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頭痛原因多 注意頭顱重逾4公斤足見頸椎壓力大 致頸椎退化非罕見

【明報專訊】談痛症,怎可少了頭痛!引致頭痛的原因林林總總,當中叫人最擔心是頭顱內病變,例如腦受損或腦部腫瘤等嚴重疾病。但頭顱以外的病灶也不能忽視,例如當心理或精神負荷過重,也往往率先以頭痛發出警號;而另一個非關頭頂的頭痛病因,是較少人提及的頸椎毛病。 相關文章: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頭痛原因多 頭顱重4至5公斤 日積月累易致頸椎退化 頸椎的工作是把頭顱保持在身體上方,並有神經線穿梭其中。當頸椎退化,有可能帶來肩頸膊痛,也可能壓着經過頸椎通往頭顱的神經線,帶來頭痛。由頸椎退化帶來頭痛的症狀,跟一般原發性頭痛或偏頭痛非常相似,不過某些病患會伴隨頭部沉重或麻痹感,或轉動頭顱至某個部位後痛感得到紓緩。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鍛煉肩頸肌肉 護頸撐頭 我們頸上的頭顱重達4至5公斤,重量相當於一包標準裝白米,可以想像它給頸椎帶來的壓力何等巨大,日積月累下引致頸椎退化實非罕見。再加上現代人在工作上愈來愈常與電腦為伴,生活也離不開手機或平板電腦,在使用過程中頭部往往不自覺向前傾,令頸椎進一步受壓,教頸椎退化提前發生。 如欲避免或減慢頸椎退化,就如預防及紓緩痛症般,需從姿勢及肌肉鍛煉兩方面着手。在姿勢上,當我們使用電腦、手機甚至閱讀時,應讓耳朵與肩膊保持在同一直線平面上,因為這是最符合人體骨架結構的姿勢,可讓頭顱重量平均分佈肩頸之上。在肌肉鍛煉上,我們經常留意背肌、腹肌、大腿肌的鍛煉,卻可能忽略了肩頸肌肉訓練,但這組肌肉正正是協助支撐頭顱及保護頸椎,對減慢頸椎退化起重要作用。 然而,我們總愛在毛病出現時才去處理,但在痛症發生當下,好些能夠治本的方法或已難以執行。例如我有一個年長患者,她的頭痛正正是由於頸椎問題所致,可她同時患有骨質疏鬆,某些強化肩頸肌肉的運動已不適合她練習,難以紓緩頸椎對神經線施加的壓力,唯有處方止痛藥去減輕痛楚。所以預防遠勝於治療,強化肌肉對預防痛症大有幫助,所以不能忽視肩頸肌肉的鍛煉。 文:薛詠珊(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 Read more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發表報告,自疫情爆發至今,近四成受訪者體重比2019年增逾一成!純粹是在家工作、少運動惹的禍?翻閱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有一半港人屬超重或肥胖,反映問題一直存在。不少人以減肥為終身事業,為何努力節食和運動卻瘦不下來?當肥胖引起併發症,就可能要藥物或手術幫助。究竟醫學瘦身有何新招,包括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的治療又是怎樣的呢? BMI達25屬肥胖 減肥醫學瘦身新招知多啲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等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3以上屬超重,25以上為肥胖,世衛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要踢走肥胖,控制飲食與恒常運動很重要;但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有時並非單靠兩者就可達到持續減重的效果。不少因素並非患者能夠控制,當中「生存機制」尤其關鍵。他解釋,節食和運動令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增加,體重開始下降時,身體為了避免偏離「平衡」,會觸發生存機制,體內「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飢餓感,抑壓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減少,「慢慢食多了都不自覺,令體重反彈」。 亦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及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後,瘦素會下降、飢餓素上升,令肥胖人士更難減肥。一連串身體機制提升了減肥難度,患者或需尋求藥物或手術幫助。 用藥刺激飽肚信號 需飲食運動配合 BMI逾27.5可考慮藥物或其他治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輕微肥胖(BMI<27.5)大多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可從生活方面調節,「但當BMI很高,甚至已出現肥胖併發症,要盡快用更有效方法減磅,否則(患者)很難開始做運動,無法運動又不能減磅,變相惡性循環,就要用藥衝破障礙」。 「下丘腦主宰身體很多基本功能,包括體重、能量管理等,當中有飽肚信號和飢餓信號,若荷爾蒙如飢餓素刺激飢餓信號,就會感到肚餓,而腸泌素GLP-1、瘦素、POMC等就會使人感覺飽肚。治療肥胖,就要刺激飽肚信號,並阻擋飢餓信號。」袁美欣指現時香港已註冊可用作肥胖症治療的藥物有4種,包括芬特明(phentermine)、納曲酮(naltrexone)/安非他酮(bupropion)、奧利司他(orlistat)及利拉魯肽(liraglutide),會根據患者情况而選擇。 「對於嗜甜患者,安非他酮與納曲酮的組合可能較有幫助。」袁美欣解釋,這兩種藥本身各自用作戒煙戒酒,用在減肥上可降低對甜食的渴望。藥物今年初才獲准在港使用,是最新用於治療肥胖症的藥物。