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 初冬養生食物:梨、杮、杮餅生津潤燥 忌與大閘蟹同食(養生帖)

【明報專訊】11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 (編者按:是日為小雪),意味着冬天的來臨,早晚明顯有涼意、乾燥。因此應多食生津潤燥、滋陰養肺的食物,在飲食上宜平補,以減少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等不適。以下介紹時令養生食物:梨及柿,還有很受大家歡迎的大閘蟹,在食療功效及飲食時注意事項。 養生食物:梨潤肺止咳化痰 紓緩乾咳、咽喉癢痛 潤肺不得不提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稱,《本草綱目》裏有對梨的功效記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 降火、解毒」。梨有潤肺止咳化痰、清熱養陰、利咽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咽喉乾燥癢痛、乾咳、心煩口渴、潮熱等徵狀。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 注意事項:隔水蒸或熬湯降寒性 古代醫家普遍認為「梨,利也」,性質屬於「冷利」,有下利作用,多吃會傷脾胃,因此畏寒、小便頻繁、腹瀉、手腳冰冷的人不可多吃。此外,梨先隔水蒸熟,或用來熬湯,都可以降低其寒性,更適合一家大小服用。 養生食物:柿子止渴生津 柿子味甘澀、性寒,《本草綱目》記載:「柿子消熱去煩、止渴生津、潤肺化痰、治療熱咳」;有清熱潤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改善大便乾結、痔瘡疼痛或出血、乾咳、喉嚨痛等徵狀。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杮餅: 對咽乾、喉嚨痛、生痱滋有特效 柿子製成柿餅後,性質變得較為平和,能潤肺理氣,可作口果食物,柿餅上那層薄薄的柿霜,更對咽乾、喉嚨痛和生痱滋有特效呢。 注意事項:風寒、來經、胃脹痛慎吃 柿子性寒,如患風寒感冒不宜食用,素來手腳冰冷的人也要減少食用;缺鐵性貧血和正在經期的女性,容易胃液逆流、胃脹胃痛的人,也須慎吃;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不能同食。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大閘蟹後 飲用薑茶解毒暖胃 說到時令食物,好食又受歡迎的,當然就是大閘蟹了。它是河蟹的一種,營養豐富,據《本草綱目》記載:「螃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散瘀血之功效」。大閘蟹性味鹹、寒,有清熱、化瘀、滋陰之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 煮蟹時建議加入數片紫蘇葉(專門祛除魚、蟹的毒性),減低腹瀉風險,吃蟹後建議飲用薑茶,可解毒、暖胃和中。 注意事項:大閘蟹不可與柿、梨同食 《飲膳正要》:「柿、梨不可與蟹同食。」從食物藥性看,柿、蟹皆為寒性,二者同食,寒涼易傷脾胃,體質虛寒者尤其要注意。因此冷飲、啤酒,以及其他性質寒涼或易令人通便的食物,也不適宜與蟹同食;孕婦、素體脾胃虛寒的人,宜少吃或不吃螃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圳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課程主任) Read more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明報專訊】中西醫所指的「中暑」具體意思有不同。中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惡心,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熱衰竭。而西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相當於中醫所指的「暑厥」。中醫認為暑厥的病機為暑熱直犯心包、閉阻心竅。中醫「中暑」的治療方向為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常用方藥如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至於中醫治療暑厥的方向為清熱祛暑開竅,常用方藥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中西醫理解「中暑」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踏入盛夏,受酷熱天氣影響,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中醫理解為身體感受暑熱後,出現「氣陰兩傷」的失調。若高溫再加上潮濕多雨,可形成「暑濕」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胸悶、腹脹、泄瀉等。透過藥物、食療及起居養生調攝,可減低炎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暑」是「六氣」之一,為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的代表氣候;《說文解字》曰:「暑,熱也。」暑氣炎熱,其性升散,在天氣酷熱的日子,身體機能相對活躍、代謝旺盛,也會加劇排汗散熱。隨着體力消耗增加及水分流失,容易出現「氣虛」、「津傷」的失調。 疲倦宜益氣 煩躁需養陰 暑邪侵襲導致暑熱傷氣,常見徵狀包括疲倦乏力、神倦欲睡、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望舌時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腫大得令舌邊滿佈齒印,診脈時可見脈象細而無力。中醫治療方面宜清暑益氣,如用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記載的清暑益氣湯。臨牀常用清暑中藥包括西瓜翠衣、黃連、荷葉、淡竹葉、石膏、知母等,至於有益氣作用的中藥則包括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等。 暑熱傷津,陰虛津虧會導致虛火,常見徵狀包括口乾欲飲、煩躁、盜汗、尿黃、大便秘結等,望舌時可見舌色偏紅,舌質乾燥少津,舌苔質乾或光滑無苔,或見舌苔呈不規則分佈,稱「剝苔」,無苔地方反映陰津虧虛。中醫治療方面宜養陰生津,兼清虛熱,如用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記載方劑生脈散;臨牀常用有養陰、生津、清熱作用的中藥包括麥冬、天花粉、石斛等。 若天氣炎熱再加上多雨,空氣濕度增加,容易形成「暑濕」。暑濕侵襲身體,除了令身體難以散熱,感到身熱、煩躁、胸悶、口渴之外,濕邪也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阻滯氣血輸佈,導致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胃口欠佳、脘痞腹脹、大便黏爛等。中醫治療方面除要清熱消暑外,也要祛濕健脾,常用方藥如白虎加蒼朮湯、藿香正氣散、蒼朮、佩蘭、竹茹等。 要減低暑熱天氣對身體的影響,除使用中藥外,也可透過日常飲食、起居作息調節。中醫認為「熱者寒之」,而且主張不時不食,在炎夏飲食宜適度清涼,以消暑解熱,如食用西瓜、哈密瓜、梨、綠豆、苦瓜、冬瓜等。這些天然食物性質偏寒涼,一般體質人士在夏天可以酌量食用,惟注意勿吃過多,否則容易刺激脾胃和耗損陽氣。至於像雪糕、凍飲、刺身、涼茶等人工製作生冷食物,由於其寒性較天然食物更為強烈,比較容易刺激身體,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如體質陽虛寒多,或脾胃功能欠佳者,縱使在炎夏亦最好堅持戒口,以防不適。 夏天飲綠茶烏龍 更勝紅茶普洱 炎熱天氣會令出汗增加,要補充足夠水分,多飲清水或以開水泡茶飲用。中醫認為喝茶能消暑解渴,在夏天建議飲用涼性綠茶或烏龍茶,少喝熱性紅茶、普洱茶。屬性相對溫熱的食物,如辛辣、煎炸、炒爆、油膩、燒烤或火鍋,或味道太濃烈、含糖量高食物或飲料,均不建議在夏天食用,以防刺激上火或助濕。在暑熱天氣下食物容易變壞,因此要注重食物衛生,慎防飲食不潔招致外邪入侵。 起居作息方面,暑天待在室內涼冷氣,雖然涼快舒適,但長時間下有可能耗損陽氣,出現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消化不良,甚者因而感受風寒,出現喉嚨痕癢、流清涕、咳嗽、關節痛等。要避免吹冷氣時出現不適,首先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保持在24至26℃為宜,其次不宜全天長時間涼冷氣,要安排時間到室外活動。 此外涼冷氣時亦不忘要定時活動身體、伸展手腳,忌久坐久臥不動。當從炎熱室外進入涼快室內,要在出入口處稍事停留,好讓身體適應溫差;否則,正當開泄發散的皮腠突然遇上冷風,很容易會招惹風寒入侵,即俗語說的「攝親」。 雖說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有益身心,但不宜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暴曬,可計劃在早晨、黃昏時做戶外活動,避開正午時間。戶外活動時,宜穿通爽衣物,並要多飲水,和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以防感暑。出汗後要及時把汗水拭乾,或更換內衣,避免在運動後立即洗冷水浴或喝凍飲,注意不要受寒。 盛夏養生食療可着重清熱、消暑、祛濕、健脾方面,一般用上性質清涼材料,而較少用溫熱、滋膩食材。 花旗參扁豆竹葉薏仁瘦肉湯 材料:花旗參12克、扁豆30克、淡竹葉12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消暑祛濕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餐後凍飲會消化不良?運動後喝凍水致血壓上升?熱飲養生兼解渴?專家拆解

