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掌握成因 放鬆心態 校啱生理時鐘 有覺好瞓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經常為工作、學業或家庭問題,在牀上反覆思慮,千迴百轉方能入睡,影響睡眠質素。很多人都遇過失眠情况,以至輕視了失眠症的嚴重性,包括對患者生活、人際關係、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治療失眠症,可按病情使用不同藥物,但可能會產生依賴或副作用。現時處理失眠症,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療是認知行為治療,通過幫助患者增進對睡眠和失眠成因的認識,調整睡眠行為和日常生活習慣,改善失眠問題。 ■個案 工作「綁架」睡眠 影響身心健康 年約40歲的家慧是一名家庭主婦,本來在一間公司當銷售主管,兩年前離職。家慧被失眠問題困擾多年,她常常抱怨自己晚上難以入睡,在牀上輾轉反側;有時候感覺整晚好像從沒睡過,或者半夜醒後就無法再睡。回想起來,家慧在大學畢業找到第一份工作以後,便開始被睡眠問題困擾。那時的工作,工時長、壓力大,每晚躺在牀上,家慧都會回想白天工作的細節,或者複檢第二天工作的安排,想着想着睡意全消,幾乎徹夜無眠。這狀况由一星期一兩天,發展至每星期三四天,到最後幾乎每晚都要掙扎一兩小時才能入睡。漸漸地,睡得不好讓她開始擔憂,擔心影響第二天的表現,工作容易出錯,身體更容易出問題。因為夜間的睡眠問題,家慧在白天難以集中精神,亦覺得因為睡得不好,以至好像什麼都做不好。 慢慢地,睡眠的困擾亦開始影響家慧在白天的情緒,她常常感到沮喪。白天的煩躁焦慮亦延伸至晚上,在牀上,她擔心地想着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入睡,「我要努力睡覺!」、「為什麼別人都可以睡得好好,我會睡不着?」愈想愈焦慮。有時候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入睡,有時候則徹夜難眠。辭職以後,家慧盡量減少上午活動,確保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彌補前一晚糟糕的睡眠。如晚上睡得不好,她會避免在白天安排太多事情。雖然離職後少了工作壓力, 但家慧的睡眠問題沒有顯著改善,她嘗試很多方法,努力調理身體,如睡前喝熱牛奶、服用中藥等,開始時會覺得有些好轉,但不久又回復原狀。睡眠問題持續困擾家慧,讓她覺得非常沮喪,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被睡眠問題「綁架」了。 ■專家的話 補眠、提早上牀 破壞睡眠系統 都市人常常抱怨自己「睡不好」,到底要嚴重到怎樣的程度,才會被診斷為「失眠症」呢? 失眠的情况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入睡困難(躺在牀上超過30分鐘依然睡不着),二是無法整晚持續睡眠(半夜經常醒來或醒來後難以再入睡),三是容易早醒 (例如比計劃的起牀時間早了一兩個小時以上醒來,便再也睡不着)。當然,每個人也有在牀上翻來覆去一兩個小時的經驗,例如翌日有重要事情(如考試,面試)、因運動傷患導致睡姿不適、長者半夜上廁所等,但是類似情况不會被稱為失眠症。除非有以上所講的睡眠問題(難以入睡、無法持續睡眠、早醒),並平均每星期出現三次或以上,同時已持續超過三個月或以上,才會被臨牀定義為失眠症。 研究指出,大概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有長期失眠問題。失眠可出現在任何年齡層及性別,但較常見於女性、長者、患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的人士身上。長期失眠會帶來很大的困擾,並會對患者生活、人際關係、工作,甚至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雖然失眠問題普遍,但患者很少主動尋求治療和採用合適的方式改善睡眠,令問題變得嚴重。最近在香港做的「香港華人失眠症的求助行為」社區研究發現,十個成年失眠患者中,只有四人曾經尋求過針對睡眠的治療。 服安眠藥或上癮 可接受行為治療 很多人都經歷過短暫失眠,特別是在工作、家庭或學業上遇到問題時出現。壓力過後,大多數人的睡眠會慢慢改善,恢復正常;然而有些人的失眠情况會持續下去,演變成長期失眠症。早期的失眠問題,往往與壓力和重大生活轉變或事件有關,改善的方法包括:處理壓力源頭、調整及放鬆心態、注意睡眠衛生,以免變成長期失眠。現時治療失眠症主要有兩種方式: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在市面上有售、藥性較溫和的褪黑激素(melatonin)、中成藥等健康產品,以及醫生處方的安眠藥和有睡意的西藥。