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竇炎】 急性與慢性鼻竇炎症狀有不同 拖延治療隨時擴散至眼睛、腦部 併發症後果嚴重

鼻竇炎是常見的耳鼻喉科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黃綠色鼻涕及面痛等徵狀。然而,急性和慢性鼻竇炎的徵狀各有不同。若急性鼻竇炎沒有及時適當處理,有可能演變成慢性鼻竇炎,甚至有機會擴散至眼睛及腦部,帶來嚴重的併發症,若炎症是由惡菌引致,更有需要盡快動手術消退炎症。 Read more

【中醫治療】網上流傳生食大蒜可改善鼻敏感 燥熱體質易上火

【明報專訊】春夏交替,不少人的鼻子又開始作怪,頻頻打噴嚏、鼻塞及流鼻水。鼻敏感令人不適,看起來沒精打采,容顏憔悴。 網上流傳每日生食大蒜,有助改善鼻敏感。中醫認為大蒜性溫,有助驅寒,而鼻敏感多因肺氣虛寒所致,似乎合情合理,不過,何解有人食完,病情加重了?真的每個人也適用?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肺脾腎虛損 皆可致鼻鼽 鼻敏感,中醫稱鼻鼽。註冊中醫嚴耀堅指出,鼻敏感多在春夏交替及入冬時發作,引起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發癢或發熱、嗅覺變得遲鈍,甚至鼻黏膜潰爛。成因主要與肺、脾、腎虛損有關,分以下4個證型:   1. 長期歎冷氣 肺氣虛寒 經常歎冷氣,身體長期受寒,一旦遇到風寒攻襲便損肺氣。肺氣不足,未能如常宣發向上升,影響體內氣機運行,導致氣血及津液運行不暢。 主要徵狀:早上流鼻水,鼻水較稀及透明,患者怕冷,易出汗。   2. 飲食不節 脾胃虛弱 飲食不節,常食甜、煎炸、肥膩或濃味食物,影響脾胃功能。脾胃受損,損耗肺氣,令肺氣不足。 主要徵狀:早上流鼻水,鼻水較黏及稀,食慾不振,嗅覺減弱,身體容易疲累。   3. 鼻敏感處理不當 腎氣虛弱 鼻敏感處理不當,傷及腎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氣受損,會拖累肺氣受損。 主要徵狀:流鼻水、鼻塞、腰膝痠軟、四肢無力或頭暈。患者以長者偏多。   4. 風寒+食燥熱食物 濕熱型 出現風寒仍不停食燥熱食物,肺氣受損加上燥熱,影響氣機;同時增加鼻內的炎症反應。 主要徵狀:鼻腔發炎含膿,出現濃稠的黃綠色鼻涕,口苦口乾、喉嚨痛、咽乾眼乾等,小便偏黃,大便乾涸或溏爛。   熱底忌食——生蒜偏溫,有助驅寒;體質燥熱人士服食,隨時加重鼻敏感徵狀。   上述4種證型中,嚴耀堅指以肺氣虛寒最常見,「以往冷氣機未普及,大家用風扇來解暑,室內溫度不會調得太低,較少受寒,所以那時很少人患鼻敏感,反而患熱疹病人較多;但現在幾乎所有室內地方都有冷氣,長期困在冷氣間,患鼻敏感的病人也較以往多」。 不過,有時患者證型不止一個,可以兼夾出現。嚴舉例,有一名30多歲雙職媽媽,日間工作時身處冷氣間,放工後要照顧孩子,休息不足,身體長期過勞,而且飲食不節,常食燥熱及肥膩食物。結果她的肺、脾及腎氣均受損,導致鼻敏感,患病已有4至5年。發病的第一年,嗅覺及味覺已轉差。現時正接受針灸及服藥,病情逐漸改善。   嚴耀堅(資料圖片)   腎虛、濕熱型患者 大蒜無效 鼻敏感患者每當發病時,不停流鼻水及鼻塞,雖然未必構成重大健康威脅,但影響生活質素。不少鼻敏感患者在求醫之前,會試用不同偏方,希望改善徵狀。坊間流傳的每日食生蒜,究竟能否解決鼻敏感? 嚴耀堅指出,大蒜可以改善鼻敏感,不過並非人人適合。他解釋,中醫角度而言,大蒜主要用來改善食滯、消化不良、水腫、腹瀉,以及治蛇蟲咬傷,「雖然醫書沒記載大蒜對於鼻敏感有直接的治療功效,不過其性味溫熱,有驅寒及暖脾胃作用,對於肺氣虛寒及脾胃虛弱的鼻敏感患者,有一定幫助。另外,大蒜可以預防因受涼而引起的風寒感冒。當鼻敏感病人減少患感冒,自然也可減輕鼻塞及流鼻水等徵狀」。 但嚴耀堅補充,對於腎氣虛弱及濕熱型鼻敏感,大蒜則作用不大:「大蒜沒有很強的補腎功效,未能改善腎氣虛弱患者的體質。