【明報專訊】炎炎夏日連日30多度熱得快要焫着,雖有說熱飲「養生」,但其解渴消暑的感覺,遠不及凍飲。然而傳聞凍飲壞處多,運動後喝會令血壓上升、血管收縮;餐後來一杯凍飲則影響消化,致消化不良……究竟熱飲養生與凍飲傷身之說,孰真孰假?註冊營養師和中醫又有何看法?從健康角度出發,應如何「揀飲擇食」呢? 餐後凍飲傷身致消化不良?熱飲養生?運動後凍飲傷身無根據 凍飲,不但少女、中女、熟女視為「養生」大敵,連MIRROR成員陳卓賢(Ian)都曾表示:「夏天30度我都是飲熱飲!」 坊間有指運動後喝凍水,會引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指目前沒有足夠研究顯示,運動後喝凍飲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強調不論是什麼溫度的飲品,緊記運動前後必須攝取足夠水分,確保身體不會缺水。 至於網上又流傳,餐後喝凍飲會消化不良,方敏琪亦指目前沒有相關研究支持。惟餐後腸胃血液循環增多,喝凍飲可能令循環減慢,腸道較敏感人士或會感到不適,應避免飲用大量冰凍飲品,喝室溫水或溫水較合適。 營養師:凍水刺激食道 腸道、氣管敏感、哮喘不宜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清水、清湯和淡茶都是比較健康的水分來源。水參與人體的生化反應,不論飲用室溫水、溫水或冷水,皆可以為人體補充水分、調節體溫、幫助消化、帶走新陳代謝的產物,以及預防便秘。故此,選擇凍飲抑或熱飲,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喜好。 但要留意凍水會刺激食道,氣管敏感、哮喘患者不宜。相反,飲用溫度太熱的飲品,會傷害舌頭和食道細胞,長期可導致細胞變異,引發癌症。黃蘊芝提醒,避免喝得太急或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否則會刺激腸胃造成負擔,並引致俗稱「水中毒」的低血鈉情况。 中醫:進食過多寒冷食物 傷脾胃損陽氣 營養師認為飲品冷熱皆可,但中醫對食物冷暖溫度另有見解。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寒冷食物與體溫相差太大,身體需要動用本身的陽氣中和食物陰寒之氣,尤其會損害脾胃陽氣,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然而,過熱食物亦未必有利健康,經高溫烘焗、油炸的食物具溫熱特性,可引起典型上火表現如喉嚨痛、生痱滋。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指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物溫度要適宜,不宜過燙過冰。《黃帝內經》寫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時,大自然陽氣升發,人體亦有類似特性,陽氣向外散,而且夏天的暑氣使皮膚腠理打開,亦令陽氣外散。這時,如果進食過多寒冷食物,身體耗用更多的陽氣去平衡,陽氣可謂「傷上加傷」。皮膚腠理打開亦會使外邪容易入侵,當體內陽氣不足以抵擋,便容易生病。 氣血差加寒氣易經痛 梁倩鈺指出,平時少吃生冷食物,多做戶外運動曬太陽,作息規律,都有助儲備陽氣,增加喝凍飲的「本錢」。夏天喝凍飲的確透心涼,但最好少喝淺嘗「過口癮」為妙。如果接受不了暖水,也就喝室溫水。因凍飲屬寒性,其凝滯、收引的特性令氣血和津液停滯。若本身氣血差加上寒氣,女士容易出現經痛、經血發暗、血塊多。「月經來時盡量避免喝凍飲,要喝的話可能是在兩次月經周期之間,此時陽氣稍為充盛些,相對上有『本錢』。」 另外,腸胃功能差、有皮膚問題和寒性痛症患者,最好都避免冰涼飲料,以免加劇病情。懷孕初期的婦女亦不建議進食冰冷食物或飲品,直至懷孕後期約35周或以上,胎兒穩定且陽氣較充足,此時吃小量冷飲冷食則問題不大。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醫生或營養師。 雖然打好底子可以偶爾喝凍飲,但經常飲凍飲令脾胃功能差,影響運化功能。梁倩鈺提醒,水濕痰飲滯留在腹部,就會容易形成肚腩。