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愈來愈多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多次吃過同一種食物之後不舒服,就認定是過敏;亦有些人會去驗血,然後發現很多指數都偏高,於是將驗血報告當成是「飲食指南」,將指數過高的食物種類統統戒掉,結果每餐可以選擇的食物愈來愈少。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其實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   很多人都擔心對某些食物過敏而戒口,但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不可單靠血液測試報告,必須要同時了解病歷及有關的過敏反應。(網上圖片)   身體「巡邏小隊」偵測致敏原 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誤認了食物為敵人而作出錯誤攻擊。當身體認為某種食物是敵人時,便會對該食物製造特定免疫球蛋白E(sIgE)以作偵測,為下一次遇上這敵人時作好準備。科學上稱這為「敏感化」(sensitization)。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這些sIgE就像「巡邏小隊」一樣,分佈於身體各處,負責偵測體內的外來有害物質(致敏原),它們有些專門偵測花生,有些專門偵測雞蛋等。當身體再次接觸到該食物時,IgE會與免疫系統的其他細胞溝通並啟動攻擊,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造成過敏反應,令皮膚出現紅疹、痕癢、流鼻水、舌頭及嘴唇腫脹、嘔吐、氣喘等徵狀。 單憑驗血不能斷定食物過敏症 如懷疑有食物過敏,醫生一般會用皮膚點刺測試或檢驗血液的免疫球蛋白E(IgE) 以了解身體有否已認定某些食物是致敏原。可是驗血只能讓我們知道病人體內有多少「巡邏小隊」,以及有針對哪些食物的「巡邏小隊」,但這並不足以斷定有沒有食物過敏症,因為不知身體有否作出攻擊。如果它們數量多但沒導致過敏徵狀,那就沒戒口的必要。 如病人的驗血IgE指數高於正常水平,而又曾經出現過敏徵狀,如懷疑有食物過敏應當求醫。過敏病科專科醫生或會建議進行食物激發測試,以進一步確診。這測試一般會在註冊營養師及註冊護士的協助下進行。   嬰幼兒半歲左右開始引入高致敏食物 有助減低患食物過敏風險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有別 此外,不少人會將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症混淆,前者是每次吃下含致敏原的食物都會出現過敏反應,反應一般於2小時內出現。後者的反應則時有時無,亦要進食較大分量或較多次數才感到不適。例如有些人吃大量蝦蟹會皮膚痕癢,但吃XO醬或蝦片則無恙,這情况一般不是過敏,而是食物不耐。 坊間更有一些身體檢查,稱可以化驗血液中IgG蛋白水平,並指出如果水平超標,便代表有食物過敏或不耐,其實這說法並不正確。世界各地的過敏醫學組織已作出有關建議,不要以IgG作過敏測試及確診過敏症的工具。 IgG水平並不代表食物過敏,在一般情况下身體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質製造IgG,但這不代表身體對該蛋白有過敏或不耐的反應。所以IgG的水平與平日的進食量關連很大,一般吃得愈多會愈高。再者,部分進行食物脫敏治療的病人在脫敏過程中,體內其中一種IgG(稱 IgG4)會增加,亦意味着IgG與耐受有關,而並非代表過敏或不耐。   【過敏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有沒有試過吃完某些食物後,眼腫、全身痕癢不已?如何分辨是否有食物過敏?患有食物過敏莫非唯有「戒、戒、戒」?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拆解種種對食物過敏的疑問。   什麼是食物過敏?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近九成過敏反應個案,都是由奶類、雞蛋、大豆、花生、小麥等常見食物致敏原所導致。(網上圖片)   問:什麼是食物過敏? 陳勁芝指出,當身體內免疫系統誤以為個別食物中的蛋白質是敵人,從而在突發而短暫時間啓動保護機制及發動攻擊,亦令身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如流鼻水、痕癢、蕁麻疹(俗稱「風癩」)、嘔吐,嚴重時或會出現氣喘及血壓下降,甚至致命。同時這些過敏反應是重覆性,即是每次進食相同的食物時,身體都會出現相同徵狀。   問:有什麼常見的食物致敏原 ? 近九成過敏反應個案,由以下幾款常見食物致敏原導致: 小麥 奶類 雞蛋 大豆 魚 貝殼及甲殼類 堅果 花生   食物過敏?切忌將「過敏測試報告」盲目視作「飲食指南」   問:如何診斷患有食物過敏症?食物過敏症有什麼治療方法? 如懷疑自己有食物過敏症,陳勁芝建議,求診者可以先準備一份詳細的食物及症狀日記,以便讓醫生及營養師了解進食後反應,並可透過接受皮膚點刺測試或血液測試(特定免疫球蛋白E值),確認是否患有食物過敏症。 若確診患有個別食物過敏而又能找到致敏原,除了避免進食致敏食物外,有部分病人(如牛奶、雞蛋和花生過敏患者)可以接受脫敏治療具體改善症狀。   問:患有食物過敏的兒童長大後有機會痊癒嗎? 有食物過敏的兒童,其過敏情况會否隨成長而消失呢?需視乎不同的致敏原。若他們對小麥、雞蛋、大豆過敏,大多數在他們兩歲後過敏反應會慢慢消失,但若對魚或花生過敏則不會因年紀增長而減退。   問:進食如芒果等酸度高的水果後,嘴唇變得痕癢,是否對這種水果過敏? 有可能是對這種水果過敏,但亦可能是「口腔過敏症候群」,通常會出現在鼻敏感患者身上,而他們大多對花粉過敏,由於有不少花草與水果屬同一科,亦有一些蛋白質相似,所以進食時有機會令身體出現反應。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增廣健聞 – 做唔到10下掌上壓 要小「心」

