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冠心病。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Read more

胃癌康復者:「有時覺得胃脹,我是不是復發了?」 不同癌症復發風險大不同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73)

【明報專訊】走到診症室,知道今天會見到周太,一個胃癌康復者。周太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一圈,眼神也有點暗淡無光。「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嗯……沒有什麼大的不適。不過最近知道有病友的癌病復發,我有時也會覺得胃脹,不知道會不會輪到我……」   相關新聞:【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胃癌康復者:覺得胃脹 擔心復發 了解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 癌症病人經治療之後康復,本是值得高興。但我了解很多病人因為擔心復發,而令到自己非常緊張,甚至餘生都有陰影。 「從醫學角度來看,通過定期的覆診,我們可以監察你的病情,即使復發亦可以盡早處理。我們會睇住你,不用太擔心的。」我嘗試安慰她。 事實上,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可以非常不一樣。第一類是「循序漸進」,例如腸癌,分一、二、三、四期,如果病人患第一或是第二期癌症,經治療後5年也沒有復發的話,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訴他:「你的癌病已經根治,不用再擔心復發。」 但第二類癌症就不是這樣簡單,就算病人患的是早期癌病,將來亦有可能復發,對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醫生會替病人定期覆診,以免耽誤診斷復發,亦希望正常的化驗報告可以令病人安心。但是我亦見過很多例子,雖然一切報告正常,可是患病的朋友總是「草木皆兵」,小小事情都令他們覺得癌症復發。這種心理壓力似是一個計時炸彈永遠埋藏心內。 相關新聞: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非必要檢測愈多愈令人焦慮 有些病人會不停的重複又重複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測,我嘗試勸喻這些病人:「你做的檢測愈多,只會令自己愈焦慮,更泥足深陷,一點也不會幫助到你。」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令病人安心把健康交託給醫生。 同樣,身邊的家人亦幫得上忙。雖然病人不是對醫生缺乏信心,可是每當夜闌人靜,無名的恐懼又湧上心頭,揮之不去,頓時又生疑慮。那時家人不斷的支持和鼓勵,對病人就尤為重要了。 「周太,請放心!當年你的手術十分成功,胃癌已經徹底割除。轉眼已過了6年,今次檢查結果又很『靚』,真的沒問題啊!」 周太帶着似信非信的目光問道:「陳醫生,我真的沒有復發嗎?」 我明白她不是懷疑我的專業判斷,只是患得患失的心魔總是纏着她。於是我笑着回答:「陳醫生跟你打賭,如果半年後覆診又是一切正常的話,你便輸1蚊給我好嗎?」 周太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陳醫生,我希望以後每次覆診都輸1蚊給你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ad more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Read more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一年前才照過大腸,醫生還說一切正常。為什麼我會突然患上大腸癌?」 王先生還打算與太太明年待疫情過後到日本旅行,現卻變得心灰意冷,但又心有不甘,希望我可以拆解他的疑團。 王先生的個案並不常見,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5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機率。那麼王先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Read more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Read more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明報專訊】面對世紀疫症,除了口罩和搓手液,我們還需要一隊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中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壞」菌多,「好」菌少,不但增加感染風險,而且壞菌愈多,病情愈嚴重。恒常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相反,食物添加劑如色素、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及代糖等,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Read mor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