處方藥物應該在醫生的建議及指導下服用,其藥效雖然相對快速,但部分患者不適應藥物的副作用,如:醒來後依然有睡意;另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例如安眠藥),亦有可能產生依賴、上癮。 除了使用藥物,患者還可以接受「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這種治療基於睡眠科學,通過一系列行為和放鬆技巧,幫助像家慧一樣的患者重新調整心態和睡眠機制,從而改善問題。在國外,失眠症的最初和最重要的治療就是認知行為治療,經過大量研究,證實了其在不同人群(如同時患有情緒病和失眠的患者、長者,或者是已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失眠人士)的效用。案例中的家慧,因為長期失眠而帶來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的改變,反而成為失眠延續的因素。在行為上,患者常常會因為自己睡得不好而作出行為上的改變,如提早上牀、補眠、臥牀時間過長,或減少一些活動來應付失眠等等。這些行為反而影響睡眠系統和生理時鐘的平衡,增加躺在牀上睡不着的時間。在心態上,失眠患者在牀上翻來覆去,憂慮自己睡不好,愈擔心愈會延續失眠的問題。「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增進對睡眠和自己失眠成因的認識,矯正對失眠的謬誤和迷思,調整睡眠行為和日常生活習慣。與藥物治療不同,認知和行為調整需要一段時間才見效,患者需持之以恆,不斷嘗試練習,才可以幫助自己一步步克服和改善問題。 文:李馨(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調配得宜 毋懼抗抑鬱藥副作用

【明報專訊】藝人張繼聰早前在facebook自爆,七年前與太太謝安琪雙雙患上抑鬱症,服用抗抑鬱藥後出現口乾、頭暈、疲倦等副作用,治療過程不輕鬆。   (圖:HanakoCZE@iStockphoto、資料圖片)   對於服用抗抑鬱藥,很多病人第一時間耍手擰頭,既擔心副作用,又擔心上癮。治療抑鬱症,可以不食藥嗎?情緒轉好就可以立即停藥? 抑鬱症成因,除了受外來環境、遺傳及心理因素影響,也涉及生理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藥物是其中一個治療方法,針對的是腦部神經傳導物質,但不是所有抑鬱症病人也需要食藥。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解釋,早期或病情輕微的患者可以嘗試運動或心理治療;但中期或嚴重患者,腦部傳遞物質失衡情况較明顯,「藥物很重要,特別是在治療初期。舉例說,遇溺時有人拋出救生圈,幫助你浮起。這個救生圈就是藥物,令你不會浸死。但要長遠治療就要學識游水,即要配合心理治療及改善社交技巧等」。 不過,很多病人抗拒食藥,擔心副作用和上癮,由兩位精神科專科醫生逐一拆解。 【網購Power Up】全天候網上購物平台搜羅健康食品、家電小品、運動用具、益智教材等各類型商品,精選優惠持續更新!   【網購Power Up與您迎接2021農曆新年】賀年佳品優惠高達4折:米芝蓮星級食府盆菜、老字號參茸海味、歐洲製精緻餐具、陳年雲南普洱、人氣家電;款式多達80種,立即訂購。(優惠期至2021年2月10日)   副作用一至兩周內可減退 1. 問﹕藥物是否一定有副作用? 麥﹕傳統抗抑鬱藥物如「三環素」副作用會較明顯;新一代藥物如「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等,副作用較輕。普遍副作用是頭痛、頭暈、有睡意、作嘔、胃口增加、體重上升等。不過大多只在服藥後一至兩星期內出現,之後便會減退;而且並非人人也有副作用,有些人完全沒有,有些則反應較強。 曾經有個伯伯患了焦慮症及抑鬱症,同時有高血壓,服用血清素藥物後頭暈嚴重,也影響血壓,那次服藥體驗令他留下陰影。之後抑鬱症復發,他拒絕再服用血清素,但這藥有助紓緩抑鬱情緒,經勸喻後他同意接受,服後雖然又頭暈又作嘔,但當他堅持服藥一星期後,藥效發揮出來,不單改善了情緒,連血壓也有改善,最後他認同血清素幫到他。 許﹕用藥前,醫生會預先告知病人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令他們有心理準備,同時要讓病人信任醫生的治療,服藥後出現副作用即通知醫生,醫生按情况再作安排。有個女病人本身不時頭暈不適,服藥後頭暈更嚴重,接近暈倒,病人將情形通知我,我決定將服用劑量減少,副作用也減少,繼續服藥。   (圖:資料圖片)   善用副作用 變正面療效 2. 問﹕食藥後有嚴重副作用,受不了唯有停藥? 麥﹕食藥過程猶如投資,開始有些不適,但當藥物發揮作用,病情就會改善;故用藥初期出現副作用,建議病人「忍一忍」。 而且藥物運用得宜,負面的副作用也可扭轉變為正面的治療作用。同一種藥物,有不同藥廠生產,副作用會有些微分別,有些偏向睡意較多;有些偏向影響腸胃。可按病人的情况,挑選合適藥物,例如患者同時失眠便可處方睡意重的藥物。 