類口服藥優缺點 糖尿病|7類口服糖尿藥副作用有不同?服藥後會增磅?醫生拆解5個關於糖尿藥的問題 糖尿病人需服藥控制血糖水平,年輕病人擔心服藥後增磅,年長病人則擔心藥物導致血糖過低暈倒,自行減藥。現時有7類口服糖尿藥,控糖之餘,各有不同優點和副作用,患者應如何選擇?新藥一定勝舊藥?醫生即時為你拆解。 糖尿病、妊娠糖尿患者情緒易受影響 家人、朋友正面支持成心理健康關鍵 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病人同時出現了抑鬱等心理上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護理是24小時全天候無休,加上不同人際關係中所帶來的壓力,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另外,研究發現心理困擾亦有機會是源於本身糖尿病導致的皮質醇變化,水平升高有機會致抑鬱症。就着糖尿病患者的情緒健康,患者的家人、朋友等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多關心、多陪伴、多善意提點能協助患者的思想走向正面,令患者可積極面對病情。 防止血糖失控要「計數」 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法則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臨近年尾,節日假期往往令人容易「失控」!糖尿病人需要控制飲食,難道大時大節都要勒住肚皮?營養師柳提醒糖尿病人要學識「計數」,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食得精明自然無懼血糖飇升!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病人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有7個成因,因此戒除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飲食】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 定量攝取澱粉質及營養元素 健康控糖(附建議菜單) 有註冊營養師指出,糖尿病患者除了應改掉會影響血糖穩定的生活習慣外,亦建議採用「211陣型」飲食技巧,透過定量攝取澱粉質及其他營養元素,不但不會有捱餓感覺,更可控制血糖水平。那麼,何謂「211陣型」?飲食技巧有何重點?外出用餐又能否做到? 【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原來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註冊營養師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BMI正常不代表無中央肥胖?不少人以為自己體重在正常範圍,體重指標(BMI)沒有超標便等同於健康,但其實腹部積聚過量的內臟脂肪,構成中央肥胖問題,即使BMI在正常水平,仍會有較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病。註冊營養師指出,要解決中央肥胖問題,關鍵在於將白色脂肪轉化為棕色脂肪,透過恆常運動及改善飲食習慣能有助脂肪轉化,降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動起來!控制血糖 由恆常運動開始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要由不運動變成恆常運動,是需要時間轉變的,物理治療師建議大家可以由日常生活入手,循序漸進。而糖尿病人在運動前、後以及運動期間,亦應注意水分攝取及血糖值,避免身體不適,7個重要建議你要知! 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多項研究證實,健身氣功有效管理壓力,能減輕抑鬱及焦慮徵狀,同時,氣功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亦產生正面作用,究竟背後機制是怎樣呢? Read more

【南瓜功效】高纖低卡 外皮、瓜肉、種子都是寶 糖尿病、腎病患者進食宜忌