【明報專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本月中刊登一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報告。於2000至2010年間,研究團隊追蹤美國印第安納州1104名消防員,分別在2000年及2007年,以掌上壓檢測他們的體能,然後分為5級,最高級別可完成超過40下掌上壓,最低級別只能做0至10下。 ▲Tomwang112@iStockphot 至2010年,當中37人出現心血管病。研究員發現,掌上壓次數與心血管病發生率呈明顯反比;做到超過40下的人,只有1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相比只能做0至10下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病發率少96%。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雜誌 紅酒護心?滴酒不沾最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早於1988年已把「酒精飲品中的乙醇」,包括啤酒、紅酒、白酒、烈酒等,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可引致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及肝癌;於2007年確認酒精可引致大腸癌及女性乳癌。 2018年8月,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表一項就1990至2016年進行的研究報告顯示,酒精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風險因素,死亡率和癌症的風險隨飲酒分量增加而提升,而最健康的飲酒分量是滴酒不沾。 資料來源:衛生署監測及流行病學處 ▲gomita007@iStockphoto 電子煙及食物過敏知多啲 電子煙、加熱煙​與煙草有何分別?食物過敏有什麼最新資訊​?香港大學醫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育醫造才:探索醫學世界」免費公開講座,邀請專家分享醫學研究最新發展。 講題1:電子煙和加熱煙 講者:王文炳(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助理教授) 講題2:食物過敏最新資訊 講者:莊俊賢(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 日期:3月16日(周六) 時間:上午10:00至中午12:0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查詢:3917 9212、3917 9994   Read more

【過敏系列】 花生過敏嚴重者隨時致命?

