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但原來痔瘡與性別無關,女士亦有機會受痔瘡困擾,而且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原來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痔瘡出現初期未必會有明顯不適,但可能會有出血情况,當嚴重時痔瘡更會凸出,令患者感到無比痛楚。有醫生提醒,若痔瘡長期凸出,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切除後並非一了百了,為什麼呢?注意以下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痔瘡成因 肛門附近血管血液循環受阻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醫生表示,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而是肛門內鬆脫的組織,醫學上並未有確切原因解釋痔瘡的形成,不過臨床所見,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末端、肛門附近的血管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久而久之出現靜脈曲張,令血管膨脹和組織凸出,最終演變成痔瘡。
相關文章: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4類人士高危:長期便秘、懷孕、欠缺運動、長者
袁醫生指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是導致痔瘡的主因,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1. 長期便秘人士:特別是日常飲食缺乏纖維、長時間坐廁排便、大便時需要經常用力,都會增加腹腔壓力,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患上痔瘡的機會。
2. 懷孕女士:因胎兒會壓着腹腔,會導致血管受壓而引起痔瘡。
3. 久坐不動人士:經常坐、缺乏活動會令血液循環欠佳,增加血管壓力,是痔瘡的高危一族。
4. 長者:因他們一般較少活動,加上腸道蠕動較慢,較大機會患有便秘,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

痔瘡主要是因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所致,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十個男人九個痔?吃辛辣食物增生痔瘡機會?
雖然有指「十個男人九個痔」,但袁醫生指出,醫學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男士有較大機會患上痔瘡,他們較多出現痔瘡可能與職業有關,例如其工作需要較多體力勞動,或者經常提舉重物,導致腹腔壓力增加,容易出現痔瘡。
至於進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會否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袁醫生表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但提醒刺激和辛辣的食物的確有機會影響消化,如果原本直腸內的血管已有凸出徵狀,再進食這些食物有機會加劇刺激血管的情况,導致發炎甚至痔瘡形成。
相關文章:【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手指探肛、肛門內窺鏡檢查
當大便帶血或肛門感痛楚的患者求診時,醫生會根據病徵追查背後原因,確定病徵是由痔瘡所致,並排除肛裂、大腸出血、性病等其他可能性,同時會詢問患者的身體變化,例如體重有沒有急降、大便習慣有否改變等。如果懷疑患者的痔瘡凸出,醫生也會進行臨牀檢查,例如手指探肛和進行肛門內窺鏡,檢查清楚痔瘡以外還會否其他疾病,如發現其他病徵,亦會建議患者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藥物紓緩徵狀 手術切除痔瘡
早期的痔瘡若果只是輕微出血,但沒有凸出,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多吃高纖食物、多做運動、減少腹部壓力,有助改善徵狀。袁醫生指出,治療痔瘡主要是針對其徵狀處方相應的藥物,一般會處方含有類固醇的外塗藥膏和塞肛藥物,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部分藥物有麻醉作用,有助減輕患者不適。較嚴重的痔瘡患者,例如痔瘡凸出,患者的痛楚感覺較強烈,有機會需要處方針對紓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減少血管膨脹。
改善生活習慣預防痔瘡復發
若痔瘡長期凸出,亦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袁醫生提醒,切除痔瘡後並非一了百了,如果不從根本改善問題,痔瘡仍有機會復發,因此患者應該從生活習慣着手,預防痔瘡出現:
・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
・定期運動
・避免長時間坐廁
・避免大便時經常用力
-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 為免新冠後遺症 兒童及青少年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刻不容緩」
-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 【新冠疫苗】研究:曾感染原始病毒新冠康復者 接種一針復必泰疫苗對Omicron BA.2中和抗體水平較接種三針高
- 【消化不良】胃氣脹、胃痛、胃酸倒流 氣滯皆因暴飲暴食、思慮過度?中醫教改善脾胃氣滯
- 【世界哮喘日】哮喘會「斷尾」嗎?自發緩解較常見於青春期(醫路同行)