【明報專訊】南瓜內外都是寶?無論從外皮、瓜肉再到種子各有益處,更可煲湯、小炒,做蛋糕或甜品,鹹甜皆宜。中醫說南瓜補氣益胃,營養師讚南瓜高纖低卡,但同時提醒南瓜屬根莖類蔬菜,澱粉質豐富,糖尿病人、消化能力較差的人,又或者腎病病人都要小心控制攝取量,以免影響血糖、鉀含量。還有說南瓜與羊肉相冲?南瓜不宜與菠菜、番薯等同吃?即拆解迷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南瓜功效多高纖低卡 注意澱粉質較高 糖尿病人慎吃影響血糖 南瓜是不是蔬菜?以為答案是理所當然的「是」?慢着,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南瓜雖然屬根莖類蔬菜,但是與一般蔬菜相比,其澱粉質含量較高,每100克有7.1克碳水化合物,同等分量的葉菜如菜心、菠菜,碳水化合物含量則不足1克。 除了南瓜,番薯、薯仔、芋頭等根莖類蔬菜和粟米都有較高澱粉質,需小心控制攝取量,她提醒,「如果攝入過多澱粉質,血糖或受影響」。糖尿病人可將根莖類蔬菜或其他高澱粉質的蔬菜取代穀物類,作為主要的澱粉來源,食用時應計入主食,相應減少飯、粉、麵等分量,而非計入食物金字塔中的蔬菜類。以南瓜為例,「兩隻雞蛋大的南瓜肉,約等於1湯匙白飯;例如有患者餐單要求吃5湯匙飯,當吃了兩塊雞蛋般大的南瓜時,就只可吃4湯匙飯」。 外皮比瓜肉更高纖 可焗或氣炸做脆片 南瓜從外皮、瓜肉到種子各有不同益處。萬侃指,南瓜肉富含膳食纖維,可助排便暢通,保持腸道健康,而且熱量不高,每100克只有47千卡,不少減肥餐單都能見到它的蹤影。南瓜肉還有豐富β-胡蘿蔔素、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當中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他命A,對眼睛、皮膚、免疫系統都有好處;而β-胡蘿蔔素本身是抗氧化劑,可清除人體有害的自由基,延緩皮膚衰老。南瓜皮比瓜肉更高纖,惟口感較硬,即使長時間蒸煮亦未必變軟。她建議將外皮切成小塊,放入焗爐或氣炸鍋製成南瓜脆片。 南瓜籽熱量較高 每日最多吃一掌心分量 南瓜籽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皆較南瓜肉豐富,但脂肪亦較多。煮熟後的南瓜肉,每100克含2.7克膳食纖維,南瓜籽有18.4克;蛋白質方面,南瓜肉每100克只有1.5克蛋白質,而南瓜籽約有18.6克,是豐富蛋白質來源之一,健身人士增肌時可加入部分作為配菜。不過南瓜籽屬堅果種子類,熱量較高,每100克有446千卡,她提醒需注意食量,每日最多吃大約一個掌心的分量。 補脾胃 益氣 分利小便 中醫又怎看南瓜?註冊中醫孔慶禮指出,南瓜由外邦引入,有關療效最早記載於明朝《滇南本草》,但當中所寫的南瓜性味並不確切,一說為味甘、性平微寒,一說為味甘性溫,現今中醫傾向相信《本草綱目》中記載甘溫一說。「服食南瓜有補中益氣之效。所謂『中』,指人的中焦,亦即脾胃」,換言之,南瓜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的功效;另外,亦能分利小便。 脾胃氣滯、肝氣鬱結 不宜多吃 「南瓜可以補氣,適合脾胃氣虛的人進食。」孔慶禮稱,為脾胃氣虛的人補氣,可改善容易疲倦、眼皮下垂、胃口欠佳、肌肉無力,以及消化功能失調,如胃部不適、肚瀉等問題。然而,對於經常出現胃脹、胃氣、放屁多,辨證屬於脾胃氣滯的人士,以及有壓力大、善太息(即嘆長氣)、口苦和脅脹(胃旁肋骨位置脹痛)等肝氣鬱結、肝胃不和徵狀者,則不宜多吃南瓜,「因體內的氣已停滯,此時去補氣,會加重氣滯問題,從而出現胃脹、打嗝,甚至嘔吐」。另外,食過量南瓜會令脾胃水濕停滯,加上其偏溫屬性與身體陽氣互相作用,鬱久化火,形成濕熱,可致脾胃、皮膚或婦科等問題,例如口臭、便秘、痤瘡、陰癢等。 《本草綱目拾遺》亦寫到南瓜:「今人以為蔬,多食反壅氣滯膈」,指當時的人認為南瓜是蔬菜,多吃卻出現氣滯。孔慶禮提醒,即便是最有益、有營養的食物,食用不當或食過量仍會有不良反應,「就算是正常人,吃得太多南瓜都會『滯』」。吃南瓜後出現滯脹,他建議飲陳皮水、麥芽水,吃佛手瓜、白蘿蔔等去行氣、消滯。另外,可以按摩肚臍上方4寸中脘穴(右圖),「用手輕輕按揉或以暖水袋暖敷,有少許陽氣推動氣的運行,可以消除胃脹」。他亦提醒,肝氣鬱結的人應放鬆心情,減少鬱結;脾胃氣滯的人要多做運動,有利氣血運行,對病情會有幫助。 腎病宜慎吃 浸水減鉀量 萬侃補充,南瓜高鉀,腎功能有問題的人亦需注意進食分量,進食前可將南瓜浸水30分鐘,降低鉀含量;腎功能一般兼血鉀過高的病人,就應按營養師餐單進食。 