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腸道梗阻不宜照大腸?可用糞便檢測識別大腸癌風險
【明報專訊】我經常接到各式各樣的轉介,最常見的是在外面花了巨大的醫療開支才發現是個無底深潭,另一類是外面醫生不願意接的病人。前幾天我見了一名約50歲的王先生,他希望預防大腸癌,但好幾名醫生也不願意為他檢查。
他少年時不幸患上盲腸炎並引發腹膜炎,由於發炎嚴重,康復後出現腸黏連(intestinal adhesions)及黏連帶(adhesive bands)。這後遺症令他經常出現腸道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每逢吃大量難消化的食物或喝過多水分,便出現便秘、肚脹及嘔吐。大約5年前一次非常嚴重的腸道梗阻,需要接受緊急切腸手術,事後他飲食需要更加小心,以防問題復發。
由於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所以他希望及早預防。可是照大腸需要飲3至4公升洗腸水,這步驟大大增加腸道梗阻風險。還有大腸的形態因手術及黏連而有所改變,增加了內窺鏡檢查難度及穿孔風險。因此,他先後向幾名專科醫生求診,但也沒有一人願意嘗試解決他的問題。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不宜照大腸 可用糞便檢測
「陳教授,你可以幫我嗎?」我想了一會,便回答說:「王先生,其他醫生的擔心其實都合情合理。現階段我建議你先接受非入侵性大腸癌檢測,例如利用糞便測試。若糞便測試顯示你患大腸癌風險低的話,可以暫時不用考慮照大腸,以後每年接受糞便測試便可以。另一個檢測方法是利用電腦掃描結腸造影(CT colonography),透過電腦分析影像,我們可以知道大腸的形態及懷疑腫瘤的位置,然後再計劃如何做大腸內窺鏡檢查。」
王先生追問:「陳教授,我應該怎樣選擇才對呢?」我解釋說:「如何選擇視乎每個人的需要而決定。糞便檢測的好處是十分方便,完全不會感到不適或有任何風險。當然,糞便檢測也有不同的選擇。隱血測試(FIT)最常用,現時香港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也是用FIT,但是它的準確程度低,不能偵測瘜肉及早期大腸癌。相比下,糞便細菌基因測試的準確度高,更可以透過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而有機會減低致癌惡菌。以你的情况來說,我建議你首先以糞便測試來識別自己的風險程度,若是高風險,才用電腦掃描結腸造影以確定大腸及腫瘤的位置吧。」
隨着人口老化及飲食習慣愈趨不健康,我們將會遇到更多更複雜的病症。醫學科技雖是一日千里,但如何為不同需要的病人選擇合適的檢查是每個醫生要面對的挑戰,這亦是AI不能取代的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66:奇難雜症?)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 【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