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社運衝擊 七成人現抑鬱症狀 港大調查: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狀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本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發現,社會運動及疫情令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團隊今年2至7月用電話或問卷訪問11,493名香港市民,近半是25歲以下,73.7%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

疫情社運衝擊 七成人現抑鬱症狀 港大調查: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狀

 

36%同現兩種症狀
25歲以下症狀較嚴重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陳友凱形容,同時出現兩種症狀是警號,因日後較難處理及治療。另外,24歲或以下年輕人出現較高程度症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組別高。

陳友凱指出,症狀可分「反應性」及「非反應性」,如遠離壓力來源後,例如去消遣郊遊一天,症狀得到改善,即為「反應性」;如症狀沒改善,則可能是進入疾病狀態。

如持續發噩夢 須尋專業協助

調查指出,在出現中等至嚴重症狀的受訪者中,45.5%是非反應性症狀。陳友凱說,過去一年社會事件及疫情在香港反覆地持續出現,短期內未見終點,市民一直受外在環境改變刺激,或難以判斷症狀是否反應性。他建議如有創傷後壓力症狀,例如創傷事件發生多於一個月後仍有回憶重現、發噩夢等症狀持續,或抑鬱症狀在環境改變下仍沒改善,應尋求專業協助。

 

籲政府重建市民信心

被問到政府及社福界可如何幫助情緒受困的市民,陳友凱認為政府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情緒受困者對公營機構的信任在過去一年社會事件中大打折扣,故政府要重建市民信心,「要有彈性、要保障他們(求助者)私隱」。

明報記者
(疫情第三波)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