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早期徵狀不易察覺 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留意6個不尋常變化(衛生處方)
【明報專訊】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在2018年有超過4600名女性新確診,2019年有逾850名女性死於乳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乳癌第一至三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76%至99%)明顯較第四期(30%)高,顯示愈早發現乳癌,愈早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因此,提升對乳房疾病的警覺,及早識別乳癌,十分重要。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JUMP企業招聘日2022
】 雲集多間不同行業的大型企業參展 有即場招聘及應徵 仲有專業專題講座 8月13日香港喜來登酒店 把握搵工機會 |
乳癌早期徵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洗澡、換衫和搽潤膚露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變化,例如:
.乳房出現硬塊
.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改變
.乳房或乳頭皮膚有異樣,例如變紅、呈鱗片狀、變厚或猶如「橙皮」
.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
.乳房或腋下新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腋下有新增硬塊或皮膚變厚
如發現任何異常,應盡快求醫。
政府委託香港大學作香港乳癌研究,分析本地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設計了一套適用於香港華裔婦女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研究結果發現除年齡因素外,其他因素包括:有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或女兒)曾患乳癌,曾診斷患有良性乳腺疾病,從未生育或第一次生產年齡較大(30歲或以上),初經年齡較早(11歲或以下),超重和肥胖(體重指標為23或以上),以及缺乏體能活動。
奉行健康生活有助預防乳癌,例如恆常體能活動,維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等。如果女性在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期,也有助減低患乳癌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依風險高低 適時造影篩查
此外,以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亦能及早發現乳癌,以便患者獲得適時治療。乳房X光造影是一種常用的篩查方法。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就不同乳癌風險水平的婦女作出下列篩查建議:
.高風險婦女(例如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曾診斷患有良性乳腺疾病,從未生育或第一次生產年齡晚,初經年齡早,體重指數偏高和缺乏體能活動),令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她們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並建議使用合適的風險評估工具評估乳癌風險
然而,所有篩查測試均有局限,且並非百分百準確,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婦女若考慮接受乳癌篩查,應先諮詢醫生意見。想了解更多乳癌預防及篩查的資訊,可瀏覽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今年稍後會提供由香港大學設計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
文:劉昌志(衛生署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
-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 【二代疫苗】許樹昌:接種Omicron BA.1疫苗抗體不足對抗BA.5 孔繁毅:可作加強劑 料國藥疫苗12月可打
-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 【罕見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3大徵狀:持續疲倦、皮膚痕癢及變深色 膽管持續發炎可致肝硬化
- 【新冠疫情】納入強制檢測人士注意:各區流動採樣站、社區檢測中心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更新2022年8月4日)
-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 糖尿病與牙周病有惡性循環 嚴選有營食物控制血糖水平 助維持口腔健康
- 【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 【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 【腎石】少飲水易生腎石?尿液顏色愈深代表什麼?生活中如何保護腎臟健康?
- 【新冠疫苗】本港兩糖尿病、高血壓長者接種疫苗後送院危殆 續有暈眩、出疹個案 醫生:誘發心血管病發因素多 藥劑師:慢性病患者難知悉病情穩定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