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腎虛引起3成因 鳴響聲小音調高礙睡眠 易有頭暈眼花 愈勞累愈嚴重

【明報專訊】耳鳴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刺激下,持續自覺耳內或腦內有單一音調在鳴響,影響患者起居生活及精神情緒。腎精虧虛是耳鳴成因之一,亦是常見的都市病,病因與勞累、虛損有關,可通過中藥、針灸、穴位保健、養生調攝、食療等改善。(編者按:這種由腎虛精虧引起的耳鳴,常見的成因有3個: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患者除了有音調高的鳴響聲外,還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等。) 腎虛耳鳴3成因 臨牀特點鳴響聲小音調高 愈勞累愈嚴重 有關耳鳴的中醫理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獻記載;到隋代《諸病源候論》有〈耳鳴候〉一章專述耳鳴,把耳鳴原因分為風邪外襲(外因)、勞傷氣血(內因)等類型,並提出「耳鳴不止,則變成聾」的觀點。到宋代以後的中醫典籍,記載不少治療耳鳴的內服中藥方劑,如《聖濟總錄.耳虛鳴》一節載方13首,並且按照辨證選方,對後世辨治耳鳴有指導意義。 由腎精虧虛引起虛證耳鳴,臨牀特點包括耳鳴聲量較小,音調呈高頻,患者形容耳鳴聲音像蟬鳴,或出現持續「吱吱」聲,初時多不影響聽覺。這種耳鳴發病規律多有晝輕夜重的特性,即在日間充滿各種聲音環境下,患者大多不會察覺耳鳴存在,但在寧靜晚上則很容易感覺耳鳴發作,甚至會妨礙睡眠;而且病情可在勞倦或精神緊張時加重,在得到充分休息或鬆弛後可減輕,提示本病屬於虛損的性質。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持續高頻耳鳴患者 或聴力下降致耳聾 為掩蓋耳鳴聲,以減輕不適或幫助入睡,患者可能需要在夜間開啟收音機或電視,製造小量聲響或白噪音,以免環境過度寧靜。長時間持續出現高頻耳鳴患者,或可伴隨聽力下降,最終引致耳聾。 常見成因:年老、過度勞神、休息不足 年老、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是這種腎虛精虧耳鳴的常見成因。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由於年齡增長,腎氣逐漸不足,腎虛則無法濡養清竅,可引致漸進式耳鳴耳聾。若過度勞神、缺乏休息,不論男女老少皆可導致精血耗損。當腎精不足時,由於陰血虧虛,繼而可引起陰虛內熱,當虛火上炎時,即可出現自覺耳內有聲響刺激的耳鳴徵狀。 或伴隨頭暈眼花煩躁口乾 耳鳴的辨證必須同時考慮全身狀况。因腎精不足而出現耳鳴者,除音量小、音調高的鳴響聲外,可伴隨容易頭暈眼花、健忘、煩躁、口乾、手足心熱、夜睡不寧、舌紅質乾等表現。若陰虛火旺明顯,患者可出現潮熱、盜汗、咽痛、口舌生瘡等。 中藥治療虛證耳鳴,會採用「虛則補之」原則,針對腎虛精虧者會採用滋陰、補腎、填精的治法,常用中藥包括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等,在中藥方劑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補腎育陰。臨牀上當耳鳴持續不止時,可配合使用有重鎮、安神作用的藥物,如龍骨、牡蠣、珍珠母、磁石等,有鎮靜之效。要防治因腎虛精虧而引起的虛證耳鳴,最重要是避免長時間精神疲勞,要保持充足休息。起居生活應張弛有度,如平日工作繁忙壓力大者,在公餘要安排時間鬆弛減壓,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大家亦可藉着調整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態,減少偏執,避免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精神緊張狀態。 「久視傷血」、「久聽傷神」,長時間集中精神伏案工作,看書時間太長,經常盯着電腦或手機屏幕,以及長時間經常戴着耳機聽音樂,長期待在嘈吵環境等,會損耗肝血和腎精,容易引起頭暈、視物昏花、耳鳴、精神委靡。要減少精血耗損,不要做個「機不離手」的「無事忙」,每當專注用眼、用耳達1小時,應該稍事休息5分鐘,給自己靜養的空間。對鋪天蓋地的資訊要有所取捨,以免過度用神造成勞損。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成人最少6小時睡眠 充足睡眠對身體和精神恢復都十分重要,睡眠絕非躲懶、浪費生產力的表現。建議要做好時間分配,成年人每天應最少有6小時睡眠,兒童或青少年則要睡得更多(8至10小時),以使精神充沛、改善記憶和提升專注力。如持續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經常精神不振等,建議需要積極處理。 知多啲:古法「鳴天鼓」 助改善聽力 針灸治療耳鳴,一方面可近部取穴,選用耳朵周圍穴位,如聽宮、耳門、聽會、翳風,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另一方面則可根據辨證選穴,如因操勞過度引致腎精虧虛,可選用有滋陰補腎性能的穴位,如位於腰部的腎俞穴,位於下肢的三陰交穴、太溪穴、湧泉穴等。針灸治療虛證多用有補益功效的運針手法,如小幅度捻轉提插、留針時間較長,或配合溫針、艾灸等,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推拿手法方面,要醫治腎虛精虧引致的耳鳴,可配合以雙手搓暖雙耳來刺激耳朵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古代養生方法「鳴天鼓」。