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佩幃,民間俗稱香包、荷包。2008年入選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是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刺繡裝飾品,是作為愛情的信物、求吉祈福或驅惡避邪的物品。

千年傳統 選辛香氣烈中草藥
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詩句,說明以江籬、辟芷、秋蘭等香草香料為製作香囊的充填物。2000多年前的漢代,人們將香料裝於枕頭、香囊和熏爐之中,從而起芳香避穢、清新空氣的功效。現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西漢綺地「信期繡」香囊就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也記載多種懸掛施藥辟穢的方法,如太乙流金散要「掛門戶上」,虎頭殺鬼丸需「懸屋四角」等。清代外治法大師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介紹「闢瘟囊方」的製作和使用:「羌活、大黃、柴胡、蒼朮、細辛、吳茱各等份,共研細末,佩於胸前。」在疫病預防方面,古代醫學家為後人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方法。筆者退休前工作的中醫藥大學每逢傳染病流行期間,常組織大學生科協的學生選擇辛香氣烈的中草藥製作各種中藥香囊,派發予教職員工和民眾以防病保健。
時下,新冠病毒肺炎傳染至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嚴重衛生健康危機。與當年SARS相似,對於新冠病毒目前既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也未及研製有效疫苗。除常規隔離、消殺措施外,借鑑預防SARS經驗,在疾病預防方面佩戴避瘟香囊也是最方便、簡單以及安全方式之一。避瘟香囊中常置艾葉、蒼朮、白芷、佩蘭、藿香、石菖蒲、薄荷等,均屬芳香之性的中藥,具有除邪辟穢、疏風解表散邪、清氣化濕開竅等功效。從而更好地固護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讓我們動起手來製作香囊,將前述藥料研細末並過篩,裝入小布袋,每袋10至15克,佩掛在脖子上,或用別針固定於衣襟,香袋距離呼吸道較近效果更佳,布袋中藥末每10天更換一次,以保持藥效。
文:甘君學(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