而且大蒜偏溫,濕熱型患者體內本身熱氣已經較重,再食大蒜只會加重徵狀,不宜多食。另外,陰虛火旺及有熱氣等人士,如長痱滋、喉嚨痛或暗瘡,同樣不宜多吃大蒜,否則會增加熱症。」   影響生活——每當鼻敏感發作,不停打噴嚏及流鼻水,非常擾人,所以不少患者期望用偏方,紓緩徵狀。 辛辣刺激 腸胃不適忌生食 嚴耀堅又指,偏方教人食生蒜,味道辛辣刺激,可能引起口腔及舌部灼痛;如果空腹進食或大量服用,更會刺激胃酸分泌,有胃病人士要小心食用。建議腸胃功能欠佳人士,最好食煮熟的大蒜。 最後他寄語一眾患者,發病時最好盡快求醫,別隨意用上坊間偏方,否則或會因不適合自己體質,未能改善問題之餘,甚至會加重病情。 (Tomwang112@iStockphoto)   更多中醫治療文章: 【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中醫治療】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中醫治療】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中醫治療】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中醫治療】芡實祛濕不全面 反致肚脹氣鬱 【中醫治療】知多啲:赤小豆祛濕最強慎用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鼻敏感在香港十分普遍,發作時鼻水、眼水、打噴嚏不斷,加上鼻塞等症狀實在是令人十分困擾。13歲的小雯也是患者之一,自小每朝起牀便迎來鼻水和噴嚏此起彼落,多年來都用抗敏藥物控制,父母為免女兒終身被鼻敏感及藥物纏繞,遂於3年前讓小雯接受脫敏治療,慢慢擺脫鼻敏感,現已毋須依賴藥物了! Read more

【有片】孩子打鼻鼾 瞓到臉變形 臉長哨牙 8歲後無法逆轉

【明報專訊】鼻鼾如雷是睡得香甜的象徵? 小朋友若長期打鼻鼾、張大嘴巴睡覺,久而久之可令臉部變形,出現哨牙;成年人打鼻鼾,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導致,一直不治療,將對心臟造成負面影響,增加突然死亡的風險。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kohei_hara@iStockphoto) 【明報讀者優惠價】COMFORT PLUS 舒適止鼻鼾/防磨牙牙托 – 改善鼻鼾及磨牙時發出嘈雜聲問題 提高睡眠質素 立即網上訂購 ■問醫生 ◆陳: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鍵明 ◆鄭:家庭醫生鄭志文 ■下巴較短易有鼻鼾? 問:為何有鼻鼾? 陳:鼻鼾雖名為「鼻鼾」,但原因不完全關乎鼻子。鼻鼾是一個病徵,因應上呼吸道阻塞的程度,發出不同程度的響聲。 阻塞位置可以出現在鼻腔、口腔或舌根等。香港很多人患有鼻敏感,與鼻敏感互為影響的鼻瘜肉、鼻中隔彎曲或下鼻甲肥大,都可引起鼻塞;而扁桃腺肥大、口腔肌肉鬆弛等則可導致咽喉堵塞,還有較少見的原因則如下顎偏短。相較西方人,華人的下巴一般較短,由於下巴骨和舌頭相連,下巴短或使舌頭容易往後縮。睡覺時肌肉放鬆,還有受姿勢影響,舌頭會更易塌後,阻塞咽喉。 腺樣體面——小朋友若鼻鼾嚴重,長期用口呼吸,睡覺時張大嘴巴,漸漸會改變臉形,臉會變長,上排牙齒向前哨,稱為「腺樣體面」。(明報製圖) ■鼻鼾是疾病警示? 問:鼻鼾只會影響身邊人,不會影響自己? 鄭:長遠而言,鼻鼾是會影響身體健康的。鼻鼾成因源自上呼吸道,由鼻子、咽喉到肺部氣管,只要任何一處有阻塞或鬆弛,使呼吸道收窄,令呼吸氣流不暢,空氣和呼吸道摩擦產生震動,便會引發鼻鼾。所以鼻鼾其實是一個徵狀,應向醫生求助,找出原因。 較常見的原因有鼻塞、鼻敏感、喉部軟組織鬆弛、睡眠窒息症等,這些情况會在不同方面帶來影響,甚至可導致血壓高或心臟病等。 ■人老自然打鼻鼾? 問:年紀大有鼻鼾是自然現象? 