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胃酸倒流症狀包括:胃酸湧上食道或喉嚨、火燒心……等。從事設計的阿強(化名)受胃酸倒流困擾,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他嘗試過市面上的制酸藥物,惟情况時好時壞,於是前來求診。因他的症狀較嚴重,遂建議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並安排胃鏡檢查,發現他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致食道發炎。
Read more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近日訪問逾500名市民,發現第五波疫情下,36%受訪者的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一成,而受訪者體重指標(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學會表示,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而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要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學會認為,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另呼籲公眾及醫學界正視肥胖症,勿讓患者獨自面對治療。
Read more
【明報專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稱,體重指數(BMI)30或以上屬肥胖,本港有近30%成年人肥胖、20%超重,而現時抗肥胖症藥物不外乎讓人減少進食、增加飽腹感等。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抑制一種名為「MT1-MMP」(膜1型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蛋白水解酶,可使腦神經元GFRAL與賀爾蒙GDF15順利結合,適時傳送飽腹感信號,避免人進食過量,達到減重效果。團隊稱,MT1-MMP可作為潛在的治療標靶,開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
Read more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Hypertension-Day)。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超過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沒有明確原因導致的高血壓問題。究竟血壓標準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高血壓?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及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引,理想血壓為上壓(收縮壓)少於120mmHg,下壓(舒張壓)低於80mmHg;只要上壓高於130mmHg,下壓高於80mmHg就算是高血壓。高血壓有機會誘發嚴重併發症如中風、慢性腎病、冠心病等,若疏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有預防方法嗎?從定期監測血壓、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
Read more
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二(3日)發表報告稱,歐洲地區現時有59%成年人和近33%兒童超重。歐洲每年有超過120萬人的死亡與超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e)有關,超重和肥胖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報告又稱,肥胖導致最少13種癌症,相信導致每年最少20萬宗癌症新個案。世衛:肥胖致最少13種癌症-歐洲逾3成兒童及近6成年人超重
Read more
疫情嚴峻,不少人都減少外出,居家抗疫,但卻同時減少了體能活動和增加進食的機會,體重容易上升,增加肥胖的風險。由於肥胖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機會,高血壓和糖尿病更會有損腎臟健康,所以在家抗疫同時避免體重上升尤爲重要。在家抗疫時,少不免會點選外賣或快餐,很多人認為外賣食物難以與健康飲食共存,但其實只要精明選擇,外賣都有不少健康的選擇。不少傳統的快餐食物,例如薯條、炸雞和雞肉塊,都是油炸食品。由於油炸過程增加食物的脂肪含量,同時增加了食物的熱量,建議選擇以烤、焗等非油炸方式烹調的食品。另外,如在進食時去除動物的皮脂也能減少熱量的攝取。例如,一件約5安士連皮的炸雞腿提供約370千卡,但一件去皮的烤雞腿只提供約270千卡熱量,減少了接近三成的熱量。
Read more
農曆新年連續幾日假期窩在家中,加上疫情關係未能夠四出拜年,正餐以外,蘿蔔糕、年糕、煎堆、油角、糖果、朱古力……暴飲暴食指數直線上升,更隨時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腸胃問題!怎辦?醫生、營養師提供了很多實用的飲食、健康、減肥攻略貼士,尤其是本身已是三高、脂肪肝等人士,更不能掉以輕心,以下的健康飲食法則,你又知道和實踐到多少呢?
Read more
睡眠期間出現呼吸不暢,甚至窒息,自己一般難以察覺,更何况睡眠窒息症患者未必會有明顯徵狀,但卻潛在很多危機,例如睡覺時氣道出現阻塞導致窒礙呼吸,不但影響睡眠質素,令人容易疲倦及專注力變差,更可能會損害心血管健康,引發心臟病及中風等嚴重疾病。哪5類人士屬高危族呢?又有什麼警號需要留意?醫生提醒一旦出現以下情况:經常覺得疲倦、日間隨時可入睡、睡覺時不斷轉身,又或是初確診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人士,宜及早求醫,建議考慮接受睡眠測試,以了解問題是否源於睡眠窒息症,從而作出適切的治療方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