「鳴天鼓」最先記載在道家邱處機的《頤身集》,方法是先以雙手掩耳,手指放於後腦上,然後將食指壓在中指上,接着把食指彈撥到後腦,彈撥時會發出聲響,是謂「鳴天鼓」,可重複彈指動作50至100次,每天做1至2回。透過鳴天鼓的動作,可以祛邪驅風、暢通經絡,有助改善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問題,亦可強本固腎。 知多啲:補腎益精湯水濡養耳竅 日常保健食療方面,針對因腎精虛損而引致的耳鳴,策略以補肝血、益腎精為主,以濡養耳竅,維持其正常功能。針對陰虛精虧的失調,要注意不應過用藥性溫燥的補益藥物,以免傷陰助火。 相關閲讀:世界睡眠日|你睡得好嗎?了解睡眠周期 找出失眠、鼻鼾、夜尿成因 培養助眠生活及飲食習慣 ■淮山杞子核桃瘦肉湯 材料: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麥冬12克、茯神15克、核桃30克、大棗2枚、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益精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乳房疾病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很多人不知道乳房也可以針灸,加速乳房周圍血液循環,令胸部氣血旺盛,乳腺疏通,從而令乳房得到充分營養。臨牀上,針灸乳房可治療乳房疾病。 相關文章:【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腺增生多發於20至40歲女性  乳房腫塊可疼痛至影響睡眠 不少女士受乳房疾病困擾,或對乳房脹痛、硬塊掉以輕心。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這既非炎症又非腫瘤的良性增生,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屬中醫「乳癖」範疇,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腫塊一般大小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高。中醫以針藥結合,標本兼治,臨牀效果不錯。 陳小姐,21歲,雙側乳房脹痛3年餘;今年初情况加重,曾求診西醫,超聲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均有乳腺增生,激素治療後緩解。最近1個月乳房脹痛甚,睡覺時會痛醒。每當生氣激動及經前1周,均感覺脹痛加劇,甚則不能觸摸。經後脹痛稍緩解,但仍脹滿疼痛。她平素易怒,常無故煩躁不安,睡眠欠佳。經期不準,月經量較少,色暗紅。納少不欲食,舌淡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觸診發現患者雙側乳房脹硬,可摸到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質韌結節樣塊,推之移動,壓痛拒按,雙腋下淋巴無異常。根據徵狀,訂立針灸結合中藥治療,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 針灸以乳房為主,配合手足陽明經、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標本兼治。取穴有(雙側):阿是穴(乳腺增生處)、膻中、乳根、屋翳、天溪、期門,配合手部穴位天宗、外關、合谷,足部胃經穴位足三里,肝經穴位三陰交、太衝,隔日針灸1次,每次留針20至30分鐘。 以中醫經絡來說,乳房屬胃經,肝經上達乳頭。因此選穴除了以局部(乳房、乳腺)為主,也配合遠端穴位疏通肝、胃經的經絡,調節全身整體氣血對治療也很重要。 同時針對患者乳房脹痛甚,肝鬱脾虛血瘀的體質,處方7日中藥,每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至經期停藥。每日2次,每次1劑,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使用加味消遙散作為主方,並加香附和海藻等以理氣、散結,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此類疾病由七情內傷引發,尤其是失眠、月經失調及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故問診時應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給予心理疏導,適當消除緊張情緒,提升睡眠質素,有利加強療效。 治療1月餘,陳小姐最初半個月隔日針灸1次,每日服藥;待有明顯改善後,每周至少1次覆診針灸及服中藥。雙側乳房逐漸變柔軟不痛,月經期前後情况也穩定,睡眠胃口都不錯。 每日沐浴後按壓穴位 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每日按摩乳房周邊穴位及肝經、胃經穴位,局部刺激乳腺,增進乳房的氣血循環,促進乳房周邊組織的淋巴循環及全身氣血的調整。用拇指腹按壓針灸穴位,每個穴位深壓揉按30下,每下深壓停留3秒,按壓時會有明顯痠脹感。每天按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飯後半小時較不建議按壓穴道,在沐浴後全身血液循環較好時按壓效果更好。 每人體質及情况不同,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乳房不適,出現腫痛、硬塊,應及早診治。 相關文章:【經期】月經周期不準、流量多少和顏色深淺 反映身體有問題?中西醫:紓緩經痛6招傍身 文:李騫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註冊中醫) Read more

