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頭痛儼如一道緊箍咒,每次發作都可以令人苦不堪言,服用止痛藥可了事?屬慢性頭痛的偏頭痛(Migraine)、壓力性頭痛或叢集式頭痛,其實只要及早求醫,大部分都能得到明顯的改善,若拖延治療,痛症可能已在身上留下「痛楚記憶」,有機會影響痛症的控制和藥物成效。立即認識偏頭痛的4大病徵和治療方法。偏頭痛4大病徵:持續頭痛、怕光、怕聲、嘔吐
Read more
根據統計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5600宗新症,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要治療大腸癌,醫生會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為病人的癌症期數,即使病人已屆第4期,仍有最新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有部分情况亦有望可以治癒。要避免大腸癌發展至嚴重階段才發現,除了密切留意5大病徵外,適時接受大腸癌篩查尤其重要。
Read more
【明報專訊】腹部為橫膈膜以下、盆腔出口以上的身軀;腹膜則是腹部中覆蓋內臟的薄膜。腹腔癌分兩種,第一種是原發性的腹膜原位癌,較少見;另一種是佔多數的擴散性腹膜癌,癌細胞由原發腫瘤擴散至腹膜,常見轉移來源有結直腸癌、胃癌、卵巢癌、闌尾癌、胰臟癌等。近日治理數名腹膜癌患者,俱無法進食而引致營養不良,身心承受極大痛苦。問:腹膜癌病徵是什麼?
Read more
照肺發現有細小的結節,很多人都擔心是肺癌來襲或日後會變成腫瘤,於是未經詳細診斷便急不及待打算進行手術切除肺組織,是否必須呢?其實肺結節(nodule)十分常見,而且大多屬良性,尤其是體積愈細小的結節,風險愈低,患者通常只需定期監察結節的變化,便能及早發現異常病變。動輒無辜「一刀切」掉肺葉,隨時有傷及肺功能的可能,甚至影響日後生活。
Read more
大頸泡可以是甲狀腺腫瘤所引起?甲狀腺位於頸部喉結下方,是重要的內分泌腺體,它所分泌的荷爾蒙,包括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及甲狀腺素(T4),負責調節新陳代謝,讓身體維持正常運作。然而,當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者出現甲狀腺腫瘤,部分病人有機會需要進行手術切除。甲狀腺腫瘤可引致大頸泡-引起甲亢徵狀需考慮切除-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鄺永恒醫生表示,我們常聽見的「大頸泡」,可以是由於甲狀腺腫瘤、甲狀腺良性增生、腺瘤增生或水囊等引起。
Read more
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屬男性癌症中的第四大癌症殺手。由於前列腺癌初期病徵跟前列腺肥大很相似,年長男士或以為是良性問題而有所忽略,因此一旦發覺小便困難或異常,宜及早接受檢查。若不幸確診罹癌,在早、中期的情况下,現時有新一代的放射治療方法,能更精準針對腫瘤位置、以較高劑量進行放射治療,不但能縮短治療時間,副作用亦會較少。
Read more
【明報專訊】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在2018年有超過4600名女性新確診,2019年有逾850名女性死於乳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乳癌第一至三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76%至99%)明顯較第四期(30%)高,顯示愈早發現乳癌,愈早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因此,提升對乳房疾病的警覺,及早識別乳癌,十分重要。乳癌早期徵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洗澡、換衫和搽潤膚露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變化,例如:
Read more
【明報專訊】久不久在門診遇到一些乳癌病人,本來可以手術切除根治,但病人選擇另類療法,沒有接受正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發覺腫瘤愈來愈大而且開始潰瘍,甚至伴發淋巴或遠處擴散,影響了根治機會。原來我的觀察在文獻上亦有記載。美國耶魯大學在2018年發表文獻,回顧2003至2014年病人資料庫,有超過190萬病人(包含4種癌症)當中發現有些病人只用另類療法,沒有接受西醫正規治療,死亡率高1倍;而乳癌病人死亡率甚至高4倍。但同時使用西醫治療和另類療法的病人,生存率沒有減低。這樣說明利用另類療法問題不大,但決不可忽略西醫和正規治療。
Read more
乳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2017年新症接近4500宗,但死亡率未見大改變,可見近年的乳癌治療方案,對降低死亡風險有一定幫助。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指出,乳癌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化療、標靶治療等,把腫瘤縮小,有助減少需切除的範圍,達至盡量保存乳房的目標。要為病人訂立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最重要的是透過臨床檢查、影像掃描及病理分析報告,為她們作出正確的診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