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近視增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風險 理大再研近視防控鏡片 每日戴8小時減慢兒童度數增長

【明報專訊】深度近視會增加患上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眼疾的風險。理工大學早年研發出光學離焦近視防控鏡片,稱有助減慢兒童近視增長達六成。大學近日再與初創公司合作,推出多一款「納米多環離焦」近視防控鏡片,適合6至18歲佩戴,讓家長有多個選擇。產品上月已開始發售,一副眼鏡售價3000至4000元。已有約10名兒童試戴新產品半年,暫無人加深超過12度近視。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訪問講座教授杜嗣河表示,今次是首次將技術應用於有框眼鏡,料能應付更多兒童的需要。產品上月已開始發售,一副眼鏡售價為3000至4000元不等。(賴俊傑攝) 深近視增加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等風險 理大研近視防控鏡片 6至18歲適用 研究團隊2014年為160名8至13歲、近視100至500度的兒童做隨機雙盲臨牀實驗,讓兒童試戴光學離焦近視防控鏡片及普通眼鏡片。結果發現每日佩戴近視防控鏡片8小時的兒童,兩年後近視度數增長較佩戴普通鏡片者少達60%。 相關文章:【青光眼】與深近視息息相關?小心青光眼來襲 教你瞄準桌球兼護眼之道 10兒童試戴半年 無明顯加深近視 使用光學多環離焦技術的隱形眼鏡早年已推出市面,即以鏡片的環狀紋路在視網膜上同時投射清晰的影像和另一個不對焦的影像,以減慢近視加深的速度。研究團隊今次將概念應用到傳統鏡片。 團隊成員之一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志輝指出,實驗初期的鏡片,離焦區有明顯的凹凸不平,「好似隻CD咁,用唔到」,在結合「超精密納米多環加工技術」加工後才令離焦區過渡自然,外觀無異一般近視眼鏡。他稱由於光學設計相近,有信心能達到與先前臨牀實驗相近的減緩近視效果。視覺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梁子文表示,已有約10名兒童試戴新產品半年,暫無人加深超過12度近視,亦稱佩戴的感受良好。 相關文章:【矯視技術】LASIK或SMILE?最新激光矯視技術知多啲 深近視、老花、散光患者注意 未來研逆轉近視鏡片 理大近年曾與不同公司合作,推出近視防控隱形眼鏡及傳統眼鏡。帶領研究團隊的眼科視光學院訪問講座教授杜嗣河表示,隱形眼鏡款式不設散光度數,傳統眼鏡則可滿足有關需求。他稱今次使用了不同的光學投影技術,盼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杜希望日後能研發出可逆轉近視的鏡片,造福下一代。 Read more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近日完成6項研究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及暫停面授課下,學童各項生活質素均呈負面趨勢。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亦有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研究認為政府應針對支援最受疫情衝擊者,特別是向SEN兒童家庭提供適切幫助。 中小學生男女超重肥胖比率飈  帶氧運動量遠低世衛60分鐘建議   港大的6項研究深入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400名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以及其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團隊記錄中小學生7天的運動及睡眠數據,發現整體日均帶氧運動時間分別為15及30分鐘,遠低於世衛建議的60分鐘;入睡時間推遲,但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則增加。 團隊亦訪問233個家庭,結果顯示,對家庭滿意度不高的兒童,其情緒在疫情期間比較容易受家長壓力影響。研究認為長久的居家隔離增加家長壓力,減低兒童對家庭的滿意度,或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學童近視發病率是疫情前2.5倍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研究亦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 相關文章:近視、散光不斷加深要留神 錐形角膜20至40歲易病發 眼敏感患者少捽眼為妙 嬰幼兒維他命D水平跌逾一成 影響鈣質吸收 其中一項研究於疫情初期問卷訪問約2.9萬名2至12歲學生及家長,發現兒童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儕關係較差等,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包括心理及社交健康。另一研究調查逾300名嬰幼兒,發現整體平均維他命D水平疫情後下降13.6%。 港大臨牀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缺乏維他命D或影響嬰幼兒吸收鈣質,甚至減低免疫功能。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SEN童體罰比率升 團隊籲支援 團隊又於2020年4月訪問417名SEN兒童及其家長,結果顯示整體生活質量明顯較差,遭受父母體罰及精神暴力的比率上升,當中23.5%兒童受身體虐待,包括摑面、頭或耳朵,1.9%遭毆打或箍頸;28.8%曾遭忽視,如獨留在家;有66%的SEN兒童康復計劃被打亂;52%被取消醫療預約。據2021年5月跟進調查,SEN兒童在康復治療受阻情况減30%,受虐減少15%,但精神暴力及忽視比例無明顯變化。 (新冠疫情) Read more