【痛症】手腕受傷尾指疼痛 或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創 了解兩類成因:跌倒創傷、勞損退化(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你試過在手腕受傷後,簡單如扭動門把也感到疼痛嗎?如果疼痛位置在手腕近尾指一側,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TFCC)受傷了。TFCC是位於手腕近尾指一側的軟組織,由軟骨、半月板樣體及多條連接手臂骨及腕骨的韌帶組成。其功能是穩定手腕關節,同時容許前臂骨旋動,讓我們可以扭毛巾及開門把。 Read more

【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Read more

【戒煙方法】中醫針灸戒煙成功率逾三成 減低頭暈、便秘、情緒暴躁等不適(附戒煙熱線)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情下戒煙求助錄得增幅,衛生署控煙酒辦公室高級醫生關思禮表示,近半年戒煙求助上升一倍,戒煙熱線由今年初每月接獲400次求助,升至6月約800次,相信因吸煙者擔憂感染新冠病毒會增加重症風險,以及機構提供居家戒煙服務,增加他們戒煙的意欲。負責博愛醫院中醫針灸戒煙計劃的中醫一級醫師何蕙均表示,疫情下市民需常戴口罩,除口罩吸煙會增受感染風險,提升煙民戒煙意欲,近兩個月中醫戒煙人數亦增兩三成。 Read more

【乳癌】中西醫制定「兵法」 互補抗乳癌(醫徹中西)

【明報專訊】久不久在門診遇到一些乳癌病人,本來可以手術切除根治,但病人選擇另類療法,沒有接受正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發覺腫瘤愈來愈大而且開始潰瘍,甚至伴發淋巴或遠處擴散,影響了根治機會。原來我的觀察在文獻上亦有記載。美國耶魯大學在2018年發表文獻,回顧2003至2014年病人資料庫,有超過190萬病人(包含4種癌症)當中發現有些病人只用另類療法,沒有接受西醫正規治療,死亡率高1倍;而乳癌病人死亡率甚至高4倍。但同時使用西醫治療和另類療法的病人,生存率沒有減低。這樣說明利用另類療法問題不大,但決不可忽略西醫和正規治療。 Read more