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知多啲:凍飲阻味覺 小心愈飲愈甜 茶餐廳、茶飲店的凍飲,大家可按喜好選多冰、少冰、走冰,飲品味道似乎會隨着溫道而改變,是店家偷工減料嗎? 「走甜」循序漸進 註冊營養師方敏琪解釋,溫度會影響味覺,當味覺感受器被溫暖物質激活時,會向大腦發較強信號,吃冷食時甜味感覺則較弱。此外,冰塊融化會稀釋飲料,喝起來感覺甜度降低,「但不代表糖分減少,把整杯飲品喝光,糖分全都喝下肚裏」。想攝取較少熱量和糖分,並非要多冰少冰,而是要少甜、微甜,甚至走甜。 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從健康角度而言,最好避免經常喝太甜的飲品。長期嗜甜會影響舌頭感覺而愈食愈甜;反之亦然,慢慢調節降低甜度,先嘗試「少甜」讓自己習慣淡味,再改成「走甜」。 消委會:1杯抹茶拿鐵=14粒方糖 此外,茶飲店常用配料如奶蓋、珍珠等,脂肪及熱量較高,「基本上一杯有奶蓋、奶精、珍珠飲品,差不多等於吃了一件蛋糕」。方敏琪指出,奶蓋是用忌廉、鮮奶、糖等材料打成的泡沫;芝士奶蓋則額外加入忌廉芝士打成,所以味道更濃郁。全素者選擇用堅果打成全素奶蓋,雖然飽和脂肪含量較少,但是總脂肪含量亦不低。 而珍珠含豐富碳水化合物,加入糖水烹煮。消費者委員會早前調查市面8種調製茶類飲品,其中一款每杯650克的原味抹茶拿鐵約有72克糖,即等於14粒方糖,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入量少於50克游離糖。而「走糖」樣本的糖含量,雖比「原味」樣本少45%,但不容小覷珍珠的糖含量,每份珍珠的糖含量由1.1克至11克不等。 想喝手搖飲品又怕肥,不少人選擇看來較健康低卡的水果茶。「水果茶感覺較健康,但因為水果帶酸味,所以多會加入糖漿平衡酸味,熱量不一定低。許多水果茶及調味茶的原料濃縮液已經加入糖分,所以就算選擇『走糖』,飲品本身已經有糖分。」方敏琪表示,攝取過量糖分會增加超重、肥胖、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如果想喝手搖凍飲,建議選擇無糖冰茶。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夏日特飲:DIY紅石榴梳打抗氧化 酸梅湯養陰 嫌飲無糖茶、清水太乏味,又怕手搖飲品致肥,可以嘗試自製健康飲料。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推介用鮮榨果汁,隨自己喜好加入冰茶或梳打水,以及青檸、檸檬或青瓜片,再搭配香料如薄荷葉,製作美味的健康飲品。 營養師推介:紅石榴梳打 材料(1人分量): 紅石榴2至3個、梳打水150毫升、青檸1個、薄荷葉數塊 做法: 1.切開紅石榴取出肉粒,放入攪拌機攪拌後取出隔渣 2.取100毫升紅石榴汁,加入梳打水、青檸汁(可按喜好加入冰塊) 3.可加原粒紅石榴肉及薄荷葉裝飾 營養價值: ‧1杯紅石榴梳打熱量約50千卡、13克碳水化合物 ‧紅石榴含豐富鉀質及抗氧化物如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 ‧鉀是人體必需元素,有助保持電解質平衡和細胞功能正常 ‧抗氧化物可以抑制游離基氧化及破壞細胞 中醫推介:酸梅湯 夏天暑氣易耗氣傷津,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天氣炎熱喝酸梅湯也很不錯,可以消暑養陰、補充津液。 材料(4人分量): 烏梅7至8粒、陳皮3至5克、麥芽5至10克、山楂3至5克、冰糖20至30克、水約1000毫升 做法: 1.將材料洗淨後加水加熱 2.水滾轉細火煲15至20分鐘 3.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再煮沸即可 4.待酸梅湯暖和或常溫飲用 功效: ‧烏梅具斂肺、澀腸和生津等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尤其適合脾胃氣滯者 ‧山楂和麥芽有助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冰糖具養陰生津功效 注意事項: ‧容易胃部不適者,可減去山楂 ‧糖尿病、胃酸倒流、胃潰瘍人士不宜飲用 Read more