鄭:普遍來說,隨着年紀增長,的確容易出現鼻鼾,因為喉部軟組織和肌肉開始鬆弛;同時可能「中年發福」,脂肪積聚在上呼吸道,造成阻塞。正因年紀大,更要找出鼻鼾源頭,因為這反映了身體某處出現問題,需要正視。 例如,鼻鼾可能與睡眠窒息症有關,當一個人的睡眠質素受影響,令日間精神欠佳,長者容易跌倒、受傷,出現意外的風險增加。此外,鼻鼾可引起血壓高、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如中風。已有研究發現,相比沒有鼻鼾的人,有鼻鼾者患血壓高的風險更高。 所以,如果年紀大又有鼻鼾,不妨找醫生檢查一下,順道檢測血壓、心血管狀况,以便及早發現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影響腦發展難專注? 問:小朋友的鼻鼾會自然痊癒? 陳:很多家長誤以為小朋友打鼻鼾沒有問題,其實根本不應有鼻鼾,小朋友打鼻軒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徵兆。 當小朋友上呼吸道阻塞,出現鼻鼾,會影響睡眠。睡眠對兒童發育極為重要,因為深層睡眠中會分泌生長激素。如果小朋友長不高,即使吃很多,身形仍然瘦削,或因睡眠不足所致。此外,睡眠不足也會影響小朋友上學時的專注力,甚至是腦部發展。 如果小朋友鼻鼾嚴重,長期用口呼吸,睡覺時張大嘴巴,漸漸會改變臉形,臉會變長,上排牙齒向前哨,稱為「腺樣體面」。 這種樣貌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不少家長因為不覺察,子女未能及早治療,令臉部嚴重變形。這些小朋友長大後患上睡眠窒息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手術治鼻鼾非人人適合? 問:如何治療鼻鼾? 陳:治療可分兩個方向,就減輕鼻鼾而言,輕微患者可佩戴牙膠,將下顎向前伸延,擴闊上呼吸道。此外,視乎堵塞位置作調整,口腔偏窄的人可以選擇以小手術擴闊口腔;若鼻鼾因嚴重鼻塞而起,可服用暢通鼻子的藥物;有些人會使用鼻貼,但九成鼻鼾或睡眠窒息是因多處地方阻塞所致,只針對鼻腔的鼻貼未必有用。 如病人患有睡眠窒息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正壓呼吸機;睡眠時佩戴,加壓的空氣可以擴張上呼吸道,避免阻塞。但不少病人因為不習慣而放棄,但目前正壓呼吸機是唯一可近乎完全改善睡眠窒息徵狀的治療方式。病人佩戴後如果感到不適,可向醫生反映。若鼻腔太乾燥,可以使用加濕器;若因鼻敏感以致長期鼻塞,可以服食藥物;若覺得佩戴的面罩不舒服,可以嘗試另一款式。 肥胖病人 手術成效難持久 要是病人抗拒使用正壓呼吸機,可考慮針對堵塞部位接受相應的暢通手術。但如果病人較為肥胖,手術成效不大。對於上呼吸道結構有問題的病人,手術成功率也只有六成至八成,而且隨年紀增長、身形發福等,肌肉也會漸漸鬆弛,或致「打回原形」。 患者同時要調整生活習慣,過重者要減肥,避免飲酒,也不要服用一些藥物如鎮靜劑,因為這些習慣會加劇睡眠窒息徵狀。 (鍾林枝攝) 文:段曉彤 插圖:杜思頴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搭飛機耳仔痛 用錯力隨時爆耳膜 三招減氣壓不適

【明報專訊】早前,一班由愛爾蘭飛往克羅地亞的航機,因途中失壓,須於7分鐘內急降8000米(26,000英尺),結果令不少乘客耳鼻疼痛,33名乘客需要送院,當中不少是口鼻噴血,血染氧氣罩。 暑假出遊,飛機失壓急降未必經常遇上,不過坐飛機時耳朵疼痛,相信很多人也試過。不少人會按鼻閉口噴氣來反壓,令閉塞的管道暢通,但原來過度用力反壓,隨時穿耳膜,究竟應如何處理?     三招減氣壓不適 手捏鼻孔、閉口、稍 稍噴氣,以調節內耳 壓力。注意呼氣時力度要輕,可重複多次 鼻敏感患者上機 前先服抗敏藥、 噴鼻藥或洗鼻等減少鼻塞 飲水或吞口水,拉開耳咽管口   今次事件據報因機師誤關增壓系統引起,然後機師決定將飛機急降8000米以回復機內壓力,導致多名乘客口鼻噴血,情况嚴重。