兩者都針對可令胃口減弱的神經元POMC,安非他酮還可刺激多巴胺,更快增加滿足感,減少從食物獲取滿足感的需要;副作用有口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便秘等,不適用於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人士,以及情緒病、心臟病患者。 糖尿專用新藥 減磅中位數達17% 一般減肥藥物的減磅中位數為原本體重7%至10%,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批二型糖尿病藥物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用於肥胖症治療,其減磅中位數可達17%,「是目前成效最顯著的藥物」!但袁美欣補充,現時本港僅可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身上。 司美格魯肽是利拉魯肽的進階版,病人從每日注射一針,變成每周一針。兩者都能模仿GLP-1,抑制食慾,「食物去到迴腸,腸道會分泌GLP-1,通知身體已有足夠食物在腸胃,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就會產生飽肚感,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減慢腸胃蠕動,增加飽腹感」。不過藥物導致腸胃活動減慢,可能會帶來飽滯感、作嘔作悶、便秘或肚瀉等副作用。 治療肥胖症,還可使用歷史悠久的芬特明,可促進代謝、抑制食慾;以及俗稱排油丸的奧利司他,阻擋腸道吸收油分。 袁美欣強調治療成功並不單靠藥物,曾有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體重大減40磅,但亦有個案因為副作用,用藥效果不理想,「很多人誤以為,醫生開藥吃完就會瘦,其實真正要醫好肥胖症,需要多方面配合,病人要付出努力,調節飲食與運動」。 縫胃限食量 毋須切胃可還原 中大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黃健鴻指,根據國際肥胖外科聯合會亞太分會(IFSO-APC)及第二屆糖尿病外科手術峰會的指引,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之亞洲人為: 1.BMI>35 2.BMI>30及患有嚴重肥胖相關疾病(如代謝綜合症、睡眠窒息、脂肪性肝炎等) 3.BMI達27.5,經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醫生會為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做評估,排除風險因素,判定是否適宜做手術。「這50、60年來有10多種減重手術,最普遍是縮胃和胃繞道手術。」黃健鴻指,其中縮胃手術佔全港減重手術約八成,「因為手術原理較簡單,純粹將胃容量縮小,限制進食量,但不影響維他命、礦物質等吸收」。手術透過腹腔鏡割走胃大彎,胃部剩下10%至20%容量,令患者進食小量食物後便有飽足感,同時減少胃部分泌「飢餓素」,降低肚餓感覺。手術後起初2年可減去多餘體重約六至七成,但約5年後胃部可能慢慢脹大,或當飲食習慣改變,體重可能回彈。另外,小部分病人術後有胃酸倒流,需長期服降胃酸藥控制。 必須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 至於2017年才引入香港的內鏡縫胃術療程,是現時最新的內窺鏡減重手術,適合BMI超過27.5人士。黃健鴻表示,做法是以最新內窺鏡縫合裝置,經口腔進入胃內,將部分胃體摺疊縫合,從袋狀變成管狀(見右圖),限制食量。過程要全身麻醉,但毋須切除胃部,也可以還原。不過,縫合線可能刺穿胃或周圍器官,引致出血或穿孔風險;治療後患者不能接受正常胃黏膜檢查,不適合需要定期檢查胃的患者(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危者),而且「減重速度稍慢」。 黃健鴻強調,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患者要了解手術風險和對術後飲食改變有心理準備,「我們有句金句:『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如果術後吃太多或不仔細咀嚼,容易「頂住」和引致嘔吐;同時要改變生活習慣,否則減重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有些個案縮胃後只減了10公斤」。 知多啲:新一代減肥胃水球 容易吞自動排出 胃水球治療肥胖症,在港已應用了10多年,近年有新一代胃水球,置入和取出都更方便。 胃水球佔據胃部約一半容量,可減少食量。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指出,舊式胃水球需以內窺鏡置入和取出,而2019年引入香港的新式胃水球,患者只需吞服一粒像指頭大小的膠囊,再通過接連膠囊的幼管注入生理鹽水來充滿胃水球。約4個月後,胃水球閥門自動打開,排出液體,膠囊亦隨之自然排出體外。 「它不是永久治療方式,而是一個踏腳石。」黃健鴻表示,療程平均可減去約10%至15%體重,但當水球排出身體後,體重有回升可能,「我們稱(治療期間)為『蜜月期』,讓體重去到一個較低水平,趁機多做運動、控制飲食」,之後要「靠自己」維持運動和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 胃水球適合BMI 27.5以上,沒有胃潰瘍、裂孔疝氣等胃病及未曾接受胃部手術人士使用。另外,也可作為BMI超過50的人做減重或其他手術前的減重治療,降低麻醉風險。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膝痛】跑步姿勢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扁平足致膝關節內旋?正確跑姿話你知 (姿錯能改)