【女性疾病】經前頭痛 便秘 風濕 血虧作怪 女性調治 養血溫陽並重

【明報專訊】女人靠血養,男人靠氣養。由於男女生理結構有別,女性有經、帶、胎、產,在這些過程中容易血虧。女性一旦血虧,身體就會陷入各種問題,生理功能首當其衝。中醫認為,一半以上女性疾病都和血虧有關,故只要把血養足,自然會好得很快。.便秘:部分女性便秘由肝火所致,但多數都跟血虧有關。體內血不足,腸道津液也會不足,容易便秘;補血猶如增液行舟,養血後便秘也可改善。.經前頭痛:部分女性月經前或經期時頭痛,發現這也是血虧的緣故。月經時血液流失更多,頭在人體最高點,若血量不足,供不上去,隨之出現頭痛。只要養足血,月經前的頭痛自然而解。 Read more

【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Read more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心臟】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老年性心律失常是什麼?教你愛護心臟勿過勞

【明報專訊】你的心臟跳動了多少次?由出生至70歲,心跳超過25億次。不難想像,就像一部不停運轉的機器一樣,心臟在連續不斷地工作幾十年,勢必出現疲勞現象。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常出現精神疲憊、胸悶氣短、心悸心慌、頭暈眼花,甚至暈厥。所以要好好愛惜心臟,透過健康飲食、養生湯水和適量運動,補益心氣。 Read more

【小滿.二十四節氣】小滿悶熱出汗多 中醫教養生:吃瓜果清熱 冷氣宜保持24度避長開

今日(20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滿,意指穀穗等農作物逐漸飽滿。註冊中醫葉麗斌表示,小滿是夏天第二個節氣,普遍悶熱潮濕,身體出汗較多,容易出現皮膚問題(例如濕疹、汗疹、嬰兒的尿布疹等),濕熱體質及肥胖者容易感到不適。 Read more

養生帖:握拳蹬腿 復康者增抵抗力防疫

自從新冠病毒爆發以來,許多人都心慌慌,因為目前還沒有特效藥。雖然內地不斷有報道確診病人獲中藥治療(或中西藥合治)而康復,但不少病人對中藥預防及治療這類肺炎的認識不多,所以不敢嘗試。為了防止受感染,常閉門在家,不敢出門;有人會加大運動量,想以此加強身體抵抗力,盡量減少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