- 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 間質性肺病成因多 可致乾咳、呼吸困難、肺功能轉差 及早發現藥物控制免惡化
-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痔瘡是十分普遍的疾病,俗語有云「十個男人九個痔」,但原來痔瘡與性別無關,女士亦有機會受痔瘡困擾,而且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原來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痔瘡出現初期未必會有明顯不適,但可能會有出血情况,當嚴重時痔瘡更會凸出,令患者感到無比痛楚。有醫生提醒,若痔瘡長期凸出,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切除後並非一了百了,為什麼呢?注意以下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痔瘡成因 肛門附近血管血液循環受阻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袁兆文醫生表示,痔瘡其實並非一粒「瘡」,而是肛門內鬆脫的組織,醫學上並未有確切原因解釋痔瘡的形成,不過臨床所見,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末端、肛門附近的血管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不佳,久而久之出現靜脈曲張,令血管膨脹和組織凸出,最終演變成痔瘡。
相關文章: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4類人士高危:長期便秘、懷孕、欠缺運動、長者
袁醫生指出,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受阻礙是導致痔瘡的主因,除了遺傳和年紀因素外,有4類人士較容易出現痔瘡:
1. 長期便秘人士:特別是日常飲食缺乏纖維、長時間坐廁排便、大便時需要經常用力,都會增加腹腔壓力,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增加患上痔瘡的機會。
2. 懷孕女士:因胎兒會壓着腹腔,會導致血管受壓而引起痔瘡。
3. 久坐不動人士:經常坐、缺乏活動會令血液循環欠佳,增加血管壓力,是痔瘡的高危一族。
4. 長者:因他們一般較少活動,加上腸道蠕動較慢,較大機會患有便秘,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
十個男人九個痔?吃辛辣食物增生痔瘡機會?
雖然有指「十個男人九個痔」,但袁醫生指出,醫學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男士有較大機會患上痔瘡,他們較多出現痔瘡可能與職業有關,例如其工作需要較多體力勞動,或者經常提舉重物,導致腹腔壓力增加,容易出現痔瘡。
至於進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會否增加痔瘡出現的機會?袁醫生表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但提醒刺激和辛辣的食物的確有機會影響消化,如果原本直腸內的血管已有凸出徵狀,再進食這些食物有機會加劇刺激血管的情况,導致發炎甚至痔瘡形成。
相關文章:【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手指探肛、肛門內窺鏡檢查
當大便帶血或肛門感痛楚的患者求診時,醫生會根據病徵追查背後原因,確定病徵是由痔瘡所致,並排除肛裂、大腸出血、性病等其他可能性,同時會詢問患者的身體變化,例如體重有沒有急降、大便習慣有否改變等。如果懷疑患者的痔瘡凸出,醫生也會進行臨牀檢查,例如手指探肛和進行肛門內窺鏡,檢查清楚痔瘡以外還會否其他疾病,如發現其他病徵,亦會建議患者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藥物紓緩徵狀 手術切除痔瘡
早期的痔瘡若果只是輕微出血,但沒有凸出,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包括多吃高纖食物、多做運動、減少腹部壓力,有助改善徵狀。袁醫生指出,治療痔瘡主要是針對其徵狀處方相應的藥物,一般會處方含有類固醇的外塗藥膏和塞肛藥物,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部分藥物有麻醉作用,有助減輕患者不適。較嚴重的痔瘡患者,例如痔瘡凸出,患者的痛楚感覺較強烈,有機會需要處方針對紓緩靜脈曲張的口服藥,減少血管膨脹。
改善生活習慣預防痔瘡復發
若痔瘡長期凸出,亦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切除,但袁醫生提醒,切除痔瘡後並非一了百了,如果不從根本改善問題,痔瘡仍有機會復發,因此患者應該從生活習慣着手,預防痔瘡出現:
・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
・定期運動
・避免長時間坐廁
・避免大便時經常用力
-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 為免新冠後遺症 兒童及青少年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刻不容緩」
-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 【新冠疫苗】研究:曾感染原始病毒新冠康復者 接種一針復必泰疫苗對Omicron BA.2中和抗體水平較接種三針高
- 【消化不良】胃氣脹、胃痛、胃酸倒流 氣滯皆因暴飲暴食、思慮過度?中醫教改善脾胃氣滯
- 【世界哮喘日】哮喘會「斷尾」嗎?自發緩解較常見於青春期(醫路同行)
- 心臟起搏器知多啲 24小時監察心跳 自動急救心臟 心律不正、心臟衰竭患者植入起搏器有不同
- 間質性肺病成因多 可致乾咳、呼吸困難、肺功能轉差 及早發現藥物控制免惡化
- 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