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明報專訊】天氣溫暖潮濕,雙腳痕癢又脫皮,是不是足癬(俗稱「香港腳」)來襲?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其外用藥品繁多,成分各異,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如何選擇?即使同一品牌都有不同劑型,到底哪一種才適合自己?明明已經用藥,香港腳為何反覆發作無法根治?小心長期亂用「消炎」藥膏,反加速真菌增長,令病情惡化!(編者按: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足癬外用藥品前,記得3件事。此外,足癬、濕疹、汗皰疹都會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如何分辨?如何對症下藥呢?) 香港腳發作?對付足癬首選殺真菌外用藥 5類劑型需切合個人需要 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坊間藥房可找到很多外用膏藥處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董吳以晴表示,對付症狀輕微的足癬,首選外用抗真菌藥物,塗抹在患處,這類外用藥物毋須醫生處方,但有部分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售賣。 「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卻不能直接殺掉。」市面上能殺滅真菌的藥物大部分屬於唑類,「英文名字最後帶有azole的藥物都屬於唑類,例如咪康唑(micon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異康唑(isoconazole)等。它們每一種成分都有點不同,但藥理相同」。其他能殺滅真菌的非唑類抗真菌藥,還包括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及阿莫羅芬(amorolfine)等不同種類。   塗抹藥品注意3件事 應先清洗抹乾腳 另一種治療香港腳的藥物tolnaftate,則屬於抑制真菌生長,這類藥物用於初期能見效,但較容易復發。吳以晴建議首選唑類或特比萘芬等能殺滅真菌的藥物。至於哪一種成分最有效呢? 她指因人而異,「通常建議病人要試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皮膚和所感染的真菌略有不同,其實都是trial and error」;加上市面上有不同劑型,如藥膏、噴霧、乾粉,要視乎病人症狀、使用便利度及接受度來選擇。 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前記得以下3件事: 1. 先清洗腳部 2. 抹乾腳部 3. 將藥品均勻塗抹在感染處及其周圍,尤其是趾縫,最容易出現脫皮和痕癢。 相關閲讀:個人衛生:洗腳唔抹腳香港腳易惡化 5類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吳以晴列舉以下5類現時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乳膏:通常是白色,cream狀,比較滋潤 •凝膠:透明或半透明,油分較乳膏低,比較清爽 •軟膏(油膏):比較油膩,適用於皮膚乾燥、脫皮患者 •噴霧:使用方便,不沾手,可噴於鞋子或襪子裏;比較乾身,不適用皮膚較乾、脫皮患者 •乾粉:以水溶解後浸泡,比較清爽,香港較少見 症狀消失 也須完成療程 除劑型外,藥效長短也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terbinafine標榜每天使用1次,1星期即可痊癒;而其他藥膏,藥劑師通常會建議用3至4星期,或待症狀消失,再使用1星期」,確保所有真菌都被殺滅,減低復發機率,亦會根據病人情况調整用藥。