曾有個女病人情緒非常差,經常發?、睡眠質素差、無胃口,身形非常瘦削。她希望增肥,改善身形,於是安排她服用副作用是體重上升及睡意重的藥物。服藥後,可改善情緒,提升睡眠質素及增加體重,一種藥物可解決她多個問題。不過,如副作用太強烈,可以調節藥物分量、換藥,或安排病假休息。有需要時可處方輔助藥物處理,如止嘔藥,但並不常見。   忽然停藥 情緒劇變前功盡廢 3. 問﹕病情改善了,就可以立即停藥?還是要食一世? 麥﹕用藥期間,腦部適應了藥物調節,如突然停藥,腦部會產生不適,出現「中斷性反應」﹕情緒急速轉差、緊張、頭暈、頭痛、作嘔、作悶,以及出現如觸電的麻痺感,長遠而言會增加復發的風險。 當病情好轉後,醫生會建議病人繼續用藥半年至一年,用來穩定病情及減少復發風險。如果病人是第二次病發或家族遺傳風險高,容易復發,可能需增加用藥時間至兩年。若第三次或以上發病,食藥時間會增長,但都不會食一世。 有個中年女士服藥半年,進展良好,後來外出旅遊,認為旅行時心情自然會好,自行停止食藥,結果出現嘔吐、天旋地轉式的頭暈,想喊、易怒;另一個病人認為自己病情好轉,擔心長期食藥有壞影響,希望靠意志控制病情。雖然斷藥徵狀不太明顯,但病情未完全穩定下停藥,結果情緒再次大起大跌,回到未治療前的狀態,整個治療要重新開始。 許﹕如病人首次患抑鬱症,病情輕微和及早治療,沒有偏激思想,復發風險較低。若病人持續有悲觀或偏執思想,或有濫藥、酗酒、家暴等風險因素,再次病發風險較大,那就需要較長時間用藥,作預防之用。   抗抑鬱藥不會上癮 4. 出現「中斷性反應」斷藥徵狀,豈非代表藥物令人上癮? 麥﹕抗抑鬱藥不會令人上癮。成癮其中一個徵狀是出現耐受性,對藥物分量需求愈來愈大,但服用抗抑鬱藥,劑量不會隨時間增加。不過,減藥或停藥要在醫生指示下逐步進行,而且要挑選合適時間,避免在一些情緒易緊張的期間如轉工等,充滿外來壓力的時間停藥。 許﹕抗抑鬱症藥不會令人上癮。反而鎮定劑及安眠藥有機會出現依賴性,兩種藥物可即時令人情緒冷靜及入眠,效果明顯,很多病人喜用,但長期服用會上癮。 5. 問﹕用藥後就會變得開心,即時掃走負能量? 許﹕很多病人誤以為抗抑鬱藥是「開心藥」,當用藥兩三日覺得情緒無改善,便認為藥物無效,想放棄。其實抗抑鬱藥並非即食即見效,藥力一般在兩至四星期後才開始發揮作用;而且藥物只是令情緒變穩定,並非令人變得開心。   有個40歲女士失眠近一個月後求醫,診症期間發現她充滿悲觀思想,認為子女已長大,不再需要她,丈夫也不愛惜她,經常不快樂,對生活亦提不起勁,容易發脾氣,最後確診為抑鬱症。服用抗抑鬱藥兩至三星期後,負面情緒減少,生活態度也有所改變,開始覺得原來丈夫會關心她,身邊朋友也覺得她情緒較穩定,友儕間的關係也改善了,最後人也變得較積極。 食藥後,病人情緒和精神狀態、睡眠質素有改善,有助增進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能力,在良性循環下令心情更好,生活自然更加如意。     5類抗抑鬱藥 副作用不一 現時治療抑鬱症藥物,麥永接指出,主要針對三種影響情緒的腦神經傳導物質﹕ ‧血清素(Serotonin)﹕調節情緒 ‧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令人有活力及精神 ‧多巴胺(Dopamine)﹕令人有動力   新一代抗抑鬱藥可分為五種,分別針對不同的腦神經傳導物質,醫生可按病人需要配藥﹕ 1. 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 副作用﹕出汗、失眠、疲倦、神經緊張、手震等 2. 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 副作用﹕嘔吐、便秘、嗜睡、神經緊張等 3. 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aSSA) 副作用﹕便秘、口乾、嗜睡、體重上升等 4. 血清素拮抗劑及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ARI) 副作用﹕疲勞、口乾、頭暈、頭痛等,或會出現姿位性低血壓 5. 血清素及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 副作用﹕口乾、惡心、嘔吐、頭痛、失眠等,或會改變食慾 (藥物資料來源﹕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   善用副作用——不同抗抑鬱藥的副作用也有異,有些嗜睡情况較明顯,適合受失眠困擾的抑鬱症病人服用。(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每100港人3個抑鬱 衛生署數字顯示,每100名港人有3人患抑鬱症,屬常見情緒病。抑鬱症徵狀分為三部分﹕ 身體﹕頭痛、胃痛、失眠、胃口差及周身痛 情緒﹕經常不開心及對任何事情失去興趣,無精力 思想﹕負面思想,無人幫到自己,覺得自己無用,自我價值低 不少藝人都患上抑鬱症,包括鄭秀文、薛凱琪、林欣彤等。許龍杰指出,演藝生活要面對公眾,成為焦點,壓力大,易有抑鬱。