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風日 | 慎防中風來襲 了解中風徵兆、成因、高危因素與治療 把握復康黃金期 預防有法做足3件事
每年的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日,藉此讓公眾對中風(Stroke)這疾病殺手有更多的關注,更重要的是減低中風對健康的風險和威脅!不少人都會聞此「風」色變,事實上這疾病確實可以來得突然,成因和高危因素也不少,但卻非不能預防。
醫生指出,急性中風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其中近年在缺血性中風的入院個案中,大約每4人便有一人是由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而引致中風,這類中風通常的致命及致殘率亦較高,因此不得不提防。還有部分中風患者在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徵狀,若懷疑出現中風徵狀,便要緊記「談笑用兵」這急救中風錦囊。治療中風又有哪些新方法?在復康路上如何好好把握半年的黃金期呢?預防中風可以從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入手嗎?
【有片:了解中風】談笑用兵判辨中風徵兆
中風急救有所謂「談笑用兵」(FAST),來判斷中風的先兆。當你發現你或身邊的人出現以下情况,如說話困難或無法表達自己;笑起來的時候,兩邊面部表情不對稱等,有機會是急性中風先兆!
鼎爺私房菜五周年盛宴 明報獨家買一送一優惠 限量50份 $1280 / 位 立即選購! |
【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房顫動亦有機會引致中風!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即心臟無法穩定及有規律地正常跳動,但不易被察覺。部分患者(尤其是65歲以上的長者)即使有心房顫動,但平日卻可毫無徵狀,直至有天突然中風入院或體檢時才被發現。
【三高與中風】預防中風 DASH飲食法有效嗎? 營養師教你食得更健康
預防中風可以由飲食着手,控制血壓至合適水平。其中DASH飲食法是針對預防和控制高血壓而設計的餐單,餐單要求多吃蔬菜、脫脂或低脂奶製品,選擇高鉀、鎂、鈣的食物,減少攝取鈉質和飽和脂肪。研究顯示,遵循餐單飲食人士能有效降低27%中風機率!
【三高與中風】冬季要防病 提防中風機會增
天氣轉冷,與血管病相關的發病率會增加,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說:「可能是因為天氣凍,增加身體承受的壓力,從而令血壓上升,誘發中風。」但是禦寒衣服過多,太焗會令長者出汗,有汗反而容易着涼……
【三高與中風】世界中風日提提你 治療急性中風 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增康復成效 醫生教路做好3件事 減9成中風機會
一旦不幸中風,就要把握在黃金3小時之內進行手術。近年在治療急性中風的藥物和技術已有很大進步,如透過「藥物溶栓」及「手術取栓」等都可幫助更多中風病人康復過來。要預防中風,醫生教路要做好這3件事……
中風復康 抓緊半年黃金期 在家密密練 外出散步無難度
中風後,病人腦部受損,神經細胞壞死,身體機能大不如前。以往能輕而易舉做到的動作,病後卻感到吃力,甚或完全失去控制能力。神經組織需要長時間復元,病人要接受長期復康治療。就算在出院後,在家持續訓練,亦對復康有相當大的幫助。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物理治療 助患者重拾活動能力
中風會破壞病人的活動能力,物理治療師的角色,正是要協助病人重拾活動能力。無論病人仍臥病在床,還是已經可下床走動,都可進行物理治療。嚴重中風的病人發病後首一個月大多要臥床或只能坐,物理治療師會活動其四肢,以保持關節靈活及預防褥瘡,並教導家人照顧技巧……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 足部護理注意事項多
對於足病診療師來說,來求診的中風病人當中,較常見是腳下垂的問題,病人在步行時,腳掌向下垂,病人容易因步態改變出現步行困難,甚至容易絆倒及造成腳趾受傷。家人可以為中風病人準備什麼預防足病?
【中風及康復系列】中風後患者失語、難嚥?言語治療助復康
中風不單止會令病人腦部受損,患肢癱瘓無力,亦有機會影響如言語、溝通及吞嚥功能,出現有口難言、難以進食的情况。言語治療師指出,中風早期約有30%病人會有溝通障礙,約50%有吞嚥困難,言語治療師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呢?
【中風及康復系列】職業治療助中風患者 復康訓練應對生活所需
職業治療師會因應病人的認知功能,教導病人學習自理,例如起床、梳洗、穿衣服和如廁洗澡等技巧、揀選合適的工具,並會提供改善家居環境的建議。職業治療師會評估病患者的認知能力,從而訓練他們使用工具的技巧,以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例如會透過改良版的麻將遊戲,訓練病人的專注力和記憶力。
- 【口罩測試】消委會抽查30款彩色口罩測試BFE、PFE、含菌量及透氣度 6款總評分最高口罩
- 【新冠】第五波確診者沒打針病死率較已打3針者高約70倍 注意長者染疫初無病徵第4天變差
- 【小腸氣成因】皮下突出物以為是腫瘤?小腸氣卡住小腸 嚴重可致腸臟壞死 了解疝氣修補手術
-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 【罕見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3大徵狀:持續疲倦、皮膚痕癢及變深色 膽管持續發炎可致肝硬化
- 【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 【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 【新冠康復者】學者:Omicron非普通感冒 兩成康復童有長新冠病徵 記憶力轉差、精神不振 3至11歲首針接種率七成多未如理想
-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 流感疫苗|韓國、台灣先後出現接種後死亡個案 新加坡停兩款流感針 憂港接種率倒退
- 【流感疫苗】新冠肺炎跟流感有機會同時感染?臨床徵狀難分辨 解答接種流感疫苗5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