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本港屬於常見的慢性病,血糖一旦失控,很容易引發不同併發症,當中包括嚴重影響腎臟功能的「糖尿病腎病」。如果病情惡化未及時治療,病人的腎臟功能不能逆轉,最終會演變成腎衰竭而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控制飲食及有健康生活習慣尤其重要,因此糖尿病人必須緊記9大法則,以避免「糖尿病腎病」出現或惡化。

「糖尿病腎病」引致腎衰竭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高咏梅引述研究指出,有20%至40%的糖尿病人如不能有效控制病情,10年後會引發「糖尿病腎病」。她解釋,糖尿病失控會影響病人的血壓和血脂,傷害血管壁,令血管硬化及收窄,而由於腎臟有很多微血管,一旦這些微血管受到破壞,其作為廢物「過濾器」的功能會慢慢衰退,久而久之更可能會演變成腎衰竭,致有生命危險,屆時便需要長期做腹膜透析(俗稱:洗肚)或血液透析(俗稱:洗血)來替代腎臟的功能。
【Power Up推介】關注血糖人士請入:由廚具入手,智能多功能低醣電飯煲助你食得健康!
9大法則 慎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高咏梅強調,即使糖尿病一度惡化至「糖尿病腎病」,病情初期仍然是可以控制,甚至逆轉。由於「糖尿病腎病」與飲食等生活細節環環相扣,她提出9大法則,提醒病人改善生活習慣及控制飲食,以防「糖尿病腎病」影響健康:
1/ 每日進食少於1茶匙鹽
- 1茶匙鹽等同於約2000至3000毫克鈉質,一旦鹽分攝取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和水腫,加重腎臟負擔。
2/ 每日不可攝取多於6茶匙油
- 多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以控制血脂及膽固醇。
3/ 留意鉀質及磷質攝取量
- 血鉀過高,可引致心律不正常。應選擇低鉀蔬果,並將蔬菜切細浸水1小時有助減低鉀質攝取。
- 過多的磷質攝取會令皮膚痕癢,影響鈣質吸收、令血管鈣化、引致骨質疏鬆等,需注意海鮮、內臟、奶類、菇菌類等高磷質食物的進食量。
4/ 控制蛋白質攝取量,每日不可吃多於4-5兩肉
- 腎功能差時,過多蛋白質會使尿素、肌酸酐等代謝廢物積存,導致尿毒症。
- 若病人已是腎病第三期,建議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以其體重作計算,每1公斤不應多於8克,並多選高質素蛋白質。例如病人重60公斤,每天便不可攝取多於48克的蛋白質,例如4-5兩肉中已含約35克蛋白質,病人需多留意其他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取量。
5/ 飲食三低一高(低鹽、低油、低糖、高纖維)
- 幫助控制血糖、血脂、膽固醇。
6/ 少食多餐
- 幫助控制血糖。
7/ 每日運動30分鐘
- 加速新陳代謝,控制體重。
8/ 每日喝8杯水
- 多喝水能稀釋體內鉀質、磷質濃度,減輕腎臟負荷。
9/ 避免進食楊桃、成藥、煙酒、老火湯等
- 楊桃含有引致神經性中毒的物質,可引致肢體麻木及肌肉無力;成藥、煙酒、老火湯等都容易加重腎臟負荷。
專題系列文章
- 分清魷魚墨魚八爪魚 哪種膽固醇、嘌呤最高?營養比併
- 【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 【神經內分泌瘤】新治療方案:放射性核種治療 港大:切斷癌細胞DNA 臨牀試驗延存活期
- 【世界慢阻肺病日】呼吸短促 小心慢性阻塞性肺病來襲
- 【運動創傷】劍擊運動員傷病率逾50% 運動治療擊退三大傷患
- 【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耐藥性威脅迫在眉睫 衞生署籲守護抗生素療效
- 許樹昌:H3N2病毒變種傳播力再提高 恐夏冬流感重疊 或需購南北半球疫苗
- 糖尿病+牙周病 = 惡性循環:控制血糖與牙周治療 告別「糖尿牙」!
- 【提早更年期】本港女性平均51歲停經 小心30歲出現卵巢早衰 懷孕機會減
- 【器官捐贈】生命躍動 重燃希望 開啟對話 讓器官捐贈大愛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