吳提醒,最重要是堅持完成整個療程,「很多人塗2天,覺得沒效就停下來,其實不是藥膏沒用,而是還沒有使用到能夠發揮效用的程度」。另外,即使症狀已經消失,仍應該完成整個療程,不然會有復發風險。 舊式藥物水楊酸 無法殺真菌 以往治療香港腳的舊式藥物,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吳以晴指出,水楊酸主要用途是去角質,無法殺滅真菌,現在較少用,「有些病人因角質增生變厚,藥物很難滲透至皮膚裏面,此情况下便會採用水楊酸來輔助治療」。這些通常是二合一複方藥物,除水楊酸外,還加入硼酸(boric acid),用於抑制真菌生長,治療香港腳。不過,去角質成分較刺激皮膚,病人或出現過敏、輕度燒灼感、發紅或痕癢等副作用,通常不建議作為第一線的療程。 相關閲讀:【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長用類固醇反加速真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的外用類固醇藥物,雖然可用於初期消炎、止痕,但吳以晴不建議長期用於治療足癬,「類固醇是消炎的藥物,能幫助止癢消炎,但類固醇不是用於抗真菌;若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加速真菌增長,隨時可能令香港腳或真菌感染的情况惡化」,特別是治療足癬的療程通常較長,故千萬不可亂用。 知多啲:足癬、濕疹 同樣可致汗皰疹 足癬、濕疹、汗皰疹,同樣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令人混淆! 依生活習慣、徵狀找成因 足癬是真菌感染,濕疹是皮膚過敏反應,至於汗皰疹,「這是一種急性皮膚炎的反應,不同病因都有可能引致;足癬、濕疹亦可能是原因之一」。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解釋,感染真菌,有些人只是趾縫間脫皮、痕癢;但有小部分人因免疫系統對真菌反應過大,出現急性皮膚炎。另外,受濕疹困擾的人,在春夏或汗流過多的時候,手掌、腳掌可能出現汗皰疹。汗皰疹成因還包括接觸性皮膚炎、接受化療或標靶藥治療,甚至單純多汗也可能引致。 當汗皰疹出現,我們怎樣分辨是足癬還是濕疹引致呢?陳俊彥指,雖然兩者病徵近似,但亦不難區分,可根據病人生活習慣和臨牀徵狀幫助診斷,「足癬最常見是脫皮、痕癢;若脫皮的同時出現水疱,水疱呈圓圈狀,外圍有紅疹,再加上有灰甲的話,足癬引起汗皰疹的可能較大」。患者若近期去過泳池、醫院或焗桑拿等高危地方,這些都能幫助確認。 相反,如果病人一直受濕疹困擾,手腳關節內側容易出現濕疹,自己或家人有敏感傾向,包括鼻敏感、哮喘和眼睛敏感的話,汗皰疹多數源自異位性皮膚炎。此外,有些人單純在特定季節,如春天,就會出現汗皰疹,而沒有任何濕疹相關的證據,那可能和多汗有關。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先短暫塗類固醇消炎 不論是何種原因的汗皰疹,治療急性皮膚炎, 陳俊彥表示通常會首先使用外塗類固醇,用藥時間短,主要是減輕過敏反應,加快消炎。若汗皰疹是異位性皮膚炎引起,通常使用外塗類固醇已經能解決,「若痕癢比較厲害,就可能會加上口服抗敏感藥如抗組織胺幫助」。若是因足癬引起的汗皰疹,外用類固醇減退皮膚炎便要停藥,需要用上抗真菌藥物才能抑制真菌,病情嚴重者才會考慮處方口服抗真菌藥物。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糖尿病護理皮膚5貼士】血糖偏高影響血管兼易致皮膚病變 無故現紅色疹塊是警號

糖尿病是會影響全身系統的疾病,除了容易出現血管和神經系統病變,亦會影響病人的自身免疫系統。高血糖會令白血球不能有效地對抗微生物,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增加感染機會,同時由於血液循環差,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和復原,如果不及早處理,傷口會出現水泡或潰爛,若發生於腳部,嚴重更可能要截肢。糖尿病患者應如何護理皮膚呢?留意以下5個貼士。 Read more