40歲後有老花?白內障手術後可甩掉眼鏡?眼矇原因逐個數:青光眼、黃斑點退化、糖尿上眼

【明報專訊】「噢,醫生,我仲未有白內障!幾時先有白內障啊?幾時先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啊?」提問的並非我的病人,而是我太太;她也不是問我,而是做完眼科檢查後,向眼科醫生提問。相信醫生也奇怪,怎會有人希望患白內障呢!還有她在閱讀文字和看近距離影像時,視力模糊不清;驗眼之後,證實老花。「老花」顧名思義,與老化有關。老花一般在40多歲陸續出現,而有近視的人通常較視力正常者更早有老花。值得注意的是年老眼矇成因有多種,除了白內障之外,常見還有青光眼、黃斑點退化及「糖尿上眼」。 Read more

【近視】中大研究:疫情下學童近視發病率增1.5倍 料每年度數加深80度 6至8歲視力發展黃金期 3大注意事項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香港學童在新冠疫情期間出現「近視爆發式增長」,近視發病率增1.5倍,估算每年近視度數加深多近1倍。研究團隊指出,學童在疫情下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增1.8倍,建議學童每日花兩小時到戶外活動,近距離工作每半小時稍息,有助預防近視加深以至患上白內障及青光眼等相關併發症。中大研究:6至8歲學童近視發病率30%-高平常1.5倍-研究團隊由去年1月至8月疫情期間隨訪709名6至8歲兒童,另以1084名在疫情前完成3年隨訪的兒童作對照組。 Read more

小朋友眼疾問題 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非小事 及早察覺慎防影響視力發展

一雙能看清世界的精靈眼睛,對小朋友的成長和學習十分重要,但亦有可能隨時成為各種眼疾和毛病的侵襲目標,影響視力。部分眼疾可以簡單地佩戴眼鏡已能解決,例如常見近視、散光等屈光不正問題;惟亦有些眼疾可以奪去小朋友視力,例如青光眼、白內障等,而俗稱「紅眼症」的結膜炎在夏天亦十分常見,家長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Read more

【矯視技術】LASIK或SMILE?最新激光矯視技術知多啲 深近視、老花、散光患者注意

LASIK抑或SMILE有何分別?不少有矯視需要的人都會問這個問題,究竟各色各樣的矯視技術有什麼分別?1800度近視、600度散光可以適用哪種技術呢?最新的矯視技術又是什麼呢?其實矯視技術已有逾40年歷史,隨着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激光矯視技術已經歷一代又一代的變化和發展,對於有不同度數的近視、散光或老花等人士,或有合適的矯視技術可供選擇,助重拾清晰視力! Read more

【近視】2至6歲學童視力調查:逾16%檢出散光、近視等須佩戴眼鏡矯視 九成家長未察覺子女視力問題

【明報專訊】香港兒童視力篩查及教育中心(VSEC)於本學年為逾4000名從未接受視力檢查的2至6歲學童進行視力檢測,結果發現當中16.1%學童須佩戴眼鏡矯視,包括:近視(2.2%)、散光(12.9%),佔比創出歷來本地同類視力調查的新高,當中近九成家長未有察覺子女視力問題。有註冊視光師認為,愈早發現兒童視力問題愈有機會根治,如6歲以後才治理相對較遲。 Read more

【青光眼】與深近視息息相關?小心青光眼來襲 教你瞄準桌球兼護眼之道

青光眼(Glaucoma)跟桌球運動有什麼關係?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但當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梁裕龍醫生遇上桌球手傅家俊,在互相「切磋」桌球和眼疾問題時,發覺原來每次瞄準桌球與袋口目標的長短距離過程中,都是做「護眼操」的一種!而且多做運動也有助小朋友和成年人減少近距離看電子產品屏幕的時間,減低患上部分眼疾的機會,一舉兩得!究竟可以令人致盲的青光眼,是否防不勝防呢?梁醫生還建議了3個人人都不難做到的護眼貼士。 Read more

錐形角膜無聲損視力 年輕一族近視、散光不斷加深 眼敏感常捽眼要注意 不同治療方法話你知

不要以為大多數眼疾都跟中、老年人有關,事實並不然。錐形角膜(Keratoconus)隨時無聲地令10多歲至40歲人士的角膜逐漸變形,令視力變得模糊!養和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陳頌恩醫生指出,若發覺近視、散光短時間內不斷加深、有眼敏感或經常捽眼的人士都要特別注意,因為這些都是錐形角膜的高危因素。近年錐形角膜的治療選擇較以往多,其中角膜膠原交聯手術配合激光打磨技術,對患者改善視力帶來新曙光。 Read more

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白內障(Cataract)會令視力變得模糊外,有時還因此引致視物有鬼影、影像變暗、眼睛畏光、近視加深……上述是常見的5個白內障徵狀,若任由白內障惡化或延遲治療,更可能會增加患青光眼的風險。專家建議市民年過40歲宜開始兩至三年驗眼一次,60歲以上更要年年驗眼,以免視力出問題而不自知,最終引發更嚴重視力問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