【明報專訊】天氣雖然炎熱,但隨着防疫措施放寬,好動的朋友已漸漸恢復日常運動。跑步是最方便的運動,無論身處何方,只要穿上跑鞋及輕便裝備,就可以成行。然而,不少人練習跑步一段時間後,便因為膝痛而暫停,痛症原因多是跑步姿勢不當及肌肉不平衡。 跑姿不當3原因 肌肉不平衡 大腿向內旋 X形腳致膝痛 如果落地腳的膝關節內旋,會導致關節外側壓力加重(俗稱X形腳),容易引起跑步膝頭痛。跑姿不當的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髖關節內的股外旋肌力不足,導致整個大腿向內旋。腳落地時膝部內塌,拉開膝內側韌帶及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圖)。 2.扁平足導致膝關節內旋。扁平足的足弓高度不足,令足底承受過大壓力,足底筋膜缺乏彈性與伸縮,延伸到膝部令內側韌帶過分伸展,加重半月軟骨的壓力。 3.四頭肌及股肌肉力量不足或不配合,引起髂脛束綜合徵(即大腿外側一條筋膜,把髕骨外旋及拉緊)。每次用力伸直膝關節時,即腳着地受力時及向後用力蹬直時,都會引起痛楚。 正確的跑步姿勢很重要,落地腳的膝蓋要對正第二及第三腳趾,膝蓋亦不能超過腳趾(見右圖)。另外,一對好的跑鞋要支撐腳板足弓,維持雙足落地時的姿勢,減輕跑步膝蓋痛。 練肌力改善跑姿 要改善跑姿,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鍛煉股外旋肌,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以及加強足底的支撐力。以下動作每組8至10次,做3至4組。 訓練股外旋肌 1.側身躺地,雙腳曲起,把練力帶圍在雙膝上(圖A) 2.向上的腳打開外旋,維持10秒,然後返回原位(圖B) 註:如可以找同伴或對鏡練習,留意腳形及姿勢,效果更佳 增強四頭肌、股巨肌力及足底支撐力 1.背靠牆,雙腳打開至肩寬 2.慢慢坐下,雙腳同時向前移,直至腳趾在膝蓋前方,膝關節呈90°,維持10秒(圖C) 3.身體向前,蹬起腳尖身體向上並維持10秒(圖D) 對跑姿有疑問,應諮詢跑步教練。如出現膝關節痛,要盡快尋求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協助,及早治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物理治療師) 示範:任穎斐(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 復康助理) Read more

【帶氧運動】腹式呼吸2個步驟 3吸2呼跑步法 提升心肺功能(姿錯能改)