不過除了藝人,各行各業的工作壓力也可引起抑鬱,也別以為病發一定源於壞事,好事也可成為病因。   升職都可以致鬱 有一名男士在一間中小型貿易企業任職物流前線工作,因表現理想獲升職做行政工作,工作量增加,上司要求高了,但他不太掌握管理技巧,人際溝通技巧亦欠佳,覺得力有不逮,充滿挫敗感,因壓力很大變成抑鬱症,最後需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   文:許朝茵 圖:HanakoCZE@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統籌:鄭寶華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你抑鬱嗎?網上自我測試 【心理健康】有片:病徵非典型易被忽略 笑得食得 也可能抑鬱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重度抑鬱患者 四成現時無法可治 升中壓力拖垮優異生 兒子抑鬱 母墮情緒漩渦 Read more

治療方案:恐懼症作怪 「假心臟病發」

【明報專訊】家庭醫生不時遇上「心臟病發」的病人,結果發現原來恐懼症作怪。 鄭志文指出,常會遇到幽閉恐懼症或廣場恐懼症的患者,不過多是病情較輕的一群。「最常見的案例就是怕搭長途車、飛機或船;也有一些怕乘升降機。」鄭志文指出,患者前來求助,主要是因為驚恐發作的不適。驚恐發作,出現暈眩、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徵狀;患者自然聯想到一些嚴重事故。他們於是前來檢查有否患上心臟、血管疾病等。「如果檢查確定無恙,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好轉。」 服藥減發作 緩和病徵 當病人持續出現恐懼徵狀,先要排除甲狀腺疾病(甲亢可以引致焦慮徵狀)或腦部問題,然後仔細問症。許龍杰說,「醫生需要清楚了解幽閉恐懼/廣場恐懼徵狀出現的時間、場合,有否伴隨其他(如:驚恐、強迫)徵狀。辨別類型,方可作出針對性的治療」。 一般情况,醫生先會處方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和鎮定劑給予患者服用。大約一至三個星期,焦慮和驚恐的徵狀就會逐漸減少。「因為藥物減少驚恐發作,有些患者的恐懼徵狀也會有所緩和。」許龍杰說,這個時候,醫生就會加入心理治療,幫助他們面對陰影。 暴露療法 逐步克服 醫生主要採用逐漸暴露療法(Graded Exposure Therapy),即是循序漸進地讓患者面對他所恐懼的環境或事物,從中訓練自己減少焦慮的反應。「舉個例子:如果患者怕搭港鐵,最初就是前往港鐵站附近逛逛,成功克服恐懼後;再建議病人嘗試走入港鐵站內。之後,可以試到月台、搭一個站……逐步加上去。當患者可以由中環搭港鐵到荃灣,表示他已不再害怕從前產生恐懼的環境,可以投入正常生活。」 許龍杰補充,處理心理陰影,解決辦法就是面對它。「醫生不是直接告訴病人『不用怕』或者強迫他們面對陰影。Exposure的方法就好像『做實驗』一樣。由於病人對於特定地方的驚恐發作留有深刻印象,醫生協助加上藥物效力,令到他們重返那個地方而又沒有出現徵狀;試過一次、兩次、三次的「實驗」,再經冷靜分析,病情就會逐漸得到改善。 嘉賓﹕許龍杰(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有片:開學系列】升小第1個月 易發現ADHD

【明報專訊】暑假步入尾聲,小朋友正準備開學,甚至已回校上堂。升小一或轉校是發現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高峰期。 小朋友活潑好動「無時停」,家長頭痛萬分,甚至擔心是ADHD。 ADHD令孩子學習出現問題,也影響與朋輩的相處,更會牽動家長情緒健康;若未有適當處理,問題更可延伸至成人階段。 明仔升上小一,返學沒多久媽媽便收到教師的電話,「投訴」明仔問題多多,例如上堂不專心,上廁所不排隊,又因為口沒遮攔而得罪很多同學,試過指着鄰座女同學說「你條辮真係紮得好核突」。 其實,明仔媽媽也正為兒子而煩惱,縱使剛剛開學功課不多,但每日做功課也要拉鋸三四小時才完成,令母子身心俱疲。於是她決定帶明仔看醫生,結果診斷他患有ADHD。 正規學習模式突顯問題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愷怡表示,升小一或轉校首個月是發現ADHD的高峰期,因為面對新的校園和學習環境,例如由幼稚園小班教育進入小學正規的學習模式,較容易發現一些「上堂坐唔定、唔留心、衝動易鰥脾氣等問題」的小朋友。另外,第一次考試成績也可能觸發家長帶小朋友求診的動力。她稱,有些家長在孩子四五歲時已察覺他們難專注學習,但部分會認為只是年紀小,「大個會定啲」;但六歲升小一時問題依舊,影響學習和日常生活,便要正視。 臨牀上,ADHD有三類 一、專注力不足 小朋友很難專注,容易分心,功課或考試錯漏百出,又經常遺失自己的物件,如水壺、八達通等。 