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明報專訊】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髮型師,昨(15日)偕友人在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突身體不適,由越野單車倒下暈倒不省人事,送院後不治。據了解,死者有5年高血壓病歷,平時自行於藥房配藥。急症科專科醫生稱,高血壓病人適量運動並無問題,但要注意運動期間如感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並要定時覆診,不應自行配藥。有學者亦指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醫生籲高血壓患者運動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 應立即停止運動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高血壓病人應保持適量運動,踩單車並無問題。病人平時應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需要應配合藥物輔助。蕭建議病人定時覆診,自行配藥並不理想,因隨年齡增長、身體情况轉變,醫生或會安排調整劑量或轉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高血壓人士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醫生籲定時覆診 勿自行配藥 蕭稱,運動期間如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若過一段時間仍未回復正常,應盡快求診。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雷雄德建議高血壓病人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免強度過高 雷表示,踩單車速度、路段坡度對運動强度有影響,難以一概而論,通常建議高血壓病人中等强度運動,避免强度過高,以免誘發身體不適。 雷續稱,事主尚算年輕,推論事主可能有其他心臟隱疾,或受天氣、溫度、路段困難程度影響情况。另外,若心臟驟停,及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可增加存活率。 事發於昨早11時許,事主與朋友一行3人於荃錦公路出發,計劃踩越野單車到八鄉河背。據悉平時死者每逢周三都會到大帽山甲龍林徑與友人踩越野單車,事主昨騎行百多米後突感身體不適,喘氣倒地,沒有反應。同行朋友及路過行山客為他人工呼吸及心外壓。事主其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起,送律敦治醫院,其後證實不治。據悉死者家住屯門青磚圍村屋,鄰居稱死者已婚,子女已長大成人。 Read more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明報專訊】世衛建議年滿18歲者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不過,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下稱「女青」)一項有關25至59歲婦女運動習慣及健康意識的調查發現,95%受訪婦女的運動時間不足,未達世衛體能活動量的建議標準。至於不運動的原因主要有4個,其中逾四成受訪者稱因需照顧子女或家人而無暇運動,亦有逾三成表示「懶得運動」。 婦女少運動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標準 不運動4大原因 3.8國際婦女節前夕,本港多個團體昨日發布與婦女相關調查,其中女青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問卷訪問1128名介乎25至59歲的婦女,了解運動習慣。世衛建議年滿18歲者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例如快步行和踏單車,又或至少75分鐘劇烈強度帶氧運動,例如緩步跑和游泳。不過調查發現,分別有96%和95%受訪者未達上述兩項標準。 相關閲讀:【減肥有法】帶氧運動中游水減肥效果顯著?活動熱量消耗計算有法 77%受訪者認為自己體能活動量不足夠。至於不運動原因,包括以下4個: 1. 表示工作忙碌 (56.2%); 2. 表示需照顧子女或家人而無時間 (41.7%); 3. 表示「懶得運動」(34.3%); 4.  表示因缺乏同伴 (26%)。 另外,44%受訪婦女稱有患病,部分是長期病患。 相關閲讀:【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女青:女性兼顧家庭及照顧者身分 倡推政策增彈性上班誘因 女青部門主管(女青運動)阮秀盈表示,女性因應家庭崗位及照顧者身分,往往有強烈責任感先照顧好家人,不自覺忽略自己。她建議可在家庭活動注入運動元素,如相約親友運動兼聯誼,若要長時間在家照顧家人,亦可參與線上健體課程。 阮亦呼籲政府向「家庭友善僱主」提供更多誘因推動婦女健康生活與工作平衡,例如安排彈性上班時間,讓婦女有空間運動。 另外,勞聯婦女事務委員會及勞聯智康協會昨日公布香港託兒服務與婦女就業情况調查結果,調查訪問736名年滿18歲、育有就讀幼稚園或小學子女的婦女,一半是全職家庭主婦,結果發現96%受訪全職家庭主婦因照顧子女無法就業,91%主婦稱若有足夠託兒服務及課餘託管支援,願意投入勞動市場。 Read more

【備戰馬拉松】賽前、中途要補充多少碳水化合物?長跑毋須蛋白粉增肌?5個貼士減受傷風險

【明報專訊】渣打香港馬拉松將於周日(2月12日)舉行,不少跑友疫情後首次復出;或有人已率先「偷步」,出戰世界各地馬拉松。備戰渣馬賽前、比賽當日、中途應做好哪些準備呢?什麼時候要攝取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停戰多時,肌力下降、步速減慢,如何提升運動表現?吃蛋白粉、補充BCAA增肌有用嗎?澳洲體育學院列為A組——可提升運動表現的運動補充品如咖啡因、β-丙氨酸和紅菜頭汁,又應何時開始食用?在健美風潮帶動下,很多健身人士選擇以蛋白粉增肌,跑手也需要嗎?還有物理治療師教4招增肌耐力和5個賽前貼士,以減低受傷風險。 相關文章:【長跑】錯誤跑步姿勢人疲倦 新手易犯的4個錯誤 建立跑步習慣 5種常見長跑訓練方法 備戰馬拉松賽前、中途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水分? 離比賽只剩6天,註冊營養師兼健身教練曾熙建議,與其臨急抱佛腳找「雞精」,不如在比賽前和中途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對提升表現也十分重要,「要為長達幾個小時的運動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相較蛋白質重要」。