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十大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中,依次是子宮體癌、卵巢癌及子宮頸癌,其中子宮體癌及卵巢癌有上升趨勢。這些婦科癌症,早期主要用手術方法處理,如果手術無法切除的話,就要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另外亦可配合體內放射治療更針對地消滅腫瘤。
子宮頸癌治療新方向 影像導航方法消滅癌細胞
養和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指出,體內放射治療即近距離對腫瘤進行放射治療,俗稱「大電」,是在病人患處放置一個密封式放射性物質(如銥Iridium-192),把高劑量輻射集中對付癌細胞,減低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
以子宮頸癌為例,進行體內放射治療時,要先把管狀儀器經陰道放進患者子宮內,至子宮頸腫瘤的位置,再以高劑量輻射近距離殺癌細胞。張醫生指如果子宮頸癌1B2至4A期的腫瘤類別,腫瘤大於4厘米以上而不能徹底用手術清除的病人,綜合放射治療和化療是標準的治療方案,一般會為患者訂定兩階段的治療方案:
第一階段:體外放射治療 + 化療
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方法縮小腫瘤,並同步進行化療,以達致縮細腫瘤的效果。
第二階段:體內放射治療
用磁力共振導航體內近距離放射治療,勾劃出腫瘤和附近正常器官的距離,因而做到高劑量治癌,大幅降低對正常器官例如膀胱、直腸的副作用。
國際性大型研究顯示,配合影像導航的近距離放射治療,5年的局部根治腫瘤效果達90%,對正常器官的副作用能減到5%或以下,病人的生活質素亦能大大提高。
張醫生指,除了子宮頸癌,近距離放療亦可應用於子宮體癌、陰道癌等婦科癌症。在子宮體癌進行根治性的手術後,醫生根據病理和分期去制定術後的治療方法。有風險因素的病人,例如年紀大於 60 歲、病理細胞級別高 (第二或第三級別)、子宮內壁肌層侵犯多於五成、出現淋巴血管侵犯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子宮頸及附近器官侵犯等,會因應其風險因素接受術後體內放射治療 。醫生會按照病人病情,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專題系列文章
- 嬰幼兒急性腸胃炎:何時須入院?痊癒後有否後遺症?分辨諾如病毒?
- 坐骨神經痛徵狀:下腰至小腿麻木刺痛 致下肢無力彎腰難
- 【遺傳諮詢】解讀醫學基因檢測「密碼」 助個人與家庭走出遺傳病陰霾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減肥】南瓜熱量比白飯少75% 南瓜減肥法?教你識食秘技兼食譜
- 腰痠無力、體虛要補身?不分輕重緩急盲目進補易招禍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 【前列腺癌】全球首項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晚期患者有選擇 養和:3年100%存活 零嚴重副作用
- 私營診所規管邁新篇章 病人安全權益添保障
- 晚間經常咳嗽是哮喘先兆?(醫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