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阿麗(化名)是家庭主婦,較早前來覆診,主要是聽我解釋大腸鏡報告。然而,當她得知大腸鏡報告沒有異常後,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原因是她腹部脹痛問題已經困擾了幾個月,期望大腸鏡能找到原因,並處理根本問題。我遂笑着向她解釋,其實腸道沒有發炎及嚴重病變是好事,而她的症狀有可能是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引起。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大便習慣改變-便秘或肚瀉-腸易激綜合症並不罕見,估計香港現時患病率6.6%,目前醫學界還未完全了解其成因,但與不同因素,例如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都有關係。患者一般腹部脹痛已經持續或斷斷續續維持了一段時間,並有相關的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肚瀉等症狀。 Read more

知多啲:陽虛血虛忌服石斛 花旗參可代替

【明報專訊】石斛藥性平和,是否人人合用?陳偉表示,凡藥皆有偏性,石斛為養陰清熱之品,因此陽虛及血虛無熱的病人不宜以石斛進補,如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及口淡不渴等人士則須慎用。他指出,若病人不經醫生辨證,長期大量服用石斛,不但補身無益,更會損及健康。 Read more

【過敏系列】喝牛奶後腸胃不適 是乳糖不耐或是牛奶過敏?

不少人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腸胃便開始「投訴」,肚痛、肚瀉……到底是否對牛奶過敏?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出現這些不適症狀,不代表一定是對牛奶過敏,因為患有乳糖不耐症亦同樣會有相似病徵。 ▲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出現肚痛、肚瀉等症狀,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有可能是牛奶過敏或是有乳糖不耐,病徵相似,但兩者出現不適症狀的時間、次數和進食分量均有不同。(網上圖片) 牛奶過敏患者 免疫系統不當「防衛」蛋白質 陳勁芝表示,牛奶過敏及乳糖不耐的病發機理有所不同:若患有牛奶過敏者,主要是身體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作出不當防衛,肥大細胞會釋出組織胺等不同的化學物質攻擊外敵,而組織胺會令身體出現肚瀉、流鼻水或蕁麻疹(即「風癩」)等過敏反應。 乳糖不耐症患者 體內缺乏乳糖酶 而牛奶及奶製品中含有一種名叫乳糖的天然糖分,而腸道內有乳糖酶的消化酵素,可以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及半乳糖後再讓身體吸收。若患者因不同原因,導致身體沒有足夠或完全沒有乳糖酶,令無法正常分解乳糖,引起腹氣、腹脹、腹部抽痛或肚瀉等症狀。 分辨兩者症狀、病發程度 診斷有別 若要辨別兩者,陳勁芝表示,可從病徵出現時間、進食分量多少、病發程度作初步了解,而兩者的確診方法亦有不同: 牛奶過敏 乳糖不耐 不適症狀出現時間 • 進食後兩小時之內 • 數小時或一天後 出現不適次數、進食分量 • 每次進食均出現 • 極小分量 • 未必每次出現 • 進食一定分量 (如飲奶茶、咖啡這類加奶的飲品並沒有問題,但喝整杯牛奶後便會腸胃不適。) 病發程度 • 可較嚴重,有機會出現嘔吐,以至氣管收縮,甚至可致命 • 較為輕微,多數集中腸胃問題,如肚脹、肚瀉 診斷方法 • 食物點刺測試或抽血檢查 • 氫呼氣測試 她建議,如懷疑自己有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最好盡早求醫了解病情,亦要留意因為未能進食奶類,日常飲食需要從其他食物吸收足夠的鈣質,例如可多飲加鈣飲品或食品,以及多食深綠色蔬菜及海產類食物,並適當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以助身體更有效攝取鈣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肚瀉戒口就無事? 慢性腸炎 屙到腸爛!