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來源,比賽前2小時可以吃較多碳水化合物,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2克,如60公斤人士,宜進食60至120克,例如1滿碗飯或2至3片麵包加果醬;同時攝取適量蛋白質和水分,如火腿、低脂芝士、脫脂奶或咖啡。 能量啫喱非人人適合 勿在賽前嘗試新食物 比賽中途,也要為身體不斷加添「燃料」。每1小時應補充30至60克碳水化合物,可考慮能量啫喱或運動飲品。曾熙指,能量啫喱糖分濃度高,或引致部分人腸胃不適,可嘗試醣分漱口法(carb rinsing),把能量啫喱含於口中,漱口5至10秒再吐出,這能刺激口腔內神經感應器(sensory receptor),「欺騙」大腦有食物,從而產生精力充沛的感覺。但此舉並沒有真正補充能量,若運動超過60分鐘,仍是要吃下能量啫喱,因此容易因能量啫喱而腸胃不適的人應及早準備,訓練腸胃適應。 她強調,「比賽前及中途不應吃從未吃過的食物和補充品,一來未必接受該口味,二來不知道腸胃能否受得住」。 比賽日起牀先冲暖水浴 5個貼士減受傷 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強調,長跑應量力而為,「訓練不足的問題通常在比賽中段才浮現,如感到痛楚就不應勉強再跑,就算想完成賽事也應步行至終點,如因跑姿差而造成傷患,得不償失」。他提供以下賽前5個貼士,減低受傷風險: ․賽前1周多拉筋,舒展肌肉、關節 ․在跟開賽時間相若的時間練跑,讓身體習慣氣溫、環境等變化 ․到海外比賽,前1天可以在開賽相若的時間去賽道附近散步,感受氣溫、環境 ․賽前要有充足睡眠;比賽日起牀後,宜先洗個暖水浴,活動身體,關節不會「硬邦邦」 ․提早到達比賽場地,做15分鐘熱身,包括慢跑、伸展和輕量肌肉訓練「喚醒」肌肉及關節 毋須吃蛋白粉 太健碩不利長跑 「增肌對於長跑不是很重要。」曾熙表示,很多長跑好手,例如是肯尼亞跑手Eliud Kipchoge的肌肉量都不多;太健碩反而令身體沉重,跑得辛苦,因此毋須過分補充蛋白質。「健身人士每日每公斤體重需補充1.6至2.2克蛋白質,但長跑者每公斤體重只需補充1至1.6克蛋白質。」適量蛋白質可以防止肌肉流失和促進肌肉復元,一般從食物已可攝取足夠分量,毋須使用蛋白粉。 相關文章:【大隻奶粉】拆解蛋白粉成分、類型 要增肌蛋白質有幾重要 素食者或需服BCAA 蛋白粉以外,聲稱能提升運動表現的BCAA(branched-chain amino acid),也受不少運動愛好者追捧。曾熙指,人體9種必需氨基酸,BCAA是其中3種支鏈氨基酸,即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如已進食足夠優質蛋白質食物,包括肉、魚、蛋、奶及奶製品,已含有9種必需氨基酸,再補充BCAA其實沒有額外效用」,惟未能從食物中吸收足夠蛋白質的人,如素食者,就可能需要服用蛋白質補充品和BCAA。 練習時試食 觀察腸胃反應 由澳洲體育學院(Australian Institute of Sport,AIS)設立的運動補充品分類系統(ABCD Classification System),把運動食品和營養補充品分成A、B、C、D 4個組別。曾熙指出,BCAA列入C組,即科學證據不支持或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能提升運動表現。至於A組的運動食品及補充品,則是有科學實驗證明,在特定情况下使用有助提升運動表現;針對耐力運動,咖啡因、β-丙氨酸(ß-Alanine)和紅菜頭汁都屬A組。 ‧咖啡因能提高神經系統警覺力、減低痛楚和減少用力的感覺,「運動前1小時,可攝取每公斤體重3至6毫克咖啡因,如60公斤就是180毫克,約為1杯double shot咖啡」,亦可選擇加入了咖啡因的能量啫喱(energy gel)。 ‧β-丙氨酸是製造肌肽(carnosine)的重要成分,肌肽可以中和高強度運動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減少疲勞。但要留意,研究指持續補充β-丙氨酸至少4周,才能令肌肉肌肽水平顯著增加。 ‧紅菜頭汁在跑步界愈來愈紅,曾熙指,「紅菜頭汁中的硝酸鹽(nitrate)在體內轉化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能使血管擴張,增加氧氣輸送到肌肉」。從紅菜頭、菠菜等食物中可以吸收硝酸鹽,而紅菜頭運動飲品所含的濃度和穩定程度會較高。雖然有研究指連續使用紅菜頭汁3天就可以獲得功效,但建議先在模擬練習中嘗試。 訓練貼士:4招增肌耐力 免跑姿「走樣」致傷 練跑多時,馬拉松比賽就像是跑手的考試。考試殺到,有「雞精」可速成嗎? 梁澤祺指,長跑是耐力訓練,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同樣重要,「心肺功能可透過跑步訓練,大部分跑友有做;但忽略了肌肉訓練,有如死讀書而欠缺考試技巧」。提升肌耐力有助維持正確跑姿,否則肌肉力量不足,跑姿容易「走樣」,不但容易受傷,速度也下降。長跑者可重點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和膕繩肌,以下4個運動可一次過滿足3個願望!均以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第1至3個運動需換邊再做3組,隔天進行,習慣訓練強度後可慢慢增加次數。「肌肉訓練至少要鍛煉2至3個月才有效果」,梁澤祺提醒,從未做過肌肉訓練者,不應在臨近比賽時才開始訓練,以免肌肉痠痛,又不夠時間恢復,影響表現。 1. 箭步蹲 做法:前後腳站,慢慢屈膝、身體下沉(圖A),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 2. 單腳半蹲 做法:單腳站立,慢慢屈膝、身體下沉(圖B),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股四頭肌、臀大肌、平衡力 貼士:起初可扶住穩定物件幫助平衡 3. 軀幹穩定髖伸展 做法:雙腳跪墊子上,雙手與肩同寬撐地,眼望地下;向上提起一隻腳,膝部維持約90度,收腹(圖C),維持3秒後回到起始姿勢 訓練:膕繩肌、臀部、腰腹核心肌肉 4. 橋式練臀 做法:躺墊子上,屈膝,雙腳與臀部同寬,雙手伸直,手掌朝下;提起臀部,身體與大腿成一直線(圖D),維持3秒後回起始姿勢 訓練:臀部肌肉、跑步推進力 示範:AFTC運動治療師曾燕填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你有拖延症嗎?勤運動、減肥、戒夜睡?專家:實踐健康目標7個建議