【中醫治療】浸酸辣水止痕?香港腳變豬蹄

【明報專訊】夏天一到,濕度和溫度上升,腳趾罅又痕又痛,原來又到香港腳「旺季」! 網上流傳不少偏方,包括用綠茶、米醋、蒜頭、柳葉、花椒等不同材料泡水浸腳,有酸有辣,聲稱可止痕或除臭,究竟邊種最有效?   (明報製圖)   濕熱易發病 經鞋襪地氈傳家人 香港腳又稱為足癬,中醫稱作腳濕氣,中醫古書則稱為臭田螺,根據明朝陳實功所寫的《外科正宗》,指出香港腳最先生於腳趾之間,出現白斑,先癢後痛,當白斑破損後,更會流出有臭味的液體,甚至令腳面腫爛。註冊中醫陳敏表示,從中醫學角度說,香港腳的成因與濕熱下注、風濕毒聚有關,「當身體的濕氣、熱氣過盛而積聚在腳上,或是濕邪及風寒熱邪等問題出現時,便會引致香港腳。而現代的理論,除了因多汗、真菌感染外,也與天氣有關,天氣變熱令腳汗增加,加上鞋襪透氣度不足,都會增加感染足癬的風險」。 雖然俗稱香港腳,但足癬並非香港獨有疾病,陳敏指出香港的天氣既濕又熱,的確比較容易發病。「大部分病人都是成年人,而兒童患者較為少見。」在臨牀上會將問題分為水疱型、糜爛型及脫屑型3種。當中水疱型及糜爛型都能在腳上清晰可見,較容易分辨,但脫屑型的腳上並沒有臭味及痕癢,一般患者未必能及早發現及診治。「而當患者的腳上出現水疱或糜爛後,便有可能流出體液,體液或帶有真菌,便會經鞋襪、地氈等途徑傳染到其他家庭成員腳上。」   浸腳偏方大多治標不治本 由於香港腳不停復發及難以「斷尾」,不少人都希望借助網上偏方來解決問題,出現不同消毒、殺菌浸腳偏方,究竟有沒有根據?陳敏逐一解構。 偏方1:綠茶浸腳(紓緩) 中醫解構:茶可分為寒性及熱性,其中綠茶性味偏涼,不少偏方都會用來浸泡身體或患處,減少因熱氣所引致的皮膚問題。而以綠茶浸泡香港腳,由於綠茶具清熱抗菌作用,有助紓緩紅腫及痕癢,但對於皮膚剝落則未必有用。   偏方2:新鮮柳葉煎水浸腳(紓緩) 中醫解構:這道屬於地區性偏方,主要出現在多柳樹生長的地方。柳葉並非中藥材,性味與綠茶近似,有助清熱除濕,煎水後浸腳,可減少紅腫及痕癢,但並不能根治香港腳。   偏方3:黃豆煲水20分鐘,待水變溫後浸腳(紓緩) 中醫解構:黃豆水浸腳,同樣是利用黃豆偏涼特性除去熱氣。論到功效,應使用綠豆、薏米等煲水浸腳效果更明顯。不過,無論是使用黃豆、綠豆、薏米,最多只能紓緩痕癢,不能根治香港腳。   刺激傷口——花椒(左)、蒜頭(上)會刺激皮膚,輕則引起過敏反應,嚴重更會令傷口紅腫。(資料圖片)   偏方4:米醋加入蒜頭浸泡1天,之後稀釋用來浸腳(紅腫) 中醫解構:使用蒜頭及米醋的原因,主要是想利用米醋的酸性及蒜頭的辛辣來殺死腳上的菌,但其實香港腳是由真菌引致,米醋的酸性及蒜頭的辛辣都不能殺死真菌,最多只能抑制其生長。由於蒜頭本身具刺激性,輕則令皮膚敏感,嚴重會令腳上傷口變紅變腫。   偏方5:花椒及鹽煮水,待水變溫後浸腳20分鐘,連續浸泡1星期(紅腫) 中醫解構:這個偏方與蒜頭米醋相似,期望以花椒的刺激性及鹽的殺菌力,將香港腳的真菌殺死,不過同樣地這兩種物質都無法殺死真菌,最多只可抑制其生長;同時花椒的刺激性,會令傷口紅腫。   偏方6:將麥飯石放到熱水中,待水變溫後浸腳(紓緩) 中醫解構:麥飯石是一種中藥,具解毒散結、去腐生肌、除寒袪濕的功效,不過現時已較少入藥。而在外用上,主要是利用其寒涼特性來清熱,與綠茶及柳葉等的方法近似,能紓緩痕癢,不能根治香港腳。   陳敏(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 個人衛生:洗腳唔抹腳香港腳易惡化 【中醫治療】中醫教路:內外夾攻 清熱化濕 解決香港腳 【中醫治療】網上流傳生食大蒜可改善鼻敏感 燥熱體質易上火 【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文:勞耀全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