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伊人醫事:年紀大怕坐過山車?

分享此內容:

伊人醫事:年紀大怕坐過山車?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女兒長大,快要到坐過山車的年紀,我也漸漸擔心:何時她們會嚷「媽媽,陪我坐過山車」呢?

這真是為人父母的矛盾:為何孩子快能坐過山車時,自己卻愈來愈不想坐?

雖然不是特別喜歡,但年輕時,我也會湊熱鬧跟朋友玩機動遊戲,過山車、跳樓機、海盜船,什麼都敢試,體驗一下飛翔的刺激感覺。

不過,隨着年齡增長,我的日常生活已經充滿了刺激和挑戰,生命中有追求的目標;再無餘力、亦無興趣,去承受這些沒有建設性的壓力。

有人說,成年人不愛坐過山車,是因為身體機能不足承受,事實上則未必。一般過山車,只會規定年齡和高度的下限,卻甚少設有年齡上限;外國也有報道,八旬老翁連坐數十次過山車來慶祝生日。只要身體狀况良好,心臟、頸椎和脊骨健康,沒有懷孕、高血壓、眼睛問題或某些特別疾病,基本上就可以玩機動遊戲。至於暈動病(motion sickness),未有根據說會隨年紀增加,反而有研究指出,暈動病的高峰期是2至12歲,年紀愈大才愈不怕頭暈。

也有人認為,中年人閱歷愈多,愈害怕意外和死亡。「4歲孩童玩過山車中風」、「男人頸椎骨折」、「過山車斷電停在半空」、「美國每年平均4個人因為玩機動遊戲死亡」……這類新聞看得人毛骨悚然。既然玩過山車並非必要,成年人當然會先衡量後果,計算一下是否值得冒險,回報是否符合自己所付出的精力。

近來看了套紀錄片,講述腦部的成熟過程。人類進入青春期時,腦部的「社交情感系統」與「認知控制系統」相繼成熟。「社交情感系統」主要位於在腦部的邊緣系統及前額葉皮質,在10至15歲時會急速釋放大量的多巴胺,強化「刺激——獎勵」的關聯和行為。於是,少年人對於刺激活動,取得的歡愉感覺會比孩童時期大;玩家在玩樂後覺得充滿自信,在朋輩間的認同感也會增加。

而「認知控制系統」,則位於腦部前額葉皮質、後頂葉皮質及前扣帶皮層,其作用為「自我控制」和「抑壓衝動」,讓人懂得識別危險、考慮後果,至20歲左右才趨向完全發育。

少年愛冒險 因腦發展未成熟?

可是,「社交情感系統」發展得比「認知控制系統」早,兩者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建立聯繫,因此在10至20歲期間,年輕人會追求刺激,但卻不懂抑制衝動;有科學家曾形容這種狀况,像「在學會駕駛之前已經發動引擎」,風險甚高。

我們常說青少年做事傾向追求冒險、不顧後果,那是「生理上腦部未完成發育」的緣故。當然,腦部成熟的快慢因人而異,有人少年老成,從小就凡事三思;也有人活至耄耋,仍不斷尋求額外的刺激,對過山車、跳傘、賽車、笨豬跳等驚險活動樂此不疲。

我不想玩過山車,原來是因為我比女兒們「成長」得更快。刺激的機動遊戲,主要為青春期而設計的;而被迫陪伴他們玩的父母,之所以愁眉苦臉,非不能也,實不願為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