前列腺癌丨醫徹中西:中西醫合力 尋最佳治癌方案

近期遇上一名病人,他的擴散前列腺癌頗為頑固,傳統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和化療都沒有太大效用,後來經過腫瘤基因排序,發現腫瘤有一種特別基因,結果用了非傳統治療前列腺癌的免疫療法,再加上電療鞏固療效,病人癌指數下跌,最新的正電子電腦掃描已差不多找不到腫瘤痕迹。 Read more

按穴打針止汗 爽手無尷尬

【明報專訊】考試、測驗,試卷沾濕一大片;面試、見客,不敢跟人握手;約會心儀對象,想牽手又驚嚇怕對方……手汗嚴重,帶來無數尷尬時刻。 想保持雙手乾爽,有何妙法?實行中西醫夾攻,外敷內服,加上針灸、按穴,甚至打針、手術,期望雙手不再濕漉漉。   (Tharakorn@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中醫說:「手掌多汗,與家族遺傳、日常作息飲食、情緒有關。」   熬夜嗜辣 易出手汗 問:從中醫角度,有何原因引致手汗多? 張:主要成因與脾、胃、心有關。《傷寒明理論》記載:「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旁達也。」胃部有熱積聚,而導致手腳出汗。而脾胃虛寒、脾胃運化功能差者,亦會有手足出汗情况。   此外,《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汗為心之液。中醫認為,出汗過多容易耗傷心血及心氣,亦可能是心臟功能異常的其中一個徵狀。惟這不局限於手汗,可指整體出汗。手汗多亦有家族遺傳傾向,如父母其中一方手汗多,子女也較大可能有手汗。撇開遺傳因素,以下幾類人較易出手汗: 1. 經常熬夜,導致陰虛內熱 2. 飲食不節,喜食辛辣、濃味、煎炸等刺激食物;或常飲酒、咖啡、濃茶,致脾胃濕熱,形成濕熱體質 3. 容易緊張,情緒敏感,易怒,導致肝鬱化火   東華三院註冊中醫張淑和(李祖怡攝)   依體質服中藥改善 問:中醫如何治療手汗? 張:可透過針灸治療,亦會因應不同體質處方中藥改善。脾胃濕熱的人常有手腳汗多,夏天尤其嚴重,手心比較濕黏,大便黏溏,可處方藿朴夏苓湯、三仁湯。心脾兩虛者,手和腳汗多,胃口差,面色蒼白,心悸,怕冷,可利用理中丸加烏梅、苓桂朮甘湯。至於心腎陰虛者,不但汗多,手心腳掌較熱、口乾、心煩、睡眠差多夢,可處方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另外,心陽不足的人手腳濕冷,精神緊張時特別多汗,亦容易感到少氣疲乏,可在桂枝湯內加龍牡。   食療化濕清熱 問:有何食物可減少手汗? 張:根據個人體質,日常輔以食療改善。   苡苓扁豆湯 茯苓、苡仁、扁豆有化濕的功效,而淡竹葉、綿茵陳則可清熱。適合脾胃濕熱,汗多伴有大便黏溏、口氣重、小便深色且量少的人。 材料:生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淡竹葉6克,綿茵陳10克,白扁豆15克,瘦肉500克 做法:洗淨材料,加約2公升水煮約1小時   百合山藥二米粥 小米味甘性平,入腎、脾、胃經。根據《本草綱目》記載,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適合心脾兩虛,汗多伴胃口差、睡眠差、大便稀爛的人 材料:鮮百合1個,鮮山藥30克,白米30克,小米15克,紅棗2粒 做法:洗淨材料;紅棗去核;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小塊。1公升水燒開,放入白米及小米煮5分鐘,再放入山藥及紅棗,大火煮5分鐘,轉小火熬至濃稠成粥。最後放入百合,煮約10分鐘即成   黑豆小麥飲 具收斂止汗之效,適合心腎陰虛,汗多,容易伴口乾舌燥、手足心熱的人,只要不是濕熱體質,基本上都適合飲用。如有疑惑,可先請教中醫。 材料:黑豆20克、浮小麥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黑棗4粒 做法:洗淨材料,加1公升水煎煮約40分鐘,可代茶飲用   黑豆(kunchit2512@iStockphoto)   按穴安神減汗 孕婦小心催產 手汗多,閒時可按壓穴位調理身體,每次按至感到「痠麻脹痺」,有助改善情况。張淑和指,「有些人考試緊張,可試試按壓內關,有助放鬆心情,減少出手汗。」但要注意孕婦不適合按壓合谷和三陰交,因這兩穴有催產作用。按壓前應先詢問註冊中醫。 