相關文章:【糖尿併發症】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拆解迷思:南瓜羊肉同食 易胃氣脹滯 .南瓜與羊肉相冲? 答:孔慶禮指,中醫一般認為南瓜不宜與羊肉同食,否則容易出現脹氣。因為南瓜有補氣功效,或令脾胃氣機壅塞;加上羊肉燥熱又滋膩,過量進食令脾胃濕熱,兩者加起來容易導致脾胃較差者消化不良、胃氣脹滯。「不單是羊肉,其他難消化、肥甘厚味的食物也是同樣道理,不應與南瓜一同食用。」 .南瓜富含維他命C分解酶,會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不宜同吃? 答:萬侃指在烹煮加熱過程中,南瓜的維他命C分解酶其實已遭破壞,菠菜的維他命C亦已大量流失,所以一起食用不會影響吸收。 .南瓜與番薯同吃影響消化? 答:對於腸易激綜合徵患者而言,當進食過多高腹鳴食物(FODMAP),腸道可能會產生氣體,引起腹脹。而南瓜和番薯同屬低腹鳴食物,只要進食分量各自不超過75克,腸易激綜合徵患者都能享用。至於一般人,萬侃表示,「平時有經常吃的話就不會影響消化,除非本身消化能力一般,就要留意」;另外,如果平時攝取較少纖維,突然增加纖維攝取量,腸胃未適應到而飲水量又不足,都會影響消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好煮意:DIY南瓜籽洗淨晾乾 零添加滋味 「秋收冬藏,是進補的好時節。」註冊中醫孔慶禮表示,南瓜能補氣,氣虛的人十分適宜食用,但為了免除南瓜容易造成脹氣,應盡量煮熟、煮爛或壓成蓉才吃,更易消化,「一般來說,用來煮粥、煮湯、糖水,或搗爛製成南瓜餅等,都是好選擇」;如加上肉類如雞、牛、排骨等一起煮,建議盡量去除肥膩部分,減少胃氣脹滯的可能。 註冊營養師萬侃則指,南瓜的β-胡蘿蔔素是油溶性,與油脂一同攝取能吸收得更好,如炒南瓜時加入油,不過應注意用油量,「不建議炸南瓜,炒的時候用一兩滴油就夠,或者蒸熟後加少少橄欖油亦可」。至於南瓜籽,「坊間出售的南瓜籽會加入鹽、糖調味,相比之下原味較健康」。她教路將南瓜籽刮出來,冲洗乾淨,晾乾一兩日,吃時剝開殼,就能直接享用南瓜籽肉,天然又健康。 食譜:南瓜麥片 材料(12份): 南瓜泥……100克(將南瓜蒸熟後壓成泥) 燕麥片……250克 核桃(切碎)……100克 原味南瓜籽……65克 南瓜批香料……1克 肉桂粉……1克 橄欖油……30毫升 桂花蜜……80克 營養資料(每份): 熱量:212千卡 碳水化合物:21克 糖:4.5克 脂肪:12克 膳食纖維:2.2克 做法: 1. 鍋內加橄欖油、桂花蜜和南瓜泥後混合,用中低火加熱2至5分鐘,不停攪拌至材料均勻分佈,備用 2. 用一大碗,加燕麥片、核桃、原味南瓜籽、南瓜批香料和肉桂粉混合,拌勻 3. 倒入[1],拌勻後, 平鋪在牛油紙上,放入焗爐以190℃焗20至25分鐘至金黃色 4. 南瓜麥片在室溫冷卻後,放在罐內密封儲存,可作小食或加入牛奶或乳酪食用 食譜及營養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提供 Read more

解構人氣麻糬甜品熱量 營養師教你DIY黑芝麻波波 糖尿三高者可嘗

【明報專訊】麻糬系甜品愈出愈多,麻糬波波、麻糬曲奇、麻糬泡芙、麻糬貝果、麻糬鬆餅……多方位攻陷麻糬控。營養師提醒,麻糬較難消化,非人人宜吃;而部分麻糬甜品配上忌廉、酥皮等,熱量大增,一個麻糬忌廉泡芙熱量接近2碗飯!想健康與美味兼得,當然要向營養師取經,DIY健怡版黑芝麻麻糬波波,1粒70千卡,熱量減少近三成,糖尿病及三高人士都可以一嘗。 人氣麻糬甜品熱量有多少 營養師:1粒菠蘿皮波波=大半碗飯 今年最熱門的麻糬系甜品,莫過於菠蘿皮麻糬波波,有人龍店需排逾1小時才買到!麻糬波波小小一粒,口感看似輕盈,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指,1粒普通原味麻糬波波(40克)熱量99千卡、脂肪3.2克,但當加上牛油、糖等製成的菠蘿脆皮後,熱量額外增加60千卡,「1碗飯約200千卡,1粒菠蘿皮麻糬波波約160千卡,等同大半碗飯,吃2個已超過1碗飯」!如果是朱古力、芝士、抹茶紅豆等口味,易攝入更多脂肪和糖分。 鬆餅高脂 油攝取超每餐上限 麻糬曲奇亦是甜品控的心頭好,咬開後露出「拉絲」麻糬,打卡一流。梁曦允表示,因曲奇是加入牛油製成,1塊33克麻糬曲奇,熱量約150千卡、脂肪約7克,相比起麻糬波波更為「邪惡」。如果是流心餡料,如流心抹茶、流心朱古力等,邪惡指數更高,「要做到餡料在室溫下仍處於融化狀態,起碼加多1茶匙牛油,熱量會再多約50千卡」。