【明報專訊】兔年你有什麼新的健康目標?勤做運動、減肥成功、不捱夜建立良好睡眠習慣……一份有關拖延症的研究發現,逾九成人的新年目標到年尾都失敗,原因是大部分人一直拖延開始的日子,是因為意志力不足?專家認為成功不是靠意志力,先要認清背後動力來源,訂定baby steps,才有望打破失敗循環,一起be a better me!要實踐健康目標,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等提供了7個建議,幫助大家新一年坐言起行!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拖延症因意志力不足?運動、減肥、戒夜睡 健康目標難達成? 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人在年初訂立各種計劃,其實是心理學的「新開始效應」(fresh start effect),指很多人習慣在新一年、整歲數(如30歲、40歲)、重要日子等訂立新目標,改掉舊習慣。「新年目標失敗,亦與這個效應有關係。」註冊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黃仲遠(Mills)解釋,透過「新開始效應」訂立目標,容易會變拖延,「一年有太多這些有標誌意義的日子,每月開頭就有一次,令人認為下次開始都可以」。例如想控制飲食,有些人認為享受過元旦新年的「最後大餐」,留待農曆新年再開始也不遲,結果一再拖延。 「新開始效應」 易推遲起步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Timothy Pychyl在其一份拖延症的研究中,引述一項有關實現新年目標的調查,該調查發現僅8%人成功在一年後實現年初訂立的目標,原因是大部分人一直拖延開始的日子;Mills認為「最重要是目標背後的動力,(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何要現在做」,才是成功最重要的元素。 專家教路 實踐健康目標無難度: .目標要具體 有期限 至於如何訂立目標?Mills舉兩個英文字母:S(Specific,具體)和D(Difficult,困難)。目標要夠具體,清楚訂出明確目標。「『減肥成功』是很差的目標,怎樣才算『成功』?磅數?脂肪?還是其他身體部分都要瘦?」目標愈具體愈好,如體重降到幾多,最好有時間框架,幾時開始、幾時結束。最終目標亦要有一定難度,增加成功感,如果整體太容易,也會讓人拖延。 .動力比意志重要 從最小步開始 進入實戰,第一步永遠最難。一般人認為執行目標需要有無比意志力,Mills卻說意志力並非最重要一環。「當認為它最重要,就會很集中鍛煉意志,做不到就會自我感覺很差,從而放棄,實際上逾九成人都會輸給意志力;因此意志力並非最重要,而是實踐目標的動力,有動力就可幫助提升意志力。」 他提醒大家別高估自己的意志力,第一步應訂下baby steps,從最小步開始,「要幾乎毋須意志力都能開始」。如長達一年的目標,首一兩個月的階段目標訂得愈短、愈小愈好。以建立跑步習慣為例,第一步可能只是買裝備,第二步是每周下樓行一個圈,當覺得很容易,原來自己做得到,就會愈來愈熱中,慢慢才增加難度。 .目標公開、視覺化 「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因為有時會忘記、中途會放棄。」他建議將目標視覺化,例如目標是收身,可買一條裙或褲放在經常見到的地方,或者拍照後放在書枱或錢包等,經常提點自己;亦可以將目標告訴身邊人,「目標愈公開,成功機率愈大」,讓更多人幫忙監察、提點。 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還有以下建議,幫助大家新一年實踐目標。 .多做運動 從低強度開始 運動有益健康,年初很多人都雄心壯志說要做運動,最後卻無疾而終。「最大藉口是很忙,其他事情優先,而不投放時間在運動上,其實幾分鐘至十幾分鐘,已夠做運動。」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實務教授、註冊物理治療師曾志聰認為,大家需先認識自己的健康風險,覺得有做運動的必要,才會有動力將運動放在優先次序之上。舉例說,長者年紀大,易有骨質疏鬆、肌肉力量變差、平衡力下降,跌倒後易骨折,需要做負重或改善平衡力的運動;而上班族久坐少郁動,心肺功能下降,行兩層樓梯已氣喘,因而要做帶氧運動改善問題。 了解自己需要,然後選擇合適運動。他建議從低強度開始,以跑步為例,從緩步跑開始,讓身體適應;首幾次目標跑步時間可訂得較短,如每日跑5至10分鐘,持續1星期,如發現自己能夠完成,可增長時間;僅僅完成的話,就維持下去,試多幾個星期再調整。當跑步時間增加後,再提升速度。「剛開始無論運動量、次數、強度都較低,但不要緊,因為這是起點;向前望,慢慢加上去,就會見到健康效果。」他提醒大家毋須心急,「運動帶來的健康效果需要4至6周後才感受到,如果運動後更開心、輕鬆、走路更快,可變成持續的誘因」。 .改正坐姿 校鬧鐘提醒 都市人常以不良姿勢玩手機、使用電腦,長期易致胸椎弧度增加、頭向前傾,造成寒背。曾志聰指,日復日每天好幾小時維持這不良姿勢,會導致頸胸肌肉緊張,頸椎受壓;長遠或導致頸椎病,出現頸痛、手部麻痹。怎樣改善?「建議在辦公室用電腦的人,用手機設鬧鐘,每1、2小時響1次,提醒自己矯正坐姿,或(定時)站起來放鬆肩膀。」 .戒翹腳 認知帶來健康風險 翹二郎腿是常見不良姿勢,曾志聰表示,翹腳久坐可致骨盆後傾,增加椎間盤壓力;翹腳時盆骨歪斜,左右不平衡,令腰椎周圍肌肉受力不平均,出現痛楚。當壞習慣形成後並不容易改,最重要認知到翹腳的風險,每當準備翹腳時,想起所帶來的問題,就會自動放下一隻腳。 .多飲水 加青檸增意欲 很多人忙起來時滴水不沾。註冊營養師潘卓琳指,「水可補充身體因新陳代謝、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對於維持體溫、輸送養分、排走身體廢物都很重要」。我們自小被灌輸一日要飲6至8杯水,潘卓琳指這只是一般指引,每人實際所需水量不同,體重、運動量、氣溫等都有影響。建議以「體重(kg)×30毫升」,計算健康成年人每日所需水分。以50公斤重成年人為例,每日便需要1.5公升水分,如果每杯240毫升計算,即至少需要6.25杯水,或湯、粥等流質食物。 計好自己需要水量後,可以買個大約1公升大水樽,確保自己1日飲到2瓶;「有些人會買有飲管的水樽,隨手拿過水樽就飲,毋須很專注在飲水上」,她續說,亦有人會下載專門提醒飲水的手機應用程式。「如果覺得水沒有味道,可以添加薄荷或水果片如青檸等,提升飲水意欲。」 .不捱夜 睡前半小時避用手機 為爭取me time,不少人即使早早上牀,仍玩手機至凌晨才入睡,影響翌日精神。想戒去捱夜惡習,潘卓琳建議訂立作息時間表,如晚上11時上牀,12時前睡覺;睡前30分鐘做些較靜態活動,如冥想、閱讀,並避免接觸熒幕,「可在睡前半小時將手機設定為『睡眠模式』,讓提示信息不再彈出」。睡前2小時可吃一些幫助入眠和改善睡眠質素的食物,如含豐富鎂和鉀的香蕉,可助放鬆肌肉,並含有色胺酸,可產生助眠的褪黑激素;而牛奶、芝士等乳製品同樣含色胺酸,還有蛋白質,可助分泌褪黑激素,提升睡眠質素。 相關文章: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中招後無力行路腳軟 肌肉加速流失?簡易3式家居肌力訓練(運動處方)