二、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 小朋友「坐唔定」,缺乏耐性,例如排隊時插隊,大人說話時插嘴,又因衝動而容易發脾氣及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 三、同時有上述兩種問題 服藥、行為治療助專注 陳愷怡指出,治療ADHD主要靠藥物及行為治療兩方面,近年家長明白到藥物能改善小朋友的專注力,較願意接受藥物,藉以令孩子追上學習進度。而明仔接受治療後情况明顯改善,教師投訴減少,而明仔媽媽亦在醫生建議下,幫助明仔改善與同學的關係,增強其自信心,上學也重現笑容。 IQ130成績差 影響至成年 別以為ADHD只影響兒童階段,問題可能延續到成年。例如二十多歲的Edward,小時候智力評估得分超過一百三十,屬於「叻仔」,但多年來讀書成績不理想,每次考試明明溫習充足,應考時卻空白一片,要半小時後才進入狀態,以至無法完成所有題目,慢慢地他懷疑自己有問題,求醫後才知道自己專注力不足。 除了ADHD外,兒童亦可能出現情緒困擾而影響學習,展現的徵狀可能是身體不適,如嘔吐、頭痛,或拒絕上學。陳愷怡說,家長發現小朋友身體持續不適但檢查後並無不妥,又或拒學,應該與孩子多溝通及尋求協助,經驗顯示,這些情况大都是情緒問題所致,例如有一個小五學生,每天上學便嘔吐,後來發現有抑鬱問題。及早求助可以盡快找出原因和處理,以免問題持續困擾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文:張意宇 圖:劉焌陶 註:本版設計圖片中的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有片:肝炎與肝癌】乙肝帶病毒者小心 盲灌保健品 引爆肝炎

【明報專訊】乙肝帶病毒者,當病毒變得活躍,免疫系統就會發動攻勢,引發肝炎。當肝炎平息,別以為打勝仗,從此免疫,因為「發炎」和「靜止」會不斷重演。 而坊間的護肝、強肝或增強免疫力等中西保健產品,更可能是乙肝帶病毒者的計時炸彈,因為當肝臟或免疫系統變強,就會嘗試攻打乙肝病毒,引發肝炎。 衛生署數據顯示,本港約有5至10%人口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現時香港人口約730萬,保守估計約有幾十萬人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由於沒有正式統計,衛生署以2015年捐血人士去推算,男女比例大概一半一半。」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沛然說。 世界各地的乙型肝炎帶病毒率都有所不同。在低流行地區(美國、西歐、澳洲、新西蘭等),乙肝帶病毒率少於2%;而中流行地區(地中海國家、東歐、中亞、南美、日本等),約3至5%;至於高流行地區(東南亞、中國、太平洋群島、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等),高達10至20%。陳沛然補充,香港屬於中流行地區;乙型肝炎帶病毒率介乎5至10%,不算嚴重。 定期驗血照超聲波監察 「任何途徑(身體檢查、捐血等)得知自己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如何可以減低未來患上肝硬化、肝癌的風險?」家庭醫生鄭志文問。 「大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都是沒有明顯病徵;定期檢查,可以監測狀况。」陳沛然建議,乙肝帶病毒者應找一位醫生持續跟進病情;不一定是專科醫生,家庭醫生也有足夠能力處理。「每三個月至半年抽血檢查;如果加上超聲波肝臟檢查,效果更好。」他說。 血液檢驗項目當中,肝酵素是肝臟的健康指標,而甲胎蛋白是肝癌指標。超聲波檢查可以探測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結構問題。兩者互補不足;一旦發現肝臟異樣,可以及早治理。 發炎、休戰不斷重演 肝酵素高,可能是因為肝臟受損或者發炎。「例行檢查發現肝酵素高,醫生會進一步替患者檢驗乙肝病毒DNA,監測病毒的數量。」陳沛然說﹕「如果乙肝病毒的DNA數量多,加上肝酵素高,就可確定因為乙肝病毒活躍化而導致肝炎發作。」這個時候,醫生就會考慮用藥。 陳沛然指出,大部分乙型肝炎都是透過母體傳染(即是帶有病毒的母親在分娩過程中把病毒傳給嬰兒)。一般在0至20歲,人體能和病毒共存,乙肝極少發作。「但當身體的免疫系統成熟,會嘗試清除體內乙肝病毒,在過程中會引致肝炎。可是,免疫系統無法徹底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它只能抑制病毒,肝炎因而得到平息。」 「觀察」拒吃藥 傷肝留疤痕 每當病毒變得活躍,免疫系統就會發動攻勢。重複「發炎」和「靜止」的過程,正是乙型肝炎的特性。他說﹕「肝炎發作的次數和密度因人而異,無法預計。而每次免疫系統攻打病毒,肝臟細胞都會受到破壞,並留有疤痕。過了十幾廿年,就會出現肝纖維化或肝硬化。」 