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腸道梗阻不宜照大腸?可用糞便檢測識別大腸癌風險
【明報專訊】我經常接到各式各樣的轉介,最常見的是在外面花了巨大的醫療開支才發現是個無底深潭,另一類是外面醫生不願意接的病人。前幾天我見了一名約50歲的王先生,他希望預防大腸癌,但好幾名醫生也不願意為他檢查。
他少年時不幸患上盲腸炎並引發腹膜炎,由於發炎嚴重,康復後出現腸黏連(intestinal adhesions)及黏連帶(adhesive bands)。這後遺症令他經常出現腸道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每逢吃大量難消化的食物或喝過多水分,便出現便秘、肚脹及嘔吐。大約5年前一次非常嚴重的腸道梗阻,需要接受緊急切腸手術,事後他飲食需要更加小心,以防問題復發。
由於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所以他希望及早預防。可是照大腸需要飲3至4公升洗腸水,這步驟大大增加腸道梗阻風險。還有大腸的形態因手術及黏連而有所改變,增加了內窺鏡檢查難度及穿孔風險。因此,他先後向幾名專科醫生求診,但也沒有一人願意嘗試解決他的問題。
【明報獨家網售】阿一海景中秋南非鮑魚盆菜(六位用、外賣自取) 原價: $2688 讀者優惠價: $1988 早鳥優惠送「阿一$100現金禮券」 立即訂購! |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不宜照大腸 可用糞便檢測
「陳教授,你可以幫我嗎?」我想了一會,便回答說:「王先生,其他醫生的擔心其實都合情合理。現階段我建議你先接受非入侵性大腸癌檢測,例如利用糞便測試。若糞便測試顯示你患大腸癌風險低的話,可以暫時不用考慮照大腸,以後每年接受糞便測試便可以。另一個檢測方法是利用電腦掃描結腸造影(CT colonography),透過電腦分析影像,我們可以知道大腸的形態及懷疑腫瘤的位置,然後再計劃如何做大腸內窺鏡檢查。」
王先生追問:「陳教授,我應該怎樣選擇才對呢?」我解釋說:「如何選擇視乎每個人的需要而決定。糞便檢測的好處是十分方便,完全不會感到不適或有任何風險。當然,糞便檢測也有不同的選擇。隱血測試(FIT)最常用,現時香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也是用FIT,但是它的準確程度低,不能偵測瘜肉及早期大腸癌。相比下,糞便細菌基因測試的準確度高,更可以透過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而有機會減低致癌惡菌。以你的情况來說,我建議你首先以糞便測試來識別自己的風險程度,若是高風險,才用電腦掃描結腸造影以確定大腸及腫瘤的位置吧。」
隨着人口老化及飲食習慣愈趨不健康,我們將會遇到更多更複雜的病症。醫學科技雖是一日千里,但如何為不同需要的病人選擇合適的檢查是每個醫生要面對的挑戰,這亦是AI不能取代的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66:奇難雜症?)
-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 【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 【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 【淋巴癌】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 誘發肺結核病 常見病徵:咳嗽發燒夜汗體重下降(醫言有理)
-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 【前列腺癌】BRCA基因突變是什麼?增前列腺癌胰臟癌風險 調查:八成患癌者不知
- 預防流感及2019冠狀病毒病來襲 醫生建議及早接種疫苗
-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