【明報專訊】數個研究均指出,感染新冠康復後容易出現或加劇肌肉流失。特別是年長一族在疫情下缺乏運動,染病時食慾不振,以及因病導致超量發炎,均會加速肌肉流失。有長者經常指「坐低起身無力、行路腳軟」,可能是缺乏肌肉及肌力的徵兆。(編者按:以下教你3個家居簡單肌力訓練,緊記做運動要做得正確,不單是隨便走走、隨便動動,還要注意以下事項……) 有研究指出,感染新冠後容易出現或加劇肌肉流失,尤其是年長一族(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面對新冠後遺症:咳嗽氣喘乏力 研究:中醫治療三成可根治 肺功能呢? 感染新冠 康復後感無力肌肉易流失? 許多研究指出,缺乏肌肉或與慢性痛症、癡肥、二型糖尿病、機能下降等問題息息相關。一些長者的腰背痛或膝頭痛,可能是因為臀部肌群乏力,步行時身體姿勢不穩及傾側。而長期姿勢不良會使骨骼處於非理想位置,加速骨骼磨蝕並可引致退化及疼痛。肌肉量下降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會增加跌倒以至骨折風險,對長者及照顧者而言均是一大問題。 簡易3式家居肌力訓練 肌肉受刺激才變大 做運動要做得正確,不單是隨便走走、隨便動動。因為肌肉必須受到足夠刺激,讓其產生微量損傷後自我修復,才能使肌肉變大。長者練肌肉必須做阻力運動,通過肌肉對抗外在阻力的方式,達到鍛煉效果。做的時候須重視離心收縮,即用力後須回到原來姿勢,以及盡量延長肌肉收縮時間以刺激肌肉。 以下3個家居簡單肌力訓練,建議1星期最少做2次(非連續2天),每個動作10次為1組,做3組。 下肢訓練 旨在增加坐下至站立時使用的臀部及大腿肌力,並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腰背痛、膝痛或跌倒風險。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雙手交叉放胸前。身體微微前傾,雙膝保持輕微外八(圖A) 2.利用臀部及下肢用力站直(圖B) 3.邊數3秒邊坐回椅子,動作要慢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或裝有物件的袋子以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相反,若動作太難,可以扶着穩固物品站起。 背肌訓練 旨在強化中及下背部之背肌,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圓肩(即寒背),以及因肩胛骨不穩而可能導致肩周炎。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身體前傾。雙手舉高成Y字(圖C),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2.Y字手向下至手肘與肩膊平排(圖D),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 臀部外展肌肉訓練 旨在強化臀部外展肌肉,減少此肌肉乏力而導致跌倒風險,以及因姿勢錯誤而導致腰背痛或下肢疼痛。 動作: 雙手扶着穩固椅子站立,保持身軀正中及挺直,向側邊提起一邊下肢,定着3秒(圖E),緩慢放回原位,換邊再做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可延長定着時間到5至10秒,下肢亦可緩慢地凌空畫圈,或在雙腳踝上使用阻力帶,增加肌肉刺激 上述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家評估的治療方案,如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相關文章:肌少症|長者體型偏瘦、肌肉量少是正常?慎防肌少症 50歲開始「練大隻」減跌倒風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示範:陳嘉顥(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肥胖、便秘 增尿失禁風險 更年期易患骨質疏鬆症 教你運動3招改善問題

【明報專訊】不少中年婦女受尿失禁及骨質疏鬆困擾。調查發現,香港每3名婦女,便有1人受失禁困擾;而約半數婦女可能在更年期後患上骨質疏鬆症。透過恆常運動,就可以改善上述兩個問題。 相關文章:【尿失禁種類】3類中壓力性失禁最常見 產後或更年期女士正視「理遺」問題 預防有法7個Tips 港每3名婦女1人有失禁 肥胖、便秘增尿失禁風險 調查發現,香港每3名婦女,便有1名受失禁困擾,故強化骨盆底肌肉是有需要的,尤其是孕婦、停經前後女性,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也應該透過會陰肌肉運動,增強盆腔內器官的承托力,以預防尿失禁、器官下垂或其他骨盆底肌無力的情况。 會陰肌肉運動 增盆腔器官承托力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建議,有尿失禁和骨盆腔器官下垂的女士應要訓練骨盆底肌,亦即做骨盆底肌運動或會陰肌運動,又稱凱格爾式運動(Kegel exercise)。 研究顯示七成女性做了錯誤的骨盆底肌運動,以下是正確的骨盆底肌肉訓練: ‧坐下或躺下,保持身體放鬆,然後收緊會陰部肌肉,如忍大小便一樣的感覺,將注意力放在下盆肌肉及往上提,這樣可鍛煉肌肉收縮及放鬆。 ‧開始時吸氣提肛,將會陰肌肉往上提收縮,保持呼吸,維持肌肉收縮5至10秒,然後放鬆3至5秒,不要閉氣,重複8次,每天做3組。 多進食富纖維食物、飲水和運動 改善體重防便秘 當骨盆肌變得強壯時,可在站立姿勢或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正確的會陰肌收縮,配合日常生活如抱嬰兒及提起重物,可減輕或防止徵狀出現。如有疑問,建議向專業物理治療師查詢,以防做錯適得其反。 另外,維持健康的體重十分重要,因為肥胖會增加腹部肌肉壓力。至於便秘,則會令腹部過度用力排便,減弱陰肌力;慢性咳嗽亦會使骨盆肌力變弱。因此,建議選富含纖維的食物,並多喝水,配合運動,有助控制體重、預防便秘。 運動有效防65歲以上跌倒 骨質疏鬆症是指骨質量減少,增加骨折風險。多攝取鈣質、維持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都有助預防。約半數婦女可能在更年期後患上骨質疏鬆症,以致輕微碰撞或摔倒都會造成骨折。研究顯示,透過運動能有效預防65歲以上的人跌倒。 骨骼是活組織,對外來壓力會產生反應,透過運動可強化骨骼,所以運動是維持骨骼健康的最佳方法。骨骼強度和骨質密度取決於年輕時運動量多寡。 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次1小時 (每星期累積最少15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當中部分時間應做有重量負荷的運動,例如跑步、跳舞和球類運動等,持續運動直到老年,可幫助維持骨骼及肌肉的強度與平衡感,並減低跌倒的風險。 預防骨質疏鬆:負重運動/橡筋帶鍛煉 上肢運動 1.