合谷 作用:有助清腸胃熱 位置:拇指和食指指根兩骨相會合之處,即「虎口」 三陰交 作用:健脾益血,調肝補腎,安神,幫助睡眠 位置: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即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內關 作用:寧心安神,穩定神經 位置:前臂掌側(內側),腕橫紋上2寸(中醫以4隻手指併攏的闊度為3寸) 勞宮 作用:清瀉心火,除煩躁 位置:位於手掌心,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的掌中紋處,亦即放鬆握拳時中指端所指處   (明報製圖)   西醫說:「多汗症以手掌、腳掌、腋下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   青春期易發多汗症 問:手汗多,與家族史、青春期有關? 陳:多汗症病人會在不正常環境下流汗,如寒冷天氣;而受影響位置可以是局部或全身,其中以手掌、腳掌、腋下汗多較為常見。成因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種,前者原因不明,有些患者是天生手汗多,亦受家族遺傳影響。患者大部分是青少年,因為青春期時汗腺分泌增多,所以手汗相對地多。青春期後,手汗多的問題或稍有改善。而繼發性則屬後天因素,可能與患者身體問題有關,如甲狀腺機能亢進。   影響生活、社交宜求醫 問:手汗多是疾病嗎?需要看醫生嗎? 陳:難以用出汗量釐定其嚴重程度,至於是否需要求醫,則視乎手汗對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有多大影響。當手汗問題影響個人生活、心理,例如考試因手汗多而弄濕或弄污試卷,日常社交不敢握手,或是工作上經常接觸文件,需要常常與人握手……便應該看醫生。但有些人做後勤工作,不用見客,手汗多可能沒特別影響。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厚毅(李祖怡攝)   洗手灑爽身粉 難治本 問:止汗劑可否治療手汗? 陳:先要找出多手汗的原因,醫生會建議抽血檢查,以確定多汗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如甲狀腺、內分泌出問題。若是原發性多汗症,一般先考慮無創治療,病情輕微的可考慮用含鋁鹽的止汗劑。止汗劑原理是阻塞汗腺的出口,達到止汗效果,因此出汗之前便要搽,而功效約維持1天,需要每天塗搽。 網上流傳減手汗貼士,如多洗手、使用爽身粉。多洗手只是洗走汗液,爽身粉可令你感覺乾爽,但對治療手汗幫助不大。   離子電浸療法 屬非手術方法,每星期做數次療程,每次大概十數分鐘,視乎情況而定。將手掌放入水中,透過微弱電流,抑制汗腺分泌,有短暫減汗效果,一旦停止治療便故態復萌。   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效果約可維持半年至9個月。打肉毒桿菌毒素阻止流汗的信號傳導,大大減少手汗。每隻手掌每次需要注射數十針,才達到治療效果。   交感神經切除術 情况嚴重者,利用手術切除交感神經,阻截流汗信息傳導,能大大減少手汗,是比較有效治療手掌汗多的方法。不過,切除交感神經後,可能會有補償性多汗症,身體其餘部位增加排汗,手部少了出汗,但可能腳掌的汗水會因而增加。 想一勞永逸止汗,又不想做手術,可以怎樣?「目前,有研究以微波治療手汗。不過,此方法未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治療手汗。」陳厚毅表示,FDA現時只核准以微波止汗治療腋下多汗症,原理與微波爐相似,「叮」死汗腺。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明報專訊】改善鼻敏感,最好是中藥及針灸雙管齊下。嚴耀堅說:「針灸主要集中在鼻附近的穴位,直接紓緩徵狀,對於病情較輕微的病人,基本上針灸一次,病情已得到改善。用藥方面,以通鼻竅功能為主,常用辛夷花。」 另外,運動對改善鼻敏感有很大幫助,嚴解釋:「運動令肺氣及脾氣運行暢順,氣血運行也改善。」他補充,治療鼻敏感並非難事,但病人若不改善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很快打回原形。   (明報製圖) 辛夷蘇葉茶 材料:辛夷花6克,蘇葉9克,薑、葱、糖或鹽適量 煮法:將辛夷花和蘇葉製成粗粉末,用紗布包好,以沸水冲泡,飲用前加入薑、葱、糖或鹽調味。每日1劑,代茶頻飲。徵狀改善後可停 功效:疏散風寒,宣通鼻竅   指腹按穴 每日15分鐘 另外,日常多按壓以下穴位可改善鼻敏感,每日用指腹按壓15分鐘,按至感到痠脹: 迎香:於鼻翼旁開一厘米位置 上迎香:位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近鼻唇溝上端處 印堂:印堂位於面額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中醫治療文章: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中醫治療】知多啲:芡實+淮山+無花果 簡易家常祛濕湯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不藥而癒

