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累計官方死亡人數周一(28日)突破100萬大關,但由於部分國家欠缺系統實時追蹤、對死於新冠病毒的定義不同、懷疑瞞報等原因,專家稱真正死亡人數可能接近180萬,今年底更可能增至300萬。
「4月13日至19日」最致命一周
據法新社根據官方來源所做的統計,截至香港時間昨早6時半,全球累計33,018,877人感染新冠病毒,當中1,000,009人死亡。美國超過20萬人染疫亡,是全球死亡個案最多國家,其次為巴西、印度、墨西哥和英國。以地區計,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是重災區,合計超過34.1萬人死亡。
回看8個月的疫情發展,2月起各國個案增加,到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疫情大流行時,全球30個國家及地區錄得4500人死亡,當時三分之二個案仍在中國。但到4月中,歐洲和美國死亡人數急升,在第二周達到高峰,分別每天有逾4000和2700人死亡。以全球來看,「最致命」的一周為4月13日至19日,每天錄得超過7460宗死亡,當時全球總死亡人數近17萬,較3月底時增加一倍。自6月初以來,每天平均死亡人數仍徘徊約5000。歐洲現正面對第二波疫情,上周新確增確診及死亡個案較之前一周分別增加約20%及28%。
部分國家不計染疫慢性病死者
澳洲墨爾本大學全球疾病負擔小組主任洛佩斯(Alan Lopez)表示,全球實際死亡人數可能已近180萬,「100萬人病殁聽起來令人震驚,但可能還是被大大低估」。
彭博社指出,即使在擁有完善衛生系統的國家,死亡人數也很難準確估計。7月一項研究發現,今年3月至5月美國上萬宗新冠病毒死亡個案並未計入官方統計,打擊追蹤和抗疫工作。至於疫情直逼美國的印度,迄今已超過600萬宗確診,但僅錄得約9萬多人死亡,相信跟其欠缺可靠的統計登記系統來實時追蹤死亡人數有關。
部分國家對死於新冠病毒的不同定義也影響官方死亡數字,由於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有更大風險死於新冠病毒,但例如俄羅斯等政府,會將部分患者的死因歸因於已有疾病,令人質疑官方數據是否準確。據世衛指引,建議各國若有患者出現新冠病毒症狀,不管是否已確診,一旦死亡也計入死於新冠肺炎,除非有其他明顯原因顯示與新冠病毒無關。
(彭博社/法新社)
專題系列文章
- 基孔肯雅熱多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症狀:發燒、皮疹或關節痛 應立即求診
- 【DSE放榜】投身醫護實務工作 由物理治療助理起步培訓
- 肺炎球菌可引致肺炎、腦膜炎、敗血症…接種疫苗知多啲
-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增 病毒6至10月較活躍 醫學會籲接種疫苗
- 中暑症狀有迹可尋 初期熱衰竭大量出汗、頭痛、惡心處理須及時 免體溫續升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