坐下,雙手各持橡筋帶兩端(圖A),舉至胸口慢慢拉開(圖B),停5秒 2.站立,固定橡筋帶,雙手各持橡筋帶兩端、輕微屈曲(圖C);雙手慢慢向後拉(圖D),停5秒 鍛煉大腿四頭肌 坐下,橡筋帶綁着雙腳(圖E),其中一腳伸直膝關節(圖F),停5秒,緩緩放下;然後另一隻腳重複動作 注意事項 ‧目標是增加上下肢肌肉力量 ‧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 ‧每天1節,重複動作5至10次 ‧訓練前檢查橡筋帶有否裂口,以免斷開 ‧訓練時,橡筋帶應在腳上綑綁最少一圈 ‧訓練後,橡筋帶用乾布清潔,收藏於陰涼處便可,切勿用水清洗及儲存於高溫環境,以免加速其損耗 相關文章:【骨折】骨質疏鬆無聲無息!切勿忽視腰痛臀部疼痛 補鈣30歲前已要開始?(附營養師飲食建議) 文:梁慧貞(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婦女健康專研組主席、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美食當前易增磅、消化不良?糖尿、腎病、腸道敏感人士要吃得開懷?附飲食提案+運動急救有法

聖誕、元旦、除夕、農曆新年接踵而至,叫人心情興奮又期待。佳節當前,難免聚餐頻頻,狂歡過後出現消化不良、胃脹、便秘等腸胃狀况怎麼辦?糖尿病、腸道敏感、腎病人士又有什麼方法吃得開心又放心呢?要記住,暴飲暴食不單止令體重直線上升,更有機會導致三高、脂肪肝等問題;立即向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專家了解節日飲食宜忌、狂歡過後運動「急救術」等,讓大家吃得健康也開懷! 大時大節少不免跟家人朋友聚餐慶祝,歡度佳節的同時要避免暴飲暴食,以免節後出現消化不良、胃脹、便秘等腸胃問題。(網上圖片) 節日飲食宜忌 糖尿病患者要懂得「揀飲擇食」 【有片】點揀健康朱古力、糖果? 想送禮?甜蜜蜜的朱古力、糖果是不少人的熱選。不過,在選擇這些甜食時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呢?營養師教路,拆解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和進食分量都要得宜,即睇點揀朱古力、糖果,可以食得「有營啲」! 【糖尿飲食】節日美食當前要戒口兼控制血糖?營養師:糖尿病人「識飲識食」食得開心又放心(有片) 節日一個接一個,聚餐亦一個接一個。平日飲食要戒口的糖尿病人,怎樣在節日當前吃得盡興呢?有醫生就甜品、生果、酒類等分享「識飲識食」建議,營養師還提供多項糖尿飲食貼士,既可有效控制血糖,也可以在大時大節享用美食。 【糖尿飲食】不想血糖飇升?糖尿病人為三餐計計數 節日美食吃得開懷(有片)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揀飲擇食已是日常生活的指定動作。對糖尿病已有多年研究經驗的營養師指,計算食物分量十分重要,尤其是面對大量美食,更加要不忘「計數」,即使外出用餐,亦能做到盡興又安心!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正所謂「冬大過年」,即使疫情下仍有不少人選擇參茸海味作為冬至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但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烹調時要留意什麼呢? 新年油器食得精 煎堆切半唔爆表 今年1月已是農曆新年,想起傳統的煎堆、油角、芋蝦、笑口棗等新年小食便教人期待不已!營養師盤點6種傳統油器的熱量,究竟哪種最邪惡?哪種最「抵食」?自家製又會否健康一點? 【有片】營養標籤要識睇 健康有禮—餅乾、麵食有選擇 很多人都會選購餅乾、麵食等禮品送給親朋,不過在揀選餅乾和麵食時,原來單是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已經大有學問。尤其要送禮給長輩或患有「三高」等人士,怎樣才能夠送禮兼送上健康呢? 【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近年流行各種不同的減肥方法,例如斷食、生酮飲食法等,近年亦興起以蔬菜代替碳水化合物的「仿飯減肥法」,透過進食外觀與白飯相似的蔬菜,減少熱量和澱粉質的攝取。「仿飯」是什麼?營養師提醒,進行「仿飯減肥法」除了要注意以下3點外,也非人人適合,尤其是腸道敏感、腎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多加留意…… 經常外出用膳 易墮 5 個飲食陷阱 營養師教你飲食小改變 由內「營」到外(內附3日健康餐單) 節日假期接連外出用膳,容易墮入 5 個飲食陷阱,包括鹽分攝取過多、飲水少及蔬果量不足、多飲高糖飲料例如含糖咖啡、檸茶及珍珠奶茶等、經常吃煎炸食物,以及食無定時等,對身體內外健康都會構成不良影響。不妨參考營養師提供的健康餐單,把握在家的時間,吃得更清淡健康。 節日過後「急救」腸胃!免受消化不良、胃脹等困擾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醫生表示,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用含咖啡因或有氣飲品,又或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聚餐吃得太豐富導致消化不良?醫生整理出以下5大建議,於節日前後提醒大家。 【消化不良】胃氣脹、胃痛、胃酸倒流 氣滯皆因暴飲暴食、思慮過度?中醫教改善脾胃氣滯 本身脾胃不佳的人士,聚餐時要多加留意食物的選擇,少吃肥膩、多油、太甜的滋膩食物,以免妨礙消化。同時建議採取「少食多餐」的模式,避免一次過進食大量食物,更不應暴飲暴食。用餐時要要細嚼慢嚥,不要吃得太急,或一邊進食一邊喝湯水、不停講話等,否則除了容易吞進過多空氣外,如果食物未充分嚼碎便進入胃部,便會增加胃腸負擔。 【便秘】3個簡易運動天天做 踢走便秘 排便暢順 無論是節日聚會,抑或盆菜、自助餐等大多「少菜多肉」,攝取過多動物脂肪而纖維太少;加上期間飲水量不足,或會導致大便較硬而難以排出。其實只要天天做一些簡易小運動,已有助促進腸道蠕動及強化肌肉力量,再配合攝取足夠的纖維和水份等飲食習慣,便可大大改善便秘問題。物理治療師示範了以下3個對紓緩便秘有一定效果的簡易運動,以供大家參考。 運動減重 怎樣做最有效? 【肥胖系列】減肥運動要訣 避免體重反彈 假期太放肆,過後就要下定決心瘦身了!減肥不能單靠控制飲食,還要配合運動,才可提升減肥效果,且避免體重反彈。有效的減肥運動必須包括帶氧運動、肌肉訓練及伸展運動,運動時間的長短及強度亦要達一定水平,才能見效。物理治療師張子偉解釋,跑步、游泳及踏單車都是理想的帶氧運動。那麼,初開始運動,應保持哪種時間長度及運動強度呢?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日本和台灣流行超慢跑,跟着節拍以「慢」取勝,被稱為神奇瘦身跑法!另一邊廂,在香港的運動場上,快跑力有不逮,跑得慢又擔心被人笑「龜速」,究竟要點跑,燒脂才最明顯? 【減肥有法】帶氧運動中游水減肥效果顯著?活動熱量消耗計算有法 專家指出,相比其他帶氧運動,游水減肥效果更顯著,能同時鍛煉肌肉和心肺。哪一種泳式減肥最有效?冬泳會否消耗更多熱量? Read more