至於麻糬鬆餅(70克)熱量雖然與1個麻糬貝果相若,但脂肪含量較高,「每餐油的建議攝取量不多於2茶匙,但鬆餅(所用的牛油)有約2.5茶匙油(即12.5克),略超建議上限」。 泡芙最肥 1個=2碗飯 眾多麻糬甜品中,以每件計,麻糬泡芙的熱量最高!梁曦允解釋,牛油酥皮、忌廉夾心,令泡芙的脂肪含量增加,有近21克。「食1個泡芙攝入近380千卡熱量,接近2碗飯!」 貝果零脂肪 控血糖只宜淺嘗 至於相對健康的麻糬系食物,她認為是貝果,「貝果毋須牛油或其他脂肪類材料製成,脂肪可以是零」,而且貝果通常會當正餐,不會如曲奇、泡芙、鬆餅等小食多吃,較易控制進食分量。雖然麻糬貝果相對健康,但需長期監察血糖人士不宜多吃,因為1個約100克的貝果,加入以10克木薯粉製成的麻糬餡料,會增加約10克澱粉質,等於吃多大半塊白麵包片;如果麻糬餡料製作時加入白砂糖,對血糖的影響更大。 「餐與餐之間小食,熱量建議圍繞150至200千卡,麻糬波波或麻糬曲奇只要不是每日吃,影響不大;偶爾想試人氣泡芙,同朋友分享一半亦可接受。」若想獨自享用整個麻糬甜品,正餐就要調節澱粉質攝取量,以防吸收額外熱量。喜愛煙韌口感甜品,又想控制熱量,可選擇同樣具煙韌口感但低熱量的蒟蒻、寒天、蕨餅、水信玄餅等。 高GI難消化 4 歲以下不建議吃 麻糬甜品瘋魔大人小朋友,卻非人人適合食用。麻糬用糯米粉和木薯粉製成,兩者都屬高升糖指數(GI)食物,梁曦允解釋,糯米粉和木薯粉同屬支鏈澱粉,即如樹枝一樣有很多分枝,較容易被消化酶分解,消化時間短,短時間內會令血糖上升。既然麻糬易被消化,為何吃後卻覺飽飽滯滯?她指出,因為分解時有些成分難被身體完全吸收,殘留在腸胃內,「大腸內的細菌會將之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因而感到胃氣脹」。如果麻糬遇上高脂肪食物如忌廉、流心餡料等,就更難消化,因脂肪需用較長時間消化,故有胃氣脹和消化系統不佳的人不建議多吃麻糬或糯米製品。 此外,麻糬口感煙韌,部分兒童和長者咀嚼時或感困難,尤其是牙未出齊的小朋友,咀嚼和吞嚥能力較差,「不建議4歲以下兒童吃煙韌食物,不止麻糬,還有棉花糖、橡皮糖等」;而缺牙、戴假牙、有吞嚥困難的長者亦不宜吃,擔心會鯁喉。 ■食譜:加洋車前子粉 高纖增飽足感 麻糬波波小巧煙韌,口味多樣,不過它採用高升糖指數的木薯粉和糯米粉製成,糖尿病、三高人士有得睇無得食。註冊營養師梁曦允改良食譜,將牛油、牛奶改為低脂或脫脂版本,減低脂肪攝取量,還加入洋車前子粉,「洋車前子粉含高膳食纖維,吸水後膨脹,可減慢腸胃吸收食物的速度,增加飽足感」,亦可減慢血糖升幅;再以稀少糖代替白砂糖,將糖分大減至零,連糖尿病、三高病人都可一嘗這滋味小食。不過,1粒麻糬波波澱粉質相等於約三分之一碗飯(約70千卡),如有需要應扣除主食的部分澱粉質。 ●黑芝麻麻糬波波 材料(9個): 無鹽減脂牛油……25克 脫脂奶……130毫升 木薯粉……80克 糯米粉……30克 洋車前子粉……15克 稀少糖……18克 鹽……1/8茶匙 蛋……1隻 黑芝麻……1/2湯匙 做法: 1.牛油放室溫軟化,連同脫脂奶、稀少糖和鹽加入大碗 2.蓋上微波爐用保鮮紙,以微波爐加熱1分20秒,或以小火加熱,直到糖及牛油融化 3.趁熱拌勻材料,並加入洋車前子粉,拌勻至粉糰狀,備用 4.將木薯粉、糯米粉過篩,分3次加入粉糰,用手拌勻;當木薯粉、糯米粉完全拌勻後,再加入新一輪的粉 5.打發雞蛋,將蛋液分3次加入粉糰並拌勻,每次蛋液被完全吸收後才再加入蛋液 6.加黑芝麻至粉糰,拌勻 7.預熱焗爐180℃ 10分鐘 8.焗盤鋪上牛油紙,湯匙濕水後,舀1湯匙分量粉糰 9.用手或湯匙沾水,將粉糰塑成球形,放在牛油紙上 10. 以180度焗約27分鐘,即成 製作貼士: 1.可用第3步驟的麻糬餡料製作麻糬貝果、麻糬曲奇 2.若想製作抹茶、朱古力等其他口味,可在第4步驟加入約1茶匙的抹茶粉或可可粉 3.如想加入朱古力粒,宜選黑朱古力,不建議選用糖分較高的白朱古力粒 4.稀少糖以外,還可用卡宜甜菊糖和羅漢果糖取代白砂糖,同樣零熱量 5.可隨個人喜好加入紅莓乾和提子乾等乾果,建議選擇無額外添加糖的果乾,減少糖分 文:張淑媚編輯:梁小玲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有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幫助降低血壓,降低約5至7mmHg,減低患上心臟病、糖尿病、膽固醇偏高和中風等風險。不過,如高血壓未受控,不宜做過度劇烈運動。久未運動的高血壓患者,應循序漸進,先由較為輕鬆的運動開始。研究顯示,簡單的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減低血壓和放鬆心情。