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本港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士因為突然來襲的中風而入院。雖然近年針對中風的預防和治療做得愈來愈好,但患病和死亡人數卻沒有顯著減少,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近年隨着醫療技術和人工智能系統的發展,治療中風已不一定局限於「黃金3小時」,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系統為急性中風病人計算出可挽救的腦細胞數量和比例,再透過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加快病人康復進度的同時,也有助提升他們重拾工作和自理能力的機會。 Read more

【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明報專訊】現年59歲的社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昨早8時許於灣仔胡忠大廈社署辦公室內暈倒,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下午2時許再被轉送東區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消息指,他腦部出現缺血性中風,涉及大血管。社署發言人證實事件,並表示十分關心林嘉泰的情况,已即時聯絡其家人並會提供適切協助。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Read more

世界中風日 | 慎防中風來襲 了解中風徵兆、成因、高危因素與治療 把握復康黃金期 預防有法做足3件事

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藉此讓公眾對中風(Stroke)這疾病殺手有更多的關注,更重要的是減低中風對健康的風險和威脅!不少人都會聞此「風」色變,事實上這疾病確實可以來得突然,成因和高危因素也不少,但卻非不能預防。 Read more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急救ASAP 減後遺症加快康復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你又知道原來本港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被中風「侵襲」,當中近八成屬於血管阻塞造成的缺血性中風,隨時可致命外,更可引致嚴重殘障,病者需依賴別人照顧日常起居……究竟急性中風的溶栓治療成效有多大?如何能減低中風的影響和加快康復呢? 病例:70歲的黃伯伯某天進食早餐後,發現左邊身體突然無力,站起來時出現困難,連說話亦變得「唔清唔楚」,懷疑是中風,於是立即求醫,並確診為缺血性中風,瞬即獲醫生處方接受溶栓治療後,在轉送病房時已經能夠說話,手腳活動能力亦逐漸恢復。3個多月後,檢查顯示他已從中風中康復過來,生活一切如常。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表示,二、三十年前醫生對於中風仍是束手無策,即使搶救及時,惟無法改變腦細胞已被破壞,致病人康復後需要別人照顧起居,例如穿衣服、上廁所,甚至需插喉餵食。 「自有溶栓治療,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病者便出現了很大的改變。若能及早送院、經醫生診斷後適合接受溶栓治療的病人,藥物有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令血液再次流通,挽救一些未完全壞死或未受影響的腦細胞。」故此中風有「黃金3小時」的救治概念,即發生缺血性中風後3小時內接受溶栓治療,可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 適切接受溶栓治療 增康復機會 吳醫生引述研究數據指,每7名接受溶栓治療的病人,便多一人能夠重拾自理能力,而在臨床所見,他亦見到愈來愈多的病人通過適切的治療後,康復程度大有改善。 「即使送院時情况屬嚴重者,如前文提到的黃伯伯,康復關鍵是能夠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有些病人甚至可以恢復工作能力,把中風對工作、生活的影響、後遺症減少。」 縱使中風救治講求「快」,但單靠臨床症狀,未必能分辨屬哪類型的中風,必須透過腦部電腦掃描及其他檢查才能確定。吳醫生強調,中風病者接受即時掃描,兩、三分鐘已有結果,不會對治療造成延誤,反而胡亂判斷及治療後果更不堪設想。 提防小中風 預防有法 值得一提的是「小中風」。「有時中風症狀可能只是短暫性出現,一般會於1小時內消退,如突然感到一邊肢體無力但維持不久,即有可能發生小中風。一旦沒有及時跟進小中風的問題,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十分高。」 吳醫生籲市民要謹記四字的中風口訣——「談笑用兵」: 「談」:表達或說話有困難; 「笑」: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一邊手腳無力; 「兵」:若出現以上任何一種情况,便要立即找「救兵」前往求診,以免延誤治療。 要預防中風,吳醫生還有以下貼士: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要有適量運動、飲食要均衡,並且控制體重、紓緩壓力及遠離煙酒,若有高血壓等「三高」問題,更要妥善處理,相信能減少八至九成的中風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中風】心房顫動致中風增3倍 高血壓冠心病長者倡定期心電圖檢查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研究發現,本港心房顫動(房顫)致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在15年間增近3倍,建議有高血壓或冠心病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及早診斷並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減中風風險。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