高脂、高熱量零食長者無得食?營養師: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明報專訊】煎炸食物、西多士、酥皮蛋撻、雪糕、炸蝦片、忌廉蛋糕、朱古力……這些高熱量、高糖、高鈉、高脂零食,被視為naughty food,美味但未必健康,吃了會令人產生罪惡感。面對naughty food,健壯人士要少吃,長者更是禁忌?註冊營養師表示,營養學上沒有naughty food,但有sometimes food,顧名思義,即是「偶爾吃就好的食物」!何况,長者在平衡健康及享受生活,以及飲食均衡多元化的原則下,偶爾「頑皮」一下也無妨。有哪些是健康小食?哪些是偶爾可嘗的sometimes food呢? 長者忌高脂、高熱量零食?營養師建議偶爾可嘗sometimes food 「在飲食均衡多元化的原則下,偶爾品嘗喜歡的食物,只要分量適當,其實沒有大問題。」註冊營養師潘卓琳表示,營養學上沒有naughty food,但有sometimes food,顧名思義,即是「偶爾吃就好的食物」,通常是一些高熱量、高糖、高鈉及高脂肪的加工食物,例如雪糕、西多士、菠蘿包、雞尾包、酥皮蛋撻、涼果、煎炸食物、含糖飲料、糖果及朱古力等,吃過量容易令體重上升,增加慢性疾病風險,所以應該控制分量及進食次數。 naughty food建議每星期不多於2次 註冊營養師曾熙說:「在平衡健康及享受生活下,偶爾吃一次也無妨。」在飲食均衡多元化原則下,按照個人體質及健康狀况,偶爾「頑皮」一下問題不大,但建議「每星期不能吃多於1至2次」。 潘卓琳補充,患有營養不良的長者,若能夠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高熱量及營養素豐富的食物作為小食,對健康有益;但患高血壓的長者,不建議經常吃高鈉食物;患有糖尿病的長者不應一時之間吃大量高糖分及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至於體重過高或患有肥胖症,則不建議經常吃高熱量小食。 「頑皮」後多做運動 建議舉水樽、舉沙包 吃了naughty food,毋須有罪惡感。吃過雪糕或糖水後,不妨考慮散步回家,多做運動。身兼健身教練的註冊營養師曾熙稱,長者需要做帶氧運動及重量訓練,「在公園散步是帶氧運動」,亦可考慮室內單車機或踏步機,有些公園內亦有單車機設施;重量訓練目的為強化肌肉,在家中舉水樽、舉沙包已能夠訓練。大家不妨參考衛生署建議的長者家中肌肉鍛煉運動: 舉水樽:坐在椅上,右手拿着載有約500毫升水的膠樽,向上舉高至手肘伸直,然後慢慢放下。左右手各做10次為1組,每次做2至3組 舉沙包:坐在椅上,近足踝位置綁上半磅至2磅重沙包,然後慢慢提腳,盡量向前伸直,腳掌略向上屈,再慢慢放下。左右腳各做10次為1組,每次做2至3組。 潘卓琳建議sometimes food 【明報專訊】●芝麻糊(每次大半碗) 益處:含豐富礦物質包括鈣、鋅、銅、鐵 注意:1碗熱量不低於280kcal,一般店舖製作芝麻糊時會加糖,攝取過量糖會增加肥胖風險 核桃糊(每次半碗) 益處:含健康油脂,豐富維他命E、B6及礦物質,有抗氧化及補腦功效 注意:1碗熱量約400kcal,相等於1.5碗飯,脂肪和熱量都很高 燉蛋/燉奶(1碗) 益處:含蛋白質、維他命B12有助身體製造紅血球;牛奶含豐富鈣質,幫助維持骨骼及牙齒健康 注意:添加糖 (以上甜品若自行製作,可控制添加糖分量更有益) 牛肉乾(建議1至1.5安士) 益處:含豐富鐵質、鋅及蛋白質,可慢慢咀嚼品嘗 注意:脂肪、鈉及糖含量較高 曾熙建議健康小食 .水果如車厘茄 .每天2至3粒合桃、夏威夷果仁 .每天7至8粒腰果 .高鈣牛奶 .高鈣、低糖或無添加糖的豆漿 .梳打餅、瑪利餅、克力架 .低脂、低糖乳酪 堅果有益 含不飽和脂肪 【明報專訊】堅果口感香脆,是不少長者喜愛的零食。曾熙稱「1粒堅果可以當係1粒油」,雖然高熱量,但所含的油是健康的多元不飽和脂肪,對身體有益。 潘卓琳表示, 堅果一般含豐富蛋白質,維他命(尤其B、E)及礦物質,同時含有健康油脂和膳食纖維,有助改善血脂水平,而堅果屬於肉、魚、蛋及代替品,40克乾焗原味果仁可取代1両肉,一般長者每天需要5至6両肉、魚或蛋;而身體偏瘦弱或體重過輕的長者,缺乏肌肉,堅果有助同時提供熱量和蛋白質。她提醒,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等長者,若長期進食高鹽分的食物會導致血壓上升,建議無添加糖或鹽的堅果;另外,堅果不適合失去部分/全部牙齒、咀嚼及吞嚥困難的長者。 堅果營養比較 巴西果仁:含豐富硒,可提升免疫力 杏仁:含豐富維他命E,有抗氧化能力,減少對細胞的傷害 花生:含豐富蛋白質,助減少肌肉流失 核桃:含豐富Omega 3,有助改善血脂水平及心血管健康 開心果:含豐富鉀質,有助降血壓 吃瘦肉去皮家禽 攝取蛋白質 【明報專訊】長者一日三餐需注意什麼?註冊營養師潘卓琳稱,首要注意均衡飲食,一份正餐應該包括: ‧主食類(如米飯、麵) ‧肉、魚、蛋及代替品 ‧蔬菜類 ‧適量健康脂肪 ‧餐與餐中間可以加添水果及奶製品 第二是注意蛋白質攝取量,對長者保存肌肉及維持健康尤其重要。建議選擇瘦肉、去皮家禽類、海鮮魚肉類、乾豆;少吃集肥膏或帶皮的肉類如腩肉、肥牛、雞翼等。 潘卓琳又稱,不少長者胃口差、食慾不振,導致營養攝取不足,建議準備色香味俱全的餸菜來增進食慾;食物選擇亦要多元化,有助改善胃口。另外,水分對健康十分關鍵,建議每天喝6杯以上的流質,包括清水、湯水、清茶、幫助腸道蠕動,避免便秘。 文:王木音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明報專訊】跑步,究竟快跑還是慢跑好?專家指出,跑步速度愈快,不代表減肥效果愈好,熱量消耗多少需要考慮運動持續時間、體重等因素。再者,快跑容易跌倒受傷,加上大步幅會增加膝關節負荷。慢跑一般步幅較小,可減輕膝關節受力。日本和台灣流行超慢跑,跟着節拍以「慢」取勝,被稱為神奇瘦身跑法!「超慢跑」要注意4個原則,並可在音樂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下載「節拍器」來輔助,設定步頻為每分鐘180步。若想增加超慢跑難度及加強減肥效果,物理治療師建議,將超慢跑結合HIIT訓練,不妨參考以下5組動作。惟HIIT對心臟負荷比較大,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跑步4原則 運動場上,快跑力有不逮,跑得慢又擔心被人笑「龜速」。不論什麼跑速,跑步都能提升心肺功能,而且有助心臟健康,甚至延年益壽,有利整體健康。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與不跑步的人相比,即使跑得很慢或偶爾跑步,有跑步的人往往多活3年。當然,跑步並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但可使預期壽命增加上限約3年。