鄭志文補充,「這個觀念十分重要。我有一些病人,抽血驗到乙型肝炎病毒變得活躍,不願服藥。只是選擇觀察,不停覆驗,直至肝炎平息。他們以為身體打倒病毒,卻不明白這是乙肝病毒活躍化的指定形態」。 現時,乙肝並沒根治方法;但是藥物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從而減低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病率。如有需要,醫生會建議長期服藥,維持肝臟健康。陳沛然補充:「每天一次,每次一粒;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大。至於可否停藥,視乎病情;患者應該跟醫生好好溝通。」 文:麥穎姿 圖:馮凱鍵 編輯:林信君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了解風濕病】背痛難屈 變出抑鬱 強直性脊椎炎 愈遲醫愈傷「心」

【明報專訊】工作疲勞或坐姿不良,都容易出現腰痠背痛;但如果痛症持續便不能掉以輕心,分分鐘與疲勞和勞損無關,而是疾病警號。 陳先生是一名白領,作息定時,偶爾需要加班。近年不斷受背痛困擾,他本以為是坐姿問題,於是矯正坐姿又做瑜伽,但痛症仍一直持續,導致終日鬱鬱不歡。直到痛症加劇,並感到脊椎變硬後他才去求醫,結果確診為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同時患有抑鬱症,一個病變兩個病。 每1000港人 3個患上 每1000名港人中,便有3個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根據英國風濕病學會(BSR)今年初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2%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同時出現抑鬱;而且強直性脊椎炎愈遲確診,患有抑鬱症風險愈大。 平均延誤確診逾8年 是次研究,找來564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追蹤病情和問卷調查,針對病情、治療成效和心理質素作分析。當中78%為男性,22%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7歲,平均確診年期為20.8年,平均延遲確診達8.6年。正因坊間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不多,延誤醫治的情况十分普遍,從發病至確診,平均延誤逾8年,除了受生理上疼痛的困擾,心理上的折磨更難以言喻。 不過,較特別的地方是,那些同時患有抑鬱症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大多不算嚴重,但抑鬱的情况卻比他人嚴重。於生活質素評分部分,確診年期達10年以上或延遲確診的病人,患有抑鬱症的機率是早期確診的兩倍,生活質素亦相對地較差。當中可能是病人對自己的痛症認知不足引致,既擔憂自己的身體狀况,又因痛症而影響工作及生活,更有部分病人因而放棄工作,自暴自棄。 背痛3個月 有家族病史應警覺 其實不止是外國,本港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亦十分貧乏;加上公立醫院輪候診治時間長,延誤醫治情况亦非罕見。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提高警覺,盡快檢查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由於此症具遺傳性,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做抽血檢驗及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 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以上述的研究為例,約37.9%的病人出現周邊性關節炎、35.5%患虹膜炎、9.7%患腸道炎等併發症,需要同時醫治數個病,加重病人的負擔。 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運動如游泳,以及藥物治療,目的為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的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常見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抗風濕藥物,主要改善周邊關節炎症;若病情持續轉差,亦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有效抑制病人體內導致發炎反應的腫瘤死因子,同時減輕痛楚及僵硬。