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牀副教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德彰指出,機內壓力升降也會影響耳鼻,是次壓力先降後急增,更可能加重傷害。醫學界雖然未有明確指標,氣壓劇變至哪個級數才會對人體有傷害,但可以參考飛機師的訓練指引,每分鐘最多只能下降3000英尺。是次意外,明顯已超出極限約近兩成半。   意外導致傷者口鼻噴血,黃德彰相信是傷及鼻竇。事實上,耳鼻各有調節壓力機制,耳朵靠耳咽管調節,鼻則靠鼻竇。鼻竇出口連接鼻腔,相比起耳咽管,鼻竇出口較大,較易調節壓力,不易受傷。故平常坐飛機,氣壓改變大多只會影響中耳,很少波及鼻竇。   要了解這個調節機制,首先要知道大氣壓力對身體的影響。飛機爬升時,大氣壓力下降,這時人體內的氣壓較外界高,身體就會自動排出空氣減壓,下降時則相反。「如乘客有鼻塞,鼻竇出口阻塞,調節壓力功能減弱,飛機下降時外間氣壓大於鼻壓時,鼻竇黏膜下的血管會被扯傷,血液流去鼻腔,導致口鼻流血。」黃德彰估計,有鼻塞或鼻敏感等問題乘客,傷情較嚴重。   處理手法是為傷者急救止血,包括用手按鼻翼、口含冰塊或以冰敷面等;之後再服藥或滴藥,減少鼻水積聚令鼻竇通暢,傷患會慢慢自行痊癒。如受損情况嚴重,有可能要食抗生素,減低發炎風險。   傷風鼻塞 增耳壓失衡風險 平常坐飛機,氣壓變化不會如此急遽,但不少人也試過耳壓失衡的痛苦。中耳與鼻竇的調節壓力機制差不多,主要靠連接中耳及鼻咽的耳咽管,平衡耳壓及疏導中耳分泌液,保持管道暢通,由於耳咽管排出空氣比吸入容易,故飛機降落時對耳壓造成的影響會較為明顯。一般人大多可自行調節耳壓,即使耳有閉塞等不適,落機後也會自然消失。鼻敏感患者因鼻黏膜長期腫脹,易阻塞耳咽管口,所以屬耳壓失衡高危人士,若是較有經驗的患者,上機前會先服抗敏藥、噴鼻藥或洗鼻等減少鼻塞,預防氣壓改變對耳鼻的傷害;反而不少人因傷風感冒,有明顯鼻塞及流鼻水徵狀,卻沒意識到會增加搭飛機時耳壓失衡的風險,故未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 當耳壓失衡出現耳痛,大部分人只要吞口水或飲水,活動耳咽管連接口腔軟顎的肌肉,就可以拉開耳咽管口。另一方法是靠反壓動作,即用手揑鼻孔、閉口、用力呼氣,以調節內耳壓力。黃德彰強調,反壓時噴氣的力度要輕,否則容易谷傷耳膜,甚至爆耳膜。   黃德彰(受訪者提供)   爆耳膜流血少未必覺 有名50歲女士從美國返港,因感冒鼻塞,飛機降落時感到嚴重耳痛,半邊頭也覺痛,做了數次反壓無效後,便加大力度,愈來愈用力,突然聽到「卜」一聲,耳朵即時暢通,但不久發現外耳有血,即時求醫。「成功反壓會聽到『卜』一聲,耳咽管口開通後,聽覺會回復清晰。不過若耳膜穿破,會聽到有如空氣在山洞內流走般的聲音。此外,如有血或有液體流出,聽力變差,代表耳膜可能被扯穿。」正確方法是要輕力反壓,次數不限,可重複多次。   因坐飛機或氣壓引起的耳鼻傷害,稱為氣壓傷害(Barotrauma),黃德彰說幾乎每周都有新症。大多病人情况輕微,只出現耳痛、耳塞或谷脹感覺,醫生會先為病人做聽力檢查排除其他可能性後,便可服用抗敏藥、噴鼻藥及洗鼻等,減少鼻塞情况,待徵狀自行消失。   氣壓傷害包括: .耳痛 .耳有腫脹感 .影響聽力 .耳膜受損 .穿耳膜   若耳咽管閉塞較嚴重,中耳內的分泌未能流出,或會變為中耳積水,出現耳谷脹,聽力如隔了一層膜,甚至痛楚,需要藥物治療。   黃德彰指出,中耳範圍較細,受傷後出血量不多,可能只得一兩滴,會流入鼻咽內,吞了也不覺;而耳膜穿破,血由外耳道流出,也未必會很明顯。如沒有發炎,有七至八成機會於3個月內自行癒合,其間可滴抗生素藥水,減低發炎風險,康復後聽力的影響不大。但若病情嚴重可能影響內耳,如中耳及內耳之間的薄膜穿破,內耳耳水滲出,便要臥牀休息,或須服用類固醇,甚至接受手術治療。   文: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