該研究顯示,「跑步」與「長壽效益」的比率約為1:7,這意味跑步1小時可額外延長7小時壽命。 跑步1小時延壽7小時 可跟上節拍超慢跑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及副系主任雷雄德指出,世衛建議成年人每星期至少做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果按照此標準持續鍛煉,推算跑步1小時可延長壽命約7小時,「1賠7都不錯啊」! 跑步對身體有益,但具體到底要跑多快?雷雄德強調,快跑和慢跑沒有優劣之分,兩者可在每星期的訓練中輪流交替。惟要留意的是,快跑容易跌倒受傷。為提高跑步速度,跑者通常踏出較大步幅。大步幅要承受較大的着地衝擊,增加膝關節負荷。慢跑一般步幅較小,可減輕膝關節受力,從而降低受傷風險。此外,高強度快跑者容易感到疲勞,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快速奔跑。相反,中低強度的慢跑較不容易產生疲勞感,跑者能更長時間持續運動,相對「襟跑」。 日本、台灣興起以非常慢的速度跑步,這種超慢跑被稱為神奇瘦身跑法。「超慢跑」源自日本,可在音樂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下載「節拍器」來輔助,設定步頻為每分鐘180步,跑步時盡量跟上節奏,作「節拍超慢跑」。 超慢跑的4個原則: .前腳掌先落地,再後腳跟觸地 .跑步時膝蓋微彎曲 .腳步放輕,輕力着地 .步伐小而快,步頻以每分鐘180步的速度為目標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依年紀、身體調運動強度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超慢跑動作相對溫和,對膝關節和足踝負荷較低。以運動量衡量,「超慢跑」適合大部分人士。惟不同年紀和身體狀况對心臟負荷有所不同,應調整運動強度。在計算運動量水平時,以最大心跳率計算最為準確。 訓練心跳範圍 健康人士: *最大心跳率×60%至80% 長者或心血管病患者: **儲備心跳率×50%至70% 註:* 最大心跳率=220-年齡 **儲備心跳率= 最大心跳率-靜止心跳率 超慢跑輕鬆簡單,男女老幼可以邊看電視邊原地慢跑。如果嫌原地超慢跑單調乏味,不妨試試「改良版超慢跑」。雷雄德建議,前後左右踏步不但增加趣味,同時可分散足部壓力,降低勞損風險。他提醒,在家超慢跑時穿上運動鞋,更能減低受傷風險。 最少持續20分鐘 燒脂才明顯 一般人都會認為,運動愈激烈,減肥效果愈好,而放慢速度跑步往往令人覺得不似運動,無助減肥。其實快跑和慢跑同樣有減肥的效果,兩者透過不同機制燃燒脂肪。雷雄德解釋,透過高強度運動如快跑(最大心率約維持在85%以上),身體會啟動「後燃效應 」(after-burn effect)燒脂機制,由於運動後身體需要大量能量恢復,以提升新陳代謝減輕疲勞,身體會動用脂肪作為能量,因此在運動後繼續燃燒脂肪。 當持續做中低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約維持在60%至70%)如慢跑,身體透過β-氧化作用(β-Oxidation)燃燒多餘脂肪。要經由β-氧化作用達到燃脂效果,需要同時符合運動的持續時間和中低強度運動的兩個條件。由於過程中需要持續提供氧氣,鍛煉時間持續20至30分鐘以上燒脂效果才較明顯。 「在疫情下,在家超慢跑好過你坐梳化!」雷雄德表示,久坐令心肺功能變差,即使疫情下要留在家中,亦應避免久坐不動。歐陽健強調,所有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e)都會燃燒熱量,包括做家務、行樓梯、散步和游泳等,即使做較低強度的體能活動亦勝過久坐不動。 超慢跑消耗熱量有數計 想知道超慢跑消耗多少熱量,可從以下公式計算: 熱量消耗=代謝等值(MET)×運動時間(分鐘)×體重(公斤) / 60 代謝等值(MET,Metabolic Equivalent)是用作形容不同體能活動的強度指標,身體維持於靜止狀態相等於1 MET。以每小時5英里(即約8公里)以下速度「超慢跑」計算,大約換算為6 METs。 例子: 體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連續「超慢跑」30分鐘的熱量消耗 = 6 METs × 30分鐘 × 70公斤 / 60 = 210千卡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居家運動:超慢跑×HIIT 減肥更有效 2019年巴西研究發現,HIIT(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比起持續中等強度運動更有效減少脂肪達28.5%。若想增加超慢跑難度及加強減肥效果,物理治療師歐陽健建議,將超慢跑結合HIIT訓練。惟HIIT對心臟負荷比較大,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完成超慢跑後,可做以下5組HIIT動作。每組動作以30秒為目標,限時內盡力做最多次數。每組動作之間可短暫休息15至30秒,重複3個循環。 波比跳 1.手掌與肩同寬按着地板,雙腳打開比肩寬 2.雙腳向前跳,蹲下 3.向上跳起,雙手舉起過頭 4.蹲下,兩手觸地,雙腳向後蹬直,回到動作1再做 側弓步 1.兩手拇指交疊置於腹/胸前,雙腳打開比肩寬 2.身體重心慢慢向右移,右腳彎曲,髖部向後推成深蹲姿勢,左腳向外伸直 3.右腳推蹬回到開始姿勢,換腳再做 登山跑 1.起始動作如同掌上壓一樣 2.左右腳輪流抬起至胸部 提腿蜷腹 1.躺在地墊上,上身抬起約45度,雙腳離地略微彎曲 2.雙手連同上半身向一邊扭動,換另一個方向再做 分腿蹲 1.站在椅子前約1.5個腳掌的距離 2.一腳向後放在椅子上,身體向下蹲 3.起身,重複再做(下個循環換腳做) 示範:物理治療師歐陽健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冠心病、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本港心臟病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持續上升,根據衛生署數字,去年相關比率達0.089%,為近10年高位,有近6600名心臟病患者辭世。突如其來的「心口痛」、呼吸困難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慢性冠心病未必有明顯徵狀?冠心病和三高又有何關係?心房顫動、心碎症又是什麼?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三號殺手!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立即認清心臟病背後的「元兇」,身體力行齊來護心,專家教你有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方法,減低患上心臟病風險。 