【明報專訊】學習腹式深呼吸,肩胛打開,橫膈膜向下,令肺部容量增加,有效的帶氧呼吸,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有效運動。運動可分為帶氧和無氧運動。帶氧運動是指在氧氣充分供應情况下的運動訓練,例如踏單車、慢跑、游泳、瑜伽、有氧舞蹈、快走、散步等;這些運動可以維持肺部健康、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心肺耐力,令人不容易感到疲倦,工作或生活亦能增加活力。帶氧運動 護骨減慢衰老-帶氧運動的功用包括:‧加強心肺功能,保護心血管,防止血管硬化 Read more

【減肥方法】分辨真假肚腩 了解成因、健康警號 肥瘦先天或後天影響?節食斷食易反彈?運動消脂成效話你知

【明報專訊】原來肚腩有真假,想收身減肥大計事半功倍,先得看清楚你的肚腩,是因為飲食過度脂肪積聚形成的中央肥胖真肚腩,還是姿勢不良、內科疾病、產後肌肉鬆弛引致的假肚腩。真假肚腩,對策大不同。那麼肥瘦是先天或是後天影響呢?有家庭醫生引述研究指出,「先天肥」方面,一個人的體重,有30%至50%受基因影響,所以整體來說,後天因素影響稍微多些。至於「後天肥」,主因有兩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導致體內攝取的熱量較消耗為多,人也自然易胖。應如何收身減肥呢?五花八門的運動消脂增肌方法,如何做才見成效?節食斷食又會否容易反彈呢?專家逐一解構。 Read more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不少人平日做運動時,都有可能經歷過抽筋。其實抽筋即是肌肉發生痙攣,常見發生在下肢肌肉。一般而言,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而事前做足適當的熱身及運動後拉筋,以及選用合適的裝備,都有助減低運動時抽筋的機會。然而,如果發現同一部位反覆出現抽筋情况,則有機會並非單純涉及肌肉問題,宜盡快求醫檢查。一旦運動期間抽筋應如何處理呢?物理治療師教你3大應急方法。 Read more

腰背痛調查:逾4成人一年內曾出現腰痛 兩類腰痛:特定性由疾病引致 慢性腰痛疼痛持續3個月(附強腰簡易運動3招)

【明報專訊】腰痛,很多人都曾經歷。根據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於2012年有關腰背痛調查數字顯示,香港約有57%人一生最少有一次腰痛,另有42%人一年內曾出現腰痛,約10%工作病假是因腰痛引起,可見腰痛在香港是多麼普遍。腰部由腰椎支撐,並有韌帶及肌肉提供額外支持,而腰椎間有軟墊般的椎間盤,作減震、緩衝,亦有神經線經腰椎延伸到腹股及雙腿。當上述提及的腰部組織受損,便有可能導致腰痛,值得一提是,腰痛與組織受損的關係亦非必然。 Read more

【衰老徵狀】5個問題評估是否步入衰老期 物理治療師教你動一動 防未老先衰(運動處方)

【明報專訊】未老先衰,你有嗎?「衰老」這詞是否只是形容老人呢?衰老泛指身體各方面的健康及功能上衰退,年紀愈大,衰老情况愈明顯。究竟衰老徵狀包括什麼呢?你步入衰老期未?衰老徵狀:衰弱、反應緩慢、活力減退、減少活動、體重自然下降-衰老徵狀包括整體衰弱、反應緩慢、活力減退、減少活動,甚至體重自然下降等。 Read more

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膝關節疼痛問題困擾不少長者及運動愛好者,其中退化性膝關節炎是構成膝痛常見原因。膝蓋底部軟骨充當類似軟墊的角色,讓日常活動時膝關節不至於直接「骨磨骨」。隨年紀增長,身體製造軟骨的速度比磨損的速度慢,久而久之膝關節軟骨會減少,如果軟骨已磨損,吸震能力減弱,當蹲下或上落樓梯時,膝蓋關節需要承受額外壓力,使大腿骨及髕骨直接受壓和摩擦,引起疼痛。 Read more

新冠疫情下老中幼留家抗疫少運動? 物理治療師教你4個簡易運動 強肌肉、心肺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反覆,過去一年不少人都要留家抗疫,長者的社交活動減少了,部分上班族要在家工作,學童要留在家中網上學習……外出及戶外運動的時間自然大減。養和醫院一級物理治療師吳妙枝指出,疫情影響下,不論老中幼都要增加運動量。如何從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增加運動量呢?做運動時又有什麼要注意呢?進行哪些簡易運動都可以強肌肉、心肺功能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