一般食物過敏,病人捱過皮膚痕癢紅腫一段時間便沒事。但嚴重的食物過敏卻完全是另一回事,病人可能會出現極嚴重的過敏反應、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絕不能掉以輕心。這些症狀更常見於花生過敏。 脫敏治療 助患者適應致敏原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暗藏陷阱,例如一些含有花生成分的醬汁或零食,病人難以完全避免。為保障病人即使誤服亦安全,醫生會為合適的病人進行脫敏治療,讓病人的身體逐漸適應花生的致敏原,長遠達至根治的效果。 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主任李德康醫生說:「花生內的致敏原會刺激病人身體在短時間內製造大量免疫球蛋白E(IgE),並促使肥大細胞製造多種物質,包括會引發過敏症狀的組織胺。故如果能先注射藥物抑制病人的IgE水平,再讓病人在安全情况下接觸致敏原(口服脫敏治療),就能慢慢增加病人對花生的耐受性。」 第12周花生療程 逐步增加進食分量 進行花生脫敏治療的患者,先要接受為期18周的藥物注射,視乎其過敏程度及體重而決定劑量及注射的頻密程度。當病人的免疫球蛋白E數量降低後,於第12周才開始進食花生療程,由極小量開始,然後逐漸增加分量。每次進食花生,都必須到醫院由醫護人員監察下進行,進食後逗留最少兩小時觀察反應及量度血壓,確保安全才能離開醫院。 由於花生過敏患者即使接觸極小量的花生,都足以激發過敏反應,所以進行脫敏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會在監察下進食花生粉。養和醫院過敏病科中心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說︰「治療期間我們採用花生粉,因可準確量度適合的劑量供患者服食。由於花生粉入口非常乾涸,我們將其混入蘋果蓉或其他食物中,方便進食。當確定病人能接受後,才逐漸增加分量。」 紓緩嚴重症狀 減誤服風險 一般來說,經過26周療程後,病人已可每天進食9粒花生或同等分量的花生粉,相比在接受療程之前,病人僅進食少於一粒花生亦出現嚴重症狀的情况,已大為改善。而且他們能安全進食這分量的花生,代表他們外出飲食的風險可大大減低。整個療程為期3年。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喝牛奶後腸胃不適 是乳糖不耐或是牛奶過敏?

不少人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腸胃便開始「投訴」,肚痛、肚瀉……到底是否對牛奶過敏?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出現這些不適症狀,不代表一定是對牛奶過敏,因為患有乳糖不耐症亦同樣會有相似病徵。 ▲喝了牛奶或進食奶製品後,出現肚痛、肚瀉等症狀,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有可能是牛奶過敏或是有乳糖不耐,病徵相似,但兩者出現不適症狀的時間、次數和進食分量均有不同。(網上圖片) 牛奶過敏患者 免疫系統不當「防衛」蛋白質 陳勁芝表示,牛奶過敏及乳糖不耐的病發機理有所不同:若患有牛奶過敏者,主要是身體免疫系統對牛奶中的蛋白質作出不當防衛,肥大細胞會釋出組織胺等不同的化學物質攻擊外敵,而組織胺會令身體出現肚瀉、流鼻水或蕁麻疹(即「風癩」)等過敏反應。 乳糖不耐症患者 體內缺乏乳糖酶 而牛奶及奶製品中含有一種名叫乳糖的天然糖分,而腸道內有乳糖酶的消化酵素,可以將乳糖分解為葡萄糖及半乳糖後再讓身體吸收。若患者因不同原因,導致身體沒有足夠或完全沒有乳糖酶,令無法正常分解乳糖,引起腹氣、腹脹、腹部抽痛或肚瀉等症狀。 分辨兩者症狀、病發程度 診斷有別 若要辨別兩者,陳勁芝表示,可從病徵出現時間、進食分量多少、病發程度作初步了解,而兩者的確診方法亦有不同: 牛奶過敏 乳糖不耐 不適症狀出現時間 • 進食後兩小時之內 • 數小時或一天後 出現不適次數、進食分量 • 每次進食均出現 • 極小分量 • 未必每次出現 • 進食一定分量 (如飲奶茶、咖啡這類加奶的飲品並沒有問題,但喝整杯牛奶後便會腸胃不適。) 病發程度 • 可較嚴重,有機會出現嘔吐,以至氣管收縮,甚至可致命 • 較為輕微,多數集中腸胃問題,如肚脹、肚瀉 診斷方法 • 食物點刺測試或抽血檢查 • 氫呼氣測試 她建議,如懷疑自己有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最好盡早求醫了解病情,亦要留意因為未能進食奶類,日常飲食需要從其他食物吸收足夠的鈣質,例如可多飲加鈣飲品或食品,以及多食深綠色蔬菜及海產類食物,並適當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以助身體更有效攝取鈣質。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過敏系列】脫敏治療 助患者告別過敏

身體出現過敏症,如沒好好處理,病情會不斷復發,甚至會改變病徵,令治療愈加困難。過往的治療主要是教導病人避開致敏原,或處方藥物紓緩病徵,但藥力消退後,徵狀又出現,俗稱「治標不治本」。不過,近年應用愈趨廣泛的「脫敏治療」出現後,過敏患者有機會長期治癒,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希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