心臟病有警號!心口痛、翳悶、呼吸不順須及早求醫 根據衛生署數字,心臟病患者離世個案、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上升,去年有6595名心臟病患者離世,稍增約30人,粗死亡率為0.089%,均為10年新高。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窒息、麻痺等不適感覺。「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大警號,切勿輕視,立即了解胸痛的3大原因! 胸口痛、呼吸困難 冠心病作怪?小心非典型徵狀易延誤治療 急性和慢性冠心病的徵狀大有不同!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急性冠心病患者會突然出現胸口不適,猶如被大石壓着、透不過氣的感覺,休息過後情况並沒有改善,即是心臟病發,需要立即送院救治!至於慢性冠心病則未必有明顯徵狀,直到做運動或壓力等因素增加心臟負荷,供血不足便會令患者出現胸口翳悶及呼吸困難,但稍作休息後其情况會有好轉,醫生提醒大家切勿因為徵狀消失而置之不理…… 【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徵狀?病發前有何先兆?冠心病常見徵狀為心絞痛,當患者做運動、情緒激動時心跳過快,可能感到心口翳悶。多數人在停止運動和休息後,心絞痛便會消失。若有嚴重心肌梗塞,除了有劇烈胸口痛,甚或會感呼吸困難、頭暈、心律不正及血壓急劇下降等徵狀…… 【通波仔/搭橋】冠心病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手術是否需要全身麻醉?患者康復期又有沒有不同?術後患者是否需要一世服藥? 認識心房顫動 心碎症是什麼?嚴重可致中風甚至猝死? 【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房顫動是常見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可以毫無先兆,直至出現中風入院才被發現!無論是預防心房顫動或心房顫動患者要進一步減低中風危機,嚴格的自我管理不可或缺,即看以下必做的5項任務,從日常監測、藥物控制、運動及飲食等做起!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心真的會碎嗎?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護心戒條:減重控三高 恆常運動+健康飲食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恆常運動對保護心臟的好處多不勝數,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來說,應如何踏出第一步?物理治療師建議將運動「滲入」日常生活當中,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量——如上班族可在午膳後騰出時間散步,下班後提前一個站下車步行回家,已是良好的入門運動,還有…… 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對心臟健康而言,中央肥胖的「蘋果身形」比「啤梨身形」的傷害更大?心臟科專科醫生指,2008至2017年的10年間,被診斷患心臟病的人數上升兩成,除了人口老化、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增加及診斷技術進步等因素外,相信肥胖也是原因之一。減肥不能一蹴而就!醫生建議,每星期減輕一磅已是合適的速度……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脂肪大致可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健康減肥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至於反式脂肪…… 心臟復康訓練 可減27%死亡率 八段錦強心肌 家居易做 有研究顯示,心臟復康訓練有助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約20%至27%,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然而在疫情下,很多康復計劃被迫暫停,心臟病人如何鍛煉身體減低復發風險?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由於「超加工食物」含相對較高鹽、糖、油分及其他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有註冊營養師就指出,進食過多「超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病,甚至致癌的風險,建議多選擇新鮮食材,並在選擇加工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盡量選購添加物含量較低的產品。 【三高飲食】燕麥是「三高救星」?即食燕麥粥、飲品、曲奇 添加味道或藏高糖高脂高鈉陷阱(煮得smart) 一直以來有很多研究指出燕麥對維持心臟、腸道健康及體重管理有幫助,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日攝取3克燕麥水溶性纖維(oat beta glucans),配合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有助促進心臟健康。究竟燕麥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可作為「三高救星」? 此外,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公布(9月27日)近月訪問心臟科專科求診或覆診者,發現各有約三成受訪者疫下運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學院院長陳偉光提醒,運動可減低近七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 學院呼籲成年人按世衛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即使疫下不便經常外出,在家可做簡單伸展,避免肥胖和保持心臟健康。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提醒,市民一旦感染新冠,在陽性的兩周內應避免做劇烈運動,如無不適,則可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重症者則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