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明報專訊】跑跑跑,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Read more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明報專訊】腳跟痛,一定是骨刺?腳前掌痛,肯定是扁平足?加個鞋墊或換對新鞋就無事? 站立時,一雙腳掌承受全身重量;每行一步,腳掌所受的衝擊力更大。一個痛點,可由不同問題引致,一對鞋墊未必能解決問題。   生骨刺未必痛? 問醫生 楊:楊揚(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問:腳痛,一定是骨刺作怪? 鄭:腳痛成因很多,首先,從結構上看,可能是骨折或骨腫瘤;或關節問題如尿酸;或皮膚、肌腱和肌肉等軟組織出問題,如皮膚發炎、筋膜發炎和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等。或可從病理分析,辨別出細菌性感染或非細菌性發炎。基於以上原則,醫生會嘗試找出痛症原因,跟進檢查,如X光、掃描、驗血等,並為病人處方藥物治療或臨時紓緩。   病人照X光發現有骨刺,以為是腳痛原因,但其實骨刺未必導致痛楚。生骨刺是因骨骼受壓增生,反映周遭組織十分緊張,若不伸展紓緩,筋膜愈痛愈繃緊,愈緊又會愈痛,造成惡性循環。   腳跟正中最脆弱? 問:很多人受腳跟痛困擾,常見原因為何?   楊:最常見是足底筋膜炎,痛點在腳跟正中,屬足底筋膜和肌腱連接位置,最為脆弱。因工作或運動勞損,缺少伸展運動,導致筋膜和肌腱緊張。   腳跟痛困擾不同年齡的人,年輕人常因運動,如練習長跑,沒有適當休息而令筋膜勞損;中、老年人多因老化而慢性勞損。長期勞損會導致筋膜發炎,而重複發炎會導致筋膜纖維化,常見情况是早上起牀時,第一步踏在地板,腳板就感刺痛。   約略統計,足底筋膜痛的病人中,95%經保守治療,即肌腱伸展,一至兩星期已可紓緩。   但較嚴重個案,需要用消炎止痛針或藥,減輕痛楚,或接受物理治療。如接受上述治療半年仍沒改善,便需要再檢查,看看是否神經線受壓,如是者需要注射類固醇紓緩,有少數個案需要手術鬆解筋膜。     尿酸痛風腳趾當災? 問:腳趾痛,一定是尿酸引致痛風?   楊:腳趾痛是指腳前掌範圍的痛症。常見原因是痛風和慢性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抽血檢查是否痛風,有需要亦可照X光檢驗骨退化情况。 尿酸是身體多出的殘餘物不能排走,常積聚於腳趾關節,造成紅腫疼痛。腳趾關節退化的病人,關節會漸漸變緊和腫脹,甚至會有骨增生,走路時因關節受阻而做不到腳掌推前的動作。     20%人有扁平足? 問:前掌起繭,一定是扁平足所致?   楊:世界上逾20%人有扁平足,但扁平足定義仍未十分清晰,不能妄下判斷。一般是指站立時,足部內側足弓下塌;亦有另一種內反足,除足弓扁平外,從後看會發現腳掌向內偏側。   正常的腳掌有3個壓力點,包括腳跟、前掌近大腳趾及尾趾,剛好呈三角形。當壓力偏向任何一點,就可能引起痛患。若前掌近大腳趾位置起繭,反映該處反覆受壓,可能是扁平足或大腳趾外翻引起。   腳板壓力「偏心」易拗柴? 問:懷疑因扁平足導致腳掌痛,用足弓墊就可以解決問題?   楊:我們每天要行3000至5000步,有跑步訓練的人每天更達1萬至2萬步。假如腳掌三角形壓力點偏一邊,就會導致足底筋膜組織慢性勞損。再加上每走一步時,腳掌向兩邊擺動的幅度增多,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容易「拗柴」。   選擇足弓墊,要注意承托力是否足夠,會否太硬,穿起來是否舒適。同時要視乎扁平足或內反足的嚴重程度,如果病人日常多走動或多做運動,建議度身訂做矯形鞋墊,由腳跟開始承托,把腳掌固定至中位,減少勞損。   4歲以下不宜檢查扁平足? 問:小朋友有扁平足,要盡快治理?   楊:1至2歲幼兒的足弓一般都是扁平,隨着慢慢發育,腳部運動增多,情况會改善。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4至5歲懷疑有問題才去做檢查,毋須過早擔心。   即使有扁平足,不一定出問題。當然有小部分嚴重個案影響走路,引致膝痛、腰痛,甚至腰板不能挺直,需要及早治療甚至做手術矯正。   