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發現,社會運動及疫情令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團隊今年2至7月用電話或問卷訪問11,493名香港市民,近半是25歲以下,73.7%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
36%同現兩種症狀
25歲以下症狀較嚴重
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陳友凱形容,同時出現兩種症狀是警號,因日後較難處理及治療。另外,24歲或以下年輕人出現較高程度症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組別高。
陳友凱指出,症狀可分「反應性」及「非反應性」,如遠離壓力來源後,例如去消遣郊遊一天,症狀得到改善,即為「反應性」;如症狀沒改善,則可能是進入疾病狀態。
如持續發噩夢 須尋專業協助
調查指出,在出現中等至嚴重症狀的受訪者中,45.5%是非反應性症狀。陳友凱說,過去一年社會事件及疫情在香港反覆地持續出現,短期內未見終點,市民一直受外在環境改變刺激,或難以判斷症狀是否反應性。他建議如有創傷後壓力症狀,例如創傷事件發生多於一個月後仍有回憶重現、發噩夢等症狀持續,或抑鬱症狀在環境改變下仍沒改善,應尋求專業協助。
籲政府重建市民信心
被問到政府及社福界可如何幫助情緒受困的市民,陳友凱認為政府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情緒受困者對公營機構的信任在過去一年社會事件中大打折扣,故政府要重建市民信心,「要有彈性、要保障他們(求助者)私隱」。
明報記者
(疫情第三波)
專題系列文章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
- C組輪狀病毒港首見 或致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症狀 袁國勇:避食未煮熟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