然而,當關節炎已嚴重至變形或限制了活動,便可能要考慮接受手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個長期病患,病情有時會比較反覆,除了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服藥及檢查外,保持心境開朗亦同樣重要;病人家屬亦應多加留意病人情緒,給予適當的關懷和鼓勵,對病情會有一定的幫助。 ■知多啲 最初痛位 盆骨尾龍骨之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屬於風濕科疾病,一般在20至30歲時病發,男女患病的比例約是三比一。雖然成因未明,但發現與HLA-B27抗原有關,當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原本用作攻擊細菌、病毒的細胞,卻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影響脊椎關節及骶髂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亦是大多病人最初病發的地方),誘發強直性脊椎炎。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脊椎盤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就如「竹節」一樣,嚴重的話更可能無法逆轉。 不過,雖然強直性脊椎炎與HLA-B27抗原有關,但即使帶有抗原,如果沒有親屬患有此病,發病率僅為2%;如有此抗原而親屬中曾有人患此病,發病率約為20%。 文:鄧淑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圖:資源圖片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

【肝炎與肝癌】醫言有理:肝癌

【明報專訊】五十五歲的陳先生乃乙型肝炎帶菌者,擔心患上肝癌,因此定期接受「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驗血檢查,並且每六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音波檢查。最近一次檢查突然發現肝臟有腫瘤,進一步掃描不幸顯示腫瘤已擴散至右肺及腰椎脊骨,屬末期肝癌。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容易有肝癌,病因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酒精。早期肝癌可用外科手術切除,有徹底治癒機會;可惜大部分肝癌確診時已經非常嚴重,腫瘤太大或已擴散,或有嚴重肝硬化,肝功能太差,不宜接受手術。若只是腫瘤太大或肝功能太差,可考慮肝移植手術;其他選擇則包括「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經皮乙醇注射」(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動脈化療栓塞手術」(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熱消融」(thermal ablation)、「冷凍消融」(cryoablation)、「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及藥物治療。 化療效用不大 標靶藥只延命 陳先生的肝癌已擴散至肝臟以外,局部治療不能有效控制腫瘤,需要考慮藥物治療。使用化療對付肝癌,效用不大,包括「多柔比星」(doxorubicin)、「聚乙二醇化脂質體多柔比星」(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吉西他濱」(gemcitabine)、「順鉑」(cisplatin)、「奧沙利鉑」(oxaliplatin)及「卡培他濱」(capecitabine)。其他選擇有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標靶藥物可控制病情,並延長壽命,但不能根治肝癌,選擇有「索拉非尼」(sorafenib)及新一代標靶藥「蘭華天尼」(lenvatinib)、「利哥拉非尼」(regorafenib) 及「阿西替尼」(axitinib)。 免疫治療臨牀試驗中 免疫治療利用藥物誘使患者的自體T淋巴細胞攻擊癌細胞,例如pembrolizumab及nivolumab,治療肺癌、黑色素癌及淋巴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有一定療效;用它對付肝癌,則仍在進行臨牀試驗中,有待觀察成效。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譚談健康:《大亨小傳》作者也抑鬱?