粗略估計,需要接受手術矯正的人只佔1至2%,他們大多是40至50歲,因從小就有嚴重扁平足,導致長期勞損,肌腱韌帶開始磨蝕。但我們也會先建議保守治療,包括使用鞋墊,同時改變生活習慣,例如運動由跑步改為游泳或踏單車,減少勞損。如情况沒有改善,嚴重至日常走路也疼痛,檢查發現肌腱撕裂或近乎斷裂,便需要手術。   曾有一個扁平足病人,熱愛長跑,訓練頻密,而且訓練時採用腳跟落地跑姿,導致勞損性腳板痛,出現筋膜纖維化,需要做手術鬆解筋膜,經治療康復後可以再次投入馬拉松運動。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知多啲:鞋跟高1吋 寬緊適中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Read more

正筋正骨:延緩膝關節退化錦囊【飲食篇】

【明報專訊】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經常需要膝關節參與,再加人生路上,膝關節用得最多,軟骨損耗最大。所以珍惜膝關節,應該好像珍惜生命一樣。隨着年齡增長,長者最擔心的是行動不便,甚至不能行走,這多數與膝關節軟骨退化,繼發骨刺或原發骨刺、關節炎、O形腿或X形腿有關。由此可見,延緩膝關節軟骨退化顯得特別重要。為此,筆者送上均衡飲食建議供大家參考,期望防患於未然。 錦囊之一,就是老生常談的均衡飲食。其好處至少有三:一是均衡提供營養給全身筋骨等器官;二是維繫全身關節血液代謝和水液代謝的平衡,確保有足夠的關節液潤滑關節和營養軟骨;三是保持較為理想的體重,減輕膝蓋軟骨的負擔。 補腎助強筋健骨 中醫認為,腎主骨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只有通過後天均衡飲食不斷補給先天之腎,才能強筋健骨和延緩軟骨退化。除了糖尿病和痛風等疾病需要適當戒口,簡單來講,均衡飲食就是「適量飲食不同食物」。2014年第4期《保鮮與加工》轉載「家庭醫生在線」有關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報道,得出結論是多注重葷素搭配飲食。 雖然大多數有關藥食同源之傳說,未經科研驗證,但適量食用以下食物或可延緩軟骨退化: 1. 食用含膠原蛋白的豬牛鹿蹄筋、花膠、海參、鳳爪和魚皮,並配合食用含維他命C的番茄、西蘭花和奇異果等蔬果,效果可能更佳,因為維他命C可幫助身體製造膠原蛋白。 2. 在秋風起的季節,適量飲用蜂蜜水、沙參玉竹湯、蓮子百合湯,食臘味或東坡肉等,或可滋養關節軟骨。 過度祛濕致關節液流失 3. 適量食用核桃肉、黑芝麻、栗子、榛子和腰果等堅果;既可補充天然鈣質,強筋健骨,還可補腎陽溫脾陽,只要脾腎等臟腑功能正常,即使在春夏潮濕的季節,也毋須飲祛濕茶;其實如果身體沒有濕邪,關節沒有腫脹,過量飲用祛濕茶或祛濕湯水,反而有可能破壞關節水液代謝的平衡,甚至造成關節液流失,加速關節軟骨退化,敬請大家多加留意。 4. 含奧米加3脂肪酸的三文魚和鮪魚,或可紓緩關節炎症。 坊間補充劑 僅部分有醫學支持 如果因種種原因而未能達至均衡飲食的話,可配合營養補充劑延緩膝關節退化。坊間流傳一些減慢軟骨退化或修復退化軟骨的營養補充劑,但只有部分得到醫學研究支持。 膠原蛋白肽:周建烈等在《中華臨牀醫師雜誌》指出,膠原蛋白肽作為營養素能刺激關節軟骨產生二型膠原蛋白,抑制軟骨細胞損害。 葡萄糖胺:由蟹殼、蝦殼提取出來,是製造軟骨中蛋白多糖的原料之一,對初期關節退化有少許幫助,但對嚴重關節退化未必有效,而且可能有腸胃不適、惡心、腹瀉等副作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做過人體研究,證實葡萄糖胺會令到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和令到壞膽固醇升高。筆者建議長期服用者,最好每隔6至12個月驗血,觀察這兩項生化指標。 硫酸軟骨素:是連接在蛋白質上形成蛋白聚糖的一類糖胺聚糖,可能有紓緩關節腫痛作用。大劑量攝入或可能引起惡心或胃痛。 透明質酸:是一種天然的非硫酸化粘多糖,廣泛存在於結締組織、上皮組織和神經組織中,具有調節生物化學過程、潤滑關節等功效。可直接注射入膝關節,詳情請諮詢西醫骨科醫生。 其實預防退化性膝關節炎,還要注意適量運動、合理選鞋、保暖避寒和充足睡眠,下期再詳解。 文:吳思團(註冊骨傷科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