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個案:鼻咽癌擴散 免疫治療腫瘤消退
個案1:65歲女,無意中摸到頸部淋巴小結,起初以為是發炎未加理會;3個月後,子女發現她近來頸部腫脹愈見明顯,才意識到事態嚴重往醫生處求診,經檢查後確診中後期鼻咽癌。
個案2:35歲男,最初頸部淋巴腫脹,後確診中期鼻咽癌,因擔心電療化療後遺症而採用自然療法,大半年後回來覆診癌病已擴散至骨、肺及肝臟。
個案3:40歲男,鼻咽癌已擴散至淋巴、肺、肝及骨。經多線化療後依舊無法控制病情,後嘗試免疫療法,療效顯著,擴散的腫瘤明顯消退。
近月接觸過上述鼻咽癌病例,希望藉此拆解一些鼻咽癌常見謬誤,以及介紹鼻咽癌治療最新發展。
七成初診者淋巴腫脹 多誤當「熱氣」
鼻咽癌是本港、華南以至東南亞地區常見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於2017年鼻咽癌是本港男士第6常見癌症(616宗新症屬男性);而在男女癌症患者當中,鼻咽癌則排行第11位,合共有828宗新症,尤幸近年個案有回落趨勢。另外,相對其他常見癌病,鼻咽癌發病年齡一般較早,高峰期約40至50歲,其中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出兩倍多。此年齡正值大部分男士事業的黃金時間,且他們大都是家庭經濟支柱,可以想像發病對家庭的巨大影響。
中年高峰 發病男比女多兩倍
由於鼻咽相當隱蔽,在鼻腔盡頭,喉嚨上端,一般人難以察覺,如無特別儀器,醫生亦不能檢查清楚,因此,早期鼻咽癌不易發現,病人亦沒有明顯病徵。但隨着腫瘤生長及癌細胞擴散,70%以上病人在初診時已有頸側淋巴結脹大的徵狀。很多人誤以為淋巴腫脹為「熱氣」及「發炎」所致,但此類淋巴腫脹通常程度較輕微,且會於短期內消退。若淋巴結持續增大,必須盡快找醫生仔細檢查,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除此以外,無故流鼻血也是常見病徵,很多人卻誤以為是天氣乾燥而忽視。
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逾九成
及早發現是根治的關鍵,早期鼻咽癌5年存活率逾90%,中期則約70%至80%,而晚期已擴散的病人則只有約20%。所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忽視輕微病徵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治療方法:電療大躍進 後遺大減勿棄醫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早期患者只需接受電療,中後期患者則需配合電療及化療。電療,顧名思義,是用強輻射線照射患處,殺死癌細胞。整個治療需分30多次做,1星期5天,為期6至7星期。不少病人對電療引起的副作用及後遺症抱極大的戒心,擔心電療會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
輻射線集中腫瘤 保正常組織
我經常為鼻咽癌康復者覆診,當中不少是於20年甚至30年前接受電療;由於當時技術所限,治療引致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及普遍,癌症根治後,病人生活質素也大受影響。但自2000年起,香港大部分醫院已廣泛採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此技術特點是能精確地控制輻射線,將最高治療劑量準確地集中射向腫瘤,同時將周圍正常組織(包括神經線、腦、腦下垂體、唾液腺、口腔等)的劑量調校到最低;技術上可以消滅腫瘤並同時保存正常組織。因此,近10年接受電療的病人,後遺症已大幅減少。
港技術世界前列 逾七成人根治
隨着香港逐步引入更先進的技術,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導航螺旋斷層電腦掃描(tomotherapy),以及快將投入服務的質子放射治療(proton therapy)等,鼻咽癌電療將會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未來治療的後遺症將會進一步減少。若病人因對電療固有印象而放棄治療,實在十分可惜。希望有更多鼻咽癌康復者能在不同平台分享經驗,幫助掃除公眾對電療負面印象。
香港治療鼻咽癌的技術位處世界前列,超過70%鼻咽癌患者能完全根治。但不幸地,約30%患者接受電療後仍會復發及擴散至其他器官,例如肺部、肝臟及骨等。醫生一般會用化療令腫瘤縮小,控制病情,延長病人壽命。但隨病情發展,腫瘤會慢慢形成抗藥性,因此,病人接受一線及二線化療後,並沒有太多有效藥物的選擇。近年,免疫療法於治療腫瘤日趨普及,其原理是透過靜脈注射免疫檢查點藥物(checkpoint inhibitors)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進而攻擊癌細胞。
化療失效 免疫治療作防線
免疫療法最大特點有二,首先藥物副作用較化療為小;第二是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使用免疫治療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近兩三年已有數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現在,亦有數個大型臨牀研究,期望能將免疫治療更廣泛採用於不同期數的鼻咽癌患者上。另一個研究方向是期望找出適合的腫瘤標誌物(biomarkers),準確預測哪類患者最適合免疫治療,為病人配對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現正展開一個全新免疫治療的研究,招募化療失效及已擴散的鼻咽癌患者參加。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 【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