(詳見「 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世衛料成年患者46%不知患高血壓 運動助降低血壓減心血管病風險 高血壓是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全球25%人口。高血壓會增加患上冠心病、中風和心臟衰竭的風險。血壓是由兩個數值組成。收縮壓(俗稱「上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管壓力,而舒張壓(俗稱「下壓」)是指心臟在兩次跳動之間放鬆時的血管壓力。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收縮壓持續處於140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mmHg或以上,便屬患上高血壓。而美國心臟學院與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提倡調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收縮壓高於130mmHg或舒張壓高於80mmHg。此項新建議旨在讓高血壓前期者(即上壓130至139mmHg或下壓80至89mmHg之人士)能及早得到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並不到半數的高血壓患者得到診斷和治療。 減7mmHg 心血管患病率降30% 不良生活習慣增高血壓風險 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男性為30.1%;女性為25.5%)。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例如不健康飲食,攝取過量鹽分和進食過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食物,又或缺乏身體運動、吸煙、飲酒及肥胖。 現時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預防高血壓,並且能降低血壓,有效控制高血壓病情。運動能降低血壓約5至7mmHg,這個降幅已經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達20%至30%。而且運動可增強體能,幫助控制體重及紓緩壓力,因此運動對高血壓患者有莫大裨益。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每周150分鐘 急步行、游泳或行山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星期做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和每星期2至3次肌肉強化運動。如患者沒有運動習慣,可以做一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其後慢慢增加運動時間和次數。 帶氧運動前應做10至15分鐘熱身運動,例如慢行或原地踏步,令心跳和體溫慢慢提升,活動身體關節,減少運動時受傷和不適風險。然後病人可以做20至3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游泳或行山等。患者可以透過說話測試檢視運動強度,如果患者做運動時仍能唱歌而沒有任何呼吸加速,這樣運動強度便是太低太輕鬆;但如果患者做運動時連一句完整句子也不能說,這樣運動的強度便會太高太劇烈;中強度運動應該是患者做運動時會呼吸加速但仍能說話。 患者也可以做一些肌肉強化運動,例如舉啞鈴或半蹲運動,訓練大組別肌肉強化運動,每星期2至3次,以加強肌肉力量。 運動後應做10至15分鐘緩和運動,例如一些伸展或呼吸運動,可以讓體溫和心跳慢慢下降,放鬆肌肉,以減少運動後的不適。而且研究顯示,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放鬆、減低血壓,以及放鬆心情。伸展運動和呼吸運動示範可見圖「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5招鬆一鬆 ●前大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手扶牆身作支撐 2. 