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免疫力下降帶狀疱疹伺機發作  72小時內服藥減後遺症 (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有長者長期受到不同大小痛症困擾,在習以為常下,即使腰部無故疼痛起來也不以為意,視之為等閒事,尤其是痛處沒有紅腫瘀青,只自忖年紀大就是病痛多的尋常表現。(編者按:無故腰痛,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所引發,是否因身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生蛇?會出現哪些症狀?生蛇後會有後遺症嗎?打「蛇針」有效嗎?) 相關閲讀: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生蛇:免疫力下降病毒伺機發作 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是警號   實情是,痛楚是一個警號,告訴我們身體哪兒受到侵襲破壞而需要處理。這些損傷並不局限於拉扯碰撞的外傷,也可以是病毒細菌在身體作怪。 就長者而言,腰部在沒有受到外力衝擊狀况下出現痛楚,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它由匿藏於神經線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或年長令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病毒便伺機發作,引致痛楚,而腰部是常見發病位置之一。 皮膚現紅疹 72小時內服抗病毒藥物減神經痛 一般人認知當中,生蛇除了帶來疼痛,患處還會出現疱狀紅疹,但在病發初期未必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在這段時期,它看似跟一般腰患分別不大,容易讓人掉以輕心,患者很多時待紅疹出現後才醒覺要處理! 目前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需要在紅疹出現後72小時內服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包括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出現的機率。醫學文獻顯示,約10%至20%生蛇患者在痊癒後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不時產生如閃電、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可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不等,並且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一種非常棘手的後遺症。 因此腰部無故出現刺痛,尤其是痛楚位置較接近皮膚表面或帶點痕癢,輕輕觸摸也產生灼痛感的話,便需要密切留意患處;倘若出現疱狀皮疹,便得趕緊求醫處理。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曾患水痘者 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生蛇 儘管只有曾患水痘的人士,身上才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引發生蛇;但在臨牀上,看見不少人士由於對兒時記憶模糊,或當年病情輕微,而誤會自己未曾感染水痘,毋須擔心生蛇找上自己而輕忽相關症狀。 建議50歲或以上打蛇針 由於帶狀疱疹可引發神經痛,並有可能造成肺炎、腦炎、失明、失聰等嚴重後遺症,因此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也發出指引,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兩劑帶狀疱疹疫苗(蛇針),以減少生蛇及相關併發症。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惡「蛇」纏身一圈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成人預防疫苗,除了季節性流感外,相信大家亦聽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預防子宮頸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其功效或作用亦較易明白。但講到蛇針——帶狀疱疹疫苗,則較多人有疑問。 前些日子,一名認識多年的警察朋友突然衝來中心,說他的太太剛生完BB不久,最近竟然「生蛇」,醫生建議她要格外小心,以避免分泌物內的水痘病毒傳給剛出生的兒子;太太於是自我隔離了一段時間,而我這朋友亦擔心不已,連珠炮發的問了一連串關於「生蛇」及蛇針的問題。相信這些問題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在這與大家分享一下。   1. 聽說「生蛇」如果圍繞身體一個圈的話,患者便會死,是真的嗎? 答:「生蛇」,是帶狀疱疹,亦即水痘病毒復發!水痘痊癒後,病毒潛伏神經線內。當水痘病毒復發時,病毒會沿着脊髓神經去到連接皮膚的表面,引致紅疹及水疱,樣子像是身上生了一條蛇,因而得「生蛇」之名。由於神經線區域(皮節)一般都是單邊受影響而已,所以「生蛇」多是單側或單區域。   但是,一些免疫力低的患者,可能出現多個神經線區域「生蛇」的情况。所以「生蛇」如超過一個神經區域帶,這間接代表身體抵抗力較差,易有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風險較高。所以,若「生蛇」超過一圈,即超過一個神經線覆蓋範圍,就代表容易死亡的說法,雖並非完全正確,但某程度上亦代表患者因本身免疫力過低而間接增加死亡風險。   知多啲:生蛇、鼻竇炎引發頭痛   生蛇後有抗體 可一年後打針 2. 打了蛇針是否一定不會「生蛇」? 答:接種蛇針雖不能完全杜絕「生蛇」,但可大大減低「生蛇」風險達七成,研究顯示雖然小部分打了針的人仍會「生蛇」,但發病時間會縮短,痛楚程度較輕,而出現神經痛後遺症的風險亦較低。   3. 是不是50歲以上人士,才需接種蛇針呢? 答:根據指引,50歲以上人士,「生蛇」風險一般較高,所以建議注射。但是並非代表只適用於50歲以上人士。一些免疫系統有問題、需長期服食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人士,即使未到50歲,也可能需要在用藥前接種此疫苗,以作預防!   4. 如果剛剛「生完蛇」,需要立即打蛇針嗎? 答:不需要!因生蛇後會有抗體,短期內不用接種!一些國際指引建議可於生蛇後一年才打蛇針。   5. 如果從未出過水痘,是不是就不用注射蛇針? 答:不是的。有些人雖然從沒有出過水痘,但不代表沒有接觸過水痘病毒,可能只是潛伏在體內沒有爆發出來而已!在香港,因水痘以往十分普遍,所以50歲以上人士很大可能已接觸過此病毒。若想確定自己有否需要接種此疫苗,可考慮抽血確認,如血中水痘抗體VZV-IgG(Varicella Zoster IgG)呈陽性反應,就可以與醫生商量是否需要打蛇針了!   朋友聽罷,如偵探解開謎底一樣,我亦趁此建議他與太太盡量放鬆心情,同時叫他鼓勵太太多休息,因壓力與睡眠不足可能是導致這個新手媽媽生蛇的主因。   文:葉文龍(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臨牀服務總監、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麻疹患者出疹前後4天同具傳染力 僅限紓緩治療 嚴重者可致命 【麻疹爆發】衛生防護中心總監:今年不尋常(附不同出生年份注意事項)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