【明報專訊】B太太有脂肪肝和血壓偏高已經好幾年,她是40多歲的在職人士,近年她的BMI一直都在27以上(正常為18.5至24.9),脂肪肝指數由2年前的242(輕度)上升至278(中度,正常為238以下),B太太自問食量不算大,一向滴酒不沾,但近年她的體重、脂肪肝指數和血壓都持續攀升。她曾經嘗試過不同的減肥方法,例如坊間流行的戒食澱粉質飲食方法、針灸和光顧美容中心做儀器療程,但都好像不太奏效。 B太太於戒吃澱粉質期間感覺身體怠倦和容易生病,也有掉髮多了的情况,長期飢餓又引致情緒低落;接受針灸療程後,B太太的饕餮和水腫情况雖有改善,但總不能每天都去針灸吧;至於儀器療程對她沒有什麼效果,不值得繼續投資金錢。漸漸地B太太認定皆因自己年紀漸長,所以新陳代謝減慢,唯有接受現實,乾脆地讓自己做個開心肥太太算了。 可是早幾個月前開始,B太太早上下牀和久坐之後站立時就會足底痛,早上趕着上班的日子有時痛得要扶着家俬來移動身體,大概10分鐘後痛楚才會慢慢退減。B太太於放假的日子稍為舒服一些,因為她可以花點時間在下牀前按摩一下足底和於牀邊垂足片刻才開始站立行走。另外,雖然B太太走路時感覺腳掌灼熱,但不太影響工作,穿厚底涼鞋可稍為得到紓緩,不過B太太足底痛的情况愈來愈嚴重。 醫生診斷她的情况是足底筋膜炎,處方了消炎止痛藥和建議她每天都把小球(那種扭蛋機彈彈波)放在足底前後來回推動按摩筋膜。十幾天後情况好了一點點,但一停藥情况又跟之前一樣。B太太甚至擔心萬一在睡夢中發生火警,會趕不及逃命就會一命嗚呼…… ▲(資料圖片) 減重後脂肪肝指數降至正常 B太太向醫生訴說了她停藥後的狀况,醫生鄭重地勸她要減重,因為腳掌承受着整個人的體重,而且B太太的工作是需要走動,希望透過減重去紓緩雙足的壓力。之後她訂立減重目標,作飲食調節和配合帶氧運動。神奇的事情發生在甩掉15磅體重的時候,B太太足底痛在沒有使用止痛藥下逐漸減少。 這次B太太回來覆診,她表示成功地減掉了40多磅,現在足底已經完全沒有痛,可以穿漂亮的鞋,而且還驚喜地發現今次的脂肪肝指數下跌至180的正常水平,血壓亦回復到理想水平,實在替她高興呢! 文:楊家詠(註冊護士、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診所經理)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