遇到肚痛腹瀉,大家或會以為是急性腸胃炎,食藥後過幾天便會痊癒;但若病情持續,大便帶血及附有黏液,加上大便次數變得頻密,就要小心可能患上慢性腸炎。   (Lin Shao-hua、airdon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劉:劉應裕(外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滿口痱滋腸炎作怪? 問:何謂慢性腸炎?生痱滋(口瘡)是其中一個病徵嗎? 劉:與一般吃了不潔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腸胃炎不同,慢性腸炎是長期的慢性腸發炎,較常提及的有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腸炎病徵包括:大便有血兼帶有黏液,而血色是暗紅色或深啡色,與痔瘡出現的鮮紅色血及沒黏液不同;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加,可能每日3至4次;以及肚痛。 手術切除——慢性腸炎沒有根治方法,如病情轉壞,整條大腸有可能因潰爛、脹大而需切除。(EncroVision@iStockphoto)   有病人擔心經常生痱滋可能是患上克隆氏症,因此症可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口腔黏膜潰瘍,但相信絕大部分痱滋都與克隆氏症無關。若患上克隆氏症,一般情况下會出現其他病徵,例如瘻管、虹膜炎、皮膚結節性紅斑等,醫生可在診斷中分辨出來。   鄭:痱滋是發生在口腔黏膜內的潰瘍,成因很多,可以是手足口病或其他問題。但若痱滋數目多、範圍大,加上其他可見黏膜如生殖器官均同時出現潰瘍,就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慢性腸炎。醫生若有懷疑,會詳細查問病人有關腸胃的病徵,看看兩者是否相關。   多20至30歲發病? 問: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有何分別? 劉:兩者都是由免疫系統問題引發的慢性腸炎,多在年輕時發病,約20至30歲病發,維持到50至60歲,男性患者較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而大腸炎的分佈為局部性,而且影響較深入,不止影響腸表面的黏膜層,還可影響腸壁、肌肉層,以至腸附近的其他器官。克隆氏症更可引致併發廔管(器官之間出現不正常通道)、腸收窄等。   潰瘍性結腸炎只影響大腸,但發炎分佈位置為整條大腸,包括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而且只影響腸表面的黏膜層。九成潰瘍性結腸炎首先在直腸發生。   長服抗生素 助長惡菌? 問:慢性腸炎的成因是什麼? 鄭:慢性腸炎成因眾多,較常見的是免疫系統疾病,令大腸長期發炎。其他成因包括感染性,例如細菌感染,因長期使用廣譜性抗生素,令大腸內正常細菌被殺滅,以致腸內致病惡菌增加造成;另一種感染是寄生蟲,如曾到鄉郊或淡水地方,接觸或進食受阿米巴原蟲感染的水或食物。另一原因是腸易激綜合症,本身有腸敏感,或因食物(如奶類、麩質類食物)引起發炎;此外,血液供應不理想,也可導致大腸反覆出現類似發炎徵狀。   由於成因眾多,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不同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禍從口入——腸易激綜合症患者有可能對奶類或麩質類食物敏感,引起發炎。(windujedi@iStockphoto)   病情轉壞要切大腸? 問:慢性腸炎如何醫治? 鄭:慢性腸炎多由免疫系統問題引起,治療目標與其他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一致,首先是減低發炎,降低病情對生活的影響;二是減少併發症,如腸臟變薄、水腫、瘻管,及因長期反覆發炎影響細胞更新或不正常生長,出現癌變。藥物及外科手術有助控制病情。 劉:慢性腸炎沒有根治方法,首要是減少發炎,醫生會先處方口服抗發炎藥。若病情突轉嚴重,就會短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遏制發炎;若再嚴重些,就會使用調節免疫系統藥物。最新則有標靶藥,降低免疫反應。 外科手術亦是處理慢性腸炎的方法。克隆氏症病人若出現瘻管,醫生會以手術切除瘻管。潰瘍性結腸炎方面,若病情突然轉壞,以致整條大腸潰爛及脹大,就需要手術切除大腸,以防大腸穿破,出現腹膜炎。   洗腸招反效果? 問:定期洗腸能否預防慢性腸炎? 劉:洗腸近年彷彿成了時尚,但定期洗腸對健康沒有幫助,對腸臟亦沒有特別好處,不但不能預防慢性腸炎,洗腸用的化學液體更有可能刺激腸臟,長期使用或可引起腸臟發炎。   文:陳子樂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知多啲:發現新病徵 宜再照腸鏡

政府近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分階段為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人士提供資助,接受篩查。若有病人兩年前曾照腸鏡,當時並無發現腸癌或瘜肉,理應此後5至10年也不用照腸鏡,但如發現近3個月大便有血並附有黏液,需要看醫生及再照腸鏡嗎?   大腸鏡——如懷疑大腸發炎,可以照大腸鏡檢查發炎分佈位置,有助分別是哪一種炎症。(資料圖片)   腸癌生長慢 兩三年內都「安全」? 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若篩查結果顯示大腸沒有問題,病人於兩三年內出現腸瘜肉或腸癌的機率確實較小,因瘜肉及腸癌的生長較慢。但若發現大便有血及黏液的病徵,即使過去兩年內曾照腸鏡,亦要看醫生診斷,因有可能患上慢性腸炎。醫生會根據診斷,向病人仔細查問病歷,如曾否服食大量抗生素、有否外吃淡水魚、有否肚痛、家人病歷等,或會建議病人檢查及照腸鏡,找出病因。鄭醫生強調,不論曾於何時接受腸鏡檢查,只要出現新病徵,特別是大便見血,都要看醫生。   測試大便樣本 判別腸炎類型 外科專科醫生劉應裕指出,若醫生懷疑病人大腸發炎,會先測試大便樣本,檢查大便有否特別細菌、阿米巴原蟲卵或寄生蟲,倘發現大便有特別細菌或寄生蟲,有助判別是哪類腸炎。另一種檢查是照腸鏡,看清楚大腸發炎分佈位置、是表面還是深層,因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的分佈有別。醫生並會在潰瘍位置抽組織檢查,看清有否寄生蟲或細菌,以在病理學上分辨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此外,醫生或會替病人安排血液基本測試,因長時間腸炎可引致貧血、白血球升高、紅血球沉澱指數升高等。   慢性腸炎在香港並不常見。根據資料,香港目前約有3000至4000名患者。劉應裕表示,發病率雖不高,亞洲人的發病率更遠較歐洲人低,但香港近年的發病率比數十年前上升,這或與飲食習慣愈趨西化有關。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