【明報專訊】最近重看小說《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依然非常吸引,它的作者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無可否認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作家,天才橫溢。但這本名著在他生前並不特別受到歡迎,所以他一生人大部分時間都不很如意,覺得自己無法達到成為偉大作家的夢想,更沾上酗酒的壞習慣;加上他的妻子後期患上精神病,要長期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所以他情緒低落,相信他也患有很嚴重的情緒抑鬱病(Depression)。 全球抑鬱症患者逾3.5億 典型都市人生活繁忙,容易忽略了心理及情緒健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超過3.5億人患有抑鬱症,這個正是最常見的情緒病。除了情緒低落,抑鬱症也會影響患者在社交、家庭生活、專注力、記憶力、辦事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現。 常見的病徵當然是病人情緒低落,整天沒精打采,對事物失去興趣,原來平時喜好的事物也提不起勁,失去動力,影響到他們工作表現差,甚至連他們的認知行為也受影響。大部分患者食慾不振,體重下降,有失眠現象;情緒時常大起大落,容易被很小的事情觸怒,無緣無故感到沮喪,常常感到疲倦;也缺乏自信,過分內疚,不能集中精神,嚴重時病人更有自殺念頭。 大家不要以為抑鬱病患者只會情緒低落,因為也有些患者間中會有亢奮的情况,只是時間短暫,大部分時候是抑鬱的。所以不要以為病人患有抑鬱症就一定是時時刻刻都抑鬱,現實並不如此。 服藥有效 副作用輕 現在我們知道抑鬱症,是由於腦部細胞傳導物質失衡而引起的情緒障礙,例如血清素(serotonin)水平下降,導致神經細胞之間聯繫不足,產生抑鬱和焦慮等情緒。以前的藥物,多數是三環類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 inhibitor),後來有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令血清素水平回升,現在已有很多藥物可以治療情緒抑鬱病,效果明顯,副作用輕微。 其實我們只要正確認識抑鬱症,懂得正視問題所在,接受適切治療,抑鬱症病者也能好好繼續生活,繼續工作,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文:譚國權(腎病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了解肺癌】中大研究:ALK陽性肺腺癌 二線藥療效勝一線

【明報專訊】本港每年有4000宗肺癌新症,當中5%屬由基因變異引起的ALK陽性肺腺癌。中大腫瘤學系於2014至2016年間,分析來自29個國家或地區的第四期ALK陽性肺腺癌個案,發現獲處方第二線標靶藥Alectinib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25.7個月,較現有第一線標靶藥Crizotinib的10.4個月長1.47倍。 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長1.47倍 領導研究的中大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說,ALK陽性肺腺癌患者較多是非吸煙者和較年輕,而此症患者的癌細胞可轉移至腦部。 上述研究於本月在《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303名接受分析的第四期ALK陽性肺腺癌患者,來自瑞士、美國、韓國、香港等地,約四成癌細胞轉移至腦部。研究中,151人獲處方第一線標靶藥Crizotinib,另152人處方Alectinib,結果獲處方Alectinib者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25.7個月,較獲處方Crizotinib的10.4個月長。無惡化存活期即該段期間病情無轉差,其後病情則轉差,可能需用其他治療方案。 每日藥費6萬 未納藥物名冊 研究亦發現,病人服藥一年後,服Alectinib的病人出現腦轉移或惡化比率為9.4%,低於Crizotinib的41.4%,而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亦較低。 莫樹錦說,Alectinib滲透入腦的能力較高,可減腦轉移惡化。他說此症患者均可用此藥,藥費為每月6萬元,較Crizotinib貴約一成。醫管局昨回應,Alectinib目前非醫管局藥物名冊藥物,局方有既定機制,由專家定期評估新藥,過程會考慮藥物的安全度、療效和成本效益,並會參考最新的科研實證,以及專業人士和病人團體的意見。 60歲的譚女士沒有吸煙習慣,因氣促求診,2015年確診ALK陽性肺線癌,其後獲處方Alectinib,至今已存活約27個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