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之1

【女性健康】生育黃金期常見婦科病 懷孕時有子宮肌瘤 割唔割好?

分享此內容:

圖2之1
(資料圖片/FancyTapis@iStockphoto/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女性生育黃金期常見的婦科病。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由於徵狀不明顯,不少人做產前檢查時才驚覺「買大送細」,發現子宮長有纖維瘤或瘜肉。

現今女性遲婚,生育年齡亦一併推延,子宮肌瘤愈來愈普遍。雖然微創手術愈趨成熟,但仍無法處理太大的肌瘤,需要開刀切除,風險亦相對提高。因此定期婦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最能對付子宮肌瘤。

一旦懷上寶寶才發現有子宮肌瘤,一般會留待分娩時才一併處理。那麼,子宮肌瘤對懷孕甚至餵哺母乳會有什麼影響?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最常見情况是:肌瘤阻礙胎位令胎兒無法轉頭;懷孕期間肌瘤增大令孕婦感到痛楚;分娩時即使肌瘤沒有造成阻礙,產後子宮收縮亦會變得較差,影響復元。

緊密觀察
緊密觀察——懷孕時子宮充血液相當充沛,若冒然切除肌瘤,手術過程中容易造成大出血;加上生產後,肌瘤通常會縮小,因此建議追蹤觀察。(資料圖片/設計圖片)

未生育 遺傳 肥胖風險高

子宮肌瘤是從子宮肌肉長出來的纖維瘤,出現風險與年齡息息相關,平均六成45歲以上女士曾經或正長有子宮肌瘤,而35歲以下女士只有三成。雖說成因不明,但從未曾生育、有家族遺傳、本身有高血壓、肥胖等都是高危因素。過往研究亦發現,黃豆類如豆漿、醃製食物及咖啡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女士一般在以下兩種情况下發現患上子宮肌瘤:一是月經過多,導致貧血求醫而發現;另一是從無不適、無明顯病徵,有小肚腩但誤以為是肥胖所致,直至接受體檢或產前檢查才驚覺子宮一直長有纖維瘤。部分患者按肚時會感到有小硬塊,小部分嚴重患者會感到下腹有下墜感、痛、小便頻密或大便時較辛苦。

可致子宮內出血或不育

月經期間,子宮會正常收縮。若子宮內長有肌瘤就有可能阻礙收縮。肌瘤長在子宮腔內,容易引致大量出血,亦有可能阻礙輸卵管導致不育。至於懷孕後才發現的患者,醫生更要小心監察肌瘤於懷孕期間的生長速度和大小。

今年發表的醫學研究,追蹤了175名處於生育年齡、被診斷有子宮肌瘤後一年內懷孕的婦女。她們每3個月接受跟進,直至產後6個月為止;其間她們都沒有急性切除子宮肌瘤的需要。結果發現,第一孕期(懷孕首3個月)子宮肌瘤直徑比懷孕前大,懷孕前中位數為22毫米、第一孕期35毫米;第二孕期(4至6個月)轉趨穩定,中位數為36毫米;第三孕期(7至9個月)亦趨穩定,中位數為37毫米;產後6個月子宮肌瘤則會收細,中位數大幅下降至14毫米,比懷孕前還要小。研究更發現,母乳餵哺對子宮肌瘤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結果有助醫生處理相同個案時作為參考。

對付子宮肌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一旦太遲發現,或會因肌瘤長得太大而無法接受微創手術,創傷及手術風險亦相對增加。醫學界雖然並沒有設下檢查的指引,但女士們應該定期接受婦科檢查,當發現有肌瘤,要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並減少攝取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雞皮、黃豆及豆漿等。如月經長期過多以至影響生活,也應及早接受詳細婦科檢查,利用超聲波儀器檢查是否長有子宮瘜肉或肌瘤。

手術選擇:瘤細可用微創 少痛楚不留疤

子宮肌瘤大小並無特別指向,一般年輕時發現的較小。做手術與否需視乎肌瘤位置,若長在子宮內腔,即使體積小也容易影響月經;若肌瘤長至逾4厘米,就要考慮切除。

肌瘤大小、位置及徵狀,還有變癌風險和生育意向,都是手術與否的考慮因素。若屬於內腔肌瘤,會引致經量較多,亦增加小產風險。若子宮內壁長出子宮內膜瘜肉(即細小良性腫瘤),同樣會引起經血增加及不正常月經出血。一般手術可用宮腔內窺鏡,把鏡頭伸到子宮內,當見到子宮肌瘤或瘜肉便直接用手術電刀等儀器切除或削平,不會有傷口。這技術逐漸成熟,在國際上廣泛採用,不單可以減少痛楚,比起傳統手術,對外觀影響較小。最近醫學界亦嘗試利用HIFU(高效聚焦超聲波)達至治療效果,提供多一種選擇。

若長在子宮肌肉內或子宮黏膜外的肌瘤,則視乎不同位置和患者情况,可選擇開刀或微創。若患者已接近更年期又無生育計劃,可考慮切除肌瘤或把整個子宮切除;另外也要視乎肌瘤大小,較大的肌瘤要在子宮開刀,切出肌瘤後再把傷口縫合;子宮肌瘤直徑不大於12厘米則可選擇微創手術,將肌瘤削平。若不計劃生育,亦可用方法短暫阻塞子宮血管,有效令肌瘤縮細八成。

近年微創手術愈見精湛,但只適用於子宮肌肉內及子宮壁外的肌瘤。手術最初為多孔微創手術,肚臍有1厘米傷口,再加附近有3至4個約0.5厘米的傷口;至後來發展單孔微創,只需在肚臍開2至3厘米傷口,視乎醫生的技術和肌瘤的大小,縫合起來近乎見不到傷口。

文:李文軒(婦產科專科醫生)

編輯:陳志暘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