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不斷增加,當中阿茲海默症佔所有認知障礙症個案約六至七成。浸會大學研發一種嶄新納米材料,可用作磁力共振掃描顯影劑,有助更有效實時顯示及探測阿茲海默症主要標記物「β-澱粉樣蛋白」在腦內積聚的大小和數量,希望有助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及恆常普查。
新納米材料 實時顯示腦內「老人斑」
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是腦內異常積聚「β-澱粉樣蛋白」斑塊(俗稱老人斑),診斷及監察病情涉及以實時影像顯示腦內老人斑的狀况。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稱,現時的神經造影技術包括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及磁力共振掃描(MRI),惟兩種方法中,PET成本高昂,解像度低且具入侵性,而MRI現時則沒有臨牀上獲認可的顯影劑可實時顯示人腦內的「β-澱粉樣蛋白」。
兼具治療巨大潛力
浸大團隊今次則改造MRI常用作顯影劑、含有金屬「釓」的納米顆粒,在其表面塗上能附帶熒光「花青素染料」的矽塗層,把納米顆粒變成具生物相容性及無毒的材料。研究團隊於小鼠實驗中發現,經改造後的納米顆粒可滲透細胞膜及穿過血腦屏障,與「β-澱粉樣蛋白」結合,增強磁力共振信號,令影像中的「老人斑」有較多光點及更為明顯,有助診斷阿茲海默症。黃文成稱,新顯影劑除不會傷害神經,也可快速排出體外。他又說,是次研究實驗發現,經改造的納米顆粒能有效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積聚過程及神經毒性,認為在治療阿茲海默症有巨大潛力,日後將成為團隊另一個研究方向。
未臨牀應用 盼作恆常普查
黃文成表示,顯影劑多用途及敏感度高,惟發明距離臨牀實驗及應用仍需時,如可投入臨牀應用,便能就阿茲海默症作大規模普查,讓患者早日接受診斷及治療。
專題系列文章
- 手足口病個案上升 病徵發燒、口潰瘍 學者料幼園腸病毒仍活躍
- 【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 【流感】兒童免疫力較弱首接觸病毒:高燒、喉嚨痛、腸胃不適 及早打疫苗減併發症風險
- 港肺炎鏈球菌感染增 孔繁毅:多於流感高峰後出現 調查:滿50歲六成港人未接種因不知有疫苗
- 新冠BA.2.86易免疫逃逸 感染者病徵頭痛發燒流鼻水 學者稱近年市民多戴口罩乏呼吸道病毒抗體
- 【新冠疫苗】莫德納二價疫苗對曾感染者XBB.1.5中和抗體增7.5倍 月中供港私家醫院診所
- 【膝痛】全膝關節置換手術配合類固醇注射新療法 港大:紓緩術後疼痛加快康復
- 【深近視】6至8歲學童近視率較疫前升近五成 5個控制近視加深方法
- 港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 葉柏強籲開學注意:有發燒、呼吸道感染徵狀勿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