單腳站立,另一腳膝向後屈曲,用手將腳踝拉向臀部,至大腿前方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頸部伸展 1. 保持腰背挺直 2. 將頭部向肩傾側,直至另一側頸部感到輕微拉扯;注意不要縮起肩膀 3. 停留15秒,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後三角肌伸展 1. 右手放於左肩膀,手肘屈曲 2. 左臂輕輕將右手肘壓向肩膀,至右肩膀後側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轉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478呼吸運動 1. 慢慢用鼻吸氣,默數4秒,並摒住呼吸7秒 2. 慢慢用口呼氣,默數8秒 3. 重複動作至身心覺得放鬆為止 ●後小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雙手扶牆身作支撐,弓箭步,前腳屈膝,後腳跟着地,腳尖指向前方 2. 身軀微微向前傾,至小腿後方感到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示範:麥耀濤 留意藥物影響 避免激烈運動 高血壓患者做運動應注意以下事項: ●如患者收縮壓高於200mmHg或舒張壓高於110mmHg便不應做運動 ●部分降血壓藥物會影響體溫和血糖調節機制,而增加運動可能出現中暑和血糖過低風險。患者不應在肚餓或缺水時做運動,並留意會否出現中暑或低血糖的病徵 ●避免一些高速度及激烈運動 ●如果患者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或心臟病,實行運動計劃前應諮詢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譚安欣(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糖尿病與牙周病有惡性循環 嚴選有營食物控制血糖水平 助維持口腔健康

不少人或以為口腔疾病只是與口腔清潔欠佳有關,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水平控制欠佳,有可能引致牙周組織發炎,形成牙周病。因此,糖尿病人除了注重口腔衛生,控制血糖亦非常重要,建議從飲食中着手,多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有助穩定血糖之餘,亦可維持口腔健康。 糖尿病與牙周病的惡性循環 須控制血糖水平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引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士患上牙周病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這是因為糖尿病人血液中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及脂肪激素(Adipokines)增加,能抑制胰島素及免疫功能,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容易滋生,加劇牙肉發炎,甚至誘發牙周病。此外,一旦患上牙周病,會令糖尿病病情更難控制,這源於堆積在牙齒表面或牙齦溝上的牙菌斑,會刺激牙齦發炎,增強胰島素抗阻,令血糖控制更難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低升糖指數食物 餐後血糖升幅較平穩 要維持口腔健康,除了做足口腔清潔,控制血糖水平亦同樣重要,當中包括從飲食着手,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即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進食後,對體內血糖水平上升的速度。羅銘駿表示,進食適量的低升糖指數食物,餐後血糖升幅相對會較為平穩,有助更有效控制血糖。 他提醒要留意食物的處理及加工過程,會影響食物的升糖指數,例如經去除穀物的麩皮和胚芽後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例:白米、白麵包),升糖指數較高,較易被身體吸收致血糖上升,因此應多選吃全榖類碳水化合物,例如紅米、糙米等,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更可延緩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而咀嚼高纖食物更有助去除牙齒表面污垢,有助減低患牙周病風險。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高纖食物選擇(每半碗含2-4克纖維) 種類及分量 部分食物選擇 五穀類*(分量按熱量需求及運動量而定) 紅米、糙米、薏米、麥米、燕麥、全麥麵包 綠葉蔬菜*(每日2碗或以上) 西蘭花、菠菜、白菜、菜心 水果*(每日進食2-3次,每次1份或半碗) 蘋果、橙、桃、啤梨 攝取鈣質及多元維他命 助維持口腔健康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亦有助維持口腔健康。羅銘駿指出,鈣質是維持牙齒的重要礦物質,同時有助保持齒槽骨的密度,如未能攝取足夠鈣質,或增加牙周病和蛀牙風險。 補鈣之餘,攝取足夠維他命D、維他命C及維他命B群亦十分重要。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有助促進腸道中吸收鈣質,提供牙齒礦化鈣的需要,一旦缺乏維他命D,有機會令琺瑯質與象牙質發育不全,形成牙齒基質凹陷。 陽光照射維持體內維他命D 要注意食物中的維他命D含量並非很高,因此單靠食物來源一般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其實維持每星期2-3次、每次讓陽光照射臉部、手臂和手部皮膚約5-15分鐘,已足夠維持體內維他命D的正常水平。如有需要亦可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考慮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至於維他命C則有助維持口腔中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的健康,其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體內自由基,防止攻擊牙齦內的結締組織,同時可協助合成牙周組織的物質及修復傷口。維他命B群則主要協助身體新陳代謝及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其中維他命B2及B3有助預防牙齦發炎,保護口腔周邊及黏膜組織及促進細胞新陳代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含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選擇 種類 部分食物選擇 鈣質*(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1200毫克) 高鈣脫脂奶、高鈣豆漿、硬豆腐、果仁、深綠色的蔬菜 維他命D*(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約600-800國際單位) 深海魚、穀物早餐、牛奶、蛋黃 維他命C*(男士應攝取約90毫克;女士應攝取約75毫克) 奇異果、橙、草莓、西蘭花、燈籠椒 維他命B群 三文魚、吞拿魚、牛肉、豆類、奶製品、全穀物 Read more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二型糖尿病屬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主要源於患者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戒除陋習,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跟糖尿病有何關係?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指出,胰島素阻抗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要更高胰島素濃度才能令上述細胞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Read more

【糖尿病】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 每周100分鐘運動助控血糖 患者4點要注意:勿空腹、睡前運動

【明報專訊】根據本地數據,65至84歲長者,逾25%患有二型糖尿病,近年更有上升和年輕化趨勢。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靜態生活模式,均為引起二型糖尿病的重要風險因素。有大量研究顯示,每星期100分鐘體能活動,能減低2.75mg/dl血糖和0.14%糖化血紅素;而針對體重超標的前期糖尿患者,透過運動減重,血糖改善效果尤其顯著。不過,糖尿病患者在做運動前後,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適合空腹或睡前做運動嗎?糖尿患者有以下4點必須注意!世衛:每天久坐逾6小時-致二型糖尿病風險-每周100分鐘運動改善血糖-糖尿病影響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當身體未能產生足夠胰島素,或不能有效地運用胰島素去分解血糖,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糖尿病可分為一型、二型和妊娠糖尿病,當中以二型糖尿病最普遍。診斷糖尿病普遍採用空腹血糖高於7.0mmol/L或糖化血紅素高於6.5%為標準。 Read more

【榴槤禁忌】榴槤配酒可致命?與山竹同食非人人適合?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

【明報專訊】月初有報道指,泰國一名24歲軍人吃了2瓣榴槤及喝了1瓶半啤酒後頭暈不適,其後昏倒,沒有呼吸,送院搶救後不治。榴槤配酒莫非有致命可能?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在進食時有何要注意?另有指榴槤與山竹一起吃可平衡燥熱?又有說榴槤能健脾補氣,補腎養血,甚至能紓緩痛經,是否都屬實?要進食這水果之王,還有其他禁忌嗎?榴槤當造配酒可致命?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榴槤當造,金枕頭、貓山王、黑刺等,吸引榴槤迷急不及待大快朵頤。貴為水果之王,榴槤的熱量和脂肪相當高,但同時富含膳食纖維、抗氧化物;一眾fans甘冒增磅風險,「愛不惜口」!且慢!近日泰國有一宗死亡個案,懷疑與食榴槤時飲啤酒有關。屬偶發事件? Read more

【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資深演員曾江昨被發現倒斃於指定檢疫酒店房間內,終年87歲。《明報》據悉,曾江患風濕及「三高」,前日曾向女兒透露心口痛,女婿隨即送藥到酒店,惟未知職員有否將藥送上房。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說,若長者有風濕及「三高」,往往每日需服5至10粒藥,以保持心臟健康,一旦未有帶備充足藥物,「食少幾日藥好易出事」,或增中風或心臟病發風險。經常聽到的「風濕病」究竟包括哪些?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強直性脊椎炎等的成因、徵狀和治療是怎樣的呢?跟心臟病和中風有什麼關係?患者要如何提高警覺呢?至於「三高」,困擾着不少都市人,日常在飲食或運動方面又要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孕婦】妊娠高血壓 持續140/90mmHg 或以上要注意 4類人士屬高風險 定期監測血壓減併發症發生

婦女懷孕期間面對不少生理變化,其中因為要供應更多血液到子宮,血管擴張會令孕婦的血壓較平時低,不過部分孕婦卻會出現血壓高的情况,為什麼呢?暫時醫學界雖未有確切原因解釋妊娠高血壓的成因,但以下4類人士屬較高風險……妊娠高血壓多在懷孕20周後發生-持續140/90mmHg-或以上要注意-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陳運鵬醫生解釋,妊娠高血壓即是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出現高血壓,本地研究顯示大約百分之二至三有妊娠高血壓。大部分個案都在懷孕後20周發生,20周前發生的妊娠高血壓個案屬罕見,陳醫生分享有個案在18周左右出現妊娠高血